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者即正义 作品

第271章 密谋

第271章 密谋

在多铎的内心挣扎和权衡之下,他不得不屈从沧州城内,那些满洲亲贵将领们的压力,放弃了让洪承畴加入这场决定沧州城内八旗兵命运的秘密军议。

毕竟,洪承畴虽受重用,但多铎也意识到了,此时若让他介入突围计划,反倒可能带来更多不确定因素。

当然,这其中最关键的,就是他的威望,会受到前所未有的影响。

“渡江是当前最大的难题。”

纳塔克皱眉叹息道,语气中透出深深的忧虑。

“明军的水师太过强悍,苏拜恐怕根本不是他们的对手。

如果没有巧妙的计谋,不将明军水师解决或引开,我们恐怕只能被逼入运河,成为他们的刀下鱼肉。

这个问题无法解决,其他任何行动,最终恐怕都将会成为徒劳。”

纳塔克自从担任沧州驻防八旗的统领已有一年之久。

在几年前,他听闻南面的明军正在崛起时,并未当真,只认为不过是些地方的残兵败将,即使再强,在满洲铁骑面前也不堪一击。

然而,三年时间飞逝,局势竟急转直下。

如今,大清的基业风雨飘摇,他自己竟也被困于了此城,甚至将葬身于沧州这片土地。

“方才洪承畴、孔有德在场,许多话不便说透。

现在只有我们几人,便无需再遮掩了。”

多铎低声道,目光在众人之间扫过:

“第一批突围的兵力,并非为了直接突围,而是用以引诱明军靠近。

一旦他们靠拢,我们便让这些兵马与明军同归于尽。”

多铎与纳塔克打算利用明军的拦截心理——明军素来不会放过任何一支可能逃脱的清军,设计一场声东击西的计划。

他们希望以绿营军为饵,诱使明军投入包围,然后发动玉石俱焚的攻势,为接下来的真正突围创造机会。

沧州城外的运河江面并不宽阔,最窄处不过数百步。

换言之,只要能争取到哪怕片刻的时间差,清军便有机会顺利渡河。突围的希望寄托在这短暂的时机上。

“除了渡江,眼下更棘手的问题是城内的绿营兵和包衣兵。”

苏拜抱怨道,眼中满是烦躁与无奈。

“如果不能控制他们,这次突围简直就是个笑话。

到时候,他们若在战场上临阵倒戈,所有的部署都会瞬间崩盘。”

济度得以依赖父亲的影响力脱身,而苏拜则没有这样的幸运。

他年轻气盛,感到自己被困在这场危机中,无处可逃,心中充满了不甘与愤懑。

“此次突围,绿营兵和包衣兵大多数已经不再值得信任。

孔有德、南一魁等人虽表面忠诚,但关键时刻,他们随时可能背叛。”

多铎面色阴沉,咬紧牙关说道:

“但那些跟随大清多年的包衣兵,尤其家属还在北京的,或许还能依赖一部分。”

他明白,突围并不是所有人都能顺利逃脱的战术计划。

真正能带走的,恐怕只是少数精锐兵力。

对于多铎而言,此刻他已经不再幻想全面胜利,而是在计算如何减少损失,保全实力。

“虽说计划是全军突围,但能带走一半的兵马已是天大的幸事。

若是回到北京,手下还剩三五千旗兵,这次突围便算得上胜利了。”

多铎的语气充满了无奈,但同时也流露出一丝顽强的希望。

他心中清楚,能带多少人回去,便决定了大清未来的命运,以及他的地位。

苏拜听到这里,默默点头,神情略显缓和。

突围计划虽然艰险,但只要能够渡江,就还有一线生机。

沧州城的局势已经岌岌可危,时间不等人。

若不尽快采取行动,他们随时可能被明军围死在这座城中。

纳塔克则在一旁默不作声,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他虽然是清军中资历颇深的将领,但眼下的处境让他意识到,这不仅是一场军事战斗,更是一场心理博弈。

明军的强大和清军内部的隐患,让每一步棋都极其危险。

“现在顾不得那么多了,能走一个算一个。”

