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友华金 作品
第五十章 召见沈棨
人才和制度,这是个永恒的难题。
大明不是没有人才,而是制度出了问题。就像闵学之那样的封疆大吏,能力是有的,但在利益面前难免迷失。现在京城大学培养出新人才,但如果制度不改,这些人下去后,迟早会被同化。
首先要解决的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自从万历、天启年间党争不断,朝廷对地方的管控已经松懈。虽然现在每个省都有了年度目标,但这只是结果考核。更重要的是要监控过程,防止地方官员为了完成指标而胡来。
崇祯在御案前坐下,提笔写下几个要点:增加新政督察的人手,整顿都察院,换掉各省监察御史,建立密奏制度...
正当他专注思考时,外面传来太监的声音:“陛下,早膳备好了。”
崇祯这才发现已经到了用膳时间。今天的早膳很简单,就是一碗炸酱面。看着面前的饭菜,他突然想起小时候在乾清宫时的情景。那时候父皇还在,母后也健在,一家人其乐融融。可现在,他不仅要独自面对这满朝的纷争,还要背负着振兴大明的重任。
用完早膳,崇祯回到御书房。
他手中拿着一份密奏,眉头紧锁。窗外的阳光透过窗棂洒进来,在案几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照亮了他略显疲惫的面容。
这已经是今日第三份密奏了。
自从他下令在湖广省大开杀戒后,各地官员似乎都嗅到了什么,纷纷上书弹劾。只是这些奏疏大多都石沉大海,连皇帝的案头都到达不了。
“通政司、内阁,朕的奏章都被你们给吞了去。”崇祯冷笑一声,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
这便是大明朝的积弊所在。从洪武年间开始,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度,朝廷六部统统听命于龙椅之上。表面上看,皇权得到了加强,实则是让皇帝疲于应付各种政务。
到了宣宗时期,为了减轻皇帝的负担,奏疏便先由内阁过目,在上面写下建议后再呈递给皇帝。这就是所谓的票拟制度。内阁虽然没有决策权,但实际上却掌握着信息的筛选权。
崇祯站起身,踱步到窗前。他的身影被阳光拉长,投射在地上。御书房内一片寂静,只有他轻微的脚步声回荡。
“朕需要一个能够绕过这些人的渠道。”他喃喃自语,目光投向远处的宫墙。
突然,一个念头在他脑海中闪过。
密奏。
这是一个在历史上由雍正皇帝完善的制度。官员可以绕过通政司和内阁,直接向皇帝汇报。
“就是它了。”崇祯眼前一亮,转身快步走回案前。
他立即召来了骆养性。不多时,骆养性便匆匆赶到。
“陛下。”骆养性躬身行礼,额头上还带着些许汗珠。
崇祯在案前坐下,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你立即着手准备,建立一个密奏传递体系。要确保万无一失。”
“是。”骆养性应道,眼中闪过一丝思索,“臣以为可以利用现有的驿站系统,只需要增加一些特殊的防护措施。”
“比如?”崇祯微微前倾身体。
“可以用特制的木盒封装密奏,外面贴上封条。一旦有人擅自开启,立刻就能发现。另外,”骆养性顿了顿,“臣建议在驿站设立专门的密奏传递人员,由陛下亲自任命。”
崇祯点点头:“很好,你去办吧。记住,此事要绝对保密。”
“臣明白。”骆养性躬身退下。
等骆养性退下后,崇祯又想起了一件事。
沈棨。
这个前任宣府总督已经在昭狱里关了一个多月,一直说要见他。每次提审,他都坚持要当面向皇帝禀报。
“也该去见见他了。”崇祯起身,带着几个侍卫出了宫。
北镇抚司的昭狱阴森可怖。潮湿的空气中弥漫着一股霉味,墙壁上斑驳的水渍在昏暗的光线下显得格外阴森。
沈棨被带上来时,已经瘦得脱了形。他的衣服松松垮垮地挂在身上,脸颊深深地凹陷下去。但那双眼睛依然炯炯有神,仿佛燃烧着某种执着的光芒。
“罪臣叩见陛下。”沈棨跪下行礼,声音沙哑但依然洪亮。
崇祯挥退左右,殿内唯有君王与臣子两人。昭狱的寂静令人窒息,只有远处偶尔传来的铁链碰撞声。
“说吧,你要见朕什么事?”崇祯居高临下地看着沈棨。
“陛下在湖广省杀了不少官员。”沈棨直言不讳,抬头直视崇祯的眼睛。
崇祯眼神一凝,语气中带着几分冷意:“你在昭狱里,消息倒是灵通。”
沈棨跪在地上,额头的冷汗不断渗出。他能感受到崇祯帝的目光如刀般在他身上来回扫视,那种压迫感令人窒息。
“陛下,杀戮并非长久之计。”沈棨的声音有些发颤,他小心翼翼地斟酌着措辞,“眼下朝廷刚刚收复广宁,正是休养生息的关键时期。”
崇祯帝站在窗前,背对着他,手中把玩着一枚玉佩。窗外的月光洒在他的身影上,拉出一道修长的影子。
“你是在教朕该如何治国?”崇祯帝的声音平静得可怕。
“臣不敢。”沈棨连忙叩首,“只是这些地主豪绅根基深厚,一旦触及他们的利益......”
