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友华金 作品
第六十五章 李元起被捉(二)
锦衣卫蜂拥而入,开始在府中翻找。他们动作粗暴,将桌椅板凳掀翻在地,瓷器碎裂的声音不绝于耳。
李元起再也按捺不住,怒气冲冲走出来:“许显纯,你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他的声音虽然洪亮,但还是掩饰不住内心的慌乱。
“拿下!”许显纯一声令下。
几名锦衣卫立即上前将李元起制住。他们动作迅速而专业,显然经过严格训练。李元起想要挣扎,却发现自己的双臂被牢牢钳制,动弹不得。
“你敢!”李元起厉声喝道,试图用官威压人,“我可是朝廷命官,你有什么凭据?”
许显纯从怀中掏出圣旨,在李元起面前展开:“奉陛下圣谕,与冉兴让为同党,治通敌叛国罪。”他的声音中带着几分快意,“冉驸马早已在京城凄惨落幕,三千刀,一刀不少。”
这句话如同晴天霹雳,李元起瞬间面如土色。他的双腿一软,几乎站立不稳,全靠两边的锦衣卫搀扶。
“这...这不可能...”他浑身发抖,声音嘶哑,“冉驸马的事与我无关...”
“去昭狱慢慢说吧。”许显纯不耐烦地挥手,示意手下将人带走。
李元起还想挣扎,却被许显纯一巴掌抽得晕头转向。耳边嗡嗡作响,眼前金星直冒。
府中下人们噤若寒蝉,有几个胆小的已经躲到角落里瑟瑟发抖。李元起的妻妾虽然哭喊不已,却也不敢上前阻拦。她们只能眼睁睁看着家主被拖走,泪水打湿了衣襟。
“赶紧去给顾大人递个信儿!”李元起只来得及喊出这一句,就被拖出了大门。他的声音中充满绝望,显然已经意识到自己这次在劫难逃。
温大人躲在暗处,把一切看得明明白白,嘴角勾起一抹阴笑。没了李元起这个绊脚石,整顿《金陵日报》就方便多了。这些年来,李元起一直是东林党在江南的重要支柱,如今倒台,必定会引起连锁反应。
温体仁心情大好,决定去怡红院找小兰喝酒解乐。春日的阳光依旧明媚,仿佛刚才发生的一切都与这个美好的季节格格不入。
李元起被带到南京镇抚司衙门的消息,当晚就在官场传开。一位堂堂户部尚书被拿下,这在南京城可是天大的新闻。衙门里灯火通明,不时传出凄厉的惨叫声,显然审讯已经开始。
紧接着冉兴让被凌迟的消息也传到,更是在官场掀起轩然大波。驸马被凌迟,这简直闻所未闻!一时间,整个南京城人心惶惶,官员们纷纷闭门不出,生怕被牵连其中。
那晚报社火速加印特刊,以“驸马被凌迟,礼仪道德的崩塌”为题,在南京城引起轰动。读书人们争相购买,街头巷尾都在议论这件事,有人惊恐,有人愤怒,更多的人则是担忧这是否预示着某种变革的开始。
崇祯站在御书房的窗前,望着远处的天际。初夏的风带着微微的燥热,吹动着窗外的树叶沙沙作响。
东南的事情,已经到了不得不处理的地步。各种消息纷至沓来,像是一张无形的大网,正在慢慢收紧。
他的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窗框,眼神略显疲惫。这些日子,关于东南的奏折堆积如山,每一份都透露着令人不安的信息。
“陛下。”王承恩从外面快步走进来,脚步声急促而沉重,“李元起已经被锦衣卫带走了。”
崇祯转过身,目光如电。
王承恩脸上带着一丝难掩的兴奋,“锦衣卫在他府上搜出了大量与建奴往来的密信。”
“好。”崇祯轻轻敲了敲桌面,指节有节奏地叩击着檀木桌面,“这第一步,总算是迈出去了。”
王承恩看着崇祯平静的面容,忍不住问道:“陛下为何不直接雷霆手段,将东南那些作乱之人一网打尽?现在证据确凿,完全可以......”
“你以为朕不想?”崇祯苦笑着打断了他的话,踱步到书案前,手指轻抚过堆积如山的奏折,“可现在的当务之急是什么?”
