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6章大明未来之论

面对常升这刁钻的让人牙酸的问题,朱标看着常升的目光都变得极为复杂。

说实话。

换个别的朝代,换个别的身份。

别说是皇亲国戚了,就算是皇族本身,敢有人这样问一位储君,就算不论上一句惜君之罪,至少也是大不敬。

在封建王朝。

伴君如伴虎这句话为何始终贯穿古今?

实在是一位君王的意志,实际上就决定了整个王朝的走向,这就是集权于一人,重任于一身的直接体现。

如果有一个人能揣摩君王的心思,要么是懂得藏拙,要么是懂得装傻,要么知道配合。

胆敢自作聪明的,几乎都没有什么好下场。

典型的例子。

三国的杨修。

而常升这更是过分的没边。

直接问他怎么应付党政,变向的就是在问他以后要怎么安置百官,但凡换个会揣摩帝王心思的,只要表现的好,分分钟能引为帝王心腹,然后就是下一个胡惟庸。

如果不是常升。

哪怕换一个太子妻弟,别说没有功勋在身,就是蒙阴的国公,胆敢问出这话,就算是朱标没把他怎么,老朱知道了,一定也不会让他活下去。

但。

恰恰就是常升啊。

一个蛰伏了十余年,不是老朱联手马皇后算计,甚至都没打算出仕的主,即便猜到了自己名声受污有自家亲爹的手笔,也没有一点反应。

聪明的让人舍不得杀的柱国之才。

解决了大明财政及人力资源的聚拢,更是一力操办,设计拉拢了读书人,直接挖坑孔家,设计士绅,为皇室收拢了民心。

而今更是直接干预朝廷局面,促成朝廷势力平衡的同时,也为大明未来谋求一个合理的,引人向上的竞争机制和上升通道。

这样的人按理来说只能当一个权臣,孤臣。

更别说他身怀帝王心术。

很多时候甚至于他父皇都无法破解的难题,却被长生羚羊挂角的随手处理,令他大开眼界。

最关键的是。

不藏私。

有什么答什么,一切都放在他的眼皮子底下。

给老朱家最大的安全感。

这种鲜明的统一立场,以及不贪权,不贪名的风格,才是常升真正的立身之本。

至于能力。

那都是后话。

古往今来,有能力的人多了。

但能够实现报复的有多少?

实现抱负之后,还能善终的又有几个?

“升弟,这个问题,有些犯忌讳了。”

朱标直言不讳地告诫道。

这种问题即便是老朱来问,他也不可能说的。

但见常升一脸淡定,仿佛随口问的这句只是吃了么一般寻常,摆了摆手道:“姐夫多虑了?”

“如何平衡党争不是重点。”

“我想问的只是姐夫预备准备什么新铒,去钓百官。”

“党争,党争,无非就是,一方人吃多了,让旁人吃不着,所以会争。”

“可姐夫你想想,开国之初,直至盛世,能够登临朝堂之上,位极人臣的,哪一个不是当世人杰?”

“人杰是什么?”

“人杰是烈马。”

“如此烈马,不给他们驰骋的草场,而将他们全部关在一座马厩中,不内斗才怪呢。”

“与其这般,何不让他们把精力转移到该发力的地方呢?”

“该发力的地方?”

朱标的双目发懵。

这个问题的确超出了经史子集的范畴,让他一下子陷入了知识盲区。

常升也没有卖关子。

反问道:“唐为何而盛,宋为何而富?”

这个问题只要学过历史的小学生都懂。

熟读经史子集的朱标也了然的点头,一个是有计划性的外扩,一个是有组织的海贸,此二者,一个让大唐将星如云,一个让南宋富的流油。

这都是实打实记录在史书中的。

他又侧目追问道:“可唐与宋不都灭亡了么?”

“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常升再次引导:“自古以来,文臣的顶点就是一国之相,武将的巅峰便是封狼居胥。”

“然而为何每每盛极之后必衰?”

“皇权更替也好,人心猜忌也罢,归根结底,就是国家的治理能力就这么高,能治理的范围就这么大。”

“而民心思安。”

“故而,当地域扩充到一定界限,则必然由扩土开疆转为休养生息。”

“这其中,有财政所限,有民意所阻,还有文官所愿。”

“毕竟国家若总是时不时开疆拓土,国内的大部分财政和资源都要为开将拓土所准备,哪里分润的出足够的好处去填饱那些文官的肚子呢。”

“而当财政收拢,不再对外征战,无论是天灾也好,人祸也罢,朝野的官员总有各式各样的借口,或是开河清淤,或是赈济救灾。”

“一面捞好处,一面还能借着自身治理,一方安抚民心的才能加官进爵,何乐而不为?”

“这便是文武之间斗争的根本矛盾所在。”

“既争权,也争钱。”

“而文官与文官之间的斗争就简单多了,分蛋糕而已,哪一方占据更多的实权,哪一方分更多的好处。”

“然而不管是文官与文官之间的斗争,亦或是文官与武官之间的斗争,都有一个重要的警戒线。”

“不能失衡。”

常升神色肃穆的提醒到:“文官掌握绝对的实权则会以各种各样的方法限制皇权,使皇权虚化,视皇帝为傀儡,最终便是皇权不出皇宫,如宋时般,士大夫,地主士绅与皇帝共治天下。”

“而武将掌握绝对的实权,便如唐末一般,藩镇割据。”

“最终背负天下骂名者谁?”

“无需多言。”

“所以以吾浅见,要想使朝堂合力,文武用命,就得在开疆拓土的同时,找到一条能让文官出力,且一同分润好处的路来。”

“姐夫以为呢?”

朱标陷入一阵深思。

面上似有恍然却又带着一分疑惑之色似。有哪里不对劲,但凭着自身的学识却又挑不出毛病,只得点头应道:“原来如此。”

看着朱标尚未回神的模样,常升乐呵的继续问道:“姐夫没有什么补充的?”

朱标心中的不对劲更盛,知道哪里出现了遗漏,可是就是想不出来,一时间只得没好气的点点头。

常升咧嘴一笑,问道:“自秦大一统始,历经数代,到而今大明新立,新朝的疆域起步已扩充不知几百万里,何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