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朱高煦的意外与惊喜,以汉京为中心的水 陆航道
朱高煦离开后,又去往其他营地看了看。
如今在城外,有着三处营地,一共安置着近七万人。
“定荣,粮食不足的消息,是你放出来的吧?下一步你准备怎么做?”
走在路上,朱高煦问向李定荣,这个消息都已经放了出来,百姓也已经接受,接下来就是怎么减少,减少多少,才不会让百姓出现集体反响。
这点也是朱高煦尤为关心的,这件事要是做不好,别看刚才那些人对他感激涕零,过后恐怕反而会仇视他。
亦或者那时他再推出一个替罪羊来平息民怨,他才能获得这些人的爱戴。
李定荣闻言,肃然开口。
“王爷,此事臣本来准备等过几日,民意彻底探明之后再禀报王爷。
接下来臣准备在稀粥里面加一些糠麸,粥会略微更加清淡一些,馒头还是如常。
臣知道这样会让本就吃不饱的百姓更加难受,但除了这个法子,臣也想不到其他的了。
打渔的队伍臣已经安排下去了,以后每隔五日,应该能够让每个人吃上些许鱼肉鱼汤,以此来保证所有人能够做得下现如今做的活。
摊丁入亩的事情,臣准备在减少粮食之时宣达出来,这样可以减少民意的沸腾。
这些是臣的想法,还请王爷指正。”
朱高煦听后,思考片刻。
“按你说的做吧,能够饿不死,已经很好了,尤其是后面还能有鱼肉鱼汤吃喝,这已经足够了。
不过除此之外,你要将这里的安置经验,传达到各府,让各府跟着去做,不过北方五府,恐怕需要适当改变,那里不靠海,情况会艰难一些。
同时你还要联系周岐凤,让他做好监督,本王拨出去这么多粮食,要是敢有人在这个节骨眼动不好的心思,敢伸手,就让他们及其族人,干一辈子的活吧。
接下来要建立商贸中心,道路将会是重点,还要加大力度开荒,修缮城池,都需要人手,惩戒尽量都往让人去做活方向靠。”
对于那些人,朱高煦确实想直接杀了,但就大汉目前的形势而言,更加需要劳动力。
直接砍了这些人,在朱高煦看来反而是让这些人一了百了,还不如留着有用之身给他干活,这样的人用起来还不用考虑太多,更不用考虑给钱给粮的问题。
正好还可以为大汉创造剩余价值,朱高煦可不会那么轻易的放过那些人。
李定荣闻言,也是眼前一亮。
“王爷当真是仁德,臣敬佩。”
在李定荣看来,朱高煦这个做法可不就是仁德嘛,本来该杀的人,硬是留下来去干活,这简直开天恩了。
但其实只要细想,李定荣很清楚,这真的是仁德吗?
其实根本就不是,让那些贪官污吏去做这样的活,相反是一种折磨,砍头反而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
但对外的宣传,这就是朱高煦仁德,毕竟要是在大明犯这样的事,少说也得是诛族。
而正是朱高煦仁德,不砍头了,只是全族或者几族干一辈子的活,起码活着啊。
毕竟好死不如赖活着是吧?
朱高煦闻言只是笑了笑,没有说话,仁德?
他可从来不觉得自己是仁德的人,身为上位者,仁德是无法处理天下事的。
不过名声嘛,仁德之名总比残暴之名更加让人产生依附感,也是挺不错的。
一路来到另外一处营地,朱高煦本四处查看着,却是发现了一道意外的人影。
这人也是发现了朱高煦,当即向着朱高煦走来。
“父...爹,您怎么来这里了?”
