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8章 经济改革
第388章 经济改革
朱慈烺看着李霄林跪地的身影,他深知,这不仅仅是一场经济改革,更是一场深刻的政治博弈。
在这场博弈中,任何一方的动摇,都会造成连锁反应。他不能失败,因为失败不仅意味着皇权的动摇,更意味着大明在中兴之后,依旧免不了崩塌。
朱慈烺缓缓站起身,双手负后,目光坚定如铁,他的目光扫过手中的小册子,眉宇间浮现出几分满意的神色。这让李霄林原本紧绷的神经稍稍松弛下来,他心里明白,皇帝的肯定不仅是对他这份改革方案的认可,更是对他个人能力的信任。
李霄林能在这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接替郑家,掌控大明水师,还有东南每年数百万两白银的跨国贸易,不仅让商业体系运转井井有条,还成功将各地独立运作的商船与依附官府的远洋船只,逐渐开始统一治理,可谓才华横溢、经验丰富。
而明末商业的兴盛,更为他的施展才华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为了追逐更高的利润,各种形式的商业组织和制度已初见端倪,只需顺势推进,便可能迎来突破。朱慈烺的超时代视野,更为他指明了方向,使得他的每一步都能踩在皇帝的心意上。
朱慈烺看似轻描淡写地翻阅着小册子,突然又将手中的册子放在桌上,语气一转,沉声道:
“不过,牙行这一块必须改一改。咱们既要借助原有的组织和势力,但也不能任由它们胡来。这些牙行,大多被当地的地痞流氓掌控,与那些富商大户多有勾结。工商司必须设立一个专门受理牙行投诉的机构,用以牵制这些人。除此之外,所有牙行必须登记注册,执照上岗。”
这番话直击要害,李霄林神色一凛,立即拱手应道:“陛下圣明!微臣的确疏忽了这点,回去之后,臣必定立即补充完善,堵住这个漏洞。”
尽管早有耳闻牙行之弊,但李霄林原本未曾打算对其动刀。毕竟,各地商业的承销和运转,向来依赖这些牙行的中介作用。贸然改革,必然会牵一发而动全身。他心里明白,这些地方组织的根基深厚,稍有不慎便会遭遇巨大的阻力。更何况,这还涉及到人力资源的问题。
一个全新的机构若完全依赖地方人手,恐怕形同虚设;若由朝廷派遣官吏,又会让具体的执行变得困难重重,而经费开支更是一大难题。不过,李霄林深知,在皇帝面前找理由推脱无异于自毁前程。
他从不怀疑这些问题能够解决,更不会因一时困难而让皇帝失望,正如他的经验所示,任何棘手之事,只要投入足够的资源与耐心,总能摸索出一套办法。只需树立几个典型,严惩几名“出头鸟”,便足以警示四方,稳住局势。
朱慈烺看着李霄林恭敬的态度,语气缓和了几分:“李卿,朕知道这件事难办。牙行的存在根深蒂固,贸然动摇,难免会引发反弹。但这正是改革的意义所在。若是没有难度,又何须朕亲自督办只要方向正确,困难只是暂时的。”
李霄林深吸了一口气,点头道:“陛下所言极是,微臣定不负圣恩,竭尽全力推行改革。”
朱慈烺顿了顿,继续道:“至于人员与经费问题,朕会命户部与工部协同配合,务必保障改革顺利推进。另外,对于这些牙行头目和背后的勾连势力,必须进行一次彻底的清查。咱们既要用他们,但也要让他们明白,皇权之下,没有人能够妄自尊大。”
“陛下英明,微臣定当竭力而为!”李霄林心中涌起一股豪情。他知道,这不仅是一次考验,也是一次机遇。如果能将这项改革推动成功,他的仕途将再上一层楼,而朝廷的商业管理也将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李卿,你且去吧。”朱慈烺点了点头,挥手道:“告诉工商司,尽快完成第一阶段的部署。咱们的时间,不多了。”
“是!”李霄林连连应声,躬身退下。
大殿之中,只剩下朱慈烺一人,他站在那里,背影如山一般沉稳。今日的决策,必将成为未来大明历史的分水岭。
但此刻,他并未感到任何轻松,前路漫漫,每一步都需踏得如履薄冰。不过,他相信,历史的洪流中,总有一些人能够扛起命运的重担,而自己就是那个天命之人!
