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者即正义 作品

第292章 集权手段

第292章 集权手段

朱慈烺最终主持将海南从广东划分独立,成立了“南洋镇”,并将其作为未来南洋水师的基地。

这一举措引发了政局内外的波澜,尤其是郑家对这一决定的反应备受瞩目。

郑家的海外贸易在福建和台湾的影响力巨大,如何协调他们的利益与新政权的军事扩张成为关键。

最初,朱慈烺的态度十分强硬,给出的条件几乎让郑家难以接受,试探意味十分明显。

他想看看郑家会如何反应,特别是在这些年来郑家凭借海外贸易所累积的实力,实在让人有所顾虑。

但郑家并未表现出要与朝廷,鱼死网破的决心。

在张煌言一再劝说之后,郑家当前的主事人郑森意识到,与其硬碰硬,不如选择妥协。

毕竟,朱慈烺不仅在战场上展现了强悍的能力,他的统治也在渐渐稳固中。

不过,郑森虽然对朱慈烺的强势有所畏惧,但他更清楚郑家的利益必须在这种局势中得到最大化。

因此,表面上的合作,实质上的利益争夺便在暗流涌动中展开。

郑家最终保留了漳泉二府的直接管辖权,但在军事上,朱慈烺却寸步不让,绝不允许郑家保留过多的兵力,这一安排可谓暗藏杀机。

郑家若要维持台湾的控制权,便必然要耗费大量资源和兵力,而这一代价足以削弱他们在福建的势力。

对朱慈烺而言,攻取台湾虽然是功在千秋的战略决策。

但短期内看不到多少实质利益,甚至可能是一场亏本的买卖。

然而他深知,如果郑森无法成功占领并维持对台湾的控制。

那么郑家便没有理由继续维持那支庞大的水师和船队,这也成为他实施进一步整军、削权的关键。

正因为此,朱慈烺不担心郑家会主动挑起战事。

郑森的盟友们,也不会支持他,这些复杂关系反而为朱慈烺提供了逐步瓦解郑家势力的机会。

在这场政治与军事的博弈中,郑家始终处在了一个进退两难的境地。

攻下台湾意味着巨大的消耗,尤其是荷兰人拥有比郑家更为强大的海军力量和坚固的防御工事。

但如果他不攻取台湾,那他将失去继续保留大量军队的合法性。

而如果他成功拿下台湾,他的兵马也将因此大大削弱,再无余力反抗朱慈烺的中央集权。

几番磋商下来,各方势力终于在“内阁大会”之前勉强达成一致。

此时的郑芝龙和他的儿子们经过慎重商议后,认为虽然失去了一些土地,但在福建的控制力和相对独立性仍能得到保障。

通过海运可以解决粮食供应问题,攻下安南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长远发展的新契机。

台面上看似和谐的局面,其实是台面下经过无数次不见光的交易和利益交换换来的,所谓的“其乐融融”,不过是各派人物在近半个月的激烈博弈后,勉强达成的妥协。

土地、人口、兵马的分割,工坊和贸易的重新分配,都成为谈判桌上讨价还价的砝码。

而朱慈烺也借此机会,通过外力的支持,推动他对于新朝制度改革和权力制衡的计划。

内阁大会上,看似和气的讨论与决策,其实早已在暗中敲定。

朱慈烺借势而为,虽表面上做出了部分让步,实则在稳步推进他的一统大计。

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当各方的实力逐渐被削弱,中央的力量将再度集结,朱慈烺将彻底掌握大局。

.

