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在时节逢上君 作品

第64章 大明从上到下对外的偏见与傲慢,朱高煦的决意!

朱高煦带着李定荣与周岐凤看完这段时间自己的成果,随即回到殿内,开始烤着炭火。

“这天可真冷,这都年后了,春耕都要即将开始了,还这么冷,百姓的安置都安排好了吧?”

如今冬雪差不多都已经消融,但给朱高煦的感觉是,这化雪了比下雪的时候还冷。

就他这个身体强度,以及穿着,都感觉到冷,他都无法想象普通百姓面临寒冬之时,会是何等的冷。

李定荣听着这个问题,一脸愁容说道:“王爷,臣所来便是为了此事。

这差不多两个月的时间,从各处来到京城的百姓又增加了五万余人,并且这个数字还在增加。

臣预计到春耕结束,汉京的难民会增加八万左右,这只是臣的预估。

而这些人的到来,臣都已经在开始安置,不过条件实在比较有限,大多还是在城外搭建营地,用于集中安置百姓,一部分安置在城内。

不过城内许多房屋都很是破旧,有的甚至四面漏风,臣是问王爷,这些房屋可要替百万完善?

以及如今安置如此之多难民,臣已经下拨了粮食,同时往各府也紧急调拨了八十万石粮,如今朝廷的粮食,给大军预留的也不能动,粮食有些不足。

另外则是这次臣下拨各府的钱粮不少,是为让各府、各县能够安置百姓,度过寒冬后开展春耕所用。

但各府的监督尚且不完善,臣担心有人会利用此尚未完善的漏洞,行贪污不法之事,以致安置出现问题,更为重要的则是春耕受到影响。”

“定荣,你说本王的大汉,缺粮了?”

朱高煦很是不愿相信,大汉的粮食,他本来从大明就带来不少,当初他可是还让李定荣从大明购买不少粮食的,就是为了带到这里,用于安置百姓。

那可是几十万两银子,白花花的银子都用来买这些了,后面朱棣又给他送来了不少钱粮物资,尤其是解决了原本安南的官绅,可以说原本安南百分之八十的钱粮,大汉都全部接收了。

现在李定荣告诉他居然缺粮了,对于这个结果,朱高煦是真的很难接受。

虽然不至于让百姓完全吃饱肚子,但起码也不至于达到吃不上的地步吧?

李定荣看着朱高煦惊讶的样子,更加苦涩了。

“王爷,真的缺粮了,我们接手的安南,可以说满目疮痍,天下百废待兴,原先安南各地造反,就是因为百姓没饭吃了才造反。

先前就调集了大量粮食到各地,用于稳定民心,现如今又调拨了大量粮食,如果按照现在这个用度,坚持到秋收有些困难。

而且现在不仅是缺粮,因为天冷的缘故,木炭格外稀缺,府库里已经没剩多少了,根本无法供应给百姓取暖。

现在最为关键的,就是春耕问题,如果不能在春耕之前将安置做好,春耕一旦受到影响,秋收也必然受到影响。

至于难民问题,臣已经派人前往各地探查安置情况,按照原本的安置计划,若是顺利,春耕之后,难民应该会在各地得到解决。”

朱高煦听到这里,顿时知道事态有些严重了,尤其是吃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原本稳定下来的大汉,这些百姓恐怕就会造他的反了。

想到这里,朱高煦心中虽然急切,但他也深知,此刻不能急,必须要一件事一件事的解决,才是最有效的。

朱高煦当即看向周岐凤,肃然开口。

“刚才定荣所说的地方监督如今缺失,这个问题极为重要,必须要解决。

不能依靠地方官吏的自觉性,这是行不通的,也必然会导致地方官吏的贪污腐败。

正好你在这里,即刻开始,正式建立都察院,你周岐凤为都察院左都御史。

此次你亲自出去,去往各府巡视,在你巡视之后,在各府设立监察御史,各府御史可不通过都察院与内阁,直达本王御前。

不过各府只有五次机会直达本王御前,其余之时按照正常流程,通过都察院上报查举。

都察院的设立,本王不能给你什么人手,因为如今缺少人才,本王可以准许你特别招募。

怎么填充人员,那是你的事,本王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能够做事,且不怕做事!

只要符合这两个要求,其他的你自己看着,必须尽快将框架给本王拉起来!”

