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4章 溃败
第364章 溃败
耳边那持续不断的爆炸声、枪声,让他们的内心更加动摇。许多人无法忍受这种心理上的压迫,纷纷开始后撤,甚至有些人已无心再战。这些包衣兵,毕竟只是士兵,而非经过严格训练的精英部队,他们的战斗意志和战斗经验远逊色于八旗骑兵。
面对如此强大的敌人和炮火的威胁,他们的士气早已崩溃,尽管有些包衣兵依然拼命支撑,但整个阵线已经彻底崩溃,开始向四面八方溃退。
明军凭借着火器的强大威力和严密的阵型,迅速打破了清军的防线。“兵败如山倒。”这句话在战场上屡屡应验,而此刻,赫尔木指挥下的包衣兵队伍正陷入了深深的溃败之中。
随着军阵前列遭受重创,包衣兵的心态瞬间崩塌,原本紧密的阵形变得支离破碎,士兵们像被抽掉了脊梁骨般失去了斗志。
大多数的包衣兵完全不再听从指挥,整个队伍像是被撕裂成无数个散乱的部分,开始自发地逃散。包衣兵实际上就是那些跟随主力部队走在最前线的“棋子”,只有在顺境中,他们才会发挥一些作用——例如在胜利的浪潮中,跟着冲锋、捡人头,甚至是扩大战果。
然而,当形势对他们不利、士气崩溃之时,他们往往成为最容易溃散的部分。
要知道,包衣兵缺乏坚定的战斗意志,他们的心态与清军的正规军队有着本质的不同,尤其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任何一丝恐慌、任何一点压力都足以摧毁他们的抵抗力。
此时的赫尔木,目睹着自己的部队在短短几分钟内崩溃,他的心头顿时升起一股无法言喻的焦虑。
尽管他极力尝试下达命令,想要稳住阵脚,但眼前的局面已完全失控。包衣兵和八旗骑兵一起混乱地向后撤退,部分骑兵甚至被裹挟着无意间冲向了敌人的火力范围。
虽然八旗骑兵的战斗力本应不容小觑,但此刻的他们也变得束手无策,战斗力下降得惊人。然而,明军并未放过这一绝佳的机会,见敌方阵型开始大规模崩溃,接下来的行动完全进入了他们的节奏。
随着中军的旗令再次传出,紧随其后的是一声尖锐的军号,响彻战场。明军的弓箭手们早已准备就绪,数千支弓弦一齐振动,箭矢像狂风骤雨般划破天空,发出了阵阵“嗖嗖嗖”的声响,紧接着,数千支箭矢几乎同时朝着清军的阵地中心倾泻而下。
弓箭的精准打击与火炮、火枪的轮番轰炸交替进行,简直是天崩地裂般的攻击。在这种密集的火力压制下,剩余的五千多名包衣兵已经彻底失去了反抗的能力。
弓箭的杀伤力虽然远不如火炮和火枪,但在这种高密度的齐射之下,包衣兵的阵型已完全崩溃,战斗意志早已荡然无存。即便是那些穿戴着铁甲的包衣兵,面对如潮的箭雨,也无法避免心态的崩溃。
箭矢虽然无法穿透铁甲,但这种恐怖的气氛以及无休无止的攻击,使得他们的士气跌至谷底,恐慌蔓延至每一位士兵的心中,最终加速了整个军队的溃败。
此时,甚至连八旗骑兵也被这股恐慌情绪裹挟,一些本应冲锋的骑兵也变得犹豫不决,失去了往日的灵活与果敢。战斗的节奏被打乱,清军的阵型已经彻底瓦解,面对明军步步紧逼的攻势,赫尔木根本无法指挥他的部队进行有效的反击。
明军并没有停手,反而加快了进攻的步伐,中军阵地的战鼓再次响起。此时,明军阵前的三排火枪兵悄无声息地从横阵变为纵阵,阵中间空出了几条宽约三步的通道,似乎正是在为即将来临的冲锋做准备。
借着箭矢的掩护,陈福亲自率领着麾下的八千骑兵从两翼发起了猛攻。紧随其后的是中军背后两翼的奇兵队,合计一万三千名精锐战士,他们组成纵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从清军的阵型两侧冲击而来。
