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 作品

第一千零七十七章 问政

堵胤锡从孟津渡上了渡船,上渡船前堵胤锡让自己的老仆把马车送去了渡口的驿站,并从驿站那边取得了一张朝廷前些日子给出的移民台湾的告示。

看完了这份告示后,堵胤锡心中大定,不出他之前的预料,果然这份告示是朝廷前些日子刚刚出台的,由皇帝和内阁下文,让河南地方官府向民间传达的通知。

台湾设府,接下来不仅只是官府的设置和官员任命,更重要的是怎么治理台湾。而台湾地广人稀,整个台湾的明人包括当地的土族夷人仅仅只有十一万出头而已,而且其中大半还是夷人,真正治理下的明人不过区区五万而已。

就算加上驻守台湾和澎湖的官兵,这个数量也没超过六万,这么点人放在大明仅仅只是一个小县的人口,而台湾作为一府这么点人实在是太少了。

没有充裕的人口,一切施政都极为艰难,仅仅是开荒和耕作就不易。假如仅依靠目前台湾的人口来逐步发展,天知道要发展到什么时候去,或许几十年,或许上百年?这也太久了。

况且夷人的数量现在是超过了明人,对于台湾当地的统治稳固也不是什么好事。所以在这个情况下从内陆向台湾移民是必然的,也只有依靠移民才能改变台湾人口的比例和数量,才能有充裕的人力去开放台湾。

为了移民台湾,朱慎锥首先就想到了位于中原的河南一地。相比其他省份,河南人口向来最多,而且河南的土地兼并也是较为严重的。和江南不同,江南因为商业繁荣,再加地方的桑蚕织造业和手工艺的发达,此外还有对外贸易支持,虽然也有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但老百姓的日子相对好过许多,社会矛盾也没这么激烈。

而陕西等地,因为之前流寇的缘故人口锐减,再加上平定流寇的时候所俘虏的流寇大部分都被朱慎锥送往了蒙古,归属于土默特和察哈尔管辖,以加重漠南蒙古区域的明人数量。

因为这些原因,从河南移民台湾是最为合适的,而且朱慎锥也没想一开始就大范围的移民,毕竟一下子移民太多朝廷也吃不消,这么多人上了台湾岛,在那边怎么生存?又怎么居住?后续怎么开拓都是难题,所以移民要一步步的来,先用一年时间移民一万户,也就是近五万人足以,等这批人在台湾站稳脚跟,开拓有了成效后再逐步继续移民,如此就妥当了许多。

在知道自己即将要去台湾赴任的时候,堵胤锡就考虑过台湾人口不足的问题,但没想朝廷早就想到了这些,并提前开始做了安排。看完了这份告示后,堵胤锡很是欣慰,心中不由得也对朱慎锥的高瞻远目暗暗佩服,有了这些措施,他去了台湾就能大展手脚,做事就便利许多了。

等坐船过了黄河,抵达北岸后,原本打算一路慢行的堵胤锡改变了主意,他直接加快了行程,径直就朝着京师而去,十多日后顺利抵达京师。

等到了京师后先寻了个地方住下,就朝宫中递了折子。当天傍晚,宫中就来人传了话,说第二日让他进宫面圣,皇帝会在乾清宫见他。

翌日,换上了官服,堵胤锡前往皇宫,在宫门验明身份后由侍卫和太监领进宫中,没一会儿就到了乾清宫。

平日皇帝办公的偏殿中,朱慎锥已等着堵胤锡了,说起来无论是朱慎锥还是堵胤锡,两人都是第一次见面。

堵胤锡年过四十,身材中等面容消瘦,如不是穿着官服,看起来就和一个乡间老夫子没什么两样。但他的一双眼睛却不寻常,两眼特别明亮,举手投足之间更是举止有度,带着一股从容不迫。

而堵胤锡在见到皇帝的同时也在暗暗打量朱慎锥,他曾经见过崇祯皇帝,但却是第一次见朱慎锥。相比崇祯皇帝,面前的这位永明皇帝非但更有气度,而且容貌更酷似画像中的太祖,看来所传闻的皇帝乃当年太祖嫡三子晋王之后一点都没错,要不然也不会是这样。

而且朱慎锥不仅更有帝王气象,言语态度中却没有什么皇帝的架子,见了堵胤锡很是客气,不仅赐座,还对他嘘寒问暖,询问了这一路的辛苦。仅此一点就让堵胤锡心中感动,回答了皇帝的话后,两人顺势聊了起来,从他最初在南京任职,后转任钞关,到后来当知府和学政,还有这些年陕西、甘肃两省的政务情况谈了好久。

“堵爱卿有大才!”朱慎锥由衷赞叹,早他入京之前,朱慎锥就仔细了解过对方的情况,越了解越觉得孙传庭所推荐的人的确真是不错,这位臣子文武双全,虽然比不上洪承畴、孙传庭的名气这么大,但相比他们两人却更合适台湾知府的职务。

在六部任过职务,当过钞关的一把手,还干过知府,训练过兵勇配合朝廷官兵剿灭过流寇,这些年又协助陕甘总督孙传庭治理地方,还任学政。可以说这人几乎是个全才了,在每个职务上都干的非常好,是去台湾最合适的人选。

“臣不敢令陛下如此称赞,臣只是做了应当做的事罢了。”

“呵呵,应当做的事做好就是不易了。这天下这么多官员,可又有几人真正能做到应当做的事?你这些年在地方多处任职,尽心尽力为国为民,说是能臣并不为过。”

“臣……。”堵胤锡起身正要再说什么,朱慎锥摆了摆手让他坐下,继续道:“台湾设府一事你已知晓,这一路前来京师想来你早也当明白朕让你入京为何?对此你可有想法?”