苏拜脸色凝重,语气坚定地说道:

“只要能逃到关外,哪怕只剩下三五千甲兵,大清依然无人能敌。

等到了黑龙江,再抓些人丁补充兵力,到时重整军队便可东山再起。”

话音一转,他望向多铎,继续道:

“咱们原本的计划是派出三千甲兵、一千包衣兵,还有三千绿营兵,从东面突袭。

利用地形优势躲避明军骑兵的围困,牵制敌军兵力,甚至有机会打穿明军防线,直接威逼南面的中军大营。

但现在情况有变,包衣兵和绿营兵大多已不可信,计划该如何调整”

多铎微微皱眉,略作沉思后说道:

“这支兵马本就注定是去消耗敌人的。

以明军目前的兵力,想打穿他们的防线几乎是不可能的,但若能成功牵制住他们,使他们无法在东面集中力量防守,这倒是可以做到。”

他顿了顿,目光坚定:

“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确保这些随时可能倒戈的绿营兵和包衣兵不拖累我们。

他们一旦乱了我们的队形,明军一冲过来,我们就全完了。”

眼下,原本计划中数千绿营兵和包衣兵本应与八旗主力从西面水路突围。

但如今局势急转直下,满人将领们根本不敢再对这批汉兵抱有任何信任。

问题是,在突围前或是部署之际,他们还必须装作信任对方。

否则,城中内部就可能会先行火并,导致局势彻底失控。

此时,沧州城内的满汉兵马处于极度微妙的平衡状态。

满人不信任汉人,但又不得不表现出对他们的依赖和信任,以防在突围前局势恶化,兵马两败俱伤。

而汉军方面也深知满人可能随时翻脸大开杀戒,但他们又不敢轻举妄动,担心未等明军进城,自己便被满人屠戮殆尽。

因此,尽管城内绿营兵和包衣兵中已有部分人意图反正逃跑,但大多数人和他们的将领仍在观望,暂时保持克制。

局面紧张,却又有一丝脆弱的平静。多铎心中明白,八旗兵本就兵力处于劣势,如果此时爆发内斗,只会加剧损失。

因此,在他的严令约束下,八旗兵一直保持着高度克制,避免任何不必要的冲突。

“出了城之后,便不再管那些绿营和包衣了。”

多铎缓缓道,语气中带着一丝疲惫:

“他们之所以没有反叛,只是认为我们不会动手,怕的是两败俱伤的结局。

而派去东面牵制明军的那些人,真正能指望的,也不过是我们满洲的甲兵而已。”

他停顿了一下,沉吟道:

“突围时再派出三四千甲兵压制他们,将他们往明军阵地赶,暂时拖住敌军。

只要第一波骑兵能冲破明军的防线,接下来的路程我们就安全了。

北面同样河网密布,明军的骑兵无法在这片复杂的地形上发挥全力。

三四千甲兵拖延住敌人一时半刻,足以给我们争取突围的时间。”

