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清军伏兵尽出
第259章 清军伏兵尽出
随着十几声火炮齐鸣,清军伏兵接到信号,瞬间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南北两侧山坡上的地面震动起来,尘土飞扬,仿佛整个山谷都在颤抖。
隐藏在山坡背后的两万多清军,借助茂密的树丛和山岭的掩护,从几十条隐蔽的山道汹涌而出,马蹄声如潮水般汇聚,滚滚向山谷冲去,犹如狂雷在大地上翻滚咆哮。
清军的队伍呈现出十几股不同的颜色,骑兵的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犹如汹涌的洪流冲向了刚刚完成一半整队的明军。
明军措手不及,完全无法预料到如此迅猛的攻势。
这一幕仿佛是先前殿前军各部伏击清军的翻版,然而这一次,陈福大军的反应明显慢了一拍。
此前的追击固然已经令陈福大军取得了不小的胜利,但长时间的行军追击同样消耗了他们的体力,军中的士兵也有不同程度的损耗。
而大军突然停止整理队形,更是导致了部分阵列的混乱。
面对阿济格与金砺的三万精锐兵马,明军还没来得及重新调整战斗姿态,便遭到了清军如潮水般的猛烈冲击。
至于负责防守和戒备的数百名明军士兵被迅速淹没在清军的人潮中,瞬间溃不成军。
山谷中的喊杀声再度震耳欲聋,明军的阵线在清军的突袭下迅速收缩。
好在明军在整理队伍时,兵马已经拉开了些许距离,这才避免了在溃兵的混乱中发生踩踏,保住了反击的余地。
然而,眼前的清军精锐们来势汹汹,战斗力异常强悍,陈福手下的兵马不得不分散应对。
此时,陈福麾下的军队已经被分割成了四个部分:两侧山岭上的三四千人,预备役中的一万多人,山谷内部的三万兵力,以及正在追击清军骑兵的数千骑兵。
尽管两侧山岭上的明军拥有绝对的兵力优势,正在逐步压制清军,但崎岖的山路和复杂的地形限制了他们的推进速度,难以快速支援山谷内的战斗。
在山谷内,三万名明军有近万名士兵被分派去围困中间山岭的清军,剩下的两万士兵正在奋力抵挡清军的突袭。
双方的交锋愈发激烈,战局也变得异常胶着。
清军的战术灵活,他们不断派出小队突入明军尚未完全结阵的阵地,如同一条条触手向四面八方延伸,瓦解明军的防线。
随着战斗的推进,双方的接触面逐渐扩大,清军逐步向明军的核心区域渗透,逼迫明军一退再退。
与此同时,清军的攻击呈现出层层压迫之势,战场上密密麻麻的头盔和甲胄在山谷间闪耀,清军仿佛无穷无尽,越来越多的部队蜂拥而上,将明军逼入了险境。
在这场战斗中,明军的后撤显得被动而混乱,士兵们努力维持秩序。
但面对如此迅猛的清军,显得捉襟见肘。
陈福虽然意识到了局势的严峻,但此刻他也无力阻止清军的推进。
清军的攻击方向极为精准,战术上分散围攻,重压在明军阵地的各个薄弱点,企图一举将明军彻底压垮。
清军的骑兵如闪电般突袭,他们速度奇快,手持长矛和弓箭,不断穿插于明军阵列之间。
面对这种迅猛的袭击,明军的步兵显得毫无招架之力,时而企图稳住阵脚,时而被迫溃退。
四处弥漫的喊杀声和火器的轰鸣声混杂在一起,整个山谷仿佛成了一个巨大的战场风暴,战局极为惨烈。
清军虽然在兵力上与明军旗鼓相当,但他们巧妙地利用了伏击战的优势,发挥出了极大的战斗效能。
尤其是在山谷的特殊地形中,清军的分散突击战术效果显著,迅速瓦解了明军的阵线。
这使得陈福的军队尽管人数上有优势,却无法迅速组织起有效的反击。
每当明军试图反攻时,清军总是能够迅速集结,将局部的反扑扼杀在摇篮之中。
战斗持续,山谷两侧的明军与清军的交锋依旧激烈。
尽管明军在人数上占优,但山道狭窄,部队难以展开,只能缓慢推进。
而清军依托地形的掩护,以少数部队拖延明军的进攻,使得陈福的援军一时难以快速投入主战场。
这给了阿济格和金砺更多的时间去稳固他们在山谷中的战局。
明军阵中,一名偏将挥动战旗,试图重新集结溃散的士兵。
他高喊着命令,鼓舞士气:
“莫要后退!重整队列,准备迎敌!”