随着中原各地陆续被收复,持续了数十年的中原战乱终于告一段落,整个华夏大地迎来了难得的短暂和平。

然而,在新明王朝表面的平静之下,一场新的风暴却在悄然酝酿。

随着李过北上、郑芝龙南下,各自掌控的区域逐步进入夏粮征收的阶段,朱慈烺也开始筹划一场严厉的反腐行动,并着手全面革新行政体系的计划。

所谓的“严打腐败”,并不仅仅是针对贪官污吏的道德惩戒,而是一项深具政治考量的举措。

在这个时候,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加强是朱慈烺维持权力和清除异己的必要步骤,而反腐,正是这一过程中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

不仅能够以“贪污腐败”之名扫除那些心怀不轨的官僚,还能借此巩固基层士兵和百姓对他的支持,迅速提升自己的声望。

在没有有效监督和权力制衡的官僚体系中,朱慈烺清楚,贪污几乎是不可避免的现象。

以贪污为借口惩治异己,不仅可以震慑那些不服从的官员,也是一种政治手段的高效运用。

然而,若指望通过这一行动彻底根治腐败问题,朱慈烺自己也没有那么天真。

在这个专权的官僚体制下,不建立起真正的权力制衡和监督体系,仅仅依赖严厉的反腐行动是不足以抑制贪污现象的。

几千年来,人性并未改变,变的只是统治制度。

所谓将权力关进笼子里看似简单,实则艰难。

朱慈烺并不指望自己能够在短时间内彻底革新体制,但他清楚,一旦自己手中的权力足够强大,就可以暂时依赖这种高压手段,确保短期内官僚体制的效率。

而要彻底根治腐败是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但在当前的形势下,他必须首先稳固自己的权力,打击那些前朝遗留下来的异见分子。

在专制的官僚体系中,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权力制衡机制,所谓的青天大老爷、明君只是偶然的存在,无法解决长期存在的制度性问题。

然而,他也不否认,假如出现一个强有力的明君,或者说一群廉洁奉公的青天大老爷,确实可以在某个特定时期内通过严厉的打击措施,暂时遏制腐败的蔓延。

正因为如此,朱慈烺决定利用这一点,以铁腕手段清除官僚中那些拥护旧朝、企图对抗新政的异见分子,同时通过整治官场,恢复基层的高效运转,缓解民间的不满情绪。

他很清楚,基层的高效动员能力和令行禁止的执行力,是他在南方半壁江山中取胜的根本原因。

在国战中,正是这种组织能力和执行力,使他能够调动有限的资源对抗更为强大的敌人。

为了继续保持这一优势,他必须借反腐之机对整个官僚体系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整顿。

朱慈烺的策略非常清晰,他并不打算在短时间内彻底根除腐败问题,而是有选择性地打击一部分不服从的官员,将那些无视新政、暗中支持旧势力的官僚一一拔除。与此同时,他也深知,在处理高层官员时,必须保持谨慎。

因为这些人不仅掌握着地方的实际权力,还与各地的利益集团紧密相连,一旦处理不当,可能会引发更大的政治危机。

因此,他更倾向于通过一系列渐进的改革,逐步削弱这些地方势力的影响力,并最终实现对全国权力的完全掌控。

夏粮征收工作,便是朱慈烺检验地方官员忠诚与否的第一步。

在此期间,他将密切关注各地的表现,特别是那些关键区域的动向。

任何贪污腐败、消极怠工的迹象,都会成为他下令整顿的理由,而那些表现突出、忠诚于新政的官员,则将获得提拔和重用。

通过这种方式,他可以在保持基层稳定的同时,逐步实现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当然,反腐行动并不是单纯的政治清洗。

朱慈烺深知,过于依赖高压手段可能会导致官场的恐慌和不安,影响到行政效率。

因此,他在推行反腐的同时,也采取了一系列安抚基层的措施,以缓解官员们的疑虑。

特别是通过激励机制,奖励那些为国效力、勤政廉洁的官员,鼓励他们在未来的新政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而这一切,必须从严厉打击腐败、清除异己开始。