多铎说罢,长叹一口气。

他心中明白,这场突围必然充满风险和牺牲,但此刻别无选择。

满洲的存亡,八旗军的生机,全都压在这次行动上。

沧州城内,清军高层的紧急会议进入尾声。

多铎、苏拜、纳塔克等满洲宗室贵族紧锣密鼓地商讨突围策略,试图在即将到来的险恶战局中确保至少五六千八旗兵能够成功脱身,返回北京。

至于绿营兵和包衣兵,他们已经被视为弃子,随时可能被清军利用,或沦为明军的刀下亡魂。

而在城外,朱慈烺的明军早已严阵以待。

他早已经察觉到了清军的困境,正静候对手的突围行动。

明军的骑兵已埋伏在沧州周边的主要突围路径上,等待着清军自投罗网的那一刻。

多铎心中清楚,突围的成功与否,决定着大清的命运。

此时,他只能全力以赴,带领他的部队进行最后的突围尝试。

而城墙之上,八旗士兵们心事重重,个个都在盘算如何在即将到来的突围战中保住性命,平安回到家乡。

空气中弥漫着不安与焦虑,所有人都明白,突围失败的后果将是死亡或被俘。

八旗士兵哈萨克泰站在城墙上,目光望向远方,心中回想着过去的战斗经历。

他曾参与过“淮河之战”和“徐州大战”,两次大战皆以失败告终,但他却侥幸存活了下来。

如今,这位久经沙场的八旗老兵,早已经对战争失去了最初的信心,尤其是面对明军的攻势,他心中充满了阴影。

战争早已不再是他年轻时所幻想的荣光,而是如同梦魇般的厮杀与逃亡。

如今,他被困在沧州城中,惟一的愿望就是突围后安全回到关外,再也不想卷入这场一败再败的战争。

哈萨克泰原本应该随阿济格驻守河南,若非命运安排,他可能早已在隔马山或河间府的战场上战死。

然而,他凭借自己积攒的银子,巧妙地躲开了那些危险的战役。

在多铎调动河南、山东的兵力补充北直隶时,哈萨克泰钱打点,成功调任至沧州驻防。

虽说这里依旧危险,但至少暂时避免了直面明军的锋芒。

哈萨克泰并不孤单,随他入关的包衣奴仆王忠如今也在沧州城中。

王忠自从入关后被抬旗,成为了满洲火枪兵中的一员,但他依然没有摆脱哈萨克泰的压迫。

尽管名义上身份改变了,但他们之间的主仆关系依旧没有真正改变,王忠依然得忍气吞声地服侍这位旧主。

“王忠,明晚突围时,你趁乱从东门那边过来,把能带走的财物都带上,”

哈萨克泰低声吩咐道,眼中带着一丝警觉与不安:

“记住了,如果被巴牙喇抓住了,那就怪你自己运气不好,别想着拖累我。”

王忠弯着腰,脸上堆满了讨好的笑容,谄媚道:

“主子放心,明天晚上突围时,城里肯定乱成一团,奴才一定护着主子脱身,绝不会被抓住。”

“若是.真被抓住了,拿点银子贿赂他们,保命要紧。到时候谁都顾不上谁,只要有银子,命就能保住。”

哈萨克泰叹了一口气,语气中满是无奈和绝望:

“要想活着回到关外,得多带点银子。

不然,到了关外,逃过了明军的追杀,也可能会冻死、饿死。”

“是,主子。”王忠依旧点头哈腰,丝毫不敢表现出异议。

哈萨克泰抬头望向遥远的北方,语气愈发沉重:

“十几年前我们入关时,关外的地几乎都被搬空了,如今再回去,地还未恢复生机,麦子恐怕短时间内也种不出来。

这次从关内突围,若不能抢到足够的粮食和财物,回到关外恐怕也活不下去。可能还得再抢一趟朝鲜。”

他说完,长叹一声,脸上满是对未来的担忧。

听到这些话,王忠的心中掠过一丝寒意。

他想起了自己年幼时在辽东经历的饥荒,那时他亲眼看见无数人饿死,自己也是靠着吃野草和挖掘尸体勉强活了下来。

那些痛苦的记忆再次浮现在脑海,让他不禁打了个冷颤。

哈萨克泰感叹一番后,转过身来,用一种带着警告的口吻说道:

“突围时别想着贪心,活命要紧。等到了安全的地方,主子不会亏待你。”

王忠忙不迭地点头应允,心中却有着自己的打算。

他知道,哈萨克泰对他的压榨从未停止,将来也不会停止,即便在突围这种生死关头,哈萨克泰依然想着让他背负更多的风险。

而他自己,在这动荡的局势中,也早就已经学会在夹缝中求生。

夜色渐渐降临,城中的火光忽明忽暗,预示着即将到来的突围战。

城墙上的士兵们面色凝重,气氛压抑,所有人都在等待着明日的到来。

哈萨克泰心中暗自盘算着自己的退路,而王忠则默默地做着突围前的准备。

沧州城注定将迎来一场生死攸关的血战。

然而,他们都清楚,无论是八旗兵将还是绿营士兵,甚至是那些包衣奴仆,都只不过是这场战争中的棋子。

最终能够生还的,或许寥寥无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