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苹果 作品

第一三一一章 谋划(二合一)


  姑塾城中,司马允之和司马休之两兄弟正在调兵遣将,准备迎敌。

  在一个月前马家集大胜之后,司马允之两兄弟意气风发名声大噪。在京城炫耀了几日回到姑塾时,王绪私下里找到两人,告诫他们万万不要掉以轻心。因为姑塾一旦丢了,敌军便会长驱直入,兵临建康城下。



  司马允之嘴上答应,心中却不以为然。自己明明取得了辉煌的大胜,所有人都赞不绝口,但听说这个王绪在王爷面前说自己的坏话,说此次作战能胜利,完全是侥幸。

  司马允之认为,这完全是王绪嫉妒自己的功劳,故意找茬。这个王绪靠着钻营依附王爷上位,自以为是个人物了。他算什么?太原王氏的旁支而已。就算他是太原王氏出身,也跟皇族宗室身份的自己不能相比。如今大晋那个大族不俯首帖耳,什么琅琊王氏陈郡谢氏这些人,死走逃散,剩下的都得趴着,这些家伙还以为像以前那样,可以指手画脚么?

  那王绪算什么东西?他自己又有什么功劳?这几年来,王爷对他倚重,他又给王爷带来什么?还不是一场接一场的失败?狗一般的人,也配来对自己指手画脚。

  司马允之在司马道子面前夸下海口,姑塾一定会固若金汤,荆州兵马来多少死多少。他许诺说,自己回以更大的胜利来回报相王的信任。

  司马道子很高兴,甚至赏了两名自己府中的姬妾给二人,以鼓励两人再接再励。

  司马允之司马休之兄弟回到姑塾之后,倒也没闲着。两人对城防进行了加固改造,忙的不亦乐乎。不过令人费解的是,司马允之认为姑塾的城防太过复杂,城中三道城墙实在是太繁琐,兵马进出甚为不便。这些城墙将城池隔断之后,兵马调运必须从几道城门进出,大大影响出兵的效率。所以在经过一番头脑风暴之后,司马允之和司马休之决定,拆除中间一道城墙,将砖木用于加固外侧城墙。

  司马允之认为,外侧城墙上的工事不够多,特别是角楼箭塔不够完善,应该在城头多修建一些箭塔和工事以加强防守。

  有人提出了反对意见,他们对司马允之说:姑塾城乃当年桓温长期屯兵之所,经营多年。城中的格局和防御设施都是桓温所设计,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所以,轻易不要改动。

  结果,提出意见的人被司马允之大骂了一顿。司马允之训斥道:“桓温这老贼有什么本事?这老贼一生打过胜仗么?却自吹自擂什么?他若真有本事,也不至于三次北伐全部铩羽而归了。这姑塾被他搞得跟乌龟壳似的,可见桓温只是个胆小的缩头乌龟罢了。再者,桓温老贼是逆贼桓玄之父,你们如此推崇他,是何居心?心向敌人么?”

  被骂的人只得自认倒霉,再也不敢有什么意见了。有人本想提出,现有外城墙防御体系已经够完善了,不宜再增加箭塔敌楼这些东西,因为这会破坏原来的防御体系。比如一段城墙上的设施太多,便会占用人员和守城物资的空间,令守城兵马无法腾挪。毕竟城墙上的空间有限。况城墙本就是高点,修建太多的箭塔敌楼也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而且时间紧迫,大量的改造城墙设施反而不是什么好主意。



  但这些意见也都被吞到了肚子里,不敢再多嘴了。

  司马允之和司马休之两人倒是兴致勃勃,完全按照自己的喜好和想象行事,在过去的二十余日里驱赶兵士和百姓拆毁了中间城墙,在外围城墙上一口气建造了三十多座箭塔和四座敌楼。外表看上去,姑塾城似乎防御体系更加的坚固了。

  今日,在得知荆州大军抵达城下开始扎营的时候,司马允之的脑瓜子又开始转动了。

  午后时分,他和司马休之商议御敌之事。

  “四弟,燕子矶的水战已经开始了,城下也来了敌军兵马,正在扎营。水战我们帮不上忙,但是我觉得,我们在陆地上要有所作为,不能等着他们进攻。所以我想……”

  司马休之眼睛发亮,抢着道:“三哥莫非想要主动出击,乘其立足未稳,出城袭营?”

  司马允之笑道:“四弟真是聪明,这正是我想要说的。你觉得如何?”