通过整顿官场,他将为未来的政治改革铺平道路,为新政的顺利推行提供有力保障。

任何政治改革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权力的掌控和体制的设计。

而他所做的一切,正是为了确保自己在未来的统治中能够牢牢掌握住这一切的主动权。

当然,朱慈烺的目标远不止“反腐败”和“预防贪腐”那么简单。

他还试图通过这次“严打”行动,进一步控制郑家的势力。

他借着整治腐败的名义,打着维护正义的旗号,将“督察司”和“军法队”这两个只听命于他的集权机构深入安插到福建、陕西、山西等战略要地。

这些地区的官场问题积重难返,官员贪腐成风,情况已极为严重。

而朱慈烺在整顿官场的同时,还试图通过“科学院”和“科举改革”等措施,留下长远的政治遗产,为未来的政治转型铺平道路。

单凭权力集中不能永远维持稳定,必须通过制度改良来为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因此,他希望借此机会,不仅能打击腐败,还能推动一系列政治改革,试图在未来的政权结构中植入更加高效和公正的机制。

“陛下,这是督察司、大理寺和刑部三家共同整理出来的名单,共有一百一十二人,全都是忠诚公正之士。

督察院派出三十五人,大理寺派出二十一人,刑部则派出了六十人,负责此次行动中的侦查、缉拿逮捕以及审讯工作。”

李邦华恭敬地抱拳禀告,他顿了顿,继续说道:

“目前督察司已经掌握了二十余名五品及以上官员的贪腐证据,这些案件涉及广泛,从州府到省级转运司,甚至是军中将领,皆有牵连。

五品以下的官员更是触目惊心,就连区区一个小知县,一年内的贪墨受贿所得,折算下来竟然高达数千两银子。”

作为朱慈烺的心腹,李邦华在这场反腐行动中自然担当总指挥。

他掌管的督察司,专司监察高官,凌驾于大理寺和刑部之上,无人敢轻视。

在朱慈烺的授意下,李邦华暗中派出督察司的得力干将,四处搜集官员们的贪污证据,如今这些证据已经积累得足够充分,时机也已成熟。

与此同时,刑部也有不少积压已久的案件亟待处理。

周世显紧随其后向朱慈烺汇报:

“陛下,刑部目前也积压了大量案件,各地争水争地,宗族械斗屡见不鲜,地方豪强纠纷甚多,诸多问题长期悬而未决。

尤其是在军队营庄方面的贪污舞弊,情况尤为严重。

南直隶和江西两省,数百个大大小小的营庄中,几乎没有一个是清白的。

甚至,有些人仗着与军中高层的关系,长期为非作歹,毫无忌惮。”

朱慈烺听罢,并不显得意外。

这场反腐风暴他早有预谋,早在几个月前,李邦华和周世显便已奉命暗中调查,搜集证据,只不过时机未到,他们一直隐忍不发。

而如今,随着调查逐渐深入,证据链完整,局势也进入了关键阶段,朱慈烺决定开始对贪腐势力进行彻底清算。

他对这些贪污现象早有耳闻,但即便如此,这些贪官污吏的胆大妄为仍然令他不禁感叹。

长期以来,地方豪强和贪腐官员相互勾结,成为朝廷施政的障碍,地方治理的腐败让百姓怨声载道。

朱慈烺十分清楚,若不及时清理这些毒瘤,朝廷的统治根基便会逐渐腐朽,迟早导致社会动荡,甚至可能重演明末民变的惨剧。

此次“严打”行动的背后,隐藏着更深的政治考量。

尤其是郑芝龙这样手握重兵的地方大员,已成为中央集权的最大威胁。

他们借对外开拓之名,实则在谋取更大的地方自治权,试图在权力真空中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而朱慈烺要做的,就是通过一场雷霆反腐,警告这些野心家,谁敢违抗中央的命令,必将受到严惩。

而李邦华作为朱慈烺的得力助手,他领导的督察司不仅是监察机构,更是朱慈烺手中打击地方势力的利剑。

他们不仅要揭露地方官员的贪腐,还要逐步瓦解那些盘踞地方的豪强势力,削弱他们的政治影响力。

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通过对腐败势力的清理,重塑中央集权的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