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者即正义 作品

第332章 入套

第332章 入套

这个时候,明军的大营外侧,几乎被密密麻麻的陷阱和障碍所包围。

早在数日前,明军便开始着手布置防线,特意在大营周围挖掘了一条近一丈宽的壕沟,壕沟深而宽,足以让任何试图突破的敌军丧失一部分机动性。

更为致命的是,壕沟下方插满了尖锐的木枝,等待着不知情的敌人一头栽入。

然而,真正的巧妙之处并不在这里。

为了诱使清军进入大营,明军在壕沟上铺设了一层遮掩——成千上万根木棍被精心排布,紧密相连。

其上铺着厚重的木板,再加上一层薄土,这一切在经过半个月的踩踏之后,已经坚固得足以抵挡普通的攻击。

清军的夜间突袭,根本没有察觉到这一层诡异的陷阱。

正如明军所计划的那样,等到清军全力推进到营中,明军一旦完成合围,立刻撤去木板,那些隐藏在下方的木棍便会刺入敌军的腿脚,成为他们逃亡的巨大障碍。

即便清军意识到不对,想要迅速撤退,退路早已被明军的陷阱彻底切断。

对明军而言,这一战的目标就是全歼这支敢于夜袭的清军部队。

然而,局势最为复杂且危险的地方,依然是位于明军大营最中心的朱慈烺中军大帐外。

盖州城的正南方,黑暗的夜幕下,战斗已经进入白热化状态。

一开始,杨高的进攻被柳生麾下数百名御营所遏制。

尽管杨高带领的清军悍勇异常,意图突破柳生防线,然而却未能如愿。

面对精锐的明军亲卫,杨高的几次猛冲都被坚壁清野般的防守挡住,始终未能撕开明军的阵线。

然而,杨高显然并没有因此退缩,反而愈战愈勇,每一次失利都加深了他决心突破的信念。

此刻,他的心中清楚,这正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尽管两百步的距离并不算遥远,但对他来说,这一步却可能决定整个战场的走向。

无论是想通过恐吓让朱慈烺撤退,还是下定决心直接击杀对方,他必须用最强烈的气势一举冲破朱慈烺的防线。

而在这片硝烟弥漫的战场中,朱慈烺的龙旗无疑是最引人注目的目标,无论杨高还是明军士兵,都清楚地看到了这面高高飘扬的龙旗。

它不仅是朱慈烺个人的象征,更是明军士气的支柱。

只要这面旗帜倒下,或者出现任何后退的迹象,明军的士气必将瞬间崩溃,战局也会迅速倾斜。

但局面远没有杨高想象的那般轻松,朱慈烺始终坚持亲自指挥,并未做出任何撤退的动作。

柳生御营在明军的大帐前设下了精密的防线,他们训练有素,反应迅速,完全没有给杨高可乘之机。

每次杨高冲锋,都被御营狠狠挡回,冲击力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突破效果,反而遭遇了强烈的反击。

随着时间的推移,明军的态势渐渐扭转。

在杨高与柳生御营的对峙中,明军的三个战兵营终于恢复了作战状态,迅速投入到混战之中。

而近两千名明军将士从一开始的手足无措,到现在的沉稳反击,整个局面顿时变得错综复杂,杨高原本计划通过一次突破迅速结束战斗的计划,眼下看来已经难以实现。

“快,立刻把这里的战况报告给济拜!”在一阵激烈的交火之后,杨高终于意识到形势不妙。

他不得不从前线撤下,他刚一退到阵后,身边便有几名旗手快马加鞭,迅速驰来,将杨高的命令带往济拜处。

“朱慈烺已经被我拖住,离营门不到三百步。”杨高一边喘着粗气,一边迅速下令:

“立即告诉贝勒,只要派重兵从明军大营两侧突破,迂回包抄,朱慈烺绝对逃不掉!”

他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只要明军两侧的防线被突破,朱慈烺的中军将会被彻底包围,战斗将随之进入决定性的阶段。