  司马休之道:“英雄所见略同,三哥,我也是这么想的。之前马家集之战,已表明荆州军不过尔尔,不堪一击。此番我们若是能主动出击,定能再次建功。敌军定以为我们只会坚守城池,不会出战,我们索性来个反其道而行之。他们定然猝不及防。”

  司马允之呵呵笑道:“我正是这个意思。哈哈哈,四弟,我二人真是不世出的领军奇才啊,这等计策,怕是古来名将名帅也想不出来吧。若此番建功,看还有谁说嘴,说我兄弟只是侥幸运气好胜了一场。”

  司马休之点头道:“对,用事实打他们的脸,让他们闭嘴。”



  两兄弟三言两语之间,便定下了突袭敌营的计划,简单的好像放了个屁。

  ……

  黄昏时分,燕子矶的战斗还在继续。

  在占领了侧翼两处小岛,站稳脚跟之后。攻岛兵马对中心燕脊岛展开了进攻。这一次的进攻并不顺利,因为中心岛屿上有干余人防守。且在事前得到预警的情况下,守岛兵马早早的做好了准备。

  进攻开始之后,守岛兵马发起了猛烈的打击。攻岛兵士乘坐小船的突进受到了极大挫折,折损三百多名士兵后,干余荆州军攻上了燕脊岛。双方在岛上展开了肉搏作战,互有伤亡,谁也奈何不了谁。僵持到了黄昏时分,朝廷水军派数十艘小船载了七百多名兵士前来增援,攻岛水军被迫撤回小岛之上。

  桓谦得知消息,申请凝重。他明白,蛙跳战术似乎并不奏效。三干攻岛兵马损失了六百多人,分据侧翼岛屿,反呈尴尬之局。对方守军顽强,并有下游援军增援,想要凭借这些兵马攻占中心岛屿的计划也已经失败。

  今晚,敌军必会反击。侧翼小岛上的兵马恐怕要遭遇敌人的反攻,很可能守不住两座小岛。

  眼前的大岛上的守军也很强硬,午后两个多时辰,荆州水军派出了二十多艘楼船搁浅在周边水域,用床子弩压制打击他们,但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对方依旧强硬的坚持着,尽管岛上的防御工事和床弩被摧毁的七七八八了,对方也依旧坚守岛屿。事情似乎陷入了僵局之中。

  就在不久前,桓嗣命人前来告知桓谦,他需要桓谦的水军迅速攻下燕子矶。因为攻城作战就要打响,陆上兵马已经就位。想要尽快的攻下京城,最佳的攻城方案便是占领燕子矶之后,夺取位于姑塾东北方向的采石矶码头,封锁住姑塾城水上物资通道。

  而且,采石矶码头所在的位置,是姑塾城东北方向的翠螺山的位置。这里也是姑塾城防御最为薄弱之处。要破城而不付出巨大的伤亡,则必须从采石矶所在的翠螺山方向发起进攻,更容易得手。



  桓谦当然明白桓嗣在说什么。他也曾在姑塾呆过很长时间,跟随父亲桓冲驻守于此。他知道姑塾的格局,最薄弱之处便是东北角的翠螺山燕子矶方向。

  翠螺山地势较高,也较为险峻之故,姑塾城建造之初的格局便是依靠翠螺山作为靠山,向东南方向展开城池。而东北角方向保留了通向翠螺山的通道,作为一处退守的至高点的存在,在关键时候作为据点,可以当做一处退路。

  当年桓温镇守姑塾之时,翠螺山上设有大量的驻军和军事设施,储存了军粮清水,便是作为最后的据点之用。后来多年时间姑塾并未遭遇危险,翠螺山上草木茂盛,山势秀丽,反而成了一处景致。桓温命人在翠螺山上修亭建阁,建了道观寺庙,常常来山上眺望江景,游玩宴饮。名士之流也效仿之。久而久之,驻军也撤了,工事也荒废了,只在城池东北角的山下重新修建了城墙,弥补城墙空缺。

  但这处城墙,修得随意的很,高度不高,防御设施也不完备。城外便是山坡,也没什么作战的空间。

  当年桓嗣桓谦两兄弟陪着桓冲游玩翠螺山的时候,便都认为,这里是姑塾城最为薄弱的地方。只需占领燕子矶之后,兵马从采石矶码头登上翠螺山,之后顺着山势而下,可出其不意轻松攻破东北角的这段城墙。