“新田制。”王承恩立刻答道。
“对,新田制。”崇祯的声音里带着一丝疲惫,“北方几省正在推行改革,这是根本。若是贸然对东南下手,必然会引起动荡。到时候保守派趁机作梗,新政就会功亏一篑。”
他走到地图前,目光在江南一带流连:“你看看这里,苏州、杭州、南京......”手指划过地图上的城市,“这些地方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涌动。”
王承恩站在一旁,看着崇祯的背影,突然意识到事情远比他想象的复杂。
“温体仁已经去了南京。”崇祯继续说道,声音低沉,“郑三俊也到了京城。顾炎武和黄宗羲在京城大学任教。这些都是棋子,一步一步,都在朕的计划之中。”
“高!”王承恩忍不住赞叹,“陛下这是要以柔克刚,借他人之手......”
“不止如此。”崇祯拿起桌上的一份奏折,纸张在他手中发出轻微的响声,“李元起一案,会让很多人惊慌失措。人在害怕的时候,第一反应是什么?”
“自保。”
“对,自保。”崇祯的嘴角浮现出一丝冷笑,“到时候,那些和李元起有牵连的人,自然会乱了阵脚。就像惊弓之鸟,一有风吹草动,就会暴露自己。”
正说着,外面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一个小太监快步进来,手中捧着一封密信:“陛下,礼部尚书温体仁的密信。”
崇祯接过信件,快速浏览一遍。阳光透过窗棂,在他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衬得他的表情忽明忽暗:“这老狐狸,果然没让朕失望。”
“势必要给这帮不安分的报社一个深刻教训?”王承恩试探着问道。
“不止。”崇祯将信递给王承恩,“他还查到了一条重要线索。”
王承恩接过信件,目光快速扫过,脸色突然变得凝重:“杭州湾......”
“是啊,杭州湾。”崇祯的声音里带着一丝寒意,“继张家口、大沽口之后,又一个卖粮给建奴的地方。这些人,真是好大的胆子。”
而“海禁令”这三个字仿佛一根刺,深深扎在他心里,让他坐立难安。
大明朝自洪武年间就有海禁,到他这一代,虽然隆庆皇帝曾开放过福建海澄月湾,但杭州湾仍在禁令之下。可这禁令,又何尝真正约束住了那些胆大包天之徒?
“郑芝龙那帮海上枭雄,不就是在这禁令下成长起来的吗?”崇祯冷笑一声,将密报重重摔在案几上。
他站起身,在殿内来回踱步。脚步声在空旷的大殿内回响,仿佛也在敲打着他的心弦。他其实并不反对海运,甚至已经暗中派周延儒去广州重开市舶司。对杭州湾的私自出海,他也一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但现在不行了!
李元起再也按捺不住,怒气冲冲走出来:“许显纯,你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他的声音虽然洪亮,但还是掩饰不住内心的慌乱。
“拿下!”许显纯一声令下。
几名锦衣卫立即上前将李元起制住。他们动作迅速而专业,显然经过严格训练。李元起想要挣扎,却发现自己的双臂被牢牢钳制,动弹不得。
“你敢!”李元起厉声喝道,试图用官威压人,“我可是朝廷命官,你有什么凭据?”
许显纯从怀中掏出圣旨,在李元起面前展开:“奉陛下圣谕,与冉兴让为同党,治通敌叛国罪。”他的声音中带着几分快意,“冉驸马早已在京城凄惨落幕,三千刀,一刀不少。”
这句话如同晴天霹雳,李元起瞬间面如土色。他的双腿一软,几乎站立不稳,全靠两边的锦衣卫搀扶。
“这...这不可能...”他浑身发抖,声音嘶哑,“冉驸马的事与我无关...”
