恰在时节逢上君 作品

第108章 张辅的内情,朱高煦的欣慰与惆怅

饶是李氏也是见过不少世面,此刻心头也满是惶恐,实在是这些变化来得有些猝不及防了。

但到底是张辅的正室,情绪很快就稳定下来,双眼坚定,却是又露出了笑容。

“我在家等你回来,纵然是走,也会大大方方的走,绝不给你丢脸。”

“好,在家等我!”

张辅一个铁血汉子,难得柔情,将李氏抱在怀中温存片刻,随即起身离去。

直到来到府门前,再次看了一眼,心头满是复杂,最终只得一叹,当即入宫而去。

而在张辅离开后,李氏的眼泪从面无表情的脸上泛滥而下,随后又带着家中的人换好新衣,又拿出不少银子赏赐给

不知情的张府所有人,都沉浸在欢乐之中,不知道今天是一个什么大喜的日子,但丝毫不妨碍他们高兴。

张辅进入王宫,本就沉重的心,更加的沉重,直到此刻,他都有些不知道该怎么面对朱高煦。

他一直都在想,希望这一天不要出现,但他没有想到,这一天出现得会这么快。

至于朱高煦怎么知道的,不用想他都知道,肯定是朱棣那里泄露出来的,因为这件事,只有朱棣才是知情人。

至于朱棣为什么要泄露给朱高煦,张辅有尝试去想,但却是琢磨不透,既让他随时传回大汉的消息,又让朱高煦知道,还没有给他任何指示,他是真的想不出来。

怀着沉重与忐忑的心,张辅走入殿内,看着上方站立的伟岸背影,张辅来到下方,跪在地上。

“罪臣张辅,参见王爷。”

片刻,朱高煦缓缓转过身,看着跪在地上的张辅,心中满是复杂。

朱高煦想了很多,但还是复杂张辅会是朱棣的眼线,为朱棣传递大汉情报的。

朱高煦缓缓走下台阶,来到下方,又拿来一壶酒,两个杯子,径直坐在地上。

“文弼,坐过来吧,到了大汉后,我们还没有彼此这样坐着喝过酒,今日陪我喝一次。”

张辅看着朱高煦亲自倒好酒,也没有再犹豫,起身就地席坐在朱高煦面前。

端起酒杯,两人径直喝下,朱高煦又满上一杯。

张辅看着朱高煦,最终没有忍住,缓缓出声。

“王爷,臣奉皇命,在王爷去往大明时,向皇上传递了大汉与王爷的消息,臣死罪,请王爷治罪。”

张辅并没有半分求情,他本来就活得痛苦,尤其是在给朱棣传递大汉情报之后,每日都活在痛苦之中。

李远是奉了朱棣的命令跟着朱高煦过来,不算是背叛朱高煦,但他的情况,与李远又不一样,他这是真正的背叛了朱高煦。

朱高煦对他无比的信任与看重,他感受得到,更是看在眼里,因为朱高煦都做到了。

用开国之战来历练他,想让他成为下一个徐达,又让他位列所有人之首,成立了都督府让他担任大都督元帅。

可以说朱高煦该给的,都已经对他拉满了。

朱高煦对他越好,张辅心中是越发的难受,备受煎熬。

此刻他也不再多想,此时的张辅,只觉得死了才是一种解脱。

朱高煦看着张辅一副赴死的姿态,径直笑了。

“文弼,你既然是奉了皇帝之命,不仅不是死罪,更是没有罪,又谈何治罪。

我也从来没有想过杀你,我能理解你的无奈与痛苦,但你,可又知道我得知后的痛苦?