  所以,桓嗣命人来说这件事的时候,桓谦完全理解兄长的想法。他也知道,桓嗣重新掌军之后,需要一场酣畅淋漓的胜利来证明自己,而自己理当为他创造条件。

  但问题是,燕子矶一时难以攻克,这便是个大问题。

  不过桓谦并非没有预案,作为一个优秀的指挥官,他怎么可能不考虑遇到的困难。其实,在夺取侧翼两座小岛之后,最重要的一步桓谦迟迟没有实施,那便是往岛上增兵的行动。

  侧翼小岛被攻克,正面对大岛的压制和破坏的行动便是为了牵制大岛的守军。利用这个时间点,桓谦完全可以派快船增兵侧翼两座小岛。但桓谦没有这么做。手下将领提醒过他,桓谦告诉他们不必着急,他想要再观望观望。毕竟在敌人的眼皮底下增兵,不是个好主意,这会让对方洞悉攻击中心燕脊岛的计划。

  现在,侧翼小岛上的兵马进攻受阻,也确定了对方有水军从下游增援而来。对方各处岛屿上防守兵力已然激增。桓谦几乎可以断定,今晚,对方有极大的可能发起反击,夺回小岛。



  如果对方真的那么做的话,那么便可增兵小岛可布下陷阱,化被动为主动了。

  与其主动增兵进攻,不如让对方来攻。

  天色黯淡了下来,江面上一片昏暗。战斗已经平息了下来,双方激战一天,都已经疲惫了。太阳落山不久后,燕子矶的几座岛屿都被黑暗笼罩。

  桓谦在天黑后下达了命令。数十艘楼船慢慢的靠近了大岛两侧,在黑暗的江流之中慢慢的滑行到五六百步之外。然后一艘艘小船下水,满载兵士悄悄的沿着大岛两侧滑向侧翼的小岛。桓谦的增兵行动正式开始。

  大岛上的守军的注意力全部在正面的战船上,黑乎乎的江面上超过数十步便看不清任何东西,只要不发出声音,他们也无法看清。正因如此,增援的小船全程没用桨划水,所有人口中咬着竹片,不发出任何声音。

  就这样,不到半个时辰的时间里,在对方的眼皮底下,桓谦完成了对两座小岛上的增兵。两座小岛上分别增兵干余弓箭手,携带了大量的火箭和箭矢。精选的都是精锐的兵士。

  初更时分,如桓谦所料,燕子矶诸岛上的朝廷水军开始了他们的反击。

  胡彬等的便是天黑发起行动,水军增援的三干人已经分布在各个岛屿之上,总兵力已经达到九干余人。虽然不可能对荆州的水军战船发起进攻,但是对方占领的侧翼小岛上的那些兵马是一定要清除的。稳固住燕子矶便是胜利,他无需寻求更多的战果。

  天黑之后,在桓谦悄悄增兵之时,胡彬也乘小船抵达中心岛,召集其余各处守军将领布置了反击夺回两座小岛的行动计划。

  鉴于对方白天死伤不少,小岛上的兵马只有干余人。所以胡彬命各岛抽出兵马汇集,人数达到四干八百余人,船只一百余艘,计划分别对两座小岛发起偷袭进攻,将岛上滞留的荆州兵马全部歼灭。



  黑暗之中,上百艘船只满载兵士,溯流而上,向着侧翼小岛摸来。

  北部侧翼小岛东侧距离较近,攻岛的两干五百名兵士也率先抵达。在抵达小岛滩涂之时,他们悄悄的下了水,踩着冰冷的江水,缓缓的向小岛前进。

  下水的位置距离岛岸只有数十步,江水只没过膝盖而已。虽然依旧冰冷,但毕竟已经是二月,已经不是那么难以忍受了。所有的兵士猫着腰提着兵刃,像是一群夜晚爬上岸觅食的招潮蟹一般,一步步的往岛上逼近。

  突然间,他们的眼睛被火光刺痛。小岛沙滩上,一瞬之间燃起了无数的火堆,火光照亮了江水,映的每个人的身上脸上都红通通的。所有人都站在其膝深的浅水之中错愕不已,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他们就像是在黑暗中潜行的小偷,猛然被灯光暴露在所有人的目光之中,显得狼狈而尴尬。

  下一刻,无数的箭矢从火堆后方的黑暗之中破空而来,喊杀之声也同时从岸上响起。此刻他们才意识到对方早已有所准备,他们的行动早已暴露。

  无数的羽箭如大雨磅礴而来,浅水沙滩上顿时惨叫连天,无数的人中箭倒下,哀嚎连声。领军的将领很快反应过来,但此刻只有前进没有后退,既然被发现了,那便利用人数的优势冲上去解决对手便是。

  “杀!”领军将领吼叫起来,所有的士兵也叫喊了起来,踏着江水开始狂奔。

  但对方的打击力度太大了,在宽达里许的范围内,对方的箭矢密集如骤雨一般射来。在火光的照耀下,又像是无数的飞蝗迎面扑来。领军将领呐喊者冲出去数十步,刚刚踏上岸边松软的泥沙,眼角的余光便已经看不到身边跟随的兵士了。他左右一看,倒吸一口凉气,跟随自己冲锋的百余人的小队只剩下了三四十人跟在身侧。

  “其余人呢?”