然而,士兵们心中的恐慌已经蔓延开来。
面前的清军如潮水般涌来,每一次突袭都让明军的阵线更加不稳。
即便是那些最为坚韧的将士,此时也不免感受到了一丝绝望。
清军的优势逐渐显现,多尔衮的精心策划使得他在战场上占据了主动。
多尔衮站在山岭的高处,冷眼俯视着下方的战局,眼中闪过一丝冷酷的笑意。
他知道,随着时间的推移,明军的抵抗力将会逐渐削弱,而清军的攻势则会愈发凌厉。
这场战役的胜利已经在望。
陈福站在山谷口,注视着眼前的战况,心中逐渐笼罩上了一层阴霾。
他怎么可能看不出来,自己已经陷入了清军的伏击
若非他久经战场、见惯了风浪,此时恐怕早已焦躁不安,怒火中烧,甚至失去理智。
可他心里最大的疑惑是,清军为何突然增兵如此之多
这些伏兵究竟从何而来难道是河南阿济格,金砺的兵马赶来支援
还是北直隶的多尔衮亲率大军清廷这是倾尽所有兵力了
这些念头在他脑中迅速掠过,显得愈发沉重。
不过,转念一想,陈福立刻否定了多尔衮亲自带兵南下的可能。
多尔衮若真是倾尽所有,岂能放任北京不管,长途奔袭千里赶到济南
这显然是不可能的。那剩下的唯一解释便是,阿济格率部赶来增援,而另外一支,必定是金砺的兵马。
毕竟,清军在北方的精锐部队仅剩下这三支,其他的根本不具备突袭的条件。
想来,伏兵也只能是他们了,不可能是天上掉下来的。
这也是陈福根据自己所获得的情报,做出的最合理判断。
不过,虽然对手兵力增加出乎意料,陈福仍不至于慌乱。
他麾下的将士可不是那些草木皆兵的虚架子。
经过最初的惊慌失措后,明军很快就恢复了秩序,凭借精湛的战术素养,在山谷中组织成了一个个坚固的军阵。
战兵与骑兵配合默契,硬生生顶住了清军如狼似虎的第一波猛攻。
但看着士兵们的伤亡不断扩大,陈福心中也越发焦灼。
他站在山谷边缘,眉头紧锁,双目注视着谷内的厮杀,眼中隐隐透着不安。己方的三万多兵马暂时稳住了阵脚,但战局依旧岌岌可危。
若是清军再发动一轮猛烈攻势,他们可能随时会被击溃。
思绪翻涌之间,他知道此刻只有中军的几个预备战兵营还能依赖,这支精锐力量是他最后的王牌。
然而,他心里也很清楚,这些战兵营若是现在就动用,之后再无后备力量了。
除此之外,预备役中还有一万兵力,但这些新兵刚训练不久,战斗力远不如老兵。
陈福清楚,他们只能勉强顶上一时,无法长期支撑战局。
而金武营虽可抽调一半兵力,但这支部队同样是他手中的最后一道防线,轻易不敢动用。
换言之,是否派遣增援,必须视两侧山岭的战况而定。
清军既然安排了伏兵,必然也在山岭上布置了强兵。
自己派去增援山岭的兵力是否足够,能否顶住清军的攻势,还不得而知。
此刻,他急需一个明确的答案。
“山岭上的情况如何”陈福转头看向副将,焦急地询问道。
副将手中正拿着从斥候那里传来的最新军报。
陈福心知,山岭高耸且树林茂密,自己无法通过千里眼看到战况,只能依赖斥候的情报。
副将低头扫了一眼手中的军报,脸上露出了一丝轻松的笑容,兴奋地回答道:
“将军,两侧山岭的清军已被我军击退,武安营的将士们正追击残余的清军。
如无意外,很快便能全歼敌军,并彻底控制山岭!”