“他们能如何?”崇祯帝猛地转身,打断了他的话。玉佩在他手中发出清脆的碰撞声。
沈棨不敢抬头,额头紧贴地面:“陛下去年收复广宁,大好形势就在眼前。只要边境无事,百姓自然能安居乐业。”
“安居乐业?”崇祯帝冷笑一声,大步走到案前,“你可曾去过陕西?”
沈棨心头一颤,不知该如何作答。
“朕派人去查过,那里的百姓连观音土都吃尽了。”崇祯帝的声音陡然拔高,“七岁的孩童,因为吃观音土活活撑死!你知道为什么吗?”
御书房内的烛火摇曳,崇祯帝的影子在墙上晃动,显得格外狰狞。
“因为粮食都被那些地主豪绅囤积居奇!”他一掌拍在案上,茶盏震得跳起,“鱼米之乡的百姓饿殍遍野,你告诉朕,这就是你说的安居乐业?”
沈棨浑身发抖,冷汗已经浸透了衣衫。
“那些人,就是吸血的蛀虫!”崇祯帝咬牙切齿,“他们抢夺百姓口粮,掠人妻女,为非作歹!朕在辽东打的胜仗,是将士们用血肉换来的!那些将士都是平民子弟,他们的牺牲是为了天下太平,不是为了让这些蛀虫吸血!”
御书房内一片死寂,只有烛火噼啪作响。
“陛下若执意如此,臣无话可说。”沈棨声音颤抖,“要杀要剐,悉听尊便。”
崇祯帝踱步到他面前,居高临下地看着他:“屠家在湖广买惠泽田的事,你知道多少?”
沈棨心头猛地一跳,额头渗出更多冷汗:“臣不知。”
大明不是没有人才,而是制度出了问题。就像闵学之那样的封疆大吏,能力是有的,但在利益面前难免迷失。现在京城大学培养出新人才,但如果制度不改,这些人下去后,迟早会被同化。
首先要解决的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自从万历、天启年间党争不断,朝廷对地方的管控已经松懈。虽然现在每个省都有了年度目标,但这只是结果考核。更重要的是要监控过程,防止地方官员为了完成指标而胡来。
崇祯在御案前坐下,提笔写下几个要点:增加新政督察的人手,整顿都察院,换掉各省监察御史,建立密奏制度...
正当他专注思考时,外面传来太监的声音:“陛下,早膳备好了。”
崇祯这才发现已经到了用膳时间。今天的早膳很简单,就是一碗炸酱面。看着面前的饭菜,他突然想起小时候在乾清宫时的情景。那时候父皇还在,母后也健在,一家人其乐融融。可现在,他不仅要独自面对这满朝的纷争,还要背负着振兴大明的重任。
用完早膳,崇祯回到御书房。
他手中拿着一份密奏,眉头紧锁。窗外的阳光透过窗棂洒进来,在案几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照亮了他略显疲惫的面容。
这已经是今日第三份密奏了。
自从他下令在湖广省大开杀戒后,各地官员似乎都嗅到了什么,纷纷上书弹劾。只是这些奏疏大多都石沉大海,连皇帝的案头都到达不了。
“通政司、内阁,朕的奏章都被你们给吞了去。”崇祯冷笑一声,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
这便是大明朝的积弊所在。从洪武年间开始,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度,朝廷六部统统听命于龙椅之上。表面上看,皇权得到了加强,实则是让皇帝疲于应付各种政务。
到了宣宗时期,为了减轻皇帝的负担,奏疏便先由内阁过目,在上面写下建议后再呈递给皇帝。这就是所谓的票拟制度。内阁虽然没有决策权,但实际上却掌握着信息的筛选权。
崇祯站起身,踱步到窗前。他的身影被阳光拉长,投射在地上。御书房内一片寂静,只有他轻微的脚步声回荡。
“朕需要一个能够绕过这些人的渠道。”他喃喃自语,目光投向远处的宫墙。
突然,一个念头在他脑海中闪过。
密奏。
这是一个在历史上由雍正皇帝完善的制度。官员可以绕过通政司和内阁,直接向皇帝汇报。
