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兵临凤阳
第91章 兵临凤阳
在明清双方使尽浑身解数的攻守准备中,时间很快来到了四月下旬,朱慈烺一面休整大军,一面派出哨骑,继续侦探淮北,以勾勒出多铎的整体布局。
高杰,黄得功,郑鸿逵三人在路振飞的统筹下,开始对陆续撤离的清军展开了袭扰。
不过,多铎的行动比原本预计的要快,路振飞统筹三部人马,发动的淮北反攻,虽然极大鼓舞了军心士气,但实际收获不大。
除此之外,在朱慈烺的命令下,路振飞趁着淮安北部,徐州等地的清军西撤的时机,还迅速向兖州府,青州府等地蛰伏的义军,送去了一大堆军备物资,极大增强了他们的实力。
这些兵马在当地百姓和乡绅的暗中支持下,并不缺少粮草,但军中缺乏火器甲胄,更缺少战场经验丰富的军官,很难形成战斗力。
路振飞自然没有军官派给他们,若不是“应天兵器局”运来了新的装备,他甚至连这批黄得功所部刚刚换下来的甲胄刀枪,都凑不出来。
不过,山东义军既然是这样的情况,朱慈烺必定不会让他们硬抗八旗军,但袭扰牵制留守山东的清军卫戍兵马,虚张声势,却是绰绰有余了。
多铎面对义军在兖州府,青州府,南阳府,以及开封府周边地区的袭扰,最终将留守归德,亳州的兵马定为了两个甲喇。
他其实根本不把这些所谓的义军放在眼里,但也不可能完全放任他们袭扰后方。
十几万大军南下,粮道后路,是绝对不容有失的,多铎不得不小心应对。
而背后策划这一切的朱慈烺,就显得有底气多了,他现有的兵力虽然无法和多铎抗衡,但后者面对凤阳城,最终也必然只能望城兴叹。
与此同时,原本驻守武昌的左良玉,此时终于在九江,湖口,南康,南昌等州县安顿了下来,麾下兵马入驻各城,防贼抗清。
何腾蛟如今手握徐勇,李国英两支精锐兵马,还有巡抚标营和赣南抽调的三千余营兵,实力并不算弱。
左良玉麾下的将领也都是看人下菜的主,见状一顿撒泼打滚,叫苦卖惨,得到粮饷之后,便也就偃旗息鼓了。
早在三月份,面对李自成统率的东路大顺军主力,左良玉便直接放弃武昌,离开前还一把火烧了城池,使得李自成只得到了一座无法坚守的焦城。
而李自成计划乘舟东下,夺取江南重建大顺的计划,也因为武昌无法据守,而清军步步紧逼,突然袭来,最终破灭。
其实,大顺军在失去了好不容易筹集到的南下船只之后,主力覆灭便已经基本确定,一路南逃,更是让其军心士气,跌到了谷底。
到四月份,由于朱慈烺的提前部署,九江,湖口的防御固若金汤,领军到长江南岸的李自成根本无法穿过江西,进入南直隶,被挡在了兴国州和九江一带。
而这个时候,清军在阿济格的坚持下,迅速赶上,又在两地之间的富池口大败顺军,彻底切断了其东下江南的去路。
李自成见东下已无可能,便直接掉头向西南进军,准备穿过江西转入湖南,再谋出路。但清军即便是到了这个时候,还是没有放弃追击。
在洪承畴的辅佐下,多尔衮对于李自成的能力,已经有了较为清晰的认知,所以一直强令阿济格必须要杀死李自成,歼灭顺军主力,才算追击完成。
所以,阿济格在兴国州和九江击败大顺军之后,见明军早有准备,根本没有任何攻城的打算,直接就领兵撤了。
至于九江城里的徐勇和何腾蛟,也没敢真的追击,只是派兵出城抢了战场上那些顺军的尸首,准备以此向凤阳报功。
此时,由于局势没有原本历史上那么恶劣,左良玉还吊着最后一口气,暂时还没病死,对麾下的兵马,也还有一定的掌控力。
他很清楚自己的军队是什么德行,否则也不会一见到李自成就直接撒腿便跑,所以同样没有指挥大军追击清军。
而且,在见识到何腾蛟在赣北的一系列部署之后,他也意识到了此时正在凤阳御驾亲征的那位陛下,是何等手段了。
以他对何腾蛟的了解,这家伙可没那个本事,这必定是朱慈烺在一年前登基的时候,就开始了布局,其中恐怕还有李邦华在出谋划策。
从江北到赣北,还有岳州,长沙,乃至遵义,这等远见卓识和押下一切的魄力,居然发生在了一个刚刚登基的新帝身上,简直细思极恐!
