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茶配可乐 作品

第802章王莽谦恭未篡时,但暴露的很快

新的天幕画面出现。

一张古地图嘘嘘展开。

笔墨在地图上钩勒出西汉长安城的轮廓。

随着视角拉近。

长安城的景象愈发清晰。

繁华街道映入眼帘,酒肆茶坊林立,招牌幌子随风飘动。

然而,仔细观察便能发现,街边有衣衫褴褛的流民蜷缩角落,眼神中满是困苦。

画面一转,深宅大院中,贵族们身着华服,推杯换盏,奢靡之气四溢。

与城外的民生凋敝形成鲜明对比。

画面再一转。

聚焦在一处略显破旧的宅院内,一个少年正捧着儒家经典,认真研读。

天幕的声音也缓缓响起。

【西汉末年的长安城,表面繁华依旧,内里却早已腐朽不堪。】

【自汉武帝后,社会矛盾逐渐尖锐,土地兼并严重,流民问题突出,朝廷内部外戚势力更是不断膨胀。】

【在这片衰败的土壤中,一个名叫王莽的贵族子弟悄然崛起。】

【王莽的起点并不算高。】

【虽出身外戚王氏家族,一门九侯。】

【但王莽的父亲王曼早逝,家道中落。】

【没赶上王家外戚集团崛起的红利期。】

【大伯王凤当大司马吃香喝辣,其他堂兄也都是顶级纨绔。】

【王莽明明也是王家人,却只能当个旁支混子。】

【少年时的他只能穿着粗布衣服,在叔伯们的奢靡阴影中谨小慎微地活着。】

【这种落差让他早早明白:唯有道德名声才是晋身之阶。】

【在家族奢靡之风盛行的环境下,王莽却宛如一股清流。】

【他自幼饱读儒家经典,生活简朴,为人谦逊有礼,对长辈恭敬孝顺。】

【在父兄死后独力承担照顾母亲、嫂子和侄儿的重任。】

【对待族人和下属也极为友善。】

【别的王氏侄子炫富,他卖惨。】

【别的王家子弟斗鸡走马,他天天捧着《论语》在太学里刷存在感。】

【他拜师苦读《礼经》,侍奉伯父王凤汤药数月不脱衣歇息。】

【硬是靠着“孝廉“人设被推荐入仕。】

【等到汉成帝时期,王莽已经混成了“西汉版海瑞“。】

【有次他妈生病,百官夫人来探病。】

【只见王家客厅站着个粗布衣裙的妇人,还以为是佣人,结果竟是王莽正妻!】

【与其他骄奢淫逸的王氏子弟不同,王莽的低调与贤能,让他在朝廷和民间都树立起了极高的威望。】

【成为当时人们眼中的道德楷模。】

【这些刻意为之的表演,也为他赢得了士林交口称赞。】

……

天幕外。

刘邦看到这里。

看到后世这位叫王莽的人,他饱读诗书,谦逊有礼,照顾孤寡老母、嫂子和侄儿,低调又贤能。

让刘邦不禁对此人产生了好感。

特别是天幕说,此时正是西汉末年。

也就是说,在大汉的亡国之际。

出现了这样一位人设堪称完美的人物,怎能让刘邦不心生期待呢?

但是刘邦在期待的同时,又一点也乐不起来。

因为刘邦隐约记得。

好像之前天幕稍微提起过,后世王莽篡位?

这就有些让刘邦纳闷了。

这王莽看上去是这么优秀的人才,品德这么高尚。

怎么会行篡位之举呢?

难道他真的是一个乱臣贼子?

还是说另有隐情?

总之,抱着相当复杂的心情,刘邦也是认真地观看着天幕,迫切地想要知道,在西汉末年到底发生了什么。

毕竟,就算刘邦整体来说是一个豁达的君王。

对王朝的灭亡也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但终究还是会有些不甘心,也有些好奇。

天幕。

【公元前16年,30岁的王莽受封新都侯,八年后更接替叔父王根出任大司马,跻身权力核心。】

【然而命运给了他第一次打击。】

【汉哀帝继位后,傅、丁两家外戚得势。】

【王莽见太皇太后王政君,被汉哀帝的奶奶,皇太太后傅氏欺负,于是当面开怼。】

【结果被贬回封地。】

【但王莽没有气馁,这段蛰伏期反而成了他的加分项。】

【他闭门读书,钻研学问。】

【继续营销人设。】

【他把自己的宝玉送给当地南阳太守,太守推托说太贵重了。】

【王莽于是把宝玉砸成两半,说这样就不贵重了,于是成功送礼。】

【他的次子失手打死家奴,这在当时不算个事。】

【结果王莽竟逼其自杀偿命!】

【当时吃瓜群众哪见过这场面?】

【纷纷感慨王莽道德高地,大义灭亲。】

天幕上。

不仅是当时的古人被惊到了。

现代网友们都惊呆了。

《叫自己儿子自杀,这算什么事啊?》

《虎毒还不食子啊,王莽这演技真的绝了,我要是不站上帝视角,普通老百姓怕是真的崇拜他了。》

《这些事情一出,恰恰说明是个不择手段的人。》

《王莽起点很差,所以就比德,只要聪明点,就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

天幕。

【王莽保持着良好的名声,然后当地官员和百姓都对他赞誉有加。】

【甚至有不少官员上书为他鸣不平,希望汉哀帝能够重新启用王莽。】

【当哀帝暴毙无嗣,太皇太后王政君收回传国玉玺时。】

【朝野呼声已非他莫属。】【重新掌权的王莽为大司马、太傅,总理朝政。】

【此时的王莽展现雷霆手段:清洗哀帝外戚集团,为平反冤案昭雪,拥立9岁的汉平帝,并顺势将女儿立为皇后。】

【为巩固权威,王莽玩起了双重游戏。】

【一面是“圣人”形象:逢灾荒便吃素,捐钱三十万顷田赈灾,引得两百多名官员效仿献产。】

【另一面则是残酷的政治清洗。】

【王莽在朝廷内部进行了一系列的权力运作。】

【他通过操控官员的任免,将自己的亲信安插到各个重要职位上,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势力集团。】

