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友华金 作品
第四十九章 张嫣乃艺术人才
崇祯一时语塞,只得讪笑道:“现在不是娶了吗?而且你在军营的日子不是过得挺开心的?”
红娘白了他一眼,“那是因为我喜欢教授骑射,可不是因为你。”
两人又聊了许久,直到夜深。烛光渐渐暗淡,月光透过窗棂洒在地上,映出一片斑驳的光影。
“你早些休息。”崇祯起身告辞,“下次得找个空闲再来探望。”
离开红娘的寝宫,崇祯径直前往慈庆宫。夜风轻拂,带来阵阵花香。
张嫣正在画画,听到脚步声也没回头。她的身影在烛光下显得格外柔美,手中的画笔在宣纸上游走,勾勒出优美的线条。
“陛下来了。”她轻声说,“熟悉的体息扑鼻而来。”
“朕有什么味道?”崇祯好奇地问,走到她身后。
“花言巧语的味道。”张嫣的声音中带着一丝调侃。
崇祯让人退下,走到张嫣身后。她正在画艺术院,画中一对男女并肩而立,衣袂飘飘,远处是巍峨的宫殿和繁茂的花园。
“今晚,”崇祯轻声说,“我只想和你看星星。”
张嫣脸颊微红,任由他将自己拥入怀中。月光透过窗户洒在两人身上,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
一夜缠绵后,张嫣依偎在崇祯怀里。她的呼吸均匀而绵长,发丝散落在枕上,像是一幅天然的画作。
“艺术院已经建好了。”她轻声说,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
“那正好,六月六日就要高考了,明天我就和温体仁商议,让艺术院也开始招生。”崇祯的手指轻轻梳理着她的长发。
“我可以常去吗?”张嫣抬头看着他,眼中带着一丝期待。
“当然可以,你想去就去。”崇祯柔声说,“那里本就是为了培养像你这样的艺术人才。”
看着张嫣欣喜的样子,崇祯心中也是一片温暖。这个温柔贤淑的女子,在艺术上有着惊人的天赋。
次日清晨,晨光熹微,崇祯在张嫣额头轻吻一下,随即匆匆返回了皇宫。宫道上已经有太监宫女忙碌,看到皇帝来了,纷纷跪地行礼。
温体仁已在殿外等候,身着官服,一丝不苟。看到崇祯来了,连忙上前行礼。
“进来说话。”崇祯吩咐王承恩准备早膳,然后带着温体仁进入内殿。
阳光透过窗棂洒进御书房,在地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温体仁站在御前,眉头微蹙,手中捏着一份东南来的密报。
“陛下,东南报纸之事已经到了不得不管的地步。”温体仁语气凝重,“这些报纸肆意妄为,甚至公然质疑朝廷新政。”
崇祯放下手中的朱笔,目光如炬。案头堆积如山的奏折中,不少都提到了这个问题。东南那些人仗着有钱有势,借着报纸大肆宣扬,搅得人心浮动。
“具体说说。”崇祯淡淡开口。
温体仁从袖中取出几份报纸,恭敬递上:“这是臣让人从江南收集来的,请陛下过目。”
崇祯接过报纸,仔细翻阅。只见上面写满了对朝廷政策的抨击,甚至还有人公然质疑皇权。字里行间充满了不屑与轻蔑,仿佛他们才是天下的主宰。
“这些人...”崇祯眼中闪过一丝寒意,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案。
温体仁见状,连忙道:“臣以为,必须马上严查此事。新政在即,绝不能让这些人继续胡言乱语。若不及时制止,恐怕会影响到整个改革大局。”
崇祯站起身,负手踱步。东南的局势确实复杂,自从隆庆开关以来,大量白银涌入东南,造就了一批新贵。这些人有钱有势,还爱指点江山。最让人头疼的就是东林书院那帮人。
“温卿,你可知这些人为何如此肆无忌惮?”崇祯突然停下脚步,转身问道。
温体仁略一思索:“这些人大多出身名门,还自诩是个读书人,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加上手中有钱,更是目中无人。”
“说到点子上了。”崇祯冷笑一声,“他们仗着祖上功名,自以为是天下清流。可实际上,不过是些倚仗家财,妄议朝政的商贾之辈罢了。”
温体仁暗暗点头。这些年来,东南士绅与商人早已勾连在一起。他们开办书院、组建文社,表面上是讲学论道,实则是在培植势力。
“陛下,臣以为当务之急是要整顿东南士绅。”温体仁小心翼翼地建议,“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其一,严查各地书院,凡有不法者,一律取缔;其二,加强对报纸的管控...”