商议结束后,李霄走出御书房时,天边的夕阳正洒下金色的光辉。他抬头望向远处,心中一片澎湃,既然身为大明的栋梁之臣,就必须以天下为己任,为皇帝分忧,为百姓谋利。
在他的脑海中,一幅清晰的蓝图已经渐渐浮现。他仿佛看到那些曾经肆意妄为的牙行被重新整顿,商贾们不再受欺压,地方经济焕发出新的活力。而他,也将在这一历史转折点上,留下自己的名字。
朱慈烺缓缓合上手中的文书,目光扫过在座的众臣,语气平和但不失威严:“关于国营商社的试行计划,大家都明白这事非同小可。步子不要迈得太大,先从军队周边地区试点。饷券的推广,必须先从内部建立信用,士兵的军饷能够兑现,消费力有保障,这便是第一步。待这套体系运转稳定,再逐步向全国推广也不迟。”
他的话掷地有声,带着一份未雨绸缪的深思熟虑。这并非单纯的纸面规划,而是一项涉及财政、军备和社会稳定的系统工程。通过设立自营商社,连接自营工坊,大明的产业链将得到升级优化,利润将最大化,而发放的军饷也将在体系内被重新吸纳,从而完成一次高效的经济内循环。
然而,这一计划的深远意义远不止于此。信用货币的发行,不仅是为了解决军饷问题,更是以此为杠杆,撬动民间资源,为战争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持。
朱慈烺心中清楚,这不仅是对内财政的一场革新,更是一场对外经济战的前奏。铸币税的收入将成为国库的重要支柱,而通过调控货币供需和物价关系,他甚至可以在商贸体系中打击荷兰和西班牙的经济霸权。
想到这里,他不由得踌躇满志,仿佛已经看见了未来的蓝图:通过精巧的金融手段,大明在资源的获取与利用效率上,将远超荷兰和西班牙。
这种效率上的碾压,最终会体现在军队建设上——更加精良的装备,更加训练有素的士兵,以及源源不断的战斗力储备。
然而,他也深知,这样的伟业需要时间和耐心,任何急于求成的举动都可能功亏一篑。正当他沉思时,郑鸿逵上前一步,拱手道:“陛下,微臣有一言相陈。不若在屯堡一带先行试点。”朱慈烺抬眸,眼中露出一丝兴趣:“哦讲来听听。”
郑鸿逵微微一笑,语气中带着几分老成持重:
“陛下,屯堡之内既有农兵,也有不少将士家眷,他们本身便是军中体系的一部分。试点若在此地进行,有以下两大优势:其一,屯堡中的人群相对集中,且与军中联系紧密,试行饷券容易推广。几年后,他们积累财富,饷券的流通便可逐步扩大。
其二,屯堡虽与外界商业体系有一定联系,但依然在朝廷的控制范围之内。若有任何差错,影响也易于掌控。”
朱慈烺颔首,显然对这一建议十分认同,但他仍然敏锐地捕捉到潜在的问题:“你的意思是,屯堡比军队复杂”
郑鸿逵微微一顿,随后沉声道:“正是如此。军中上下关系简单,官兵受军令约束,商业活动的影响有限。但屯堡不同,其与外界商贸往来密切。随着朝廷在地方的统筹发展,这种关系只会更加复杂。因此,屯堡的管理和信用体系的构建,尤为重要。一旦出事,其影响可能远超预期。”
朱慈烺沉思片刻,点了点头:“不错,屯堡确实是当前关外军政的根基之一,容不得半点闪失。试行之地选在屯堡,虽有风险,但控制得当,亦能为未来全面推广提供宝贵经验。”
郑鸿逵见状,继续补充道:“陛下,微臣还认为,试点中需配合专门的监管机制。一方面,可以设立专职的监察机构,及时纠正问题;另一方面,商社与工坊的利润分配机制也需提前明晰,确保朝廷收益的最大化。”
“嗯,这倒提醒了朕。”朱慈烺转向一旁的另一名大臣:“郑卿提到的监察问题,你怎么看”
