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朱棣的大明版摊丁入亩,让朱高炽与朱高燧‘忧愁’的朱高煦回京
朱棣即便雄心万丈,即便能够从朱高煦那里得到的摊丁入亩消息看到这个政策对朝廷的好处,但终究相当于变法,朱棣还是非常的慎重。
这个摊丁入亩,与一条鞭法有很大的区别,而朱棣说的摊丁入亩,与朱高煦所实行的摊丁入亩,也有很大的区别。
不动藩王,这是朱棣没有办法的事情,作为靖难上位的他,最顾忌各地藩王再来一次。
而且他也需要这些藩王来体现他的宽容,当初他为什么靖难,还不是被逼得没路走了,才选择靖难。
如今他成功了,要是他又反过去逼那些藩王,他的名声就真的毁了,真的不得民心了,下去之后也彻底没脸去见朱元璋了。
正是因为他知道藩王的威胁,现在他本来就在温水煮青蛙,逐步实施削弱各地藩王的实权,王府兵马他都在逐渐削弱,这个关口,他是绝对不能对藩王下手的。
而至于官绅,牵涉到的体量同样也太大了,朱棣只是想要变法让大明变得更好,而不是让大明在短时间陷入动荡之中。
可以对部分官绅动手,这就是朱棣抛出去的橄榄枝了,也是朝廷分化打压另外所谓一部分官绅的理由。
反正他也没有下死手,也给了台阶,别人不要,就不要怪他无情,这样也不会导致天下不稳。
至于这里面的操作空间,就看实行的人怎么布置了,拉一批,打一批,灭一批,这才是朱棣想要的。
拉拢听话的,打压中立的,毁灭不听话的,这才是对朝廷最为有利的。
而更为重要的是,现在虽然不动,但只要让摊丁入亩落实,起码可以有效遏制这些人继续的扩大,虽然不能完全做到,但至少可以做到遏制一部分。
同时也让朝廷有了可以动手的理由,到时想要对付谁,这个理由一出,谁能挡?
到时除灭之后,再将这些用于新政实行,不就逐渐可以完善摊丁入亩了吗?
如今的大明,朱棣清楚不支持他大刀阔斧,也不支持他将刀砍向这些人,但现在只要将基础打下,后面逐步改变,他相信,大明的摊丁入亩,最终会完全落到实处,所有人都将会执行新政。
现在让姚广孝在顺天府实行,就是因为顺天府已经被他经营了多年,阻力也是最小,且现在又不会影响到那些人,在这种情况下,反对只是部分,他压得住。
顺天府先实行,他正好可以实际看一看这个摊丁入亩,是不是如同他想的那样。
如果不是,那就解除,且消息也不会透露而出。
如果确实是,可以达到他预想的效果,那就可以真的考虑天下推行了。
南方最为复杂,朱棣同样清楚,然而他本就已经决定了迁都,北平也已经开始重建,人口已经在逐渐迁移,运河、皇宫等各方面都已经开始有了动作。
那他就必须要在迁都之前,将南方实行摊丁入亩。
一旦迁都,在南方实行摊丁入亩的阻力将会更大,这点,朱棣非常的清楚。
朱棣如今做的,都是在想办法减少推行摊丁入亩的阻力,只为先打基础,但前提就是得让他看见,摊丁入亩值得他这么做,不然一切皆是徒劳。
而为什么他一定要让姚广孝来做,这是因为姚广孝是他的绝对心腹,并且地位超然。
作为当初他靖难一起的策划者,姚广孝在大明的份量太大了,而且姚广孝的出现,也更能代表他的这个大明皇帝的意志。
更为重要的是,姚广孝在这方面不会有私心,更没有任何朋党,且智慧高深,有足够的应变能力,来处理各种可能出现的危机,同时也有足够的威望。
推行摊丁入亩的人选,如今除了姚广孝,朱棣也找不到其他人了。
哪怕是朱高炽,也不行,而且他也不想让朱高炽牵头,因为这是一个得罪人的事情。
一个太子,不能出现这样的情况,朱高炽必须要一直展现自己的仁德,这个仁德,不是真的仁德,而是要让天下人看见的仁德。
姚广孝此刻看着朱棣,神情无比敬佩,他果然猜得没错,朱棣真的变了。
他是真没有想到,朱棣说的这个摊丁入亩,与他了解大汉的摊丁入亩,虽然字一样,但意义却是完全不一样。
朱棣说这些的苦心,他也能够明白,这是朱棣在给他创造机会。
姚广孝都不禁有些心潮澎湃,若是在顺天府的推行达到了预期效果,一旦在天下推行开来,这将会是一个名留青史,功在千秋的大业。
成功了,他就是仅次于朱棣的大功臣,受后人敬仰,姚广孝之名将彻底流芳百世。
至于为什么他是推行人,还要次于朱棣,因为这么大的功绩,第一受益人必须得是朱棣,其他任何人都不行。
而要是不成功,姚广孝同样能够想到他的结局,那就是朱棣为了平息天下民怨,只能杀他来平息众怒。
虽然有些残酷了,但这就是现实,也是变法的人所要面临的。
朱棣是皇帝,不能有错,只要不成功,就是他姚广孝蛊惑朱棣实行的,只能动他。
哪怕他曾经是靖难的策划者,哪怕他与朱棣的关系非同一般,只要不成功,都无法改变他的结局。
但姚广孝并没有有丝毫想法,反而高兴,因为这才是皇帝,冷酷无情之中,又有人情味,这才是一个真正的皇帝。
改变了朱棣,不也是一大美谈吗?