“不够。”崇祯打断道,“这些都是治标不治本。朕决定这样办:你即刻启程去南京,亲自会见那些办报纸的人。同时,让礼部立即起草新闻法,未经朝廷批准,私开报社者,一律重罚。”
温体仁眼前一亮。这确实是个釜底抽薪的好办法。
“陛下圣明!”
“对了,学校的事就交给刘宗周吧。”崇祯又道,“朕还有更重要的事要你去办。”
温体仁心中一动。这段时间湖广案闹得沸沸扬扬,不少人都在等着捡漏。一旦地方官员被清洗,必然会出现大量空缺。
正想着,崇祯又问:“朝鲜那边情况如何?”
“回陛下,朝鲜那边已经开始准备军需物资,配合我们修筑益州城防。”温体仁回道,随即话锋一转,“只是...他们内部似乎出了些问题。”
“怎么回事?”
“据探子回报,朝鲜内部分裂严重。一派主张亲明,另一派则暗中与皇太极勾结。李倧虽然表面上恭顺,但行事优柔寡断,让人难以捉摸。”
崇祯眉头紧锁:“这个李倧,还是老样子。看来得另选他人扶持了。”
顿了顿,崇祯又道:“朕决定让陈新甲踏上朝鲜之行,你觉得如何?”
温体仁心中一惊。陈新甲与他不和,若让陈新甲掌控朝鲜这条线,对他极为不利。
“陈新甲向来正直不阿,恐怕不太适合外交...”温体仁试图委婉劝阻。
“就是要他这种性格。”崇祯斩钉截铁地说,“咱们大明可是朝鲜的正牌主子,他凭什么还要对李倧唯命是从?正是因为我们太过迁就,才让他们越来越不把我们放在眼里。”
温体仁眉头微皱,一脸迟疑,崇祯已经下了决断:“就这么定了。你回去准备一下,尽快启程南下。至于朝鲜那边,朕非得当面和他好好聊聊不可。”
“臣遵旨。”温体仁只得应下。
这时,崇祯又问起了另一件事:“对了,京城大学去年那批学生,你觉得今年可以放出去了吗?”
“新田制用人在即,确实可以安排了。”温体仁道,“这些学生经过严格培训,应该能胜任基层工作。”
“好,你拟个章程,送内阁议一下。”
“臣遵旨。”
等温体仁退下后,崇祯独自在御书房踱步。透过窗户,他能看到远处的紫禁城角楼,巍峨雄伟,却也透着几分孤寂。
红娘白了他一眼,“那是因为我喜欢教授骑射,可不是因为你。”
两人又聊了许久,直到夜深。烛光渐渐暗淡,月光透过窗棂洒在地上,映出一片斑驳的光影。
“你早些休息。”崇祯起身告辞,“下次得找个空闲再来探望。”
离开红娘的寝宫,崇祯径直前往慈庆宫。夜风轻拂,带来阵阵花香。
张嫣正在画画,听到脚步声也没回头。她的身影在烛光下显得格外柔美,手中的画笔在宣纸上游走,勾勒出优美的线条。
“陛下来了。”她轻声说,“熟悉的体息扑鼻而来。”
“朕有什么味道?”崇祯好奇地问,走到她身后。
“花言巧语的味道。”张嫣的声音中带着一丝调侃。
崇祯让人退下,走到张嫣身后。她正在画艺术院,画中一对男女并肩而立,衣袂飘飘,远处是巍峨的宫殿和繁茂的花园。
“今晚,”崇祯轻声说,“我只想和你看星星。”
张嫣脸颊微红,任由他将自己拥入怀中。月光透过窗户洒在两人身上,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
一夜缠绵后,张嫣依偎在崇祯怀里。她的呼吸均匀而绵长,发丝散落在枕上,像是一幅天然的画作。
“艺术院已经建好了。”她轻声说,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
“那正好,六月六日就要高考了,明天我就和温体仁商议,让艺术院也开始招生。”崇祯的手指轻轻梳理着她的长发。
“我可以常去吗?”张嫣抬头看着他,眼中带着一丝期待。
“当然可以,你想去就去。”崇祯柔声说,“那里本就是为了培养像你这样的艺术人才。”
看着张嫣欣喜的样子,崇祯心中也是一片温暖。这个温柔贤淑的女子,在艺术上有着惊人的天赋。
次日清晨,晨光熹微,崇祯在张嫣额头轻吻一下,随即匆匆返回了皇宫。宫道上已经有太监宫女忙碌,看到皇帝来了,纷纷跪地行礼。
温体仁已在殿外等候,身着官服,一丝不苟。看到崇祯来了,连忙上前行礼。
“进来说话。”崇祯吩咐王承恩准备早膳,然后带着温体仁进入内殿。
阳光透过窗棂洒进御书房,在地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温体仁站在御前,眉头微蹙,手中捏着一份东南来的密报。
