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者即正义 作品

第226章 生死抉择

第226章 生死抉择

如今,多尔衮和阿济格等满洲亲贵大将们,最担心的便是军中的那些绿营兵将不忠。

阿济格反对贸然北撤,其实很大程度上,也是担心这一点。

要知道,清军南下的十万兵马,八旗军只占了一半多,他们无论是进攻,还是北撤,这些绿营军都是不可或缺的力量,若是大批反叛,任何原本无懈可击的计划,都将毁于一旦。

但多尔衮此时已经顾不得那么多,他当然也知道撤军一定会造成绿营兵的大批反叛,可汉中已经危在旦夕,若是陕西有失,大清就真的要完了。

他并非不知道陕西的重要性,可汉中天险,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而川北又早已经被杀成了白地,明军居然还能组织得起如此强大的攻势,就是他怎么也没想到的了。

不过,阿济格对于朱慈烺和明军,根本没有其他人的那般畏惧,他依旧坚持自己的想法。

“只要不出意外,咱们发起进攻的时候,便是明帝大败,明军土崩瓦解之时!”阿济格一脸坚定,他扭头看向多尔衮,脸上依旧是坚持的神色:

“到时候,咱们一举收复整个湖广,甚至拿下江西,都不成问题,摄政王也必将功不可没。至于川北的明军,久攻不下汉中,得知如此明帝大败,也一定会不战自溃。”

“川北的明军不过是一支偏师,一旦陷入久战,便已经处于劣势,败局难改。”陈泰也不支持直接北撤,他听完阿济格的话,微微点头,但看向多尔衮后,脸上似乎又有了些忧虑。

“就是.从孟乔芳传来的军情看,明军到底是在川北汇聚了数万大军,而且保宁已经在明军的手中,咱们必须要小心,汉中随时可能被明军突破”

“陈泰的担心不无道理,汉中现在虽然也有兵马驻守,可毕竟主力是吴三桂的藩兵,还有一支汉八旗。”喀喀木闻言,也当即也在一旁道:

“汉中只是能限制主力大军行进,若是高一功等部分派突击,那些山头又颇为高大,而且连绵数百里,到处都可以通行小股部队,明军若是想要在那里耍什么招,孟乔芳和李国翰等人,根本察觉不到。”

李国翰和吴国贵现在虽然暂时守住了汉中盆地,但保宁被明军拿下之后,他们就绝对难以高枕无忧了,而由于岳乐和吴三桂的主力尽失,明军更是占尽优势,清军最多只能说是在局部上占到了地利,这也就是多尔衮如此紧张的原因了。

“陕西的局势,咱们管不到,只要守住了汉中和西安,管明军占了几个山头呢,到时候咱们主力凯旋北归之时,再派出数千甲兵,一举荡平便是了,西安附近一马平川,明军根本不可能挡得住我大清的铁骑。”

阿济格依旧是一脸不屑,朝着一众反对他继续留在湖广决战的满洲亲贵大将们冷声笑道:

“到时候明帝部署在平野上的几万大军一败,就算陕西的明军取得天大的战绩,他们除了乖乖南撤之外,难不成还有别的选择吗”

“明帝当前的实力可不若,特别明军的那个骑阵,冲起来威力不容小觑,宜城附近的地势,咱们一招不慎,还有可能重蹈覆辙。”

多尔衮听完阿济格的话,眯了眯眼,直接出言警告道:

“阿济格,这可和咱们平时的那种骑兵冲锋完全不同,一旦明军成骑阵之势,在平野之上,便是八旗马甲,也难以与之匹敌,若是轻敌,下场绝对不会比岳乐好到哪里去!”

多尔衮不同于阿济格,他并不认为当前已经在客观上具备了决战的条件。

要知道,现在明军依旧占据着大洪山北麓那几个山头,并倚靠水师,牢牢截断了汉江,还早早部署了两翼的袭扰大军,使得他不得不分出近万兵马防卫。

在这种情况下,多尔衮甚至觉得自己当初决定全军南下,并担心明军跑掉,派出了岳乐领兵增援,是太过乐观,甚至乐观得有些可笑了。

毕竟,明帝现在若是主动出击,他自然能集中兵力,轻易取胜,但这根本不可能!