“去昭狱慢慢说吧。”许显纯不耐烦地挥手,示意手下将人带走。
李元起还想挣扎,却被许显纯一巴掌抽得晕头转向。耳边嗡嗡作响,眼前金星直冒。
府中下人们噤若寒蝉,有几个胆小的已经躲到角落里瑟瑟发抖。李元起的妻妾虽然哭喊不已,却也不敢上前阻拦。她们只能眼睁睁看着家主被拖走,泪水打湿了衣襟。
“赶紧去给顾大人递个信儿!”李元起只来得及喊出这一句,就被拖出了大门。他的声音中充满绝望,显然已经意识到自己这次在劫难逃。
温大人躲在暗处,把一切看得明明白白,嘴角勾起一抹阴笑。没了李元起这个绊脚石,整顿《金陵日报》就方便多了。这些年来,李元起一直是东林党在江南的重要支柱,如今倒台,必定会引起连锁反应。
温体仁心情大好,决定去怡红院找小兰喝酒解乐。春日的阳光依旧明媚,仿佛刚才发生的一切都与这个美好的季节格格不入。
李元起被带到南京镇抚司衙门的消息,当晚就在官场传开。一位堂堂户部尚书被拿下,这在南京城可是天大的新闻。衙门里灯火通明,不时传出凄厉的惨叫声,显然审讯已经开始。
紧接着冉兴让被凌迟的消息也传到,更是在官场掀起轩然大波。驸马被凌迟,这简直闻所未闻!一时间,整个南京城人心惶惶,官员们纷纷闭门不出,生怕被牵连其中。
那晚报社火速加印特刊,以“驸马被凌迟,礼仪道德的崩塌”为题,在南京城引起轰动。读书人们争相购买,街头巷尾都在议论这件事,有人惊恐,有人愤怒,更多的人则是担忧这是否预示着某种变革的开始。
崇祯站在御书房的窗前,望着远处的天际。初夏的风带着微微的燥热,吹动着窗外的树叶沙沙作响。
东南的事情,已经到了不得不处理的地步。各种消息纷至沓来,像是一张无形的大网,正在慢慢收紧。
他的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窗框,眼神略显疲惫。这些日子,关于东南的奏折堆积如山,每一份都透露着令人不安的信息。
“陛下。”王承恩从外面快步走进来,脚步声急促而沉重,“李元起已经被锦衣卫带走了。”
崇祯转过身,目光如电。
王承恩脸上带着一丝难掩的兴奋,“锦衣卫在他府上搜出了大量与建奴往来的密信。”
“好。”崇祯轻轻敲了敲桌面,指节有节奏地叩击着檀木桌面,“这第一步,总算是迈出去了。”
王承恩看着崇祯平静的面容,忍不住问道:“陛下为何不直接雷霆手段,将东南那些作乱之人一网打尽?现在证据确凿,完全可以......”
“你以为朕不想?”崇祯苦笑着打断了他的话,踱步到书案前,手指轻抚过堆积如山的奏折,“可现在的当务之急是什么?”
“新田制。”王承恩立刻答道。
“对,新田制。”崇祯的声音里带着一丝疲惫,“北方几省正在推行改革,这是根本。若是贸然对东南下手,必然会引起动荡。到时候保守派趁机作梗,新政就会功亏一篑。”
他走到地图前,目光在江南一带流连:“你看看这里,苏州、杭州、南京......”手指划过地图上的城市,“这些地方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涌动。”
王承恩站在一旁,看着崇祯的背影,突然意识到事情远比他想象的复杂。
“温体仁已经去了南京。”崇祯继续说道,声音低沉,“郑三俊也到了京城。顾炎武和黄宗羲在京城大学任教。这些都是棋子,一步一步,都在朕的计划之中。”
“高!”王承恩忍不住赞叹,“陛下这是要以柔克刚,借他人之手......”
“不止如此。”崇祯拿起桌上的一份奏折,纸张在他手中发出轻微的响声,“李元起一案,会让很多人惊慌失措。人在害怕的时候,第一反应是什么?”
“自保。”
“对,自保。”崇祯的嘴角浮现出一丝冷笑,“到时候,那些和李元起有牵连的人,自然会乱了阵脚。就像惊弓之鸟,一有风吹草动,就会暴露自己。”
正说着,外面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一个小太监快步进来,手中捧着一封密信:“陛下,礼部尚书温体仁的密信。”
崇祯接过信件,快速浏览一遍。阳光透过窗棂,在他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衬得他的表情忽明忽暗:“这老狐狸,果然没让朕失望。”
“势必要给这帮不安分的报社一个深刻教训?”王承恩试探着问道。
“不止。”崇祯将信递给王承恩,“他还查到了一条重要线索。”
王承恩接过信件,目光快速扫过,脸色突然变得凝重:“杭州湾......”
“是啊,杭州湾。”崇祯的声音里带着一丝寒意,“继张家口、大沽口之后,又一个卖粮给建奴的地方。这些人,真是好大的胆子。”
而“海禁令”这三个字仿佛一根刺,深深扎在他心里,让他坐立难安。
大明朝自洪武年间就有海禁,到他这一代,虽然隆庆皇帝曾开放过福建海澄月湾,但杭州湾仍在禁令之下。可这禁令,又何尝真正约束住了那些胆大包天之徒?
“郑芝龙那帮海上枭雄,不就是在这禁令下成长起来的吗?”崇祯冷笑一声,将密报重重摔在案几上。
他站起身,在殿内来回踱步。脚步声在空旷的大殿内回响,仿佛也在敲打着他的心弦。他其实并不反对海运,甚至已经暗中派周延儒去广州重开市舶司。对杭州湾的私自出海,他也一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但现在不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