这一突如其来的攻击,将本已四分五裂的清军阵型彻底打乱。明军的奇兵队经过数年的严格训练,迅速完成出阵行动,并且以最迅捷的速度冲向了清军的骑兵。
这些骑兵本该凭借机动性占据优势,但在此刻却显得束手无策。清军的骑兵虽多,但由于包衣兵的溃散,许多骑兵的机动性大大降低,且士气严重低迷,根本无力应对陈福所率的骑兵冲击。
陈福身先士卒,亲自带领队伍迎敌。他骑马疾驰,挥剑斩击,迅速突破了敌人的防线,眼前的包衣兵和八旗骑兵几乎毫无还手之力,任凭他冲击。
在陈福的带领下,明军骑兵如猛虎下山,轻松杀入了清军的阵营。一刀一枪间,八旗骑兵和包衣兵在陈福的进攻下仿佛羊群般倒下,溃散得无力抵抗。
尽管部分八旗骑兵仍然奋力挣扎,但面对强大的骑兵冲击,他们很快便被彻底击溃。眼看战局逐渐倾向明军一方,赫尔木只感到眼前一片昏暗,所有的指挥思路似乎都被击碎。
此时的清军战斗力,已经与明军拉开了不小的差距。如果没有两白旗等精锐部队,或许朱慈烺甚至不需要如此费心设计埋伏和精心布置的战术,凭借当前的战力优势,他完全可以直接发动进攻,最终赢得这场战斗的胜利。
但即便如此,朱慈烺依然没有掉以轻心。他知道,战争中的任何一个细节都可能决定最终的结果,哪怕是最微小的失误,都会带来不可预料的后果。
此刻的胜利,虽然近在眼前,但他依然保持着冷静与警惕,目光如炬,紧紧盯着前方那仍然未完全崩溃的清军阵地。
如果说两军摆开阵势,正面交锋,八千对五千,凭借着八旗骑兵的机动性与强大冲击力,赫尔木还是有信心维持一定的战斗力。
至少不会像现在这般,完全陷入溃败,连一点有效的反击都无法组织起来。眼前的局面,远超任何人的预料,赫尔木深陷其中,根本无力回天。
前线的八旗骑兵已经完全陷入混乱,士气低迷,根本无法再构成任何有效的防线。赫尔木心中充满了焦急与不甘,他原本打算重新组织巴牙喇的骑兵,发动反击,恢复局势。
但没等他发出指令,眼前的局面却突然变得更加糟糕。溃散的骑兵潮水般涌向他,前方的指挥部已经无法控制,连带着赫尔木也被这股混乱的浪潮吞噬。
此刻,他终于意识到,局势已经完全失控。赫尔木的心头瞬间涌起一股难言的怒火,他握紧了马缰,想要重新振作,但周围的骑兵已经被恐惧和混乱笼罩。原本精心组织的八旗骑兵,此刻仿佛一团散沙,根本无法再组成一个有效的阵型。此时,赫尔木深知自己再不做决定,就将彻底丧失控制。
他咬牙决定,带着身边的十几个巴牙喇和几十名骑兵,选择撤退。继续与敌军对峙只会白白送死,不如转身撤退,找机会重新组织力量,保存实力,等待下一次反击的机会。
然而,令赫尔木感到意外的是,明军并未像预期的那样乘胜追击,反而在明明已经占据上风的情况下,选择了止步。
明军并未果断推进,反而留给了赫尔木喘息的空间,这一切似乎都与多尔衮的预想相悖。原本以为一旦诱敌深入,便能一举包围并消灭敌人,但现实却狠狠打了多尔衮的脸。
多尔衮站在军帐内,目睹了赫尔木狼狈撤退的场面,心中怒火腾腾。他本是想通过诱敌深入的策略,打个漂亮的战役,然而,结果却是自己的兵力几乎全军覆没,损失惨重,连基本的反击都无法组织。
怒气填满了他的心头,愤怒、懊恼、甚至有些许的羞耻感席卷而来。但他并不急于发泄这些情绪,因为他清楚,眼下的情况需要一个冷静、理性的决策。
不过,当前的多尔衮并非单纯因为失策而愤怒,而是因为他对自己手下的两万八旗骑兵充满了极大的自信。他本来充满自信,只要这支骑兵展开近身战,明军根本不可能挡得住。