文弼,能告诉我是为什么吗?我只想知道为什么。

李远也是皇帝安排的,我不在意,如今也让李远回大明了,但你,我难以接受。”

朱高煦看着张辅,他只想知道张辅是在一开始就收到了朱棣的指示,还是在大营他之后收到的。

如果是一开始就收到的,那他真的不会再留张辅。

既然都收到了朱棣的指示,当初在张辅府上时,张辅还给他来那一套,朱高煦只会觉得恶心。

亏得他当时还特别的激动,那么的意气风发,以为自己有一个统兵的大帅之才了。

尤其是这件事是否涉及朱能,他也同样看重,当初朱能可是提醒他张辅可能会跟他走的。

朱能若是都是假的,那他就真的成笑话了。

枉他还惦记朱能的病,给徐妙云送药的时候都不忘给朱能也送一份过去。

要是这些事是真的,朱高煦自己都会被自己气笑。

张辅闻言,更加痛苦,良久才缓缓开口。

“当日在大明京城府上与王爷定下约定,当日夜晚,便被皇上秘密召入宫内。

也就是在那一晚,皇上与臣说了很多,让臣跟着王爷来到大汉,也不需要臣做什么,只需要禀明王爷在大汉的一切传回消息即可。

又叮嘱臣既然跟着王爷了,就好好跟着,说是王爷性格冲动,做事莽撞,是为了王爷您着想,且皇上也只需要臣提供前面五年的消息,五年过后,就可以不再提供。

那时皇上述说着以往的往事,又提及亡父,家父战死沙场,皇上对臣有着不小的愧疚,因为臣姐之事,说着臣与王爷都是一家人,让臣好生辅佐王爷。

臣不得不答应,臣虽愿跟随王爷,但臣也效忠皇上,家父之风,臣不敢忘。

自离开大明,臣其实一直都没有想这些,臣以为不是什么大碍,直到王爷要返回大明,王爷离开第二日,皇上的人就来了,问臣要大汉的消息。

臣也知道皇上在大汉还有安排人,但臣不知是谁,只得将大汉的消息,以及王爷的布置呈报给皇上。

因为这些事即便臣不说,另外那个人也会说,臣不想就这样暴露,因为直到那时,臣想要为王爷提供一些大明的消息。

臣给皇上送去的消息,有一部分是假的,为了配合王爷的布置,臣特意将大汉的大军说成了近四十万军,并且全部集结在边地,随时攻入大明迎接王爷归来,想以这样的方式给皇上压力。

哪怕是蔡福攻下占城之事,臣也并未向皇上说明,只是另外说了王爷在大汉实行的摊丁入亩,以及安置百姓,还有世子殿下之事。

臣不知这些是否能够对王爷有所帮助,但臣不得不做,皇上之命,臣不敢违抗,也不能违抗。

臣虽有所隐瞒与夸大,但自知对不起王爷,请王爷责罚。”

