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章 继续进攻
第313章 继续进攻
复州城被张煌言攻克之后,明军在辽东地区终于获得了一个坚固的立足点。
作为辽东南地区的重要堡垒,这块战略要塞的落入明军之手意义非凡。
其不仅大大增强了明军在辽东的控制力,还为后续作战提供了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绝佳阵地。
随着复州的夺取,在水师的助力下,明军在辽东的陆地补给线得以巩固。
后勤运输不再受到清军压制,进一步进攻盖州也多了几分胜算。
换言之,此时明军即便无法一举攻下盖州,仍可仰赖复州之稳固根基,来年再次卷土重来,步步为营。
复州城一旦安稳下来,山东方面的明军闻讯立刻渡海支援。
张煌言迅速调集主力,趁势北上,准备与朱慈烺的盖州大军会师,扩大明军在辽东的声势。
与此同时,在辽西走廊南端的盖州府附近,荒野中一座隐蔽的土丘下,几名清军士兵正匍匐于树丛间,静默潜伏。
一个个剃得光溜溜的脑袋若隐若现,他们身后跟随的是一群健壮如熊的满族巴牙喇士兵。
前线士兵万明就在这支小队中,目光锐利地盯着前方那座明军的哨所。
夜色浓重,万明紧随几名巴牙喇战士,趴伏在离哨所不到五十步的黑暗处。
每当他看到对方的光头在微光下闪烁,手便不由得按在刀柄上,战意汹涌。
他已经在战场上搏杀多年,凭借着一身凶悍本领和一次次拼死冲杀,晋升为把总,在明军里头也是少有的狠角色。
死在他手下的清军兵士已有七人之多,而在这支清军突击小队中,恐怕连最为骁勇的巴牙喇士兵也未必是他的对手。
不过,明军内部的整顿,也让万明这样的老兵逐渐失去阵脚。
朱慈烺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反腐风暴,不久前他开展了几个月的“严打”整治活动,以雷霆之势肃清军中腐败之风。
原本军中层层官僚的贪腐现象得到极大遏制,各地官员纷纷收敛,不敢轻举妄动,唯恐这阵整肃之风吹到自己身上。
然而,由于行动之激进和准备不足,反腐运动中出现了少量意外状况。
许多官员和将领因担心惩罚过于严苛,悄然鼓动家丁和亲信意图潜逃;甚至有些为避罪牵连而投靠清军,给明军带来了不小隐患。
这些在职位上盘根错节的官员在逃亡之中不甘束手就擒,组成了大小不一的利益集团,进一步影响军中士气,明军内部因反腐带来的震动一时难以平息。
虽然朱慈烺和他的心腹已尽快布防封锁了山东、北直隶通往关外的各个要道。
但在银子与权力的引诱下,仍有几条漏网之鱼逃脱,暗中窥探时局,意图东山再起。
而万明就是其中一个,这个兵痞混迹军中,性情凶狠跋扈,不守军纪,反而将驻守登州的日子视为称霸一方的机会。
在他驻扎登州的短短半年中,已强娶了三房妻妾,其中一户村民因不愿送女为妾,竟被他以“通满卖国”之名诛杀满门。
由此,万明愈发肆无忌惮,不仅纵兵抢掠,还四处敲诈百姓,将家境稍有财富的居民视为目标。
在几次杀人灭口后,他对外宣称这些人是清军安插的奸细,假借此名头冒功请赏。
他更与一些军法官狼狈为奸,通过报功邀赏、勾结权贵的手段让自己在军中的地位愈加稳固。
然而,这一切在朱慈烺的严打风暴中终被揭露。
昔日无法无天的万明未能逃脱惩罚,被迅速拿下并当作反面典型,最终以军法处决。
万明身陷险境,却毅然将所有罪名揽在自己一身,终于在半个月前靠几个死忠亲信的斡旋,才得以从登州监牢中成功脱逃。
他这番“死里逃生”让人唏嘘不已,可代价亦惨痛:
他的家人早已被流放,家产也被查抄殆尽,一夜之间身无长物。
他无处可去,朱慈烺推行的“编户齐民”政策和农兵训练令他难以隐匿,且周围村民随时可能揭发他,使得他几近走投无路。
最终,为求生存,万明不得不投奔清廷。
此时,除了那些患难与共的兄弟外,所有人都以为他已然丧命。
明军内部接连爆发动乱,甚至有军官投奔清军的消息传至清廷。
多尔衮为此提高了警觉,亲自接见万明及几位从各地潜逃出来的明军基层将领。
然而,他并未急于向外界公开此事,而是选择严格封锁消息,谨慎行事。
这种隐秘策略让多尔衮与他的谋士们有了充分的时间了解事态的真相。
随着山东、北直隶等地接连出现明廷文臣、军官和地方豪绅叛降的情况,人数渐增至数十人,局势一度风起云涌。
多尔衮与范文程得以梳理出背后的因果关系,逐渐掌握了朱慈烺在山东、北直隶的兵力部署情况。
这些地方的布防细节暴露,使得明军在两军对峙时处于信息劣势,令朱慈烺的战略部署摇摇欲坠。
张煌言、常登贵等明军将领迅速调整山海关、胶东一带的防御部署,试图弥补因敌情外泄而带来的缺口。
但在清军已经掌握大部分兵力配备和装备情况的情况下,明军仍难免处于劣势。
更为棘手的是,这些叛变的文官、军官原本就是各自集团的中坚力量,关系网遍布军中与地方。
由于潜逃的消息一经传开,许多他们曾经的下属、属地豪绅心生不满,已然被清廷暗中拉拢。
若两者暗通款曲,足以引发更大的叛乱,甚至威胁明军的整体稳定。
万明不仅成功逃脱,还在辽东驻地的掩护下秘密联系上了旧部,顺利探知了陈福在石门关附近的布防情况。
这一重要情报使多尔衮终于决定亲率大军发动夜袭,拟定攻打石门关的详细计划,计划里应外合,给明军迎头痛击,甚至希望藉此断了朱慈烺的后路。
如今,多尔衮已率部驻扎在盖州整整一个月,他原本就想试探朱慈烺在盖州周边的防御力量,这次内应提供的情报恰好成了他窥视明军部署的敲门砖。
如今局势乱象丛生,天赐良机,多尔衮怎会轻易放弃他清楚,一旦石门关陷落,清军将全面掌握主动权,朱慈烺势必被迫在盖州西侧平野集中重兵布防,以防防线被截断。
如此一来,明军未来在盖州一带的攻势必将大幅削弱,清廷也能乘势进军,甚至可能一举扭转局势。
复州一役后,张煌言成功收复了失地,使得清军在战略上被迫转守,彻底丧失了主动权。
正是这种局势的逆转,令多尔衮自从离开沈阳以来便心急如焚,想要扭转劣势,重新掌握局面。
此刻,清军巴牙喇士兵领头人挥了挥手,隐蔽在暗处的万明会意。
他带着从登州一起叛逃的两名明军旧将,悄悄地摸向明军暗哨所在的位置。
三人身着明军服饰,蓄着长发,正是为了潜伏和伺机而动,这一刻,他们已经等了许久。
多尔衮曾密令他们潜伏在明军中,直到今天。
万明与两名叛将对视片刻,三人默契地点了点头,接着猫腰绕到暗堡的后方。
万明敏捷地靠近在后方守夜的明军士兵,从侧面缓缓摸过去。
瞬间,他右手猛地一探,抓住了对方的脖子,手上用力如铁钳般紧锁,不留丝毫喘息的机会。
那个守夜的明军士兵猝不及防,只来得及张大眼睛,眼中满是惊恐,脸色逐渐泛青。
几个呼吸间,他的四肢开始无力地挣扎,挣扎渐渐停下,最终无声地瘫软下来。
与此同时,万明的两名同伴飞快地贴到了暗堡后门两侧,凝神屏息,随时准备行动。
待他们传递出手势,十余名清军巴牙喇士兵迅速靠近暗堡后方,个个身穿铁甲,手持轻便而锋利的顺刀,整装待发。
为首的巴牙喇头目毫不迟疑地挥手示意,万明便果断撞开暗堡的后门,带着一身凛冽杀气冲了进去。
十余名清军士兵紧随其后,瞬间涌入暗堡,暗堡内的明军士兵完全被突如其来的袭击震住了,来不及反应。
