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者即正义 作品

第290章 劝说

第290章 劝说

现如今,蒙古部落四分五裂,内乱已久,疲弱不堪。

加之火器匮乏,即便喀尔喀三大蒙古部落联合起来,也难敌装备精良的两万明军。

这也正是为什么朱慈烺、李过和郑芝龙都一致认为,八万精锐之师足以应对整个内外藩蒙古、卫拉特联盟以及青藏和硕特的挑战。

即便朱慈烺考虑到在黑龙江的行动可能引来俄国人提供火器支援,依然对战局充满信心。

但事实上,只要中原王朝恢复国力,政权稳固,蒙古部落在从松散的联盟逐步向国家体制演变之前,根本无法与中原抗衡。

而朱慈烺正是要抓住这一时机,在蒙古各部尚未整合成气候之前,先行一步。

尤其是李过,收复西域、重建都护府,保护自己陕西家乡的愿望,比朱慈烺预料的还要强烈。

这也无可厚非,毕竟每个人都不愿见到自己的家乡受到外敌侵犯。

而且,任何新王朝的崛起都伴随着疆土扩张。

朱元璋虽然列出了十五个不征之国,但在有利可图之时,也未免心动。

然而,朱慈烺心中亦存疑,他认为李过如此积极支持西北用兵,可能不仅仅是为了卫国扩疆,更是在保住自身兵权。

坐镇陕西,山川险要,攻守兼备,部下彼此之间还能互为犄角,形成战略支援。

郑芝龙此时似乎也看出了朱慈烺的疑虑,便趁机拉着李过到一旁,低声说道:

“李将军,陛下的心思现在都在辽东,短时间内,三五年之内,他是顾不上我们的。

等到他腾出手来,咱们兄弟几个早已根深蒂固。

放心吧,我郑芝龙是断然不会投靠他的。若他真有心谋害你,天下群雄必将一同讨伐。”

李过微微点头,心中略有松动,但他仍然知道,郑芝龙真正担心的,还是手中的兵权。

他继续说道:

“陛下虽说要整军,但具体如何整,增兵还是裁军,都必须要有个正当的理由。

他总不能随意削弱我们的军力,若你真担心兵力削减,不如趁此机会换个策略。

找个借口出兵,朝廷必然会拨款增加军饷,到时候军中势力不仅不会削弱,反而可能更加壮大。”

郑芝龙沉思片刻,随后露出微笑,显然对李过的提议非常认同。

他们都清楚,整军必然是朱慈烺在巩固中央集权过程中迈出的重要一步。

但只要他们能够灵活应对,便不会轻易失去手中的兵权。

至于出兵的借口,西北的蒙古部落和青藏的和硕特,便是现成的目标。

“你说得对,”

郑芝龙拍了拍李过的肩膀:

“我们不需要急着反对整军,只要找到合适的理由出兵,便能将军队继续扩编。

何况,西北那片土地,早该收回了。只要我们能掌握军权,何惧陛下”

李过点头赞同,眼中闪过一丝精光。

他对收复西域的热情早已在心中酝酿许久,西北的兵马他已然布置妥当,如今只需一个正当的借口,便能将这场战役顺理成章地展开。

而一旦战局展开,不仅可以提升军队的战斗力,还能确保他在陕西的地位稳固。

“郑将军,蒙古诸部现在疲弱不堪,青藏的和硕特也尚未成气候,南洋更是一片坦途。

只要我们联合行动,北方和西北必定稳如磐石。”

李过话语铿锵,已然勾画出他心中的蓝图。

“没错,”郑芝龙附和道:

“我们只需在陛下的视线之外,悄然壮大兵力。他整军是为了中央集权,但我们只要把控住地方军权,依旧可以自保。”

两人交换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心中的策略已经成形。正如李过所言,整军并非不可接受,关键在于如何应对。

在表面上顺从朱慈烺的命令,实则在私下保留实力,甚至扩充军队,依然是他们稳固势力的最佳选择。

至于朱慈烺,虽然他也许已经察觉到两人的心思,但在现阶段,他还无法彻底动摇他们的根基。

他更关心的是辽东和俄国人可能带来的威胁,以及如何在内部改革中平衡各方势力。

而李过和郑芝龙,则正是要在这股势力平衡的缝隙中,找到了自己的生存之道。

朱慈烺、李过、郑芝龙三人心中的算计各不相同,但他们都明白,这场博弈尚未结束。只要握住兵权,便握住了自己的未来。

“你的意思是……”郑芝龙的眉头微微一皱,显然李过的提议让他陷入了深思。

事实上,他的谋士之前也曾提过类似的计划,他立刻就明白了李过的意图:

