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 决死一战
第260章 决死一战
当前的战局,虽然可以说是殿前军伏击清军未果,甚至还中了清军的圈套。
但还不能就此断定清军伏击陈福的计划,现在已经取得成功了。
双方如今陷入苦战,陈福麾下的部队在两翼取得了初步优势,而清军在山谷战场暂时占得上风。
至于双方在山谷出口的骑兵追击战中,胜负仍未见分晓,但这些都是眼前的既成事实。
在山谷中央,阿济格与金砺正亲自指挥本部兵马,竭力组织攻势。
他们选择亲临前线,不仅是为了鼓舞士气,更重要的是能在战场上及时应对各种突发情况,迅速作出决策。
这一战,他们所面对的可是朱慈烺麾下的精锐部队,不能不心生忌惮。
多尔衮此前已败在了这些明军手下,虽然多尔衮对阿济格这个哥哥不服气,但他心里明白,自己在指挥作战的某些方面还不及阿济格。
与此同时,陈福麾下的部队,在整场战斗中,也展现出了顽强的战斗力。
尽管遭遇伏击,处于兵力劣势,但他们反应迅速,抵抗激烈。
即便是清军的八旗精锐,也无法在短时间内将其彻底击溃。
面对如此强大的对手,阿济格和金砺的内心不禁感到一丝焦虑。
战事激烈,两人很快在战场中会合。
数百名精锐骑兵将他们层层护卫。
看着双方的士兵仍在激战,进攻久攻不下,阿济格和金砺的眉头都紧紧皱起。
战场局势胶着不下,时不我待,他们都清楚必须尽快打破僵局。
金砺沉重地说道:
“明军在山谷另一侧还有一支援军,估计不用三刻钟便能赶到战场,我们必须速战速决,不能再拖延下去。”他目光如炬,紧紧盯着远方的烟尘。
阿济格的脸色也极为凝重,他点了点头:
“没错,看样子那支援军应该是一支骑兵队伍。
虽说旗帜还不清晰,但那么大的烟尘,不会错。
还有更糟的消息,刚刚从南翼山岭传来的情报,我们派去的甲兵已经被明军击溃。明军至少投入了三千兵马在南翼山岭。”
听到此处,金砺不由得深吸了一口气,喃喃自语道:
“如此看来,北面山岭的形势恐怕也不容乐观。”
虽然金砺派了钟鼎福率军镇守北面山岭,但他心中明白,面对如此强大的明军,兵力上的绝对劣势难以弥补。
一个经验丰富的将领固然能发挥一定作用,但在压倒性的兵力面前,这种优势并不足以扭转战局。
尤其是朱慈烺麾下的这支部队,个个身经百战,既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又有成熟的指挥官。
面对这样的敌人,清军的处境愈发艰难。
阿济格与金砺都深知,战局已到了关键时刻。
如果不能迅速瓦解明军的攻势,他们将陷入被动。
一旦明军的援兵赶到,局势将更加不利。
他们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突破,否则,等待他们的将是更为艰难的战斗和可能的失败。
两人对视了一眼,眼中既有忧虑,也有坚定。
他们知道,胜败只在须臾之间,任何一个决策的失误都可能导致全盘皆输。
从当前的交战情况可以明显看出,陈福所率领的明军与八旗大军之间的战斗力在短时间内难以拉开明显的差距。
这种局势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与两军的训练方式、强度、武器装备,甚至战法等多方面息息相关。
换句话说,这两支军队无论是在训练的专业化程度上,还是在装备配备上,几乎旗鼓相当。
它们不仅都是这个时代的强军,而且已经具备了高度职业化的军队特征。
双方的战斗力基本处于同一水准,因此在正面交锋时,很难通过单纯的阵型对抗迅速取得压倒性优势。
然而,若要真正拉开与敌军的差距,绝不仅仅依赖于单一的武器或军阵对抗。