但越是如此,左良玉便越是害怕——此战之后,新帝在江南站稳脚跟,若是要秋后算账,那他此前犯下的罪,恐怕满门抄斩都是轻的。
可当前的局势,他在江西立足,又必须要借助朝廷的力量,否则就是粮饷也无法解决。
如今,朝廷有了粮饷,甚至变得坚实可靠了,而他左良玉,却丢了武昌,被堵在了九江,如同丧家之犬,手下的那几支兵马,恐怕很快就会散了!
左良玉此时已经病入膏肓,他也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了,如何保住他左家最后的血脉,甚至求得荣华富贵,是他死前最牵挂的事情。
左梦庚那个废物,实在不成器啊!
而出乎他预料的是,何腾蛟并没有藏着掖着,直接利用分配军需的机会,赤裸裸分化瓦解他的兵马。
左军的外五营都不是他的嫡系,但实力却胜过内五营,首先就被何腾蛟厚待了,不仅大方的分配给了他们七十多门弗朗机炮和大将军炮,还有一批武库刀枪,九百多杆火枪,以及三千斤火药。
何腾蛟打仗或许不是行家,但论起官场上的门门道道,论起给下属描绘美好蓝图,论起操纵人心,如今的定武朝廷里面,还真的没几个人比得上他。
左良玉麾下收拢的那些大将,此时被他拿着粮饷和许诺的官职一勾搭,根本就是一拥而上,个个表起了忠心来。
毕竟,徐勇和李国英这两个光鲜亮丽的优秀代表,就在那里呢!
不过,马进忠,金声桓,张勇这些人,也都是拉扯的高手,何腾蛟凭这点东西,就想完全收买他们,也是不可能的。
马进忠,出身农民军,号“混十万”,金声桓,起身群盗,号“一斗粟”,从来都不是那种愿意乖乖听命朝廷的忠臣。
而且,两人手中兵马强悍,特别是马进忠,麾下还有数百骑兵,自然是借着左良玉左大帅的名号,好好讨价还价了。
何腾蛟有朱慈烺的密旨,可以便宜行事,这个时候自然也要表示表示,当即承诺了要把湖口和南康府一起交给马进忠驻守,金声桓进驻南昌,张勇驻守建昌。
由此,左良玉麾下的兵马,也正式划分了势力范围——投靠依附于何腾蛟的,驻守赣北三州府,依旧归属左良玉的几营兵马,则是调到了饶州府。
这个时候,清军已经退兵,继续去追击李自成了,有城墙和水师在,就算是坚守在前线,他们也不怕,反而是将其视为了立功的机会。
毕竟,只要清军无力攻城,最后自退,那就是大功一件了,根本用不着杀敌!
何腾蛟也没想着和轻易就能击败大顺军的八旗大军决战,他对于这些兵将的表现,十分理解,甚至容忍度相当之高,双方简直就是天造地设。
随着时间的推移,朱慈烺的一系列布局开始发挥作用,江西的局势发展逐渐偏离原本的历史轨迹,而他亲自操盘的江北,局势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徐州-淮安一线,在路振飞的组织下,黄得功,高杰开始反击。
两人集合麾下几乎所有骑兵,又凑了两千多精锐步军,在多铎领着主力南下之后,开始袭扰归德,亳州,宿州等地,甚至意外夺回了宿州城。
但两人都没有派出重兵驻守宿州,此时宿州城周围,已经没有民夫可以征召,以宿州城当前的破损程度,多铎一旦出兵来攻,明军根本守不住。
当然,这并不影响高杰和黄得功向凤阳邀功,路振飞也将此战视作振奋人心的好机会,亲自为两人写了捷报。
不过,除了一开始闪击的胜利之外,高杰和黄得功在面对八旗悍将准塔时,就没有再占到什么便宜了。
准塔如今麾下虽然只留下了两千多骑兵,但归德,亳州相距不远,他亲自领着机动兵马驻守在了商丘,无论高杰和黄得功袭扰那里,他都能及时截击。
一千八旗马甲,足以在此时的中原大地上,驰骋往来,无人能敌。准塔欺负的,就是没有强悍骑兵的汉人!