更何况他也没有想过失败,唯一让他都有些忐忑的,那就是顺天府的试行,能不能达到预期,这将会是关键。
成功后所得到的,没有人能够拒绝,哪怕是他姚广孝,也难以拒绝。
以往隐居在鸡鸣寺,那是不得已的激流勇退,因为他还不想死,起码不想死得没有意义。
现在,姚广孝似乎又看见了生命的意义,原本他担心会引起动荡,但如今按照朱棣所说的,这个动荡,已经是非常小了,他内心,也可以接受。
姚广孝看向朱棣的眼神,从敬佩逐渐到炙热,此刻全然没有了之前的淡然,更没有了仿佛所有都与他无关的神情。
“皇上,要不臣即刻动身前往顺天府,早日开始执行?
核查田亩与户籍,这些都需要时间与人手,早日进行,也可早一日看到成果。”
朱棣看着姚广孝已经开始迫不及待,顿时笑了。
“哈哈,太师,这可不像你的作风啊,你可是一直看淡名利的啊。
而且我们打的赌还没有出结果,太师不等一等吗?”
姚广孝看着朱棣继续打趣自己,一阵头疼,他之前怎么没有发现朱棣还有这么调皮的一面呢?
这么大的事情不关心,就关心这些枝节旁末的做什么?
而且这些事,心里面明白就是了,非得要他说出来认错才行是吧?信不信他直接撂挑子不干了,继续当他的僧人去?
朱棣看着姚广孝脸皮微微颤动的样子,又是几声大笑才停下。
“太师,先别急,你先好好想想该怎么实行,以及具体推行哪些,要研究透彻。
如果老二回来了,我赢了,你也正好向老二问一问,毕竟他才是制定出摊丁入亩的人,到时你再启程前往顺天府。”
姚广孝一怔,还要问朱高煦?这是真问还是假问?还是朱棣有其他目的?
摊丁入亩的事情,之前在鸡鸣寺时,朱棣就已经给他看过了,在东宫教导朱瞻基这段时间,他也研究过,如今还要让他问朱高煦,姚广孝的第一反应就是朱棣有其他意思在里面。
朱棣看着姚广孝眉头紧皱,心中暗叹,果然经历过太多事的人,哪怕是他很平常的一句话,都会引起别人的深思。
“太师无需多想,问汉王,只是为了更加全面的了解摊丁入亩,别无他意。”
“是,皇上,臣一定向汉王讨教清楚。
不过皇上,汉王到时会将此消息外传吗?若是汉王外传,恐前功尽弃。”
姚广孝很快反应过来,不再去想这件事,而是不得不问出他心中的担忧。
这话他不得不问,因为在外人眼中,他就是妥妥的太子党,因为他与朱高炽走得很近。
虽然这个近其实也不近,只是相对朱高煦、朱高燧与朱高炽比起来而言,他更加看好朱高炽,曾经朱棣问他立谁为太子的人选时,他就支持立嫡立长。
如今他也在负责教导朱瞻基,无论心迹,只论行为而言,他就是太子党。
朱高煦与朱高炽之间,差不多也是人尽皆知了,朝堂的人都清楚,他不问清楚,能行吗?
到时候一旦坏事,朱高煦未必有事,但他肯定会有事。
朱棣深深的看了姚广孝一眼,心中一叹。
“那便不问汉王了,待汉王到来,赌约我胜出后,你便启程赶往顺天府吧。”
朱棣其实不相信朱高煦会坏这样的事,而且后面朱高煦能不能回到大汉,还需要他的同意,又怎么可能去作妖。
哪怕朱高煦回到大汉想要坏事,真当锦衣卫是吃白饭的吗?而且一个在外的汉王,又有谁会信?
敢与朱高煦扯上关系,为朱高煦做事,这是真的当他不存在?
