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长河121
老太太今年七十五了,腿不疼腰不酸!自从六六出生,老太太在这边帮着看孩子的时候多,家里也不让桐桐下厨,桐桐就老爱在老人身边,这里揉一揉,那里按一按。在别人看来,就觉得这个媳妇爱讨巧,可其实对老人的身体是真的有好处的。
而且,老太太一辈子没吃过啥苦头,日子苦哈哈那是不敢露出来,但她自己心里有底,所以,并不会真的操心吃穿发愁。
这也就使得老太太的身体特别的好,现在连眼睛都不花。头发有白的,不过是梳理起来盘个发髻,看不见而已。而且,牙口好,啥都能吃,吃嘛嘛香。
桐桐知道,咱受了很多偏爱。而今买金条太扎眼,以后再给老太太准备金首饰。现在嘛,不能戴金首饰,但是可以戴其他的。
年前了,她给四爷上外贸商店,买手表去了。
给两边的老太太一人买了一块进口手表,老爷子自来不戴手表,他离不了厨房,不做难受。戴着手表老得摘了戴,戴了摘,太麻烦了。但桐桐还是坚持给买了一块,不戴可以,咱得有。
完了又给准备衣服,时兴的都是年轻人的,那咱就买布自己做。
老太太换好,对着镜子看:“你们赶上好时候了。”
王竹兰给婆婆扯平了衣服上的褶皱:“这是打哪找来这样的布料?”都没见卖的!
桐桐就笑,“这是老料子,有些厂子放着的老库存。”但是相对的,可供选择的颜色也不多。
她给织了米白色的毛衣,给做了一件黑色的呢子大衣,深灰的裤子。围巾怎么围都行,太花哨了老太太可穿不出去。
桐桐把皮鞋拿出来,“这是软羊羔皮的,定做的。”
王竹兰:“……”她给老太太准备的大棉袄不好意思往出拿了!桐桐这是把老太太往‘妖怪’上打扮。
可老太太并不排斥,她试穿的一点也不勉强:“是舒服。”
是吧?
正给试着呢,门敲响了!一开门,是老三和刘千山。
金老三回来了!
“我的奶奶我的妈,想我了吧!”
滚蛋!谁想你了。
两口子来大包小包的,给孩子了一包。剩下的都是给大人买的,金老三买东西更是胡乱买的,给老太太买了大绿色的丝巾,还有那五颜六色的拼接风的披肩,“这可是港货!年前专门去了一趟,这都是在那边买的。”
刘千山拿紧身毛衣和牛仔裤给桐桐:“我觉得这个你穿着好看。”
四爷回来的时候家里正热闹,不大的客厅里满满当当的。
老三喊说:“来来来!老四,试试……”拎出一套浅蓝色的牛仔来递过去,“试试!试试!”
四爷:“……”别闹!他接了,递给桐桐,赶紧打岔:“电话上也说不清楚,那边到底怎么样?”
这哥俩说正事去了,王竹兰去厨房了。
桐桐和刘千山摆弄衣服,六六在看电视,不叫人打搅,电视上正在放《龙子太郎》,家里好热闹。
桐桐把给四爷买的牛仔自己穿,裤子长点,这不是还能穿高跟鞋么?毛衣外面搭配短款的牛仔夹克。
刘千山拍手:“好看!这么穿好看!”
两人在老太太这边试着穿,不知道多臭美。
老太太说桐桐:“那件花衬衫,开春了就能穿,配着这个裤子也好看。”
花衬衫配牛仔裤?试试!试试!