而且,归德和亳州的主要县城内,还有数千此前投降的明军,顺军协防,坚守不出的情况下,高杰和黄得功也没有办法。
但在这样持续不断的袭扰下,清军想要继续从河南输入粮草民夫,支援江淮的战事,便困难重重了。
准塔虽然敢出击,可也不敢追得太远,他最重要的任务,是守住归德,亳州,确保多铎后路无碍。
而这就给武装山东义军之后的路振飞,支援开封府的抗清义军,创造了可能。
在路振飞的计划中,原本在山东曹县一带的抗清得到了军备支援后,完全可以进入开封,开辟新的战场,不断袭扰驻守地方的薄弱清军。如此一来,清军想要调动兵马围剿,还得先协调两省,等到清廷协调完,江淮的战事恐怕已经结束了。
朱慈烺是算着时间的,多铎只要领着大军过淮,开始围攻凤阳,那他想要撤兵,分兵,都得谨慎考虑。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鲁南,鲁西,开封等地愈演愈烈的袭扰和游击战,一定会削弱他继续强攻的决心。
甚至,就是此时驻守庐州的刘泽清,也积极了起来,开始派出亲信,联络汝宁府的地方乡绅豪强,鼓动他们抗清。
不过,刘泽清在汝宁府西面,大别山东麓的那些土寨豪强心里,根本没有威信,就算是倚仗大明朝廷的旗号,也几乎没人理会他。
但他积极推动此事,本来就是为了让朱慈烺不调动他北上,直面清军,因此就算是热脸贴了冷屁股,也依旧乐此不疲。
刘泽清知道凤阳城要爆发大战,也大抵猜到了多铎可能全军南下,到时候庐州就算不在多铎进攻的序列,朱慈烺也一定会让他出兵袭扰南下扬州的清军。
相较而言,汝宁府就安全得多了。
如今,多铎虽然还没有过淮,但刘泽清的那一片“赤胆忠心”,又那里容得他在如此危局之下,置身度外
为了显示自己的耿耿忠心,他还多次上书,请求出战汝宁,进军南阳和开封,并提了一些诸如增兵牵制,筑堡推进等看起来老成迂腐,但也没什么错误,就是目前而言,没有一点实际可操作性的建议。
朱慈烺一眼就看出了刘泽清的小心思,对这个避战怯战的大将,已经不抱任何希望,否决对方提议的同时,责令其坚守庐州府,派出兵马加强庐州北面的哨骑侦探。
相比起来,黄得功和高杰两人领着麾下所有家丁北上,甚至步军精锐也出动了,三人的抗清意志,高下立判。
这个时候,“淮北大胜”的余威仍在继续影响着定武朝廷的政局,便是凤阳城内的文官们,也几乎不再避战了。
高弘图,吕大器,史可法,马士英几人都忙得不可开交,不断有随驾凤阳的官员,从南面送来粮草军需的乡绅贵胄造访吹捧,商议战后大事。
他们似乎对于局势,第一次充满了信心,然后就纷纷开始暗中串联,筹划起了战后的头等要事——科考。
这可是文官们拉帮结派,巩固势力的大好机会,如今定武朝廷正是百废待兴之时,用人的地方太多了,积累势力的机会,也太多了。
朱慈烺不把他们留在南京,便是担心这些人影响到李邦华在后方筹备军需粮饷,如今看来,果然没错。
当初刚刚北上之时,他们避战怯战,妄图求和,现在局势不过稍微好转,军心士气稳住了,他们便开始想着如何拉帮结派,日后好击败对手,争斗上位了。
且不说这些阁老,朝中掌握实权的侍郎们,便是路振飞这样不好名利的,阎应元这样的新秀,都有人来巴结了。
毕竟,明廷内外,也不是什么人都能接触到凤阳城里的阁老们,对于许多人来说,此时驻守紧要地方的官员,便是香饽饽了。
如果把他们留在南京,李邦华这个内阁首辅,恐怕就是众矢之的,不知道有多少人要在背后给他使绊子呢!
但无论凤阳城内的人心如何,战争的脚步并不会因此停止,尤其是凤阳城内的这些文官们,在两军之中基本没有影响力的时候。
实际上,不管凤阳城里的临时朝堂上,这些官员表面上多么忠心为国,众志成城,背地里如何暗流涌动,徐州,淮安,扬州这些地方,有多少文官乡绅开始牵线搭桥,谋划升官发财,随着多铎大军席卷南下,诸多琐事,都迅速被淹没在了日益紧急的战事筹备之中。
明清两军,真正意义上的战略大决战,转眼之间,就要开始了!