这些,朱棣没有说,心中对姚广孝也有一定的失望,但又很快消失。
既然姚广孝想要保证,他只能给姚广孝信心,让姚广孝放手去做。
为了让姚广孝不再归隐,他可是用朱高煦的事情费了很大的心力才做到的,朱棣可不想将姚广孝给逼回去了。
虽然他是大明皇帝,但对于姚广孝,他若是明着太过逼迫,
一个靖难的策划者,与他的关系非常的好,靖难时立下极大的功勋,若是都晚年不保,其他人会怎么想?
所以他只能用这些方法让姚广孝再度出山,也是姚广孝也了解他,愿意帮他,对姚广孝,朱棣还是愿意多给一些宽容的。
因为这个人,是真的没有任何朋党,他不介意树立一个标杆,给其他人看。
两人继续聊着,方方面面,几乎都有谈论。
赵王府,朱高燧回到王府后,就一个人静静的思考着。
他在想着朱高煦来到京城后,该怎么劝朱高煦留下来。
朱高煦会不会回来这个问题,其实他是真不确定,他只能按照朱高煦以往的性子推测,他相信朱高煦不会真的舍得不要这大明天下的。
因为朱高煦只要不回来,就再也别想和朱高炽争了,他坚信朱高煦不会放下自己的野心。
这段时间朱高煦不在,他已经深深体会到了那种无力感,他一个人,是真的没有丝毫与朱高炽抗衡的可能。
这次朱高煦若是回来,他必须要想办法留下朱高煦,哪怕朱高煦如今没有了势力,但只要朱高煦这个汉王身份还在,就可以了。
正好斗倒了朱高炽,朱高煦还没有能力和他争,现在的朱高煦,太适合做盟友了。
“多好的机会啊,可是该怎么让老二留下来呢?”
朱高燧很不想错过这个机会,只有留下朱高煦,他才有可能斗倒朱高炽,而只要斗倒朱高炽,如今的朱高煦没有丝毫能力继续和他争,朱高燧是真的心头火热啊。
这是他第一次发现,自己的机会那么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大。
朱高燧不断思考着,想要想出一个法子来留下朱高煦。
东宫,朱高炽回来后,并没有继续处理国事,和朱高燧一样,同样在想着朱高煦的事情。
朱高炽就没有像朱高燧那样极端了,他也相信朱高煦会回来,但他相信的是朱高煦与徐妙云之间的母子情。
他比朱高燧清楚太多了,这个家,真正对朱高煦好的人,只有徐妙云。
小时候朱高煦顽劣,朱棣不喜,除了那帮武勋,其他人也看不惯,只有徐妙云耐心教导朱高煦,朱高煦后面能够有那些本事在身,离不开徐妙云的教导。
哪怕是靖难之后,徐妙云同样对朱高煦很是爱护,准确来说,徐妙云对他们三兄弟都爱护,但因为朱高煦脾性无常的原因,徐妙云对朱高煦的关注会更多一些。
至于朱高煦会不会记着这些,朱高炽也相信,因为作为对手,他很清楚朱高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当时朱棣问他时,他才无比的坚定,他相信朱高煦会回来。
若是其他人去世,朱高煦基本不会回来,但徐妙云,他们的亲娘,朱高煦一定会,这就是他对朱高煦的了解。
但现在问题来了啊,朱高煦一旦回来,他到时候到底要不要帮着点朱高煦。
若是不帮,他这个兄长未免显得无情无义了,朱棣恐怕都会对他有想法,而朱高煦在外面,对他和朱高煦而言,是很好的方式。
但若是帮了,就会直接得罪朱棣,毕竟如今朱高煦的大汉还有十多万军呢,加上朱棣之前对朱高煦的防备,他帮朱高煦,这不是自己往坑里跳?
朱高炽有些烦躁,因为这横竖不是人的抉择,是真的难。
朱高炽其实是真挺想朱高煦留下的,这不是因为兄弟情深,而是现在的朱高煦留在大明,已经不会对他造成任何威胁了。
即便朱高煦在大汉的那些可以调回来,但大军是肯定不可能调回来的,朱棣也不会同意。
而那些人当初抛弃大明一切跟着朱高煦出去,然后又要返回大明,这些人绝对要炸锅,直接和朱高煦离心离德。
那些人好不容易下定决心跟着朱高煦出去奔一个前程,结果最终又回到大明,那些人不疯才是怪事,他又有什么担忧的?
但他偏偏不能真的这样做啊,不然朱棣绝对会对他有大想法。
如今他什么都不怕,朱高煦留下也不会对他造成威胁,朱高燧更是比朱高煦都远远不如,唯一让他担忧的,就是朱棣的态度。
朱高炽很愁,愁苦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