毕竟,战场上除了兵力和战术的较量,还有天时、地利、人和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朱慈烺的殿前军在过去的三年里,已经通过一系列的军事改革,逐步走向了标准化、专业化的方向。
这些改革不仅仅体现在军官体系和训练方法的调整上,更深入到了物资供应和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
尽管如此,由于改革时间尚短,新军暂时还无法完全发挥其潜在的实力。
然而,这支军队背后的发展潜力不容小觑。
殿前军已初步具备了快速实现批量化生产的能力,俨然成为一部高效运转的战争机器。
而支撑这支军队的,不仅仅是兵工厂和训练营地,还有与之配套的民政、商业和官僚体系。
这套完整的后勤支撑体系,才是殿前军最具竞争力的核心所在。
相比之下,清军虽然也拥有优秀的工匠来提供武器装备,但在维持士兵高强度训练所需的物资供应上,却显得捉襟见肘。
清廷治下的地区在资源和后勤供应上存在一定的短板,无法像明军那样为前线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持。
这使得清军虽然战力强悍,但在长时间的战争消耗下,逐渐显现出后劲不足的问题。
总而言之,战争不仅仅是前线士兵的较量,更是综合国力的比拼。
在这一点上,朱慈烺的殿前军虽然目前还未完全成熟,但其背后的制度改革和后勤保障,正在逐步展现出它的长远优势。
只要时间允许,新军势必会在未来的战场上占据更大的主动权。
“咱们必须在明军的援军赶来之前,打乱他们的阵型,将溃兵推向后方,阻挡住明军统帅派出的骑兵,否则后面的仗会愈发艰难。”
阿济格皱着眉头,语气中带着压抑的紧迫感,继续对金砺说道。
“王爷,你是否已经想到攻破明军阵型的计策”
金砺眉头微微一挑,脸上满是期待的神色。然而,阿济格却一时沉默不语,金砺见状,便主动接着说道:
“我倒是有一个方法,不过说不上什么高明之计,只是刚才发现了明军防线中的一个薄弱点。”
“到了这时候,有办法就是好办法,哪怕不够巧妙,多死几个人又如何。
打仗本就难免伤亡,关键是要赢,哪怕拼光了这些兵马,与明军同归于尽,也强过被他们打败!”
阿济格突然厉声喊道,语气中透出一股狂烈的决绝。
他素来脾气暴躁,如今面色狰狞,显得更加激动。
金砺知道阿济格为何如此愤怒,战局的发展确实出乎了他们的预料。
原本以为能够轻松埋伏的包衣兵却不堪一击,一触即溃,导致明军迅速察觉了伏击的意图。
局面从一场精心策划的伏击战,演变成了现在这般艰苦的鏖战。
更让阿济格感到恼火的是,他在金砺这个汉人面前丢了面子,这对他来说无疑是一种羞辱。但眼下战事危急,金砺也无暇计较这些。
“明军刚才紧急收缩,虽然迅速与我们拉开了距离,并趁机完成了阵型的调整迎战,但他们南侧的防线明显薄弱。
如果我们能集中精锐兵马,趁势猛攻,或许还能一举击溃敌军。”
金砺沉着分析道,语气中透出些许谨慎的乐观。
阿济格闻言,目光一凝,迅速踩住马镫站立起来,朝着前方的明军阵地望去。
尽管战场上烟尘滚滚,飞扬的尘土遮挡了视线,他依稀还是能看出明军在南侧的布防确实显得相对薄弱。
“王爷,我还有三千多甲兵可以动用,就让钟鼎福先带领兵马前去猛攻,这是我们最后的机会了。”金砺忽然显得格外慷慨,提出了自己的筹码。
钟鼎福是金砺手下的一员得力干将,在军中地位颇高,领兵经验丰富,素来以果敢而著称。
金砺对他十分信任,时常将最精锐的兵马交给他统领,正是为了在关键时刻能够派上用场。
作为金砺手下排名前列的将领,钟鼎福显然是金砺可以倚重的人。
这一次,金砺将最后的赌注押在了钟鼎福的身上。他深知,这场战斗若不能尽快结束,明军援军一旦赶到,局势将更加不利。