这人正是如今朱高煦的嫡长子,韦婉芸所出,朱瞻壑。
如今的朱瞻壑,已经是差不多接近十二岁了,虽然朱高煦比朱高炽小,但朱瞻壑可是比朱瞻基要大。
虽然年纪比朱瞻基大,奈何朱棣更加偏爱朱瞻基,尤其是朱高炽为太子后,朱瞻基成为了长孙。
朱瞻壑本来想要叫父王,但在李定荣的眼神提示下,当即改口,以免暴露朱高煦的身份。
朱高煦看着朱瞻壑,目光有些意外,同时又很欣慰。
在如今这个时刻,朱瞻壑能够在这个年纪,就出来做事,还是为安置百姓之事,朱高煦怎么能不欣慰。
对比朱瞻基,朱瞻基这个年纪时,可是一天游手好闲,斗蛐蛐呢。
历史上朱瞻壑早早病亡,如今的朱瞻壑,精神状态却是无比的好,当初朱高煦还特意让大夫看过,没有丝毫有病的症状。
想着历史上朱瞻壑生病几年,永乐九年就没了,朱高煦都只感觉无比的蹊跷。
朱高煦此刻也并未去想那么多,现在朱瞻壑都依旧无事,已经足以说明很多问题了。
“很不错,在你这个年纪懂得做这些,比你老子我当初强了不少。
你来做多久了?具体负责什么事?”
“爹,年后我就来了,那时候看爹您在忙着事情,儿子就让娘没有给爹说。
李阁老让我负责这个营地的吃食分配、秩序、组织人做活,还有这个营地每户人分配田地,都是儿子在弄。
刚开始其实还不会,李阁老教了我不少,后面渐渐就熟悉上手了。
不过爹您放心,学业儿子并没有耽误,晚上我都会看书,让先生在晚上教我,只是辛苦了先生。”
朱高煦看着朱瞻壑稳重却又担心的样子,心头无比感慨,眼前这孩子,就现在这一刻,他发现才是真正优秀的继承人。
尤其是身为他这个大明汉王之子,却是严格要求自己,在这个年纪就担起了担子,朱高煦是内心是真的高兴。
朱高煦走近一步,缓缓伸出手,朱瞻壑见状想要躲闪,却又将头放正,闭上眼睛憋着呼吸等待着印象中的那一幕到来。
然而片刻,朱瞻壑睁开眼,却是见朱高煦的手放在他肩上,轻轻拍了拍他的肩,顿时笑了,笑得无比的开心,双眼都甚至有些湿润。
朱高煦看着朱瞻壑,心头一时有些不是滋味。
朱高煦这个原身,可以说并没有怎么培养朱瞻壑,对朱瞻壑也很少管,管教的几次都是通过打朱瞻壑一顿。
朱高煦清楚,这是原身因为朱瞻壑不如朱瞻基得朱棣喜欢,让朱高煦对朱瞻壑都有些不喜。
可以说朱瞻壑与还年幼的朱瞻圻,都是韦婉芸在管,在教导。
而朱瞻壑也是真的争气,这种环境下,也是没有长歪。
哪怕是他到来后,在大明要准备离开大明,来到这里后也是在忙着处理国事,对朱瞻壑的教导虽然有,但还是有些疏忽的。
这并不是他如同原身一样对朱瞻壑不喜,而是因为他是穿越过来的,莫名有了儿子,他是真不适应,好一段时间他甚至都忘了有朱瞻壑这么一个人。
如今看见,朱高煦心头是真的复杂,继承了朱高煦一切的他,朱瞻壑这个儿子,他也必须得认。
好在朱瞻壑不顽劣,他还算可以接受,毕竟他已经是朱高煦了,接不接受的,又能咋办嘛?
看着朱瞻壑,朱高煦缓缓开口。
“做得不错,我刚才走了一圈,还在跟李定荣说这里做得很好,你有这份心,很是难得。
不过你今后还是要抽出半日的时间,好生学习,你现在还年幼,晚间看书学习也不要太晚,要保持睡觉的时间。
我还在呢,以你现在这个年纪,还轮不到你来挑这么重的担子。”
朱瞻壑的这份心,他很认可,做的事,他也同样认可。
其实他刚才并没有向李定荣夸这里,因为先前已经见过那一处营地了,这里做得好,在他看来理应如此。
不过到底是十二岁都还不到的朱瞻壑主持的,他也不介意夸赞两句。
孩子嘛,该夸的还是要夸,要认可朱瞻壑的付出,一味的压制,他可不想朱瞻壑产生心理畸形。
朱瞻壑听后,果然兴奋得有些颤抖。
其实朱瞻壑并不是因为这几句夸赞而激动成这样,李定荣也夸过他,他也只是笑了笑。
只因为这是朱高煦对他的认可,从他记事以来,这是朱高煦第一次这么夸他吧?