而若是他继续强攻,明清双方部署在一线的决战兵马,其实也就是旗鼓相当的状态。

当然,多尔衮和阿济格对于八旗马甲有充足的信心,因此在主观上,旗鼓相当在他们看来,已经是优势占尽,甚至他们因此觉得决战对他们来说,是十分有利的。

“明军摆不出骑阵,就算摆得出,我也有办法对付他们。”阿济格自信满满道,他现在还在坚持,尽管其他人都已经萌生了退意。

“明军的骑阵,摄政王你当初在南阳的时候,还说过没什么了不起的,宜城这里周边的平野如此广阔,汉江虽然分割东西,但附近又不是河谷,到时候咱们的骑兵完全可以绕到两翼,直接将明军所谓的骑阵拦腰斩断。”

“阿济格,你想的太简单了。”多尔衮摇了摇头,直接出言反驳道:“明军短时间内,是绝对不会和咱们决战的,我现在也想明白了,这分明就是明帝设下的圈套,咱们都上当。”

“明帝不打,我逼他打!”阿济格当即继续出言,还想要争。

现在,这个争论,已经不单单是战和退了,更是多尔衮和阿济格的政见分歧。

“你想在湖广耗多久”多尔衮针锋相对,顿了顿又立即道:

“若是在平时,我多尔衮何惧与那些尼堪血拼到底我八旗的勇士又何时怕过但如今这地势完全不利于咱们,本王不是没有底气,更不是被吓坏了,才这般谨小慎微,瞻前顾后,而是局势真的不同了。”

谭泰和喀喀木等人听着两人的语气愈发激烈,都想上前劝阻,但又一个个面面相觑,不知道上前要说些什么,最终只能继续闭嘴,把那些原本想要说的话,全都咽了回去。

而多尔衮眼见无法说服阿济格,也放弃了劝说,直接采取各旗大将表决的方式,想要以多数压过少数,再次确立自己的领导。

满清大军中,不少人虽然因为近期战局颇为不顺,对多尔衮颇有怨言,但现在这个时候,他们最终还是选择了支持对方。

在获得了军中大部分将领的支持后,多尔衮长长叹了一口气,又接着说道:“咱们大军北撤之后,就不要管那些尼堪兵了,现在靠得住,也只有咱们满洲的甲兵。到时候只要派三五千甲兵威慑住他们,拖够时间便可以了。”

而随着多尔衮在军中占据优势,阿济格刚刚掌握的指挥权,很快又丢了,他在政治斗争上,完全不是多尔衮的对手。

不过,多尔衮撤军,也并非是直接暴露出来,他甚至趁着明军没有增兵支援之际,派兵占据了南面的更多荒村和丘陵群,并顺势将战线推进到了距离大洪山余脉的西麓。

如此一来,明军便会理所当然的以为——清军将会在这场大战中选择主动进攻,尽管那里的地势,并不完全有利于骑兵的发挥。

于是乎,清军的哨骑在这些地方越发活跃,频频出击,但明军也毫不示弱,双方在旷野之上相互缠斗,不断交换着死亡,谁也没占到便宜。

而由于东面大洪山北麓的两个营地,以及营地附近的数个阵地,此时依旧掌握在明军手中,清军的袭扰也根本不敢深入。

不过,在当前的混乱局势之中,清军的攻势之猛烈,也的确超出了朱慈烺的预料。

汉中的局势并不明朗,这使得他本来就难以判断多尔衮的抉择,只能是看对方的战场指挥,从而推断出后者的战略意图。

而且,他现在需要为西路军争取更多的时间,为此必须尽可能拖住清军北撤的步伐,否则西路军收复陕西,为大明获得养马地的计划,就将彻底功亏一篑!