这一次,多铎领着清军主力,并没有在任何地方浪费时间,图赖率领的前锋大军,更是直接奔袭来到了怀远,并在荆山南面的平野上扎下大营。
除去留守后方的准塔所部和近期损耗的少数兵马之外,多铎总共统领了近三万满蒙八旗,两万汉八旗,以及孔有德麾下的近三千人马,精锐兵力超过五万,那些随军的包衣兵,还不在这个范围之内。
而准塔带来的山东,北直隶投降明军,多铎从河南收服的顺军,明军,总兵力也超过了五万,其中披甲近万,刀枪悉数装备。
除去这些兵马之外,多铎不仅带着淮北各城掳掠来的民夫,还从鲁南,鲁西,豫东抓了数万民夫补充,这些人此时也正在南下的路上,运送着辎重粮草,火炮军需。
在西征大顺之后,多尔衮面对定武朝廷,也变得更加谨慎起来,压上准塔一部后,满清已经可以说是竭尽全力。
而原本独领一军,驻守五河的尼堪,汇合原本袭扰清河等地的清军后,也领兵西进,来到了与凤阳城相对的淮河北面。
此前,多铎是怀着侥幸心理,不想打硬仗,所以东奔西走,企图钻到空子,如今重新正视起了朱慈烺,自然老老实实,稳稳当当推进了。
不仅如此,清军虽然也因为运送辎重,河流阻隔的原因,大军暂时没有推进到凤阳城外,但图赖和尼堪两支兵马,依旧凭借着骑兵优势,在主力大军还没抵达之前,就对淮河南面的凤阳城周边,展开了全面侦察。
朱慈烺在这些地方都有所部署,还缴获了耿军的两千多匹马,虽然成体系的骑兵队伍没有迅速组建起来,但马兵却是多了不少,不断组织骑兵出击,拦截渡河的清军哨骑。
清军马甲虽然强悍,但兵力毕竟处于劣势,很难对付得了明军的袭扰,图赖也担心贸然出击,会中了明军的埋伏,导致军心动摇,因此十分谨慎。
至于凤阳城外的田地山林,明军早就已经完成了收割和砍伐,乡野的百姓,也早已经迁移到城中协助防守,清军除了摸清楚周边的地形之外,基本毫无战果。
图赖和尼堪折腾了一圈,最终发现只是在白费力气。
而且,清军骑兵只要一过凤阳,进入南面的山区,就会被庐州和凤阳的明军哨骑两面夹击。甚至,还有附近被组织起来的山民,利用地形,层层堵截。
复杂的山丘地形,再加上周围江河的阻隔,清军在这些地方根本就是寸步难行,原本想要侦探庐州,扬州的情况,但此时翻越不了濠塘山,他们连定远县都无法抵达。
一时之间,清军前锋根本就是焦头烂额。
这种情况下,除非多铎领着主力抵达,能在包围凤阳的同时,对庐州,滁州等地等地发动大的攻势,否则南下侦察,就只能是白白折损兵马而已。
图赖到底是身经百战,他面对明军的反击,很快调整了策略,一面和对方哨骑战,一面将侦探的重点放在了凤阳周边,甚至还劝住了尼堪,两人一直静静等候着多铎领着的主力南下。
其实,若是没有那些火炮和辎重,还有十余万民夫,多铎南下的速度会十分之快,但这些都是攻下凤阳城的关键,多铎不带,便是白来了。
在清军的逼迫下,十余万民夫,无数骡马,还有近十万清军,成群结队,以每日六十多里的速度,沿着涡水西岸南下,了足足七天,才走到怀远。
这样的行军速度,已经算是相当快了,但还是有上千民夫因为持续赶路,倒在了路上,不少尸体顺着涨水的河道,直接漂到了凤阳城北面的河岸。
四月的最后三天,清军各部兵马从西北方向,陆续抵达怀远县。
涡水沿岸,旌旗相望,烟尘滚滚,人马络绎不绝,一门门数千斤重的红衣大炮在牛马和苦役的牵引下,缓慢前行,但不少还是压坏了运输的木车,或者是车轮陷进了泥土里,挡住了后方大军前进的通道。
无数骑兵,步军,民夫只能绕行,烟尘弥漫的道路上,整个行进的队伍因此变得弯弯曲曲,密密麻麻,如同蝼蚁一般的人群,看起来更是混乱不堪。
清军主力抵达之后,随即绕着荆山和怀远县城,扎下了数以万计的营帐,从涡水南下的上百艘小船,也集结在了河口交汇处,周围驻扎着数千八旗兵,还有不少直接对着河道的火炮。
这个时候,凤阳城里的水师已经出动,那些火力猛,航速快的小船,不断攻击着靠近河岸的清军,并且已经盯上了清军这支几乎没有任何战力,只能运输物资的小型船队,做出了随时进攻的样子。
多铎不敢拿自己费尽心力才凑出的水师开玩笑,随即下令这支船队暂时北撤,进入更加狭窄的涡水干流,并在河口交汇处设置障碍,布设火炮,重重防御。
二十几万人马渡淮作战,不是一两天就能完成的,在浮桥架设起来之前,他必须足够小心。
而随着清军主力抵达,图赖和尼堪也终于得以放开手脚,派出数千骑兵,在凤阳四面,甚至是南下到定远等地,不停袭扰。
这一方面是为了扫清障碍,为主力大军渡淮做准备;另一方面,这也是因为多铎要以此威慑明军,向朱慈烺示威,他兵强马壮,完全有实力拿下凤阳城。
感谢书友“粤垦路大壮”的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