然而,他也清楚,时间已是危急,必须尽快行动,才能阻止明军做出任何反击。

然而,他未曾想到的是,朱慈烺的应对早已布下了周密的防线。

在明军大营内,朱慈烺并不只是单纯地依赖强硬的军事力量来应对清军的进攻,他巧妙地利用地形,布置了精密的陷阱和预设的反击计划。

杨高话音刚落,便带着旗手快速收拢了士兵,准备再次发动猛烈攻势,从正面对朱慈烺施加更大的压力。

此时,他的眼中闪过一丝冷厉的光芒,尽管之前在朱慈烺御营的强力反击下吃了大亏,但杨高并没有因此气馁,反而更加坚定了他的决心。

这一战,他必须拿下朱慈烺,给自己争取一个不可动摇的地位和声望——无论如何,这场战斗不能再有任何退路。

与此同时,那几个塘马也毫不迟疑,立刻策马出营,急速奔向前线,将最新的军情送往济拜营地。

每一分信息都至关重要,尤其是在这样的关键时刻,任何一线希望都可能成为改变局势的转折点。

杨高心头掠过一阵冷笑:被朱慈烺的御营击退之后,他就明白单靠自己之力,根本无法迅速打开局面。

然而,他清楚地知道,朱慈烺并没有像其他敌军指挥官那样,趁机丢下队伍逃命。

朱慈烺依然坚守在阵中,继续带领部队与清军作战,这种不屈不挠的姿态让杨高看到了一线希望——只要能够擒获朱慈烺,甚至杀掉他,局面便能彻底扭转。

“机会就在眼前!”杨高暗自咬牙,此刻,他顾不得其它,必须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他急忙派人去联系济拜,要求其速速出兵支援。如果能够将朱慈烺一举擒杀,那么无论谁在后方立下功劳,自己都能从中受益——何况这是一场关乎个人荣升的关键战役。

杨高可不是那种容易被唬住的人,他早已经看透了范文程的用心,虽然在范文程面前,他常常装出一副忠诚心切的模样,实际上他只关心自己能否通过这场战斗获得升迁。

范文程的承诺,他并不完全信任,毕竟人心难测,权力的游戏中,谁能保证每次都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然而,若是能够成功擒杀朱慈烺,击败明军,那么范文程和济拜都无法撼动他的地位。

在众目睽睽之下,谁敢轻易与他争功

至于济拜,杨高虽然表面上要巴结他,但心中却早已有了盘算。

如果济拜真如范文程所说,仗着身份压制他,最后在关键时刻拒绝让他上阵,那他必定会搬出范文程来做后盾。

毕竟,范文程亲口答应过,击杀朱慈烺的功劳就算不让他立功,至少也要保证他的利益——至于最后的结果,至少得给他一些条件和保证。

毕竟,在这种局势下,谁能真正掌控战场,谁就能主宰未来。

杨高的心中涌动着复杂的算计与欲望,他知道,只有立下赫赫战功,才能确保自己的地位和未来。

毕竟,作为一个多年前便已抬旗的汉人大将,杨高也不是一无所有。然而,时间不等人,杨高毫不犹豫地做出决定,他立即收拢手下的几百名士兵,再次亲自带队发起冲锋。

这一次,他不再留有任何退路,必须一举摧毁敌人的阵地,为自己争取最大的功勋。

在另一边,朱慈烺此刻已然完全沉浸在战局的思考之中,尽管胸前的箭矢让他疼痛难忍,但这种痛楚却未能削弱他对战局的敏锐洞察。

此时,他已经对当前的战斗态势有了较为清晰的判断。

除了正面抗敌的杨高外,他还注意到了两翼的防守形势。

四百多名亲卫军,几乎被他分配到了两翼的关键防线上,以确保敌军的进攻不会从其他方向渗透过来。

朱慈烺清楚,正面虽然有杨高带领的大军冲击,但两翼的安全必须得到保障,若在此时发生任何漏洞,敌军可能一举突破,陷入更加困境的他和明军部队,势必会遭遇灭顶之灾。

因此,他不断调整兵力部署,将更多的精锐部队投入到两翼防守的关键阵地,同时也加紧指挥御营与清军展开激烈的接触。

每一步指挥都必须小心谨慎,任何一丝疏忽都可能让局势急转直下。

他在阵中亲自执旗的举动,不止是为了激励士气。

他只有亲自上阵,才能真正激发出士兵们的忠诚与勇气,才能让每一位将士在冲锋陷阵时,看到一个不退缩的帝王。

而此刻,他的心头更加明确了一个目标:决不能让杨高有机会击败自己。

无论如何,他必须坚守,直到最后一刻,绝不允许敌人突破大营,甚至夺取龙旗!

