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友华金 作品

第五十二章 来咨诹(一)

第二天一早,京城就炸开了锅。大街小巷,茶馆酒肆,到处都在议论这件事。


茶馆里,一个中年汉子拍着桌子说道:“听说了吗?那个李自成,原来是个驿卒出身!”


“可不是嘛,”旁边的人接话道,“皇上破格提拔的,先是让他去西北养马,后来又让他当了督察使。这下好啊,咱们老百姓也有出头的机会了。”


“就是就是,不用考科举,不用走关系,只要有真本事,皇上就会重用。”


对那些准备参加高考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个巨大的鼓舞。原本高考考的都是农学、工学、力学、法学这些“杂学”,被读书人看不起。如今哪里还有往日的光景。


在一家书院门口,几个年轻人正热切地讨论着。


“李自成的例子就摆在那里,不走科举这条路,一样能建功立业。”一个身着青衫的年轻人说道,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


“对啊,那些读书人不是总说这些是杂学吗?可皇上偏偏就重用会这些的人。”另一个人附和道。


“我看啊,这才是真正的明路。既然驿卒都能当上督察使,我为什么不能试试?”


一时间,整个京城的氛围都变得不一样了。那些原本对高考不屑一顾的人,也开始重新思考这个问题。毕竟,这可能是一条全新的出路。


在城南的一处茶馆里,几个老者正在下棋谈天。


“这世道变得真快啊,”一个白须老者感叹道,“以前谁能想到,一个驿卒也能当官?”


“这说明什么?”另一个老者捋着胡须道,“说明皇上是真的想做事。你看看这些年,修水泥路、办报纸、兴办学堂,哪一样不是实打实的好事?”


“可不是嘛,”旁边有人插话道,“现在城里的路平整了,街道也干净了,连粮价都降了。这才是真正为百姓着想啊。”


夜幕降临,京城渐渐安静下来。街道上的灯火依次亮起,远处传来更夫打更的声音。这座古老的城市,似乎正在经历着某种悄然的变化。


在皇宫的御书房里,崇祯还在批阅奏章。烛光下,他的眼神坚定而明亮。


“王承恩,”他突然开口,“你说,这天下,会不会真的有希望?”


王承恩恭敬地答道:“陛下励精图治,天下百姓都看在眼里。只要继续这样做下去,何愁大明不兴?”


崇祯轻轻点头,目光投向窗外的夜空。春夜微凉,但他的心中却燃起了一丝暖意。


京城,来府。


暮色渐沉,庭院里的梧桐树投下斑驳的影子。来宗道躺在藤椅上,眼睛微闭,手指有一下没一下地敲击着扶手。六十岁的年纪,在朝中大臣中并不算老。比起孙承宗的六十七岁,徐光启的六十八岁,他还能在朝堂上再战十年。


庭院里的寂静被急促的脚步声打破。


“父亲!”来咨诹的声音里带着掩饰不住的焦急,“眼下百来个大臣正虎视眈眈,我们必须立刻去面圣!众人已默默准备告老还乡。”


来宗道依旧闭着眼睛,仿佛没听见儿子的话。微风拂过,带来一丝凉意。他的手指停下了敲击的动作,眉头微微皱起。


此时的朝堂局势微妙。内阁大学士施凤来被派往陕西巡查灾情,钱龙锡和韩爌暗中勾结,张瑞图已遭革职。作为半个东林党人,来宗道与钱龙锡、韩爌的关系还算不错。加上他在学界的地位,门生遍布朝野,本该是春风得意的时候。


可惜,皇帝的一道圣旨,让他们的根基动摇了。


“父亲,李自成把我们在湖广的人马都要铲平了!”来咨诹在院子里来回踱步,脚步声急促而沉重,“若再拖延下去,就来不及了!”


湖广每年的耗羡银比北方诸省都要多,几乎可以与浙江、南直隶比肩。这样的肥差,怎能让外人染指?来咨诹的声音里带着难以掩饰的愤怒。


来宗道终于睁开眼睛,目光中带着几分疲惫:“一个月前,我也和你想得一样。一大堆奏折迅速摆到御案上,以为能让李自成收敛。可是现在呢?”


“陛下不但没有收敛李自成,反而在大明日报上公开褒奖他。这是在告诉天下官员,整顿吏治势在必行!”


来咨诹握紧拳头,指节发白:“难道我们就这样认输?”


“认输?”来宗道摇摇头,声音低沉,“为父在内阁中本就是最不起眼的那个。正因为如此,也最容易全身而退。”


“父亲,您要辞官?”来咨诹的声音里带着难以置信。


“东南即将有大事发生,陛下必然会对付屠家。为父必须为来家考虑。”来宗道的语气中带着几分无奈。


来咨诹不甘心地跺了跺脚,转身离开了。他的背影在夕阳下显得格外孤单。


庭院里重新恢复了寂静,只有梧桐叶在风中轻轻摇曳。来宗道望着儿子离去的方向,眼中闪过一丝担忧。他太了解自己的儿子了,这个性格倔强的年轻人,不会轻易放弃。


果然,来咨诹直奔礼部,要见温体仁。


礼部衙门里,灯火通明。作为礼部尚书,温体仁地位尊崇。可面对一个小小的刑部郎中,他却显得格外客气。


“来大人,请喝茶。”温体仁亲自给来咨诹倒茶,动作优雅从容。


茶香袅袅升起,来咨诹心中却充满不屑。这个没有功名的人,靠着谄媚皇帝爬到今天的位置,如今还要搞什么京城大学,简直是玷污圣道。


“温部堂,下官倒有点想不通。”来咨诹开门见山,声音里带着几分锋芒,“为何要在大明日报上褒奖一个小小驿卒?这岂不是对圣道的亵渎?”


温体仁不慌不忙地喝了口茶,目光平静:“来大人,这分明是皇上的意思。做臣子的,为君分担国事重担。”


“可这违背圣道!”来咨诹的声音提高了几分。


“本官理解来大人的心情。”温体仁意味深长地说,眼中闪过一丝精光,“来大人若有想法,不妨直接面圣。”


“进宫能改变局面吗?”


“事在人为。”温体仁微微一笑,“朝中不乏正直之士,若来大人心有正气,相信会有同道中人支持。”


来咨诹若有所思,起身告辞。脚步声渐渐远去,消失在夜色中。


温体仁看着他的背影,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意。以来咨诹的性格,必然会拉拢一批人去面圣。到时候韩爌、钱龙锡也会跟进。来宗道在京城经营多年的基业,怕是要毁在这个莽撞的儿子手里了。


夜色渐深,京城的街道上依旧热闹。街边的茶馆里,三三两两的食客正在议论朝廷的新政。


“听说了吗?那个李自成把湖广的贪官都给收拾了。”


“可不是嘛,听说那些官员贪了几十万两银子,现在全都吐出来了。”


“这下好了,咱们老百姓终于有人替我们做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