【不向王莽靠拢的都靠边站。】

【对于那些敢于反对他的人,他毫不留情地予以打压。】

【例如,汉平帝的母亲卫氏家族,王莽担心他们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

【便将卫氏家族全部软禁在中山国,不允许他们进入京城。】

【之前没有投票给王莽当大司马的两位朝廷官员。】

【也都在被贬后被迫自杀。】

【而投靠王莽,向王莽示好的,王莽则送给他们礼物,和他们交心谈话,表示以后朝堂上自己罩着他们。】

【他还通过各种手段收买人心。】

【给官员们增加俸禄,给百姓们减免赋税。】

【在社会上树立起了自己的“仁德”形象。】

【随着权力集中,王莽不再满足于仅仅做一个权臣,而是开始谋划着更大的目标。】

【他首先从舆论入手,指使亲信和一些善于阿谀奉承的人,在社会上制造祥瑞之兆。】

【比如曾经在周公姬旦时期登场的祥瑞白色野鸡。】

【当年周公辅佐周王,出现白色野鸡。】

【现在王莽辅佐平帝,也出现白色野鸡。】

【懂得都懂。】

【天下开始宣扬王莽是天命所归,是跟周公一样的圣人。】

【这些祥瑞之兆在当时的社会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许多人开始相信王莽就是上天派来的救世主,是能够带领他们走向太平盛世的贤臣。】

【王莽也顺应天命,“含泪“接受安汉公封号。】

【然后把俸禄捐给灾民。】

【后又十分悲痛拒绝朝廷赐田。】

【却暗中指使百姓联名上书,求王莽收下赏赐。】

【然后王莽就顺手把赏赐,全部分给了其他的刘氏宗亲。】

【加封地位超诸侯王的“宰衡“时,王莽更是带着儒家天团在太庙演了三天三夜的辞让戏码。】

【最后“不得已“接受时,还非要拉上伊尹、周公垫背。】

【搞得像全天下逼他当权臣似的。】

【然后全国给王莽写的表扬信,也是高达40多万封!】

【大汉当时才几千万人,然后表扬信就几十万封,怕是全国识字的都人均一封了。】

【这种程度的造势,在当时的社会生产力,真的是相当之夸张。】

【王莽也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个加九锡的人。】

弹幕:

《篡位三件套安排上了。》

《历史上第一个加九锡的人啊。》

《第二个是被曹丕加九锡的大魏吴王合肥战神。》

《加九锡,称公,下一步就该禅让了。》

《太懂宣传造势了,王莽这个人,真的很难不怀疑他是穿越过去的。》

《绝对是穿越的,太懂流量营销了,会买水军。》

《你别管他是不是笼络人心,但王莽当时对许多人有恩惠是事实。》

……

天幕的内容讲述到这里。

基本上已经将王莽乱臣贼子的地位给坐实了。

那些三国两晋之后的古人们。

对什么封公封王加九锡这一套流程,都是非常熟悉。

自然不必多说。

而即使是在王莽时代之前的古代统治者。

此时也都纷纷看穿了王莽的真面目。

秦朝。

嬴政呵呵一笑,有些不屑,但同时也有些高兴地说道:

“这王莽又是一个儒生,又是一个乱臣贼子。”

“扶苏啊,看到没有?”

“这儒家就是擅长伪装,弄这些虚假的东西来哄骗世人。”

“实际上什么德行!”

嬴政嫌弃的皱眉。

“儒家?看这王莽就知道了,就是一个逆贼!”

“这么说来,这后世的汉朝就是被儒家的逆贼给骗了去。”

“呵呵,真是可悲呀!”

“江山被儒生给骗走,还不如轰轰烈烈地打一仗,然后丢掉江山好看呢!”

嬴政的心里算是舒服了不少.

毕竟汉朝正是取代自己的朝代,多少会让嬴政看得有些不爽。

现在看到汉朝遭了殃。

也能让嬴政心里有所发泄。

而在汉初,刘邦看到这里,也基本上知道了后世到底发生了什么。

“好吧,看来这个王莽的确是篡汉之逆贼。”

“当时的人,当时的天下就都被他骗了吗?”

“不过可能也不能怪后世的子孙们警惕性不够。”

“就连朕,在看到天幕刚开始那段内容的时候,都差点以为王莽真的是一位天下大贤。”

“好吧,就让朕来看看这王莽到底是怎么蹦跶的。”

“反正朕知道,后世还有个东汉。”

“咱刘氏的子孙争气,把被王莽骗走的江山又给夺了回来,呵呵。”

安慰着自己,刘邦放松了身体,斜躺在了塌上。

抱着放松且期待的心情,继续看着天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