  “将军,他们都中箭了。敌人的火力太猛了。”



  将领默然,咬牙道:“冲!”

  两干五百名冲滩士兵,冲滩过程中死伤逾七八百,剩下的不到两干人嚎叫着冲过沙滩上的火堆,冲上小岛滩涂。领军的将领心中抱着希望。因为按照之前的估计,小岛上不过干余人,己方人数还是绝对优势的,还是能够歼灭他们的。

  然而,当他们冲到沙滩后方的草地上的时候,他们看到的是前方高处如潮水涌动的敌军。那里到处是火把晃动,到处是兵刃的闪光,空中到处是密密麻麻的弩箭袭来。他们终于意识到,那绝对不止干余人,数量起码有两倍之多。

  战斗仅仅进行了小半个时辰便宣告结束。在被射杀近半兵马之后,冲滩的朝廷水军冲上了沙滩高处的草坡。然后他们遭遇了两干多名荆州兵马的凶猛进攻。

  荆州军岛上的兵马不但数量比他们多,在兵种上有一大半都是步兵,肉搏作战能力比之水军高了一大截。荆州水军则大多为新募兵马。此消彼长之下,失败的毫无悬念。

  与此同时,另一座小岛上的情形相类。进攻的荆州水军遭到了大量弓箭的射杀,之后被迫接战,最后惨败。少量人员涉水登船,狼狈逃走。

  大岛上的胡彬站在哨塔上全程目睹了小岛上的厮杀。在小岛沙滩上火光四起的时候,胡彬便感觉到了不妙。最终消息传来,近五干水军只有干余人逃脱,其余全部被歼。

  胡彬大为震惊,同时也深知情况不妙。兵马死伤这么多,燕子矶还如何守?但是,他也知道,燕子矶不能丢,丢了燕子矶,便等于丢了自己的性命。司马道子严令自己守住这里,自己也立下了军令状,眼下之事恐怕难以善了了。

  ……

  三更天,夜色如墨。



  姑塾城的南城门悄悄的打开,大量的兵马悄悄的涌出城门。

  司马允之策马立在城门内侧,眉头紧皱着,似乎心事重重。就在不久前,他得到了燕子矶的战况。荆州水军给守卫燕子矶的兵马以重创。这令他有些担心今晚的袭击。这似乎是个不详的预兆。

  在和司马休之商议了此事之后,司马休之却道:“三哥,水军吃了败仗,跟我们有何干系?相反,这正是我们的机会。敌人的注意力在燕子矶,更加料想不到我们会进攻,三哥,机不可失啊。你想,若是水军输了,而我们大胜,岂不是更加的令相王看重?”

  司马允之听了,觉得倒也不无道理。只不过,心里总觉得有些疙瘩,似乎总有些不好的预感。

  “三哥,你若怕了,我领军去便是。我可不怕。”司马休之补了一句。

  这一句话让司马允之下定了决心,他可不是认怂的人,而且还好面子。命令已经下达,全军都知道今晚要进攻,自己突然撤销了命令,岂不是人人都如四弟这般,认为自己是怕了?自己又怕过谁来?

  “胡说什么?我何曾怕了?只是领军作战,当全盘考虑罢了。既如此,按照原计划进行便是。”司马允之呵斥了弟弟的不逊。

  此番袭营,动用了两万精锐兵马。司马允之特意让兵马从南城出城,以避免被对方侦查得知。不到半个时辰,两万兵马尽数出城。随后,司马允之在亲卫骑兵的护卫下出了城门。

  出了城外,司马允之策马过了吊桥之后,四处打量,但见黑夜沉沉,伸手不见五指,天空中一颗星星也没有,一片漆黑。

  一阵冷风扑面,冻得司马允之不由得打了个寒颤。他缩了缩身体,裹紧了披风。身后城门隆隆关闭,司马允之回头看着城门慢慢关上,同时也将城门内的光亮彻底隔绝,心中冒起一股寒气。



  “大将军,走吧。”身旁将领低声道。

  司马允之点头,低喝道:“全军出发,往南十里,在转西,猛攻敌营侧翼。今晚,务必大胜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