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茶配可乐 作品

第772章战神李牧登场!首次步兵歼灭骑兵军

新的天幕出现。

一片黄沙漫天。

烽火台正熊熊燃烧。

镜头拉近,匈奴骑兵如黑色潮水般汹涌而来。

突然,一阵号角声划破长空。

一支军队赶来支援,一场激烈的较量随即发生。

而随着画面的推移,旁白缓缓响起:

【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的烽火刚刚熄灭,四十万赵军的鲜血染红了太行山脉。】

【而在赵国北方,另一场更为残酷的战争已持续百年。】

【匈奴愈发的成为华夏文明的心腹大患。】

【崛起中的游牧民族,凭着骑兵优势来去如风,让战国北方诸国苦不堪言。】

【直到一个男人的出现,改写了这场不对等的厮杀。他,叫李牧。】

【身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李牧。】

【他不是王侯贵胄。】

【没有白起“人屠”的凶名。】

【不似廉颇负荆请罪的传奇。】

【也没有王翦扫灭诸国的华丽灭国战绩。】

【但正是这个被匈奴讥讽为“胆小将军”的男人,用十年隐忍设下一局,终以步兵全歼十万骑兵,创下冷兵器时代最辉煌的逆袭!】

【今天,让我们走进战国四大名将最后的光芒。】

【号称北境长城——李牧的一生。】

【李牧的早期经历,主要活跃于赵国的北疆。】

【当李牧接过代郡雁门关的兵符时,眼前是饥肠辘辘的边军,身后是风雨飘摇的朝堂。】

【匈奴作为北方的游牧民族,骑兵机动性强,来去如风。】

【常常对赵国边境的百姓进行烧杀抢掠,边境百姓苦不堪言。】

【赵国此前虽多次出兵抵御,但由于匈奴战术灵活,加上边境线漫长,防守难度极大。】

【匈奴骑兵来去如风,赵军却连战马都凑不齐三千匹。】

【多年以来,始终未能有效遏制匈奴的侵扰。】

【李牧临危受命,被派往赵国北疆戍边。】

【他深知,要想战胜匈奴不能仅凭蛮力,必须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战略。】

【这位年轻将领的第一道军令,竟是“避战”!】

【他拆毁烽火台,填平水井,采取坚壁清野的策略,下令边境的百姓和牲畜全部撤回城中,避免被匈奴掠夺。】

【任由匈奴劫掠空城。】

【匈奴来袭,绝不轻易出战,主打一个防守。】

【这让不少燕赵壮士感到忿怒。】

【我们的将军是懦夫吗?这个问题环绕在每个赵国边军的心中。】

【但实际上这是李牧在赵国国力有限的情况下,所做出的合理取舍。】

【李牧深知,赵国任命自己来北境。】

【不是来击败匈奴的。】

【而是来节约成本,让赵国能把主要精力用于抵抗秦国的。】

【特别是在长平之战失败的大背景下,赵国真的经不起折腾,必须休养生息了。】

天幕外。

刘秀看到这里,回想起自己在河北时,听到的那些关于战国末期的传闻。

“的确,那时候的赵国本就连年征战,又经历了长平之战的惨败。”

“可以说是男丁损失近半。”

“在那种情况下,赵国可以说是随时处于灭国的边缘。”

“李牧在镇守北境的时候,选择消耗最低的打法,的确是非常明智的。”

“能够根据国家的形势,做出合理的战略抉择。”

“这同样是一种强大。”

……

【当然,李牧也不是一味地防守,而是在“磨刀!”】

【李牧用有限的预算打造战车、训练弩手。】

【对军队进行严格训练,提高士兵的战斗素质。】

【尤其注重培养骑兵的骑射技能,和协同作战能力。】

【可以说,练兵期间,李牧一点一点的为赵国重新积累了新的精锐士兵。】

【而在日常防御作战中。】

【李牧拆除高成本的防御地段。】

【在险要之地修筑堡垒、烽火台,构建起新的更高效、严密的预警体系。】

【每当匈奴来袭,烽火台便会燃起狼烟,士兵们迅速进入堡垒坚守,不与匈奴正面冲突。】

【匈奴多次挑衅,李牧都按兵不动。】

【这使得匈奴认为李牧胆小怯懦,称其胆小,再加上李牧个人武力极低,甚至还不如一个普通士兵。】

【这让匈奴人更加的轻视李牧。】

【连赵国的士兵们也对李牧的做法心生不满。】

【新赵王继位后,也曾换下没什么战功的李牧。】

【结果接替者一来就被暴揍,边境防御体系崩盘,匈奴肆意劫掠,百姓无法生产。】

【于是赵王又把李牧调了回来。】【回归之后的李牧心中自有盘算。】

【他在等待一个绝佳的时机,给予匈奴致命一击。】

【就这样,李牧坚守了数年,虽然没有与匈奴发生大规模的战斗,但边境百姓的生命和财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