“陛下很有可能要征讨安南”

“没错,”李过点了点头,眼神坚定:

“当年大明曾经征服过安南,如今那边南北对峙、内乱不止,正是我们出手的好时机。”

他稍作停顿,目光扫过郑芝龙,继续道:

“此外,广西还有不少土司势力存在。要征服安南,必然要在当地募兵,适应那边更加炎热潮湿的气候环境。

而就算安南被攻下,后续的驻军和防守也不可或缺。若想彻底平定安南,至少需要十年甚至二十年稳固的驻军与治理。”

郑芝龙没有立刻表态,心中却已在权衡利弊。

李过的这番话并不难理解——他通过提出蒙古的威胁,间接要求继续掌控军权。

对于郑芝龙来说,这一点他也深有共鸣,无论是对抗喀尔喀蒙古,还是南征安南,他们都需要大军镇守,安南更需要强大的水师。

然而,无论蒙古还是安南,山西与广西都无法同时容纳过多的兵马,这让他们必须精打细算。

但郑芝龙心里清楚,无论他们如何谋划,归根结底他们的势力也不过是在两三个省份内占据一定的话语权。

即便他们能统辖一两个省份的一半力量,但大明的核心,尤其是朱慈烺所掌控的权力和军事实力,远超他们两人的总和。

朱慈烺不仅是名正言顺的皇帝,还是亲手恢复了大明江山的最大功臣,他反对朱慈烺,几乎是不可能成功的选择。

即便他们占据了一省的力量,放眼整个大明,他们的力量依旧远远不足。

郑芝龙略作沉思,点了点头,但没有立刻开口。

他明白,李过提议的开疆拓土、征伐安南,背后是为了争取更多的军队控制权。这一点,他的谋士也早已提过,只是那时郑芝龙并没有过多考虑。

但如今由李过亲自提出,再加上李过的详尽分析,郑芝龙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个提议。

毕竟,他们现在已然成了同舟共济的伙伴,朱慈烺若有任何翻脸的迹象,他们必须提前有所防备。

两广的确是一个诱人的目标。

首先,南岭天险横亘其中,天然成为屏障。

其次,广东富庶,资源丰富,还有一座规模庞大的武器局,这让这片土地具有极高的战略价值。

更重要的是,广西地区尚有未完全平定的土司势力,如果能彻底清除这些地方势力,他们便能进一步控制珠江流域的重要枢纽,掌控几乎整个南部的核心区域。然而,郑芝龙也很清楚,两广并不是一块轻易吞下的肥肉,他其实没有机会。

地方宗族势力根深蒂固,尤其是广东,历经几年的明廷治理后,那里的地方豪强、大族商人早已势力庞大,朝廷的各派势力也在此盘根错节。

无论是从经济、政治还是军事角度来看,两广地区的治理难度都不可小觑,这些隐患都需要仔细应对。

“李将军所言不无道理,”

郑芝龙终于开口,语气平静却充满深思:

“两广的确是个极具战略价值的地方,尤其是安南。如今内乱不止,正是我们出兵的好时机。

但你我心知肚明,这片土地只有朝廷,才能控制得住。”

他抬眼看向李过,目光中透出一丝谨慎:

“广东的地方势力根深蒂固,那些大族与商人早已将广东经营得如铁桶一般,而朝廷的触手也深入其中。

要在这样的情况下立足,恐怕并不容易。”

李过点了点头,表示赞同:

“郑将军说得对,广东的形势复杂多变,朝廷的力量不容小觑。

但也正因为如此,南岭的天然屏障加上珠江的战略地位,如果我们能成功掌控两广,不仅可以进一步拓展我们的势力范围,还能确保我们在未来的局势变化中立于不败之地。”

郑芝龙沉默片刻,似乎在思索李过的提议,两广的诱惑巨大,而攻下安南后的地盘更是可以进一步扩展他们的影响力,但他必须确保自己不被这场冒险吞噬。

“若出兵安南,朝廷必须有十足的准备。”郑芝龙的语气更加凝重:

“首先是兵力的筹备,不仅要能征召当地的土司士兵,还要配备足够的后勤支援。

其次,安南的气候条件恶劣,南方的湿热气候容易引发疫病,驻军的健康保障也必须提前做好安排。

最后,我们要确保一旦攻下安南,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建立起稳定的政权,避免陷入持久的混乱。”

李过点头,显然早已考虑到这些问题:

“你说得没错,郑将军。安南的征讨不会是一场轻松的战役,但只要我们谋定而后动,逐步推进,这场征战终会有回报。

而且,征讨安南不仅仅是为了扩充我们的领地,更是为了给我们的军队一个正当的理由,确保我们继续掌握兵权。”