换言之,朱慈烺这个时候,必须表现出更强的决战意愿,以此来拖延时间。

战场的信息不可能完全透明,明清两边为了达成自己的战略目的,必须不断释放出烟雾弹,迷惑对手。

但朱慈烺这边还没有开始行动,正如多尔衮担心的那样,清军内部就先出了问题。

清军在鹿门山的东大营南面,尚可喜正策马利于营寨外的一处高埠之上,周围几十个骑兵全都是他的亲信家丁,听着面前的黑暗中不时传来骑兵搏杀的声音,甚至偶尔还有一声剧烈的爆炸声,他知道那是明军埋设的地雷。

明军的地雷他现在已经十分熟悉,据他的了解,那玩意明军已经改良了好几次,威力虽然提升不大,但是杀伤力却是直线上升。

毕竟,地雷就这么大,威力根本提升不到哪里去。而地雷的恐怖,从来不是因为它能直接炸死人,而是爆炸产生的碎片会把中招的人马伤得体无完肤。

清军现在虽然往南面增兵了,并占据了很大的优势,但到了晚上的时候,明清两军的哨骑战,便会进行得十分激烈,不单单是八旗军的哨骑,便是绿营军的,短短两天之内,也已经死伤了几十人马,尚可喜麾下的马甲,就损失了十一人。

尚可喜看着北面闪耀出黄色光辉的明军大营,一时间有些失神。他此前一直没有和大明联系,更没有向明帝表达过自己委曲求全,曲线救国的难处,此时若是反正,恐怕也很难落得到好处。

如今,眼见着局势一天比一天差,他也十分茫然,甚至有些惊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了!

此战到底谁能胜,现在越来越明显,明帝在这两年的崛起,绝对不是偶然,那些八旗马甲虽然依旧强悍,如今在战场上还占着优势,可恐怕已经蹦跶不了多少天了!

但清军能不能继续独霸辽东,甚至在关内也占得一席之地,他还无法判断。

尚可喜虽然没能参与满人的军议,但他很快也听到了消息,心中不免有些担忧。

要知道,坚守襄阳城数月,多次出城突袭,还有直面忠贞营的数次强攻,他的兵马都参与了。作为清军在襄阳的主力之一,特别是勒克德浑经常将他当作八旗军的前锋,他明军当前的实力,可谓是相当了解。

他的兵马在清军中,若是不算八旗军,已经不算弱的,但和忠贞营,也不过是旗鼓相当。

换言之,若是多尔衮和阿济格真的领着八旗兵撤了,仅仅倚靠他手下的藩兵和北方来的那些所谓精锐绿营军,襄阳绝对难以守住。

但他同样很清楚,多尔衮去意已决,根本不可能留下了和明军决战。而明帝那么狡猾,恐怕是早就猜到了这一点,甚至襄阳早就是对方势在必得的囊中之物了。

局势如此危急,尚可喜只要一想到这些无法验证,但是有关乎着他生死的事情,便会陷入了难以抉择的困境之中。

但在现在这个时候,他也不可能和明军取得什么联系,到时候该如何自保,便是一个大问题。他可不想给这些鞑子陪葬,但若是判断失误,那他将必死无疑。

而且,尚可喜并不觉得自己毫无价值,他手中还有数千兵马,若是在关键时候发力,或许还能决定某场大战的胜负。

“大王,咱们要不要快点回去,要是被鞑子看到了,恐怕就有些麻烦了。”尚可喜的家丁头子左右张望了一阵,忽然探过头来提醒道。

尚可喜原本就心烦意乱,被夜风这么一出,已经走神,忽然被打断,倒是缓了过来。他随即点了点头,然后自言自语道:

“再等等,再等等,若是多尔衮和阿济格真的能顺利撤走,或者是给明帝迎头一击。那襄阳的局势,恐怕也不会这么糟.”

那个家丁头子没听清尚可喜说什么,但是见对方如此神色,也不敢再劝了,只能继续等着。

而尚可喜又沉思了一小会,握了握拳,随即挥鞭策马往大营的方向而去,他周围的几十个家丁也随即跟上,哒哒哒的马蹄声在夜幕笼罩的平野上传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