尽管明军的实力确实很强,防御也异常严密,但他始终坚信,凭借自己这一支训练有素的精锐骑兵队伍,敌人再强也不过是一块硬骨头,终究能被他一举粉碎。然而,眼前的局面却令人焦虑。
赫尔木的撤退并非他所预想的那样顺利,也许明军的主将已经识破了自己的计谋,又或者是因为明军的指挥官对八旗骑兵的野战能力产生了足够的畏惧,因此选择了不追击。
这种情形,显然让多尔衮意识到问题的复杂性。
毕竟,这并不是单纯的骑兵对抗骑兵的较量,明军的应变能力以及对战局的掌控能力,也让他不得不重新审视对方。
但多尔衮并没有因此而气馁,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决心。他深知,战争的胜负并非全凭一时的阴谋计策,而是要依靠实力来压倒一切,面对敌军的防线,他相信自己绝对的兵力优势能够最终获得胜利。
他轻蔑地笑了笑,对赫尔木的失利并未表现出过多的关切。随后,他转身指示手下,要求立即开始行动。
他的命令很简洁,也很直接:五个甲喇额真统兵,立即出击,围攻明军,务必一举突破敌人的防线。这一次,多尔衮不再犹豫,他决定给敌人一个彻底的打击,亲手拿下这场战役,结束目前的混乱局面。
赫尔木虽然狼狈撤退,但他深知,当前的局面不仅仅关乎他自己的荣辱,甚至关系到整个清军的战局。
尽管眼前的失败让他有些气馁,但他并没有放弃,撤退并不代表战斗的结束,而是暂时的调整和重整,只有在合适的时机,重新集结力量,才能够再次向敌军发起挑战。
但多尔衮的计划则显得更加直接和无情,在他的心中,这一场战斗已经进入了最后的阶段。他相信,凭借自己的骑兵力量,围攻这支明军的防线,将是一次毫无悬念的胜利。
他不再理会眼前的任何细节,直接下令三面包围,力求一击制胜。清军的攻势如同猛虎下山,雷霆万钧,阵列中,除了主力部队的千余包衣兵和数千八旗骑兵外,还有更多的包衣兵以肉盾的形式充当先锋。
明军阵前,朱慈烺冷静地凝视着清军的前进,内心却掀起了波涛。眼下,他正处于极为艰难的局面中。
清军的阵形,犹如铁壁般逼近,而自己的军阵虽然在兵力上看似占优,但在面对骑兵的冲击时,却显得十分脆弱。特别是清军那一万五千多包衣兵,虽然战斗力较弱,但却足够充当“肉盾”,为后续的八旗骑兵提供掩护。
他们的进攻并不是为了直接击败明军,而是为将清军骑兵引入合适的距离,最终在明军阵地前展开致命一击。清军的目标清晰,那就是通过不断的试探、骚扰,迫使明军阵地暴露出弱点。
正因为如此,朱慈烺下令将所有的火力集中在前方,以密集的火力压制包衣兵的前锋,阻止他们过于靠近。
然而,尽管明军的火力一度占据上风,清军的数量和压力始终如阴影般存在。清军的真正目的是引敌深入,为后续的决战铺路。
包衣兵在前方,四千八旗骑兵在两翼支援,整个进攻阵形看似杂乱无章,实则暗藏杀机。就在明军精疲力竭之时,清军似乎毫无畏惧,继续以包衣兵为先锋,逼近明军的阵地。
清军的每一轮进攻,都如同急风骤雨般,狠狠地击打在明军的防线之上。虽然明军一度占优,但面对清军如此猛烈的攻击,他们只能不断调整阵型,分散火炮、火枪兵和弓箭手,试图加强对清军攻势的抵挡。
明军阵中的骑兵虽然数量不少,但在面对清军骑兵的压迫时,已显得有些捉襟见肘。两翼的数千明军骑兵,本应在此时起到掩护作用,但如今,他们不仅没有发挥应有的战力,反而因为缺乏强有力的火器支援,逐渐成为清军骑兵的突破口。
若没有强力的火炮和步兵支援,仅凭这数千明军骑兵,很难在这片开阔的战场上与清军的骑兵展开有效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