十一个明军士兵中,三人站在观察哨位上,警惕地望着远方,但其他士兵或是疲惫不堪,或是打盹瞌睡,全然没有预料到敌人的突袭。
万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入暗堡,迅速靠近一个明军士兵,肩膀一顶便将对方撞倒在地,哀号尚未出声便已结束。
紧接着,他身形一转,顺刀如流星般划向另一个明军士兵的脖颈,刀刃割开血肉,鲜血顺着刀身滑下,竟带着几分温热。
万明手上的顺刀一时嵌入颈骨之中,竟难以拔出。
暗堡内的其他清军士兵并未停歇,顷刻间扑向明军士兵,轻便的顺刀在昏暗的堡内如利刃割麦般,接连划过敌人身上。
每一刀都极为精准,无情地收割着生命。沉闷的喊杀声和利刃入肉的声音在暗堡内交织,空气中很快弥漫开一股浓重的血腥味。
身着铁甲的巴牙喇士兵动作利落,他们或挥刀,或刺出长矛,招招致命。
仅仅片刻功夫,暗堡内的明军士兵已纷纷倒地,鲜血自地板蔓延开来,染红了他们的战靴。
那个守在观察哨位上的明军士兵试图抵抗,奈何猝不及防,被一把顺刀划过胸膛,鲜血喷溅而出,双眼瞪得圆圆的,倒在地上发出一声沉闷的响声。
万明本是个心狠手辣的角色,此刻更是为了在新主子面前表现得出色,拼尽全力,一个人便斩杀了四个明军士兵。
他在战场上反应极为迅速,趁着明军还未完全反应过来,就立刻将一个迎面冲来的明军士兵猛力踹开。
紧接着,他拔出腰间锋利的虎牙刀,转身朝着另一侧刚刚反应过来的明军士兵猛扑过去。
万明的动作干脆利落,眼中透出凶狠的杀意,每一个挥刀的动作都充满力道。
跟随在他身后的清军士兵也不甘落后,纷纷冲入暗堡,趁着明军还未反应过来的瞬间,展开了快速而凶猛的进攻。
暗堡中的明军士兵根本来不及看清敌人的动向,就被清军的锐利刀刃一一击杀,顷刻间血雨洒落,暗堡的土墙被鲜血染得斑驳通红。
清军的凶悍与迅猛使明军陷入绝望,短短数息之间,暗堡内的明军士兵接连倒地,鲜血在地面上流淌开来,染红了整个狭小的空间。
一轮血腥的厮杀之后,暗堡内的十一名明军士兵已全部被清除,清军仅仅有一人受了轻伤,便彻底清理了这个顽强抵抗的据点。
为首的巴牙喇冷静地环视了一圈,确保没有残敌后,向身边的一名清军点了点头,低声交代了几句。
那名巴牙喇立刻会意,收起刀,转身走出暗堡,迅速发出成功信号。
不远处的几个明军暗堡几乎在同一时间点亮了左右各三圈的火把,表示清军已占领各个据点,进攻顺利。
经过这番激烈的厮杀,万明已是气喘如牛,额头上汗珠滚落,呼吸沉重。
杀意未退的他脸上依旧带着狞笑,眼神中闪烁着一丝兴奋与满足,斩杀敌人对他而言,是一种彰显实力、博取上司赏识的手段。
为首的巴牙喇转身打量着万明,显然对他的狠劲与出色表现颇为满意。
他点了点头,沉声说道:
“你这尼堪果然不负所望,这四颗人头都是你的。回去后我会亲自替你请功!”
万明听了,脸上露出一抹谄媚的笑容,连忙躬身应道:
“多谢主子赏识,奴才誓死效忠!”
虽然他曾是明军降将,但如今早已融入清军的环境中,言行举止间逐渐显现出满清军士的习惯,显得谦卑顺从。
正当他向巴牙喇表达忠心时,暗堡外突然传来一阵整齐而密集的脚步声。
伴随着兵器摩擦的轻响,为首的巴牙喇用满语高声喊了一句,令所有人迅速集结。
万明与暗堡内其他满洲兵闻令立刻走出堡垒,加入正在行进的清军大部队之中。
此刻,巴明骑马疾驰而来,他身姿挺拔,神情冷峻,显然是亲自率领这次进攻的清军主将。
巴明的身后,硕赛和沈忠并肩而行,分别担任满汉副将,整齐地指挥着部下的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