杨高带领士兵再次冲上前线,身后跟着的是他精心挑选的几百名战士,尽管此时的局势对他们来说并不乐观,但杨高依然信心满满。

他知道,只要能够突破朱慈烺的防线,杀掉那位年轻的皇帝,明军的士气必定会受到致命打击,整个战局便会瞬间发生逆转。

而朱慈烺则依然坚守在阵中,带领御营奋力与清军对抗,每一个命令都精准而果断。

朱慈烺静静站在战场一隅,心中却早已打定主意——若情况危急,他必定会毫不犹豫地撤退,确保自己能顺利突围,保全性命。

这场战斗对他来说,固然关乎明军的生死存亡,但更重要的是,他的生命和未来。

明朝的疆土可以再争,但他一旦丧命,便一切皆休。

作为一国之君,决策时的冷静与果断,是战场上不可或缺的武器。

他的眼神迅速扫过眼前局势,虽然当前正面战场看似处于劣势,但他并不慌乱。

朱慈烺深知,如果一旦敌军的攻势不见减缓,他便会毫不犹豫地撤到后方的安全地带,从容组织反攻。

而现在,情况正如他所预料的那样——有了精锐兵马的支援后,不仅正面战场的局势开始逆转,就连大营两侧的清军进攻也被有效遏制。

原本占据上风的清军攻势,突然在两军接触后,出现了停滞的迹象。

随着更多的明军援军赶到,战场上的形势发生了微妙变化,双方的兵力对比逐渐平衡,形成了焦灼的僵局。尤其是济拜的军队赶到前线,情况有了根本性的变化。

即便杨高在两侧实施包围,明军在这股新力量的帮助下,不再是被动防守,反而有了反击的机会。

此时,杨高的进攻节奏顿时被打乱,原本计划包围朱慈烺的战局也随之变得扑朔迷离,局势远没有他预想的那么顺利。

在中军大营西侧,夜色中的黑暗突然被数十支短斧和长枪打破。

它们如同幽灵般从暗处闪现,急速朝着王忠贞的火枪队列投射而来。

随着几声凄厉的哀嚎,几名火枪手应声倒地,显然是被精准击中。

紧随其后,数十支长枪枪头接踵而至,猛烈的枪火穿透了夜幕,战士如同幽灵般出现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

火枪兵被突然袭击,几乎没有时间重新装填弹药,他们仅能依靠身后的军官命令,迅速撤退。

撤退的命令还未完全传达,紧张的气氛中,清军的刀盾手与长枪兵便已经蜂拥而上,勇猛地向火枪队发起进攻,双方展开了惨烈的拼杀。

刀枪碰撞的声音不断响起,战场上血气方刚的年轻士兵们手中的长枪与刀刃在闪烁的火光下显得尤为可怕,双方的战斗一时难解难分。

杨高战斗的勇猛与果敢,极大地鼓舞了麾下的士兵。

他们在突袭开始时,就迅速压制了明军的前沿阵地,开始逐步逼近大营。

然而,正当清军将士信心满满地逼近大营时,王忠贞的死死抵抗却让整个战场的局势变得微妙。

尽管清军一度占据了上风,但随着夜幕下的明军逐渐形成有效的防线,局势却开始发生转变。

王忠贞作为明军前军的一员,在这场战斗中显得格外英勇。

他率领着第一批冲入明军大营的清军,面对明军顽强的抵抗,他毫不畏惧,坚决冲杀。

战场的声音越来越嘈杂,四周充斥着战马嘶鸣和刀枪交击的声音。

王忠贞看着身旁的战友一个个倒下,心中愈加激愤,他知道,只有彻底击溃明军的抵抗,他们才能一举成功。

然而,正当战斗陷入胶着之时,局势再度发生了变化。

济拜率领着满洲八旗兵赶到了战场,并迅速分成了几支小队,开始支援正在与明军激烈交战的绿营兵。他早已通过杨高的军报掌握了战场局势,第一时间便调动了自己的兵力支援。

此时,他身披铁甲,策马扬鞭,带领几十名亲卫闯入了明军大营。身边的亲兵们个个目光如电,随着济拜的到来,整个战局似乎瞬间有了转机。

济拜的到来,不仅为清军带来了新的战力,也极大地鼓舞了他们的士气。

他迅速根据战场的情况,决定将力量分散至大营两侧,各派出三支牛录兵马,强势支援正与明军作战的绿营部队。

随着济拜的增援力量到达,明军原本逐渐恢复的反攻态势被迫再次受挫,清军的进攻势头再度得以恢复。

朱慈烺在看到这一幕时,心中已经做出决断。

如果再不采取行动,整个战局将彻底失控,虽然当前局面依然复杂,但他并不慌乱,反而从容自若地开始指挥后续的反击。

随着时间的推移,战场上双方的士气此起彼伏,战局仍处于胶着状态。

在济拜的增援下,明军虽受压,但并未完全陷入绝境,关键时刻,反击的机会随时可以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