郑芝龙缓缓点头,心中已有决断,只要他们能够在安南站稳脚跟,手握兵权,他们便有了立于不败之地的筹码。

两人对视一眼,心中已有默契。

郑芝龙原本是带着劝说李过的任务而来,却不料反而差点被李过的言辞说服。

而与此同时,郑森也在被张煌言的劝说中逐渐动摇。

“大木,您清楚陛下是何等人物,一旦南直隶的造船厂全面投入运转,郑家的水师恐怕再难匹敌。

陛下手握的兵力实在太强,财力也丝毫不逊色于你们郑家。”

张煌言明知郑森此行的意图,但他一开口,便截断了郑森的念头。

“如今,陛下正着手筹备复兴辽东的计划,水师即将北上,我手下的军队也在编制内。

因此,在辽东收复、满清被彻底歼灭之前,我绝无可能为陛下增添麻烦。”张煌言的语气铿锵有力,显然已经做出了决定。

郑森并非第一次听到类似的话,他早在抵达南京时,便亲自到城外的水师驻地查看了一番。

那些由张名振掌控的江河水师实力确实不容小觑,这点倒是早在郑森的意料之中。

然而,令他真正感到震惊的,是这些战舰上装备的火炮,居然比他自己海军的战舰还多。

郑森随后派人打探,才得知这些战舰的火炮由南京工坊在红毛人协助下,历经数年、经过数十次实验才最终研发成功。

炮位设计和火炮的重量都经过了精密的计算,不过其中的具体细节和机密,他并没有打探到更多。

尽管如此,郑森的心中已然明白,朝廷的力量绝不可小觑。

他原本是朱慈烺一手提拔的将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郑森逐渐倾向于维护家族在福建的利益,甚至试图拉拢浙江出身的张煌言。

然而,张煌言却丝毫不为所动。

“可是按照陛下的整军计划来看,一旦灭了鞑子,接下来恐怕就是要对我们郑家下手了。”郑森并未轻易放弃。

张煌言冷冷一笑,毫不留情地反问道:

“大木,你们郑家如今不过占据一省之地,却号称拥有十万水师。

即便不计那些水手、伙夫和杂役,实际的水师兵力也有近三万,其中铁甲兵上千,火枪和火炮部队近万,其他精锐兵力亦超过万余。

如此庞大的兵马,你们到底打算用来做什么难道只是为了防备海盗吗”

这番话直击要害,郑森一时无言以对。

张煌言进一步逼问道:

“莫非你们郑家真的打算割据一方,自立为王

陛下的整军计划是为了重新统一朝廷内外,这不是你们想不想接受的问题,而是不得不接受的现实。

若你们郑家执意抗拒,逼得陛下不得不动刀子,那事情就再无转圜的余地了。”

张煌言的话语坚定有力,显然他对朱慈烺的整军计划毫无质疑。

对于他而言,国家的统一和稳固远比个人利益重要得多,而郑家如果真的企图割据自立,那无异于自掘坟墓。

郑森沉默了片刻,显然对这番话产生了动摇,他深知张煌言所言并非危言耸听。

郑家的力量虽强,但若真与朝廷直接对抗,结局未必如他所愿。

毕竟,朝廷不仅拥有数量庞大的精锐部队,还拥有强大的资源和技术优势。

南京工坊的火炮技术已经展现了这一点,若真开战,郑家未必能抗衡。

“张将军说得对,朝廷的力量的确不容小觑。”郑森心中暗自权衡。

他虽仍心存不甘,但他也明白,若继续抵抗朝廷的整军计划,只会加速自己家族的覆灭。

他必须找到一条折中的出路,既能保全家族的势力,又不至于与朝廷直接交锋。

作为海上的霸主,郑家一直努力追求掌控福建和海上航线,家族势力也正是依赖这一点才能长盛不衰。

然而,眼下的局势却迫使他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与朝廷的关系。

就在此时,张煌言的声音再次响起:

“大木,我劝你趁早放弃抵抗之心。陛下虽然对整军的决心坚定,但他并非无情之人。

只要你愿意归顺,朝廷自会给予你郑家应有的地位与荣誉。”

张煌言的这番话,既是劝诫,也是威胁。

若继续顽抗,最终的结局恐怕只有死路一条。

而若归顺,或许还能保住郑家的一部分力量。

面对朱慈烺大刀阔斧的改革,郑家再强,也难以独善其身。

最终,郑森的脸色渐渐缓和下来,他长长地叹了口气:

“玄著,你说得对,我应该劝说我父亲,顺应大势,接受陛下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