陈福闻言,心中稍微松了一口气,但他并未彻底放下警惕。
他明白,虽然山岭暂时得手,但战局瞬息万变,任何疏忽都可能导致局面逆转。
他一边调度兵力,一边冷静思考着下一步的行动策略。
站在山谷之上,眼下的局势仍旧凶险重重。
己方虽然在两侧山岭取得了暂时的胜利,但谷中的主力依然面临着清军的猛烈冲击。
眼前的战场充斥着硝烟和杀伐,激烈的战斗声此起彼伏,双方厮杀声如雷贯耳。
他心里清楚,接下来的决战关键在于自己能否及时调动兵力、阻止清军的进一步推进。
而要想取得全局胜利,必须牢牢守住山谷两侧的制高点,将清军的伏击圈撕开一个口子。
否则,即便暂时稳住了阵脚,也不过是苟延残喘。
在这紧要关头,陈福不能有丝毫大意。
他深吸了一口气,稳住心神,随后转向一旁的传令兵,果断下令:
“继续加强两侧山岭的防守,不惜一切代价,务必控制住那两处制高点。
同时,中军准备随时出击,一旦敌军有异动,立即迎战!”
只要山岭在手,便有机会扭转局势,正是这片地形复杂的区域,决定了战场的主动权。
清军虽有埋伏,但若无法迅速突破山岭的防线,伏击也将失去作用。
而己方的精锐兵马仍在严阵以待,只需稍加时机,便能发动反击。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山谷内的战斗依旧惨烈,清军几度尝试突破,但明军将士们凭借顽强的意志与坚固的军阵,始终死死守住了阵地。
陈福眯起眼睛,注视着战场的每一个变化,心中不断计算着下一步的动作。
“若是此刻能够击破敌军的右翼,我们便有希望反攻!”
陈福在心里冷静分析着局势,目光坚定地盯向敌军方向。
他的信念从未动摇,但他必须在关键时刻做出最正确的决策。
阿济格与金砺完全没有料到陈福会如此迅速地调动如此庞大的兵力。
尽管他们紧急派出了数百援军,勉强抵挡住了明军的攻势一时,但在面对数倍于己的明军时,这点兵力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传我军令!”陈福冷静地下达命令,目光如炬。
“武安营即刻分出一部分兵马,继续追击清军的残兵败将,剩余大军沿着山道突袭清军后方,务必迅速执行,切勿有任何疏漏!”
话音刚落,他随即放下手中的“千里眼”,翻身上马,声如洪钟:“殿前军的将士们,尔等何在”
“在,在,在!”殿前军的各级将领齐声应诺,拱手抱拳,声音在空中激荡,气势如虹。
陈福振臂高呼:“将士们,随本将军杀光这些鞑子!”
他亲自统率部队,准备冲锋陷阵,将最后的预备役部队也投入到战场当中。
如今,战局紧张至极,这是决胜的关键时刻。
在确保了两翼山岭已经基本掌控在明军手中之后,陈福果断决定亲自领兵增援前线。
然而,他仍未调动围困山谷中间山岭的金武营兵力。
这一带的地形错综复杂,若山岭上的清军拼死突围,趁乱袭击驻扎在山谷东面入口的明军前线部队,后果不堪设想。
稍有不慎,明军便可能陷入清军的包围之中,局势一旦失控,前线部队的阵型很可能会崩溃,进而导致整条战线的溃败。
因此,陈福谨慎小心,战场上容不得半点大意。
陈福心中清楚,自己早已身陷清军的伏击圈,原本计划伏击敌军的他,反被清军算计。
然而,即便如此,他依旧充满信心,坚信能够击败眼前的清军伏兵。
陈福不是等闲之辈,他可是大明皇帝麾下威名赫赫的头号大将,岂能轻易认输
至于撤退保存实力,这在他的字典里从来没有!
对于他来说,哪怕形势再恶劣,也绝不能放弃。他决意亲自带领大军翻盘,击溃敌军,扭转局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