【完成了赵国低成本抵御匈奴的大战略。】

【所以此阶段的李牧,虽然善战者无赫赫战功,但如果我是赵王的话。】

【我是会满意的。】

【经过长期的准备,李牧认为反击的时机已经成熟。】

【他挑选了战车一千三百辆、战马一万三千匹。】

【敢于冲锋陷阵的勇士五万人、善射的士兵十万人。】

【这支大军,是长平之战之后赵国的巅峰。】

【也是李牧多年来低成本防御战略下,所节省出来的精兵。】

【公元前234年寒冬,李牧突然打开城门!】

【随后,李牧故意让百姓驱赶大量牲畜到城外放牧,制造出赵国边境防守松懈的假象。】

【匈奴见状,果然出动大批骑兵前来抢掠。】

【李牧先派出小股部队佯装败退,诱使匈奴主力深入。】

【匈奴骑兵见赵军不堪一击,便放心大胆地追击。】

【当匈奴主力进入李牧预设的包围圈后,李牧一声令下,赵军从四面八方杀出。】

【一时间,战鼓齐鸣,喊杀声震天。】

【一千三百辆战车结成铁壁挡住前面,五万步兵手持长戟,如林推进!】

【十万弩手在两侧山崖张弓待发!】

【最后是赵国的骑兵,截断了匈奴的后路。】

【匈奴至死都不明白:那些曾望风而逃、不敢出战的赵军,为何突然化作地狱修罗?】

【赵军凭借着训练有素的骑兵和精心布置的阵型,对匈奴展开了巨大优势进攻。】

【匈奴骑兵陷入混乱,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纷纷溃败逃窜。】

【这一战,李牧指挥赵军大破匈奴十余万骑,消灭了襜褴,打败了东胡,收降了林胡。】

【匈奴单于落荒而逃。】

【此后十多年,匈奴再也不敢靠近赵国边境。李牧一战定乾坤成功解除了匈奴对赵国北疆的威胁。】

【为赵国的稳定发展,有余力攻略燕国,抵御秦国,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这场战役不仅展现了李牧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

【也成为了中国古代军事史上以少胜多、以防御反击取得胜利的经典战例。】

【甚至成为了中原王朝步兵部队,对抗游牧骑兵大军的标准化模板。】

【步兵如何反杀骑兵?】

【答案就在李牧车骑弩三维绞杀的战术板上!】

【在后世数千年的战争中,只要是步兵伏击骑兵,几乎都能看出这场战役的影子。】

……

看到这场歼灭十万匈奴大军的史诗之战。

一向很严格的弹幕大神们,也都是纷纷的喝彩。

《首个步兵全歼骑兵大兵团,太牛了!》

《牧用赵卒,大破林胡,开地千里,遁逃匈奴。》

《车骑弓协同,这套打法用了2000年啊!》

《这个我熟,这不卫青将军打漠北也这么打的么。》

《蒙恬基本也是这打法。》

《李牧的诱敌深入设伏,看着简单,其实很难,刘邦和汉武帝有模仿过,想要伏击,可惜都没成功。》

《没想到那时李牧条件这么差,我还以为他有20万精兵,所以干爆了匈奴呢。》

《就是这种逆境战神,才更显实力啊。》

天幕外。

汉朝。

霍去病目不转睛地盯着天幕,赞道:“这李牧,当真厉害!隐忍多年,只为一击制胜!”

“以前只是听说过李牧是名将,但具体的事迹还真没学过。”

“今日一看,果然很厉害啊。”

“不过,若换作我霍去病,定不会等这么久。””

赵破奴凑过来,笑道:“将军,这李牧倒是和您一样,专治匈奴。”

霍去病嘴角微扬,但还是说道:

“他打的是防守反击,我打的是千里奔袭,不一样。”

“不过,十年隐忍,才换来一场大胜。”

“虽然我也知道李牧是没办法,只能前期隐忍,但要我的话,可真就忍不了。”

而在东晋。

同样利用战车结阵大破游牧骑兵军团的刘裕,也说道:

“确实厉害,虽然车骑弓协同作战,看似只是简单的基本常识。”

“但李牧作为先驱,已经站到了当时的最前列。”

“而且,即使知道该怎么打,可能顾创造出合适的战机,也是一种能力。”

“只是……”刘裕淡淡的说道:

“李牧太忠了。”

“忠到连自己的命都保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