“陛下,东南报纸之事已经到了不得不管的地步。”温体仁语气凝重,“这些报纸肆意妄为,甚至公然质疑朝廷新政。”
崇祯放下手中的朱笔,目光如炬。案头堆积如山的奏折中,不少都提到了这个问题。东南那些人仗着有钱有势,借着报纸大肆宣扬,搅得人心浮动。
“具体说说。”崇祯淡淡开口。
温体仁从袖中取出几份报纸,恭敬递上:“这是臣让人从江南收集来的,请陛下过目。”
崇祯接过报纸,仔细翻阅。只见上面写满了对朝廷政策的抨击,甚至还有人公然质疑皇权。字里行间充满了不屑与轻蔑,仿佛他们才是天下的主宰。
“这些人...”崇祯眼中闪过一丝寒意,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案。
温体仁见状,连忙道:“臣以为,必须马上严查此事。新政在即,绝不能让这些人继续胡言乱语。若不及时制止,恐怕会影响到整个改革大局。”
崇祯站起身,负手踱步。东南的局势确实复杂,自从隆庆开关以来,大量白银涌入东南,造就了一批新贵。这些人有钱有势,还爱指点江山。最让人头疼的就是东林书院那帮人。
“温卿,你可知这些人为何如此肆无忌惮?”崇祯突然停下脚步,转身问道。
温体仁略一思索:“这些人大多出身名门,还自诩是个读书人,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加上手中有钱,更是目中无人。”
“说到点子上了。”崇祯冷笑一声,“他们仗着祖上功名,自以为是天下清流。可实际上,不过是些倚仗家财,妄议朝政的商贾之辈罢了。”
温体仁暗暗点头。这些年来,东南士绅与商人早已勾连在一起。他们开办书院、组建文社,表面上是讲学论道,实则是在培植势力。
“陛下,臣以为当务之急是要整顿东南士绅。”温体仁小心翼翼地建议,“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其一,严查各地书院,凡有不法者,一律取缔;其二,加强对报纸的管控...”
“不够。”崇祯打断道,“这些都是治标不治本。朕决定这样办:你即刻启程去南京,亲自会见那些办报纸的人。同时,让礼部立即起草新闻法,未经朝廷批准,私开报社者,一律重罚。”
温体仁眼前一亮。这确实是个釜底抽薪的好办法。
“陛下圣明!”
“对了,学校的事就交给刘宗周吧。”崇祯又道,“朕还有更重要的事要你去办。”
温体仁心中一动。这段时间湖广案闹得沸沸扬扬,不少人都在等着捡漏。一旦地方官员被清洗,必然会出现大量空缺。
正想着,崇祯又问:“朝鲜那边情况如何?”
“回陛下,朝鲜那边已经开始准备军需物资,配合我们修筑益州城防。”温体仁回道,随即话锋一转,“只是...他们内部似乎出了些问题。”
“怎么回事?”
“据探子回报,朝鲜内部分裂严重。一派主张亲明,另一派则暗中与皇太极勾结。李倧虽然表面上恭顺,但行事优柔寡断,让人难以捉摸。”
崇祯眉头紧锁:“这个李倧,还是老样子。看来得另选他人扶持了。”
顿了顿,崇祯又道:“朕决定让陈新甲踏上朝鲜之行,你觉得如何?”
温体仁心中一惊。陈新甲与他不和,若让陈新甲掌控朝鲜这条线,对他极为不利。
“陈新甲向来正直不阿,恐怕不太适合外交...”温体仁试图委婉劝阻。
“就是要他这种性格。”崇祯斩钉截铁地说,“咱们大明可是朝鲜的正牌主子,他凭什么还要对李倧唯命是从?正是因为我们太过迁就,才让他们越来越不把我们放在眼里。”
温体仁眉头微皱,一脸迟疑,崇祯已经下了决断:“就这么定了。你回去准备一下,尽快启程南下。至于朝鲜那边,朕非得当面和他好好聊聊不可。”
“臣遵旨。”温体仁只得应下。
这时,崇祯又问起了另一件事:“对了,京城大学去年那批学生,你觉得今年可以放出去了吗?”
“新田制用人在即,确实可以安排了。”温体仁道,“这些学生经过严格培训,应该能胜任基层工作。”
“好,你拟个章程,送内阁议一下。”
“臣遵旨。”
等温体仁退下后,崇祯独自在御书房踱步。透过窗户,他能看到远处的紫禁城角楼,巍峨雄伟,却也透着几分孤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