周岐凤闻言一震,都察院,这已经是位同六部,不对,七部了,职权可以说非常之大,他周岐凤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可以说是直接跳跃式的提升了。

周岐凤心中格外感动,朱高煦对他这般重任,何尝不是对他的认可以及重视,更是信任。

都察院与其他官职不同,这个位置不需要考虑治理,主要职责就是监督,督察天下。

周岐凤并没有半分欣喜,相反,此刻他只觉得无比沉重,朱高煦已经说得非常清楚了,这个位置,其实不好坐,可以说责任非常重大。

尤其是如今初立,更是基本什么也没有,更需要他自己将都察院拉起来,可以说还需要极强的能力,不然都无法在各府快速建立起督察之责。

周岐凤深知,这件事办得好,都察院左都御史这个位置就稳了,但要是办不好,不仅位置不稳,从此仕途基本看得见了,不再会进入大汉的核心圈。

若是办得实在差,自身性命,也将会有危险。

周岐凤也并不打算退缩,到了这一步,想进,就必须要能够为朱高煦解决困难,李定荣也是这样走过来的。

周岐凤起来来到朱高煦面前,神情肃然,径直跪倒在地。

“臣,谢王上厚爱,臣虽初次为都察院首,必竭力做好,不负王上之恩,不负王上所望!”

“起来吧,你能明白就好,都察院责任重大,不要让本王失望。

前番本王与你说的,你心中要记得,不要忘了初心,切记保持本心。

当初你是怎么说本王的,那股不惧一切的气势,那股子劲,要一直保持下去。”

朱高煦面色欣慰,他让周岐凤掌管都察院,也算是对周岐凤的一个考验了。

就如他所说的,只要周岐凤能够一直保持不畏惧的心,都察院院首,也就是左都御史这个位置,就会一直是周岐凤的。

朱高煦看重周岐凤的,就是那股子气势,都察院就需要这样的人,敢于做事,不怕事,勇于直谏。

周岐凤再次深深一礼,才缓缓起身,目光灼灼的看着朱高煦。

“王上您放心,臣不会改的,臣若在,必时刻警醒王上!

如今事情紧急,臣便先下去准备了,尽快巡视各府!”

“不错,有这样的想法就很好,去吧,另外本王调给你二十甲士,用于护你周全。

此次巡视各府,代表的就是本王,若是发现有人腐烂了,可直接动手,事后上报便可。

各地守备军,你若是有需要,可让身边本王给你的甲士去通传。

你要记住,速度快一些,大汉十二府的监察御史,要尽快确定下来!”

朱高煦又嘱咐了几句,在周岐凤下去后,朱高煦又叫来朱武嘱咐一番,朱武随即挑选了二十甲士跟在周岐凤身旁。

解决了这件事,朱高煦才看向李定荣。

“接下来说一下取暖问题,我后面会让大军介入帮忙,用于伐木制炭,你也要各府去实行,确保这个寒冬剩下这段时间的度过。

至于安置问题,待会我亲自去看看如今是怎么做的。

粮食不够的问题,要加快商业的布局进度,到时通过商业向大明或者周边购买粮食。

同时在沿海之地,让各地组织渔民打渔,这个资源如今要好好利用起来,增大打渔队伍,也是可以解决不少人的吃食问题。

现在府库还有多少银子与粮食,支出的账本,晚些时候你送到本王这里来。

除了这些问题,还有没有其他的问题?”

李定荣一一记下后,当即再度开口。

“王爷,还有一个问题,其实依旧是之前的问题,朝廷人手不足。

如今安置百姓,以及处理其他事,都需要人,臣已经将品行尚可,只要会认字的人,都进行任用了,但依旧不足。”

看着苦涩的李定荣,朱高煦也头疼了,这个问题要解决,真不是短时间能够解决得了的。

学院已经让李定荣去组织了,教育部也建立了,但培养人才,需要时间。

朱高煦很是头疼,果然在外面建国,不是那么容易的,一旦落实到具体,总能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就像这个人手不足的问题,大明就永远体会不到大汉的这种痛。

在大明,那是想入仕的人一抓一大把,读书人根本就不缺。

想到这里,朱高煦突然眼前一亮。

“你说在大明招揽人才,你觉得如何?