“好,就按你说的办!马上集结兵马,钟鼎福即刻出发,务必拿下明军的薄弱点。”阿济格果断下令,眼中闪过一丝决然。
钟鼎福接到命令后迅速整备队伍,四千甲兵很快列阵出发,朝着明军南侧的防线发起了猛烈的攻势。大地在他们的脚步下微微震动,尘土飞扬,战场上弥漫着一股肃杀的气息。
随着甲兵们的迅猛突击,明军的南侧防线果然出现了动摇。
尽管他们拼命抵抗,但面对来势汹汹的清军,逐渐显得力不从心。阿济格和金砺都紧盯着这场关键的攻势,心中悬着最后的一线希望。
“若是这一击成功,便可扭转战局!”阿济格喃喃自语,手心已然沁出冷汗。
战场上每一分每一秒都关乎生死成败,片刻的迟疑或疏忽,便可能决定整场战斗的结局。
钟鼎福率领的精锐甲兵一路披荆斩棘,步步紧逼,眼看着明军的防线越发薄弱。
就在此时,阿济格忽然发现远处尘土飞扬,隐约可见一支明军骑兵正在迅速赶来支援。
他的心猛然一沉,明白时间已经不多了。
阿济格听完汇报后,沉默地点了点头。此时此刻,他深知此战的意义,胜败决定着大清的存亡。
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所谓的兵马损失早已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
阿济格明白,若不能在此战取胜,大清的命运将彻底改写。
金砺虽非满人,但他放清军入关,背负着沉重的罪责。
他十分清楚,自己如今能稳固地掌握兵权,完全依仗于他丰富的领兵经验以及深受多尔衮的信任。
然而,他也知道,这一切的前提是清廷仍然存在,如果大清覆亡,他的地位将荡然无存。
时光飞逝,约莫一刻钟过去,战场上烟尘四起,杀声震天。
阿济格和金砺果断下令,将手中尚未参战的六千多甲兵全数投入到南侧山谷的军阵中。
这一次的决策,毫无疑问是背水一战。
金砺将手中的最后三千多甲兵倾巢而出,而阿济格则稍微保守了一些,只调出三千甲兵,余下的两千人被派往左右两翼山岭,阻击那些自两侧袭来的明军。
在战场的最前线,绿营兵和包衣兵率先发起冲锋。
他们顶住了明军的第一轮火力,虽然伤亡惨重,却为后续部队的进攻铺平了道路。
然而,清军的骑兵并没有等待他们撤下战场,而是紧随其后,直接发起了猛烈冲锋,逼迫他们继续作战。
这些绿营兵和包衣兵并非是最初用作诱敌的残兵败将,而是绿营与包衣中的精锐部队,具备一定的战斗力。
然而,单凭他们这点兵力,根本无法彻底攻破明军坚固的军阵,即便是拼尽全力,也难以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尽管如此,经过多轮激战,这些部队已经耗费了明军大量的体力。
而如今,清军骑兵的突然冲击使得明军根本没有喘息的机会,逼迫他们继续应战,这无疑为八旗骑兵创造了绝佳的突袭时机。
与此同时,明军的南翼阵线因为之前的突然收缩,兵力分布变得极为不均,防线明显薄弱。
在清军连续不断的猛烈攻势下,南翼的明军已经显露出疲态,阵型开始松动。
阿济格敏锐地捕捉到了战机,眼见绿营兵和包衣兵的冲锋已经消耗了明军的精力,他毫不迟疑地命令骑兵部队发起总攻。
此时,清军阵中战鼓轰然响起,尽管在山谷战场上此起彼伏的枪炮声中显得不那么显眼,但却标志着决战时刻的到来。
五千多名八旗精锐骑兵不再顾及阵前仍然残存的近千名绿营与包衣兵,他们策马加速,直扑明军阵地。
战马的铁蹄踏过战场,掀起一片烟尘,在这样猛烈的攻势下,单是冲撞和踩踏,就使得上百名己方士兵丧命于马蹄之下。
这就是八旗军的骑兵,他们的冲锋在这个时代,依旧具有无比强大的力量,此时正如同洪流般席卷而来,在这片山谷战场上,掀起了致命的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