在朱瞻壑的眼中,朱高煦的这一句话,比任何人说的多少话都更加让他激动。
“爹,我知道了,以后我一定用心学习!也定然做好手中的事!”
这一刻,朱瞻壑只觉得自己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也在这一刻,产生了回报。
他不奢求其他,他只希望朱高煦能够正视他,能够看见他。
他也不是要朱高煦的夸赞,他要的,就是朱高煦的认可啊。
一直以来,他一直被拿来和朱瞻基比较,哪怕他付出的比朱瞻基多得多,但他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就是不如朱瞻基讨朱棣的喜欢,如今总算是拨开云雾见月明了。
朱高煦宽慰了几句,又诫勉了几句,随即带着朱瞻壑继续在营地内看着。
这次朱瞻壑算是给了他一个惊喜,朱高煦也是比先前更加仔细认真的看着,听着朱瞻壑在一旁讲解。
看完之后,朱高煦再次给予了肯定,随即来到带着李定荣与朱瞻壑来到一处空旷无人之地。
“现在也差不多看完了,你们做得很好。
接下来我说的,定荣你记一下。”
朱高煦看着朱瞻壑也跟着李定荣一起准备记,也没有阻止,任由朱瞻壑的作为了。
见李定荣准备好,朱高煦缓缓开口。
“安置百姓的事情,就这样吧,你做得已经很好了。
着重说一下外城的问题,那些房屋,确实该修缮了。
过后我会调军过来协助,加快改变进度,尽快完成房屋的修缮,你也要动员外城的百姓,让他们也动起来,这是在为他们修缮,大军只是来帮忙的,别搞混淆了。
后面不是要实行商业特区吗,将城南与城东进行延伸,如今这些地方还不够,还要继续向城外扩展,到时将城南与城东,建立为集贸区。
而城东与城南正好对应京建河(汉京至建昌)与京安河(汉京至安阳),后面将两条河扩宽,改成运河,同时将建昌与安阳的港口扩宽,同时还有安邦的港口。
以及安邦至海阳,也要打造成海安运河,到时可以让航运直达汉京,同时陆路也要进行扩宽,缩短汉京至安邦、海阳、京北、建昌、新兴等地的时间。
同时还要打通汉京至宣光、归化一带的运河,能够进行航运。
到时商业会以汉京为中心,通过这些航运,以及陆地通道,将周边这些地方全部带动发展起来,而道路与航运,则是重中之重。
中部以清化为核心,演州为支撑,清化有两条河经过扩宽后可以当做运河使用,演州也有一条靠海的沿河,都要进行发掘。
南部则以广平、广治为发展中心,那里因为相对狭窄,不用再去单独开挖运河了,包括顺州之地,以靠海的优势进行发展,扩大港口即可。
到时大汉的商业发展起来,通过这些地方的辐射,北部也不会发展得太差,只有这样,大汉才能总体发展起来。”
扩大为运河,这是朱高煦早就产生的想法,只发展靠海的地方,是不够的,只有打通这些航运的连通,才能盘活整个大汉。
而且这些的疏通,今后大汉的用兵,也会受益,通过水运与陆地网络,后勤物资的运送,也会更加便捷。
只是这样做,需要投入不少的财力与人力,朱高煦也只能让李定荣先安排做着了。
李定荣将这些记下后,迟疑片刻,还是忍不住开口。
“王爷,这样做恐怕会需要极大的财力与人力,可否缓慢实行?”
李定荣现在就怕这个,这一项运河工程,需要的钱粮以及人力、物资,那是真的不少,若是安置已经完成,且已经秋收,他还不会反对,但如今,是真的难。
朱高煦当即道:“此事只是一个规划,现在先将城东与城南的商业区建立起来,待商业逐渐起来,运河逐步开工建设。
这也不是短期所能完成之事,但却是必须要做的,先修建陆地驿道吧。”
朱高煦也没想一下子将这些全部完成,实际情况也不允许,但最终,这个网络他是一定要建成的。
而且修建的人,也不一定得全部是自己的百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