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桃天尊显圣伏狮妖,师兄妹疑云隐帝踪
--
老妖闻言四个脑袋望天,只见东方金云翻滚而来,那云中端坐着一尊神圣,身披九色霞衣,头戴紫金冠,周身祥光环绕,宝相庄严,气度非凡。
来者正是东极妙岩宫的太乙救苦天尊,身旁还跟着吒吒桃。
“元圣儿,你怎敢偷走,私自下界!还阻道西行,该当何罪啊?”
那老妖方才惊醒,认得是主人,不敢展挣。放下口中死人,匍匐之于地,只是磕头告饶。
天尊冷道:“你这畜生,轻饶你不得。”言罢,望向身旁的吒吒桃,“这位乃是我一位故交小友,桃仙姑。你便做她脚力百年赎罪,你可认罚?”
九灵元圣不敢不从,忙道:“谢老爷宽恕,奴儿认罚。”
天尊一挥袖子,丢了个锦韂(华丽的马鞍,身份地位的象征)在他身上,教他上来,给吒吒桃骑着。
九灵元圣架起彩云,飞到吒吒桃脚边趴下,吒吒桃侧身坐上锦韂,让他驮着飞了两圈,朝天尊拱手道:“多谢天尊。”
天尊微微颔首,又朝九灵元圣嘱咐一句:“好生伺候我这小友,若有差池,拿你是问。”言罢,径转妙岩宫去。
“恭送老爷。”
唐僧、猴子等人也望空称谢,那天尊飞走不远,‘嘭’了一声,现了真形。
原是一根头发变得,桃天尊。
至于九灵元圣那六个狮孙,众人商议后,念及此前不曾侵扰州城,遂劝善之后,放归山中。
--
且说那玉华城中,自妖氛扫尽,真是万民欢腾,颂声载道。
老郡公更是感激涕零,对唐僧师徒拜谢道:“多亏几位神师大展神通,扫荡妖邪,使我合境安宁,万民乐业,真乃海晏河清之盛世也!”说罢,再命府中大排素宴,遍请合郡文武官员,同来酬谢唐僧师徒降妖伏怪、保境安民之恩。
席间,闻听唐僧取经心切,三位小公爷有些发愁,自家武艺初学乍练,深恐师父们西去之期已近,遂缠着唐僧再三央求,务必请几位师父多留些时日,好生指教。
唐僧心慈,见他们心诚,又念郡公一番盛情,便应允再盘桓半月,命悟空用心传授。
光阴似箭,不觉又是数日过去。这一日,吒吒桃正在后园指点老幺剑术,忽见祥云霭霭,一道瑞彩金光从天而降,光华散处,现出一位仪表堂堂、目若朗星的俊俏仙君。
老幺不知来者何人,只道是妖邪又至,急忙大喊一声:“师父留神!”挺起手中宝剑,朝那仙君心口刺去。
仙君见状,伸出一指轻点,正点在剑尖之上。小公爷顿觉手臂一麻,那剑便如嵌在空中,再难寸进分毫。
来者非他,正是灌江口二郎显圣真君杨戬。他听那小公爷叫喊“师父”,不由剑眉微挑,看向哪吒道:“师妹兴致这般好,又收起徒弟来了?”
哪吒只略一点头,淡然道:“这番偶遇顽童,略有些缘法,便指点一二。师兄此来,可是天宫那边有消息?”
杨戬面色一肃,颔首道:“正是。我已遣帐下健将戴礼上天查探,回报说,那云楼宫中,确然还有一位‘三太子’在!
真未料到玉帝竟敢行此瞒天过海之计,荒唐至极!此事若被王母或四御知晓,凌霄殿之上少不得一场风波,至时三界动荡,都是他之罪也!”
哪吒闻言,却轻轻摇了摇头,眸中闪过一丝冷意:“我却有些疑心,如今那位,未必是真正的玉帝。”
杨戬闻听此言,不由大惊失色,连忙上前一步,压低声音道:“师妹!此话非同小可,怎可凭空揣测?那九重天阙之上,关乎三界秩序,岂是儿戏?
你说他并非真身,可有何凭据?”
哪吒迎着杨戬惊疑的目光,将她的猜测一一道出。
“紧那罗?”杨戬眉头紧皱,“我对此人也有所耳闻,依你猜测,他却有可能引黑莲认主。只是传闻他被镇压在苦海之下,若他脱困升天,释教不可能没有动作。”
吒吒桃道:“或许是我多虑了。但师兄你想,如今这位‘玉帝’行事,一改往日沉稳,变得如此冒险急躁,步步紧逼,仿佛时刻都在担心什么,急于求成。
他若真想插手凡间之事,大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何必这般大动干戈?
更何况他行事也无需得我点头,却偏要冒着风险将我囚困,又弄个假货在天庭掩人耳目,这岂非欲盖弥彰,更显其心虚胆怯?”
杨戬听罢,目光一凛,断然道:“此事确有诸多疑点。也罢!我再亲自走一趟苦海,探个虚实!若真能寻到些蛛丝马迹,再来与师妹细细计议!”
待杨戬化虹离去,小公爷终于恢复了意识,只觉手臂酸麻,慌得大叫着:“师父,我命休矣!”遂举着剑没头没脑地在园中乱砍乱刺起来。
吒吒桃也不理他,自顾自端起石桌上的香茗,悠然品尝,只等那小公爷折腾累了,自己停歇。
那小公爷果是舞了半天,喘着粗气停下,环顾四周,见园中并无歹人,师父还好端端地坐着饮茶,顿时满脸通红,磨磨蹭蹭地走到吒吒桃跟前,讷讷道:“师...师父。”
吒吒桃放下茶杯,淡淡道:“方才那位,是你师伯。以后若再见着,记得要上前行礼,不可无状。”
小公爷闻言大惊,慌得连忙跪下告罪:“弟子有眼不识泰山,不知是师伯驾临,竟拔剑相向,冲撞了师伯!他定是恼了我,不肯受弟子叩头赔罪,这才匆匆走了!”
吒吒桃摆手道:“无妨,你师伯神通广大,心胸开阔,岂会与你这小辈计较。你好生修炼便是,将来若遇上同门师兄弟,莫要堕了我的名头,给我丢脸就算好了。”
--
半月之期转瞬即逝,唐僧西行取经心切,任凭老郡公和三位小公爷如何苦苦挽留,执意要登程上路。
郡公无奈,只得再备厚礼,又教城中大小官员、黎民百姓都来相送,一行人浩浩荡荡,直送出城外十里方才洒泪而别。
取经队伍再上大路,一路风餐露宿,行过五六日,前方遥遥望见一座城池,乃是天竺国另一个外郡,唤作金平府。
还未入城,恰在路旁遇着一座山门,门额上书“慈云寺”三个大字。
唐僧见了,心生欢喜,对众人道:“天色已晚,今夜就在这寺中歇宿一宵,明日再进城倒换关文罢。”
无人异议,一行牵狮子、拉马子、挑担子,径直入了山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