那大臣连忙拱手道:“陛下圣明,确实如此。微臣以为,可先从小范围内成立商社试点的监察司,直接向朝廷报告,一切事务透明化,避免各地中饱私囊。此外,屯堡的将领也应参与其中,以确保饷券试行不偏离初衷。”
朱慈烺微微摇头,神情中带着几分沉思,但并未完全否定郑鸿逵的提议。他语气平和,却又不失决断地说道:
“你的思路方向是对的。屯堡商业的布局确实不能拖太久,但凡事都需稳妥推进。军队这边的改革若能先试点成功,不仅能树立典范,也能为其他领域提供借鉴。即便过程中出现问题,有了成功的案例作为支撑,我们的信誉不会轻易崩塌,风险也能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听到朱慈烺的肯定,郑鸿逵顿时心生振奋,连连应诺,随后趁热打铁,又问了几个具体实施细节上的问题。
朱慈烺不慌不忙,耐心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并以具体实例加以说明,让人倍感信服。接着,他翻开了李霄林递上的另一份规划书,里面详细记录了关于设立自营工坊、市舶司以及山海钱庄等机构的方案。这些计划不仅关乎当下的经济改革,更关系到大明未来商业体系的长远发展。
朱慈烺看得极为专注,每翻一页都显露出深思熟虑的神情。市舶司的设立旨在加强进出口贸易的管理与调控,而山海钱庄则计划构建一套更为稳定的货币流通与贷款体系。
这两大机构,再加上负责统筹各地商业与生产的工商司,构成了大明未来商业经济的“三驾马车”。从内陆到海贸,从市场到货币,这套体系几乎覆盖了整个经济命脉。
朱慈烺心知,这些规划背后的实现难度不容小觑,但如果成功推行,必将彻底改变大明的经济格局。
“这些方案的关键,不仅在于制度本身,还在于用人。”朱慈烺喃喃自语。他脑海中迅速勾勒出一幅组织架构图,同时结合自己对朝中人才的了解,开始进行对接安排。他明白,任何制度设计如果缺乏合适的执行者,终究会沦为一纸空谈。
“在工商司方面,倪元璐是最合适的人选。”朱慈烺思索道:“他长年管理国库事务,对全国商货的价格波动和市场走向都有深刻的了解。让他派人负责工商司的具体事务,能迅速上手,也更能减少初期试点的阻力。”
“至于大明钱庄,”朱慈烺顿了一顿,继续说道:“张名振是个不错的选择。他在筹备军需期间,已经熟悉了银两的流通、利息的收缴以及商船的管理。特别是各地出海口的船本事务,他一清二楚,让他接手最为妥当。若换了新人,恐怕短时间内难以处理得当。”
郑鸿逵在一旁默默听着,不住点头,他心中暗暗称赞朱慈烺的用人决策,不仅考虑到人才的特长,还能将复杂的事务进行合理分配。作为参与具体事务的执行者,郑鸿逵深知,这样的布局既能避免推行新政时的推诿扯皮,也能让各环节更高效地运转。
一个时辰后,朱慈烺合上了厚厚的小册子,揉了揉眉心,缓缓靠在椅背上,他长长吐出一口气,显然经过了深度的思考和反复权衡。此时,桌案上的油灯已经烧去一半,摇曳的灯光映照在他的面庞上,增添了几分肃然的威严。
郑鸿逵见状,也稍稍松了口气,但他面上仍然保持着严谨的表情。尽管内心涌动着对这套改革规划的期待,但他十分清楚,这些方案的推行注定会充满挑战。一方面,要面对地方利益集团的掣肘;另一方面,则要警惕朝廷内部的非议和阻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