今年过年,气氛比往年更松,几乎是没有什么买不到的。家里顿顿细粮了,这是好日子。
日子好过了,十多年没人去祭祖上坟……今年重新抬头。
老爷子第二天一早来接老太太,桐桐还以为是要过年了,接老太太回去过年。王竹兰给把这边的吃食做好,也得回老宅过年去了。等四爷和桐桐开学的时候,婆媳俩就过来了,帮着带孩子。
她给老太太塞了三百块钱,“您跟我爷零用,想买啥就买啥。”
老太太也接了,孩子们不管谁给什么,她都是该接就接,来着不拒。
两人慢悠悠的走了,回家取了个篮子,赵美贤还当时公婆去菜市场呢,她喊说:“家里啥都买好了,还要买啥,您言语一声,叫孩子们去呗。”
“我们去看看……看看现在啥样了。”
“那慢点,年跟前置办的人多,再挤到您。”老太太应着,跟着老爷子出门了。
家里没人知道,老爷子的篮子里放的是贡品,他们往城外去了。
坐车辗转,供奉了‘李家’的坟茔,这坟是平坟的时候迁过来的,只种了两棵树记着地方,也没有个墓碑。而今自然也就不用清理枯草了,就这样吧。
供奉完,两人又默默的去了金家的祖坟,墓碑还在,枯草爬的到处都是。两人把枯草清理了,墓碑擦干净,然后供奉了祭品。
老爷子跪下磕头,老太太只站在边上看着,看着墓碑。
这墓里的主人自己也没见过,她的视线往下挪,立碑人有:孝子金兰舟,孝媳金周氏;孝孙金正儒、金正道、金正雅。
她的眼神盯着‘金正儒’这三个字,久久没有动。
两人像是在上演哑剧,花了大半天的时候,赶到天黑才到家。
家里人急的跟啥似得,可老太太却说:“好些地方都变的不一样了,咋还不能叫我们看看了?”
行!不说了,好好回来就行。
可大年夜的时候,桐桐和四爷带着孩子回老家吃年夜饭,桐桐在厨房里发现拿馒头的时候闻见了有几个陈馒头上有香烛的味道。
她凑近闻了闻:就是香烛的味道。
她把这几个馒头先挑出来,今儿别吃这个了。叫谁闻见了,问出来也是尴尬。老爷子是个孤儿,被有钱人家所救,哪里还有祖先可祭拜?老太太是丫头,她祭拜谁?娘家还有人么?
多少年都不露一点,现在也别叫老人尴尬了。
大过年的,咱欢欢喜喜的过个年。
可大年三十,十多辆吉普停在城外的小路上。
安保安排了很多,老者在二三十人的陪同下,走到了祖父祖母的坟茔前。坟茔前干干净净的,烧过纸钱的痕迹还在,插的三炷香还有香头留在墓碑前青砖的缝隙里。
他的手拂过墓碑,墓碑上浅浅的一层土,跟周围的墓碑的被泥土灰尘覆盖截然不同。细看的话,还能看见擦拭之后留在墓碑上的痕迹,一道重一道轻的。
老者湿了眼眶,负责接待的外事部门江处长就打听:“您还有亲人在国内?”
没有证实的事怎么能随口说呢?
他只能说:“有……故交!正想择日看望。”
这样啊!那这故交肯定是渊源不浅。
祭拜了,将父母的坟迁回来,这得择日。隔了一天,他就以想自己转转为由,只叫东云陪着,用的是酒店安排的车,但是开车的是东云的秘书,他对京城已经很熟悉了。
“去哪里?”
老者拿出金东云之前拍的照片,递了一张过去:“这里。”
金东云看了一眼,告诉秘书:“这就是林桐家附近的一条胡同,胡同口有个自行车修理铺……”
司机应着,开车过去了。
大过年了,都很清闲,车停在胡同口的路边,老者看着这条胡同的房舍,除了标语和更加陈旧之外,也就是人多了起来。但胡同的大样子还是这样子。
胡同口很热闹,好些人推着自行车在修理部给车子打气!
今天是大年初二,是回娘家的日子,这么多人要出门,都是回娘家去的吧。
是的!要回娘家。
金老三和刘千山出门最早,俩人没孩子,出门利索,吃了早饭就出门。也不用带什么礼品,年前都给了,平时也老在老丈人家住,今儿走了,晚上都未必回来。
老三骑在自行车上,刘千山坐在后面。
路过巷子口的时候,有人喊:“金老三,啥时候回来的?年前都没见你。”
老三的脚踩在路沿上,跟熟人说话:“叔,大年初一给您拜年,您不在呀!要不,您站好,给您磕一个还是鞠一躬呀?您老可别挑理。等今儿从我老丈人家回来,我可得上门,您可别心疼好酒。”
“行!等着呢。”
还有大婶子拎着篮子问千山:“你也是实诚,老三又哄你了吧!哪有回娘家空手的?”