“就是它了。”崇祯眼前一亮,转身快步走回案前。
他立即召来了骆养性。不多时,骆养性便匆匆赶到。
“陛下。”骆养性躬身行礼,额头上还带着些许汗珠。
崇祯在案前坐下,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你立即着手准备,建立一个密奏传递体系。要确保万无一失。”
“是。”骆养性应道,眼中闪过一丝思索,“臣以为可以利用现有的驿站系统,只需要增加一些特殊的防护措施。”
“比如?”崇祯微微前倾身体。
“可以用特制的木盒封装密奏,外面贴上封条。一旦有人擅自开启,立刻就能发现。另外,”骆养性顿了顿,“臣建议在驿站设立专门的密奏传递人员,由陛下亲自任命。”
崇祯点点头:“很好,你去办吧。记住,此事要绝对保密。”
“臣明白。”骆养性躬身退下。
等骆养性退下后,崇祯又想起了一件事。
沈棨。
这个前任宣府总督已经在昭狱里关了一个多月,一直说要见他。每次提审,他都坚持要当面向皇帝禀报。
“也该去见见他了。”崇祯起身,带着几个侍卫出了宫。
北镇抚司的昭狱阴森可怖。潮湿的空气中弥漫着一股霉味,墙壁上斑驳的水渍在昏暗的光线下显得格外阴森。
沈棨被带上来时,已经瘦得脱了形。他的衣服松松垮垮地挂在身上,脸颊深深地凹陷下去。但那双眼睛依然炯炯有神,仿佛燃烧着某种执着的光芒。
“罪臣叩见陛下。”沈棨跪下行礼,声音沙哑但依然洪亮。
崇祯挥退左右,殿内唯有君王与臣子两人。昭狱的寂静令人窒息,只有远处偶尔传来的铁链碰撞声。
“说吧,你要见朕什么事?”崇祯居高临下地看着沈棨。
“陛下在湖广省杀了不少官员。”沈棨直言不讳,抬头直视崇祯的眼睛。
崇祯眼神一凝,语气中带着几分冷意:“你在昭狱里,消息倒是灵通。”
沈棨跪在地上,额头的冷汗不断渗出。他能感受到崇祯帝的目光如刀般在他身上来回扫视,那种压迫感令人窒息。
“陛下,杀戮并非长久之计。”沈棨的声音有些发颤,他小心翼翼地斟酌着措辞,“眼下朝廷刚刚收复广宁,正是休养生息的关键时期。”
崇祯帝站在窗前,背对着他,手中把玩着一枚玉佩。窗外的月光洒在他的身影上,拉出一道修长的影子。
“你是在教朕该如何治国?”崇祯帝的声音平静得可怕。
“臣不敢。”沈棨连忙叩首,“只是这些地主豪绅根基深厚,一旦触及他们的利益......”
“他们能如何?”崇祯帝猛地转身,打断了他的话。玉佩在他手中发出清脆的碰撞声。
沈棨不敢抬头,额头紧贴地面:“陛下去年收复广宁,大好形势就在眼前。只要边境无事,百姓自然能安居乐业。”
“安居乐业?”崇祯帝冷笑一声,大步走到案前,“你可曾去过陕西?”
沈棨心头一颤,不知该如何作答。
“朕派人去查过,那里的百姓连观音土都吃尽了。”崇祯帝的声音陡然拔高,“七岁的孩童,因为吃观音土活活撑死!你知道为什么吗?”
御书房内的烛火摇曳,崇祯帝的影子在墙上晃动,显得格外狰狞。
“因为粮食都被那些地主豪绅囤积居奇!”他一掌拍在案上,茶盏震得跳起,“鱼米之乡的百姓饿殍遍野,你告诉朕,这就是你说的安居乐业?”
沈棨浑身发抖,冷汗已经浸透了衣衫。
“那些人,就是吸血的蛀虫!”崇祯帝咬牙切齿,“他们抢夺百姓口粮,掠人妻女,为非作歹!朕在辽东打的胜仗,是将士们用血肉换来的!那些将士都是平民子弟,他们的牺牲是为了天下太平,不是为了让这些蛀虫吸血!”
御书房内一片死寂,只有烛火噼啪作响。
“陛下若执意如此,臣无话可说。”沈棨声音颤抖,“要杀要剐,悉听尊便。”
崇祯帝踱步到他面前,居高临下地看着他:“屠家在湖广买惠泽田的事,你知道多少?”
沈棨心头猛地一跳,额头渗出更多冷汗:“臣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