大明的读书人,想要步入仕途的人,可是不少,只要我们能够吸引一部分人过来,就完全足够了。

在大明还需要参加科举才能入仕,但是在大汉,如今只需要走一个过程,只要不是太差,或者人真的有问题,基本就能入仕。

若是宣传出去,是不是就可以解决人手不足的问题了?”

朱高煦想着这个法子,越发的觉得可行,大汉人才不够,大明可是不少,自己好歹也是大明汉王,这个王位也一直都在的,放在大明去吸引那些人,完全可以啊。

反正都是做官,在大明还轮不上,来到大汉做官,都是汉人,怎么就不行了?

李定荣听着这些,却是眉头紧锁,思考片刻,他很犹豫要不要给朱高煦说,看着朱高煦眼下高兴的样子,他是真的怕打击到朱高煦。

最终,李定荣还是决定说出来。

“王爷,这个法子,恐怕不行,难以实现。”

“为什么不行?”

朱高煦一时诧异,他没有想到李定荣直接否定了他的这个想法,朱高煦也开始认真思索起来,到底是哪里不行。

李定荣也没有接着说,等朱高煦想了一会,似乎已经想到之后,才缓缓开口。

“王爷,大汉距离大汉而言,太过偏远,已经在大明入仕的,宁愿当一个小吏,都不会愿意到大汉为官。

而没有入仕的,则是想着通过科举入仕,在大明为官,他们是不会愿意来到大汉的。

就如今大明的云南、广西、贵州等地,这还是在大明,绝大部分人都不想到这些地方为官,因为到了这些地方,前途基本到顶了。

而且这些地方偏远,远离中枢的同时,又极为贫困,是苦寒之地。

大明之内这些地方尚且如此,更遑论大汉。

这是原安南之地,所有人都很清楚,大明对周边的小国,本就抱有极大的蔑视之心。

臣说一句不怕王爷生气的话,若非王爷决定来这里,若非我等忠于王爷,没有一个人愿意来这里。

如今大明的奴儿干卫,王爷您应该清楚才是,大明官员,其实包括太子,都是比较反对皇上设立卫所的,尤其是朝堂官员。

即便皇上强硬的设立了,但如今那里的职位,直到我们离开大明,都还没有全部补齐,因为除了武勋,文官没有人愿意去。

现在大汉在大明那些人的眼中,就相当于奴儿干卫,虽然实际情况相差很大,但那些人不管这些。

宁愿在大明繁华之地为吏,也不愿去到偏僻的苦寒之地为官。”

朱高煦听着这些,并没有生气,可以说没有丝毫波动,因为后面他自己也想到了。

大明那些士大夫,以及读书人,都是娇生惯养的,谁愿意来到这种偏远的地方啊?

寒窗苦读十数年,就是为了科举一朝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只要是个正常人,谁会想到离开大明,来到他的大汉呢?

尤其是大明对外的偏见,从原身的记忆他就已经能够感受到了,这是汉人对周边的一种瞧不起。

大明周边诸国,被成为夷,谁愿意来这样的地方啊?

至于奴儿干卫的情况,朱高煦同样清楚,如今还没有被朱棣提升为都司指挥使司,再等几年哪怕奴儿干都司成立,那地方的文职,依旧有不少空缺,无法补齐。

历史上大明征伐安南,占据的还只是安南北部,安南南部,也就是清化以南之地,还是在陈朝后代的手中,就这样的情况下,历史上大明设立的交趾,文职官位依旧空缺不少,就已经说明问题了。

朱高煦摇头一笑,这条路,基本算是走不通了。

尤其是他本身在大明,也不受文官待见,更难。

朱高煦看向李定荣,反而笑了。

“罢了,大明的人如今瞧不起这里,今后大汉将会是他们遥不可及的存在。

人手的问题,坚持坚持吧,只要能够做事,不管能不能认字,先不管,先用起来。

等自己培养出了人,就不会再缺了。

不说这些了,先带我去看看京城以及百姓安置的情况吧。”

朱高煦也不想在这个问题上再做什么纠缠了,这件事哪怕他去求朱棣都没用,反而只会让大明那些士大夫看笑话。

而且他还不想去求朱棣,更不想去求那些士大夫,那些人的嘴脸,他是真的不想看见。

大不了忍几年的时间,等大汉彻底发展起来,他倒要看看,还会有谁看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