刘千山坐在后座没下来,笑着回说:“他说我跟他过日子,我俩得一条心!能省点是点,空兜带了俩,打算往回揣的。”
在菜市场呆了半年,跟周围的人都熟悉了,只管高声说笑,好一会子,这才骑车走了。拐弯还从小汽车边过了一下,老三多留意了两眼,低声跟刘千山说:“明年!明年咱也买一辆。”老者刚才都要下车了,听见有人喊‘金老三’,这才停下来。
而今人走了,他追着这两人的背影,一直目送二人离开。
说不上来的面善和亲切,又叫的是‘金老三’,这个金老三长的高高大大,长的开阔,行事也开阔。那媳妇一脸的端庄,笑语盈盈,面相极好。
才收回视线,就见胡同里又出来好几对年轻人,也有一家三口的,孩子坐在前面,媳妇坐在后面。路不平整,媳妇们的手里又拎着东西,孩子挂着玩具枪,还在嘟嘟嘟哒哒哒的相互玩耍。
老者看着带男孩子的两对夫妻,为啥看他们呢?
因为这俩年轻人穿的皮夹克跟金老三穿的是一样的,而这样的衣服在京城很少见,至少他看了那么多人,没见有人穿过。不仅是袄一样,就是脚上的皮鞋也是一样。
而两个媳妇戴着的丝巾颜色不一样,但款式新旧都是一样的。
甚至俩个孩子拿的玩具枪,也都是新的,一模一样。
这家的媳妇喊:“有福,你给我老实呆着,皮痒了是不是!”
小小子的脸上满是淘气,并没有听到一样,依旧拿玩具枪去戳另一个自行车上的孩子。
这边这个也不是个让人的,立马喊:“大伯娘,我哥还戳我。”
然后两个媳妇,一个拎着淘气的这个抬手就往屁股上拍,一个也训斥告状的这个:“长福,你老陷害你哥干啥?”
吵吵嚷嚷,出了巷子就分开了,骑在车上的两个年轻还嚷着说话,问询对方今天几点回来,晚上要待妹妹、妹夫,不能回来太晚。
老者的手抓着椅背,微微颤抖:是吗?是吗?是吧!
如果是,那这就是孙子、孙媳妇和重孙!孙子都这么大了,我的孩子呢?算起来都有五十八了吧。
刚才还要下去的人,竟是近乡情怯,不敢下车了。
心里正纠结,就听到东云喊了一声:“爸,林桐和她爱人出来了。”
老者重新抬起头,这面对面见面的冲击太大了:像!太像了。
四爷穿着黑呢子大衣,推着自行车,桐桐坐在前面的横梁上,六六骑在后座上。这娘俩一出门就闹上了,六六不坐绑在横梁上的小座椅,觉得爸爸偏心,只叫妈妈坐后面。
结果当妈的不去哄,很高兴的表示:“咱俩换换,你坐后面,我坐前面。”
然后把横梁上的座椅拆了,就这么坐着。
这怎么骑呀?推着吧,前后坐的都是祖宗。
然后两人都很高兴,前面的脸皮厚,不管谁打趣也不脸红。后面的也很高兴,觉得还是后面舒服。
到胡同口了,大家都看西洋镜:“这是咋了?”
桐桐从自行车上跳下来,跟大家抱怨,“这熊孩子好好的前座不坐,非要坐后面。”说着,拎着包给老祁送里面,“叔,给你挂起来了。”
是肉包子和糖包子,给老祁送来了。就不拿什么点心罐头了,这个实在。
老者看着那年轻人一手把着车子,一手抱着女儿轻声哄着,当真是爱若珍宝一般!等那个林桐出来了,换成两口子围着孩子,轻声细语的不知道说什么。
正哄着呢,就见巷子里出来个人,看起来有个五十来岁,一身半旧的中山装,跟大多数人的穿着是一样的,就见他手里拎着个铁棍焊接的儿童座椅,上面绑着小褥子。
有人喊:“六六,你爷爷给你送座椅来了。”
金举人看见孙女就笑的舒展,把座椅给儿子一塞,然后接手抱了孙女,去一边去了。
六六窝在爷爷怀里,爷爷从兜里取出糖:“偷偷吃一个,不跟你爸妈说,行不行!不能哭,风一吹脸就皴了!”
“那我想要一个小鸟。”
“行!爷爷给你买一只翠鸟。”
“我要会说话的鸟鸟!”
“行!爷爷给你买八哥。”
“妈妈不让养!”
“养咱们家院子里,爷爷给你养,你回老宅就能跟它玩。”
“嗯!”
爷孙俩就那么挨着小汽车说话,一字一句的往老者的耳朵里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