“臣并无想法,陛下在台湾设府派驻流官乃好事,对此臣表示赞同。至于派臣去台湾,臣也无异议。”

“好!”朱慎锥抚掌大笑,又问:“既然你这样想,朕心中甚慰。如此,你可想过等去了台湾如何为政否?”

“臣略有考虑,但臣毕竟对台湾不了解,眼下所知只是皮毛,臣虽有所想,但是否可成行,还需臣至台湾看过后才能依情治理。”

“无妨,你现在所想说来就是,算是朕听听你的打算。”

“是……。”堵胤锡应声答应,当即就侃侃而谈起来。

和朱慎锥判断的一样,堵胤锡早在离开陕西的时候就琢磨过如果去了台湾后怎么施政和管理台湾了。

堵胤锡在地方的经验丰富,不仅当过地方官还亲自带过兵打过仗,对于其他也颇为了解。但台湾毕竟不等同大明本土,台湾在海外,而且台湾的风俗人情和本土也大有不同,所以堵胤锡考虑了许多。

既然现在皇帝问起,堵胤锡自然也不隐瞒,当着皇帝的面堵胤锡就说起了他的想法。

其中关于移民一事,原本堵胤锡是打算见了皇帝后提出的建议,但没想到朝廷提前做了这一步,这让堵胤锡意外之余也很是欣慰,看来皇帝对台湾还是很上心的,要不然也不会出台这样的移民政策,有了这个政策,再加移民到台湾的人口,这就让他治理轻松多了。

对此,堵胤锡逐步讲解自己的计划,从编户齐民开始说起,再讲到了移民在台湾开荒和道路、水利的修筑等等,随后又谈到了民生保障和贸易方面。堵胤锡毕竟曾经在钞关干过,他和其他官员不同虽是正牌子进士出身,但却是懂得贸易和金融的,很清楚海贸的暴利和收益。

而且台湾新设府,整个台湾可以说是从无到有起来的,虽然朝廷给了政策和待遇,可要凭着这些,只靠台湾自身以正常的情况来发展,这个周期实在是太长了。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朝廷对移民的税赋进行了五免三减半,也就是说在未来五年里当地官府在税赋上几乎收不到什么税的,而五年后三年里也仅仅只维持一半的税赋征收,在这种情况下台湾府不仅不可能上缴税赋给朝廷,就连维持正常的开支也需要朝廷不断输血。

堵胤锡很清楚求人不如求己的道理,而且他更知道如果没有可靠的财政来源,他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作为台湾知府他要做的事和用银子地方太多了,尤其是这样从无到有的施政,手里银子怎么可能?

所以想来想去,堵胤锡就打起了海贸和商税方面的想法,台湾位于南海,又是海上要道,假如能借地利之便作为南洋海贸的中转港口,依靠海贸仅仅当一个二道贩子的话,那么借这个机会台湾府就有了稳定的财政收入。

只要有这财政收入,台湾财政就有了保底,堵胤锡也就有了更多的底气。

对于堵胤锡提出的这个要求倒是朱慎锥之前没有考虑到的,这让他眼睛顿时一亮。在之前朱慎锥已经让人测算过未来五年中对台湾持续的投入了,别看区区一个台湾,可未来投入却是不少。毕竟台湾不仅有一府,还有三县,再加上驻扎台湾和澎湖的军队,这些都是实际的开支。而且为了台湾开拓,朝廷已给予了诸多政策,这些政策也需要财政的支持,在台湾无法自我造血的情况下,只能由中枢进行补贴,这笔开支可不是小数。

可一旦按照堵胤锡的想法进行中转贸易,适当开放港口的话,那么台湾的地位就明显不同了。台湾地理位置极好,遏制着南海海道,一旦这个办法成功的话,中枢对台湾的投资压力大大减轻,这岂非是两全的办法?

“此事你写个奏折上来,朝廷前些时候下文设置了总理衙门,总理衙门由张锡钧为总理大臣,总揽贸易和外务一事,这件事如要做不仅是台湾府的事,还要总理衙门配合。”

“臣明白,臣回去后就拟折上奏,总理衙门臣也会去一趟,同张大人商讨一番此事征询他的意见。”堵胤锡见皇帝没有一口否决,而是如此说心中放下了一半,连忙回答道。

朱慎锥微微点头,望向堵胤锡的眼神中满是赞赏,这样的一个能臣之前怎么就忽略了呢?不过如今也不算晚,先让他去台湾当几年知府,等台湾一切上了轨道后再提拔上来,日后可以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