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7章民安则国泰
常升思维的天马行空,朱标早有领教。
面对突如其来的疆域面积问题,朱标据实而言道:“以孤之见,乃汉化之民受战乱波及,向偏远及山林求存,繁衍开发而来。
常升点点头。
这个理解绝称不上错。
“可以这么理解。”
“历朝历代王朝的实际强盛,实际上就是底层的百姓与扩充的疆域实际扎根的过程。”
“这不在乎王朝的属地扩充了多大,而在于老百姓在新扩充的属地中能够扎根生存,混上一口饱饭。”
“能为王朝提供赋税,兵丁及徭役。”
“而之后的商业往来,河道道路的拓宽,夯实,都只是这种实际扎根后的附带。”
“所以,王朝的疆域能不能实际扩充,除了武将文臣都能各取所需之外,最要紧的是百姓能不能在新开启的土地上种出粮食,混上饱饭,繁衍生息。”
“这才能实际控制一片土地。”
“而如元朝的统治,看似幅员辽阔,但那些国土,只是名义上臣服于元朝的属地,而非疆域,不过是看在军事实力强大的基础上,表面上的臣服及进贡罢了。”
“但,最最关键的还有一步。”
“文臣武将民众都得了利好,朝廷的影响力也得同步根植到位,得让底层的百姓知道,是朝廷指挥着文武为他们新开拓了一片生存的土壤,免得在那些文武合谋的操纵下,好不容易打下的疆域又成了有心人口服心不服的飞地。”
听着这条理清晰的铺陈,朱标终于觉得脑子里关于开拓二字的迷雾。
对历史的真相更多了一分探索。
唐朝之所以藩镇割据,除了大唐本就是以武立国,属地拓宽太远,而实际掌控的疆域远不能及,更没有底层百姓的扎根,只能委任将领独揽大权。
文臣的制衡?
不是没有。
但在唐初,几代皇帝接连针对五姓七宗等门拔世家的打击下,本就掌握着绝大多数教化资源,又不愿为朝廷效命的士族门阀,又怎么可能在明看出朝廷疏漏的同时替他们打上这块补丁呢。
止于宋朝。
不必多言。
牢牢掌握了话语权的士大夫在开辟了海贸这条发财的路线之后,更是不可能扶持所谓的武将势力来跟他们争夺,话语权一切的一切都得在他们的掌控之内。
什么武将,不过是他们手里的一条狗而已。
在遭遇强敌之时,这些被金银财宝腐蚀的软骨头,自然没有一点战斗力。
再联系着常升这些时与他交流的一些国策及,人才培养筛选方案,常升在心中描绘的这幅大明蓝图,他终于能够窥见一二了。
“所以,对于大明的宗亲,升弟实际是打算让今后的藩王或皇室宗亲出任新开拓土地的总督等要职,分管文武,周期性的向外开拓,以转移朝堂上的党争?”
面对朱标突然开口的疑问。
常升与他对视,望着青年太子那双年轻的眸子里除了好奇,还有几分审视和郑重。
“算是,但并不完全。”
具体的方案常升其实也还在完善,这算是他两世为人准备实践的最大的方案了。
若成。
不说大明江山永续。
至少也能为后世王朝和思想的进步提供许多参考。
若不成。
最起码也得帮大明延寿百十年。
不然他堂堂一届穿越者,自带外挂,总不能还拼不过于谦或者张居正王阳明之流的土著吧。
但朱标既然问了。
一些骨架的思路他也不介意与朱标先交流交流。
至于后面老朱知道了同不同意。
那不打紧。
反正这老登最多也就再活二十年。
他要能让这老登在龙椅上再坐上二十年,他是这(↓)个。
“姐夫还记得我曾说过么,权力的多寡来源于下层的支撑。”
“所以,在拓宽科举范畴,将寒门世子先行招揽后,便要推行教化,让底层百姓中也能出读书人。”
“因为寒门世子发迹了,将来也将变成氏族门阀,血缘,地域,师生的纽带都容易让他们极易抱团,形成党派。”
“而底层学子的加入才能彻底打破这一局面。”
“因为,最能让一件事物贬值的方式就是让它泛滥。”
“读书人多了,党派多了,力量就分散了。”
“读书如此,将门亦如此。”
谈到此处,常升有意顿了顿,端起了茶盏,轻饮一口,看朱标只是微微蹙眉,没有打断之意,才继续大胆直言道:“叔伯欲收军权之心,天下皆知,设卫所,改组五军都督府概莫如此。”
“但以吾浅见,与其如此大费周章,不如让皇室宗亲子弟参军。”
“先以皇室宗亲子弟,练出一支忠君爱国的仪仗军,教练团,再以这支教练团,再根据不同疆域,不同边关的作战方式,闲时操练新兵,以成绩提拔基层伍长,什长,百夫长等。”
“之后,作为参战记录军功的文书,助朝廷以其军功论赏罚。”
“以后还可设立一军校,由这些宗亲子弟举荐将领,精锐入学,由退伍老将,现役将领将军,宗亲乃至陛下讲爱国忠君。”
“如此,流水的将领,铁打的精锐,再辅以将领乃至军团换防。”
“还怕什么军权动荡。”
“实在不行,朝廷可以明文条陈,非天子征辟,文臣武将文臣适龄退休,还怕有权臣权相?”
“如此,文武可各效其力,不必担心猜忌。”
“三代之后,子嗣绵延的皇室宗亲们也有了去处,朝廷也不必单独规定一个皇室俸禄制度来供养宗亲,给了他们出路,拿上一份合理的俸禄,未来还能有皇商的一份补贴。”
“让他们凭本事,凭见地的出人头地,受人敬仰。”
“不比他们因这一份皇室血缘裙带而受人尊敬来的实在,来的收拢民心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