朱高煦静静的听着,其实当听到张辅是在与他约定之后,被朱棣秘密召入皇宫,他心中就已经没有那么难受了。

起码这已经证明了朱能没问题,张辅那天说的,是真心实意的,也愿意跟他。

后面的,他是真的能够理解张辅,张辅之父张玉,可以说是从一个百户开始,就早早跟着朱棣了,在朱棣就藩时,张玉就是朱棣的心腹。

有张玉这层关系在,加上张辅也是天然忠于朱棣的,朱棣的安排,张辅确实没有办法拒绝。

尤其是张辅的姐姐,也是朱棣后宫中的一员,也就是那位昭懿贵妃,就是张辅的姐姐。

可以说朱棣只要在,张辅就是天然忠于朱棣的,包括王聪、王忠等这些人,虽然目前跟着他,但他要是敢在朱棣在的时候造朱棣的反,真正还愿意跟着他的,肯定没有现在这么多。

原身朱高煦一直自比李世民,确实朱高煦与李世民有很多相像的,但最大的区别,不仅是性格的完全不同,更是朱棣不是李渊,朱棣是正儿八经亲征打出来的威信。

无论是在北方征伐蒙古诸部,还是靖难时,朱棣都是亲身上阵的,不仅威信高,对自己的心腹也很舍得,该封公的封公,封侯的封侯。

这些人可以支持他获得更多,但绝不会支持他造反朱棣。

如今愿意跟他出来的人,都知道将来是朱高炽上位,担心自己的前途,那时面对文官,可就没有人给他们遮风挡雨了,才会愿意跟着他来大汉。

投了原始股,就是在赌他能够在大汉发展起来,这样这些人都能跟着起来。

而且跟着他来的这些人,同样有兄长或者弟弟在大明的,哪怕就是张辅,也有两个兄长在大明,保证家族香火在大明不断。

朱高煦还能猜到一点,那就是哪一天朱棣要是不在了,朱高炽上位,要是有机会,这些人恐怕会比他还要积极。

跟着他出来的人,除了真正的死忠,也就李定荣、王斌几人,哪怕就是靳荣,当初都还犹豫过,以及汉王府与他绑定的那些人,没得办法,只能跟着他出来。

其他人都是有自己想法,以及想清楚了自己想要得到什么的,才会跟着他出来试一试。

但凡朱高炽对武勋更善意一些,恐怕依旧不会有这么些人跟着他一起出来。

朱高煦看得很清楚,世上没有那么多人有着什么绝对的忠心,尤其是在创业阶段,更是不可能,每一个跟着他的人,除了那几个真正的死忠外,其他人都是有着自己利益来与他捆绑的。

说白了就是那些人认为他有潜力,加上在大明看到自己不稳定的将来,综合原因一起才会有这么旧部依旧跟随他。

而最后张辅说的,朱高煦心中其实还有些感动,为了他张辅还添加了假情报,让他都倍感意外。

尤其是朱棣对张辅的那些交代,他也算是明白朱棣为什么要跟他说那些了,朱棣的心思他原本就有猜测的。

简单一点就是,既怕他在外面过得苦,不会经营大汉,从未让他陷入危机,朱棣会担心。

但朱棣又怕他太好,反过来会威胁到大明,因为朱棣虽然不怕,但朱高炽不一样,朱棣怕他和朱高炽兵戎相见,他要再来一次清君侧,靖国难。

真就是既怕兄弟过得苦,又怕兄弟开路虎。

而朱棣对张辅说的那些话,也算是默认了张辅留在大汉,五年的情报传递,也是让朱棣能够掌握大汉的情况。

现在朱高煦有些明白了,为什么朱棣要让李远回去,而不让张辅回去,要让张辅留在这里,就是想要将张辅给他啊,怕他在外面没个带兵的人,被周边诸国给欺负了。

朱棣的苦心,朱高煦虽然有那么些许感动,但又觉得朱棣很是复杂,为了让自己的儿子不再互相残杀,为了不让自己的儿子像朱棣自己一样篡位,是真的想尽了办法。

朱棣别的不怕,就是怕别人说他是篡位,更怕后人说他因为朱棣开了篡位头,后代子孙效仿。

朱高煦也说不清对朱棣在情感上有什么想法,站在可观的角度上,他还是佩服朱棣的,哪怕朱棣其实是在针对他。

虽然是也有在帮他,但怕他大汉太好,其实就是在针对了。

古往今来,能够像朱棣这样这么为下一代考虑的,做得又想办法尽量周全,都想要保全下去的,真的太少了。

想到这里,又想着朱棣说的大明向大汉边境增兵十万(实际五万),又用条件交换让他回来,朱高煦都觉得有些坑。

这个人怕是已经决定让他回去了,是想试探他一手才开始交换吧,毕竟朱高煦自己可是不知道他的大汉有近四十万军。

准确来说,大汉有战力的大军,连张辅说的这个数目的一半都还不到。

恐怕正是朱棣也被有些惊到了,才会将大汉的大军限制在二十万。

别看朱棣调动的都是各地卫所的大军,并不是大明真正的野战精锐与边军,在大汉边地的那些明军,除了跟着他攻打安南的那一部分军外,其他大军有没有见过血都是问题。

要说朱棣被吓到,他也不信,毕竟朱棣还有精锐的野战三大营兵马。

朱高煦心中一阵叹息,要是他也知道张辅给朱棣说了他有近四十万军,他在大明会更加的主动。

十多万人对大明造成不了什么太大的威胁,但四十万军,大明即便能够平定,都得费老鼻子力了,朱棣还会跟他鱼死网破?

想着自己这次在大明可能还会得到更多,朱高煦都有些怅然的看向张辅。

“文弼啊,既然你有了决定,怎么不早点跟我呢?

你要是早点跟我说,你是这样给皇帝汇报的,我在大明都能更加主动了,哪里还需要布置那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