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色非龙 作品

第352章 一炮打响

在众人惊疑的目光中,这辆清扫车缓缓的驶进了玻璃通道。

车辆一进入通道,轰鸣声就瞬间变小了。

这是因为,噪音只能从通道的顶部传出,而观众都站在通道的两侧。

清扫车在缓缓的行驶中,开启了清扫回收模式。

车前的清扫盘缓缓的向地面降落,旋转起来。

车前的各种垃圾被清扫盘扫进了车头底部。

后面的清扫盘又把垃圾归拢到车底的中线位置。

紧接着,后车厢底部的吸尘机口缓缓向地面降落,大吸力风扇形成了局部真空,四周的空压把垃圾压向真空区域。

车辆缓缓向前,车前是一层垃圾铺路,车后是一条干干净净的街道。

最牛逼的是,这条仿真路面不是平整的,而是有着坑坑洼洼。

在这样的情况下,依然清扫得干净,可见这车的性能之强劲!

这条10米宽的玻璃通道,一侧在清扫车的打扫下,干干净净。

而另一侧还铺着厚厚的垃圾。

这样鲜明的对比,让很多人惊讶!

你可真敢啊!

观众中,有很多是竞争对手。

包括一些国外的公司。

他们都被这样的场面惊住了。

有的人还跑回了自己的展台,把负责人喊来,让他们也看看中国企业的实力!

50米的通道看似不长,可这条路却充分展示了万荣集团的自信。

中国的企业都竖大拇指。

虽然心里酸溜溜的,可佩服之心是由衷的。

外国佬除了不服就是无奈。

他们哪里想得到,中国会有这么厉害的企业。

以前,这种设备是外国企业的专利,中国要生产出来是困难的。

除非进口他们的配件,组装还差不多。

可现在?

活生生的例子就在眼前。

一侧的垃圾清理外,这还不算,竟然在尽头掉头了!

然后又清理另一侧!

这脸打的,真响啊!

玻璃通道两侧始终站满了人,一种叫自豪的东西,在所有中国人的心中回荡。

因为,他们看见了很多老外又是拍照又是录像。

还竖大拇指。

谁不觉得脸上有光?!

在万荣的接待区,围满了咨询的人。

销售代表们根本就忙不过来。

龚连山和沈金凤不得不充当起临时接待员。

又是发资料又是安排他们等候洽谈。

忙出一身大汗,龚连山赶紧往家里打电话,让他们赶紧再派几个销售代表,尤其是国际贸易部的人,这边老外太多了!

谁能想到,一个国内展会会来这么多老外啊?!

在静态展示区,感兴趣的人更多。

都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这不,很多厂家的技术人员都趴在车底,查看下面的秘密。

更有很多人拿着相机在下面“咔嚓咔嚓”的拍照。

龚连山当然知道他们是在偷师。

可这也是显示自己胸怀的时候,他没有制止。

你拍吧!

只是在这些车辆旁边都竖立着一个牌子。

上面用中英文写着,“专利产品,慎重对待。”

更牛逼的是,在车辆的所有专利部位都贴上了纸条,上面也写着“专利产品”字样。

这就让那些拍照的人心里打鼓。

他们就算拍了照片,也仅仅只能欣赏,否则他们的麻烦就大了。

万荣的展示通道成了展会的热点和亮点。

就连新闻媒体都闻风而动,跑来采访。

这种事龚连山直接躲了,让媳妇儿出头。

这种新颖的展示方式竟然还上了新闻联播。

沈金凤在镜头前侃侃而谈。

重点说了两句话。

一句是研发创新是企业的生命。

另一句是,新

颖的展示方式正是企业实力的体现。

就这两句话,通过电视传播,一时间家喻户晓了。

尤其是搞企业的老板。

都深有感触。

展会还没结束呢,京城的企业家协会、妇联等组织就找上门来,邀请沈金凤去给他们讲讲心得体会。

龚连山点头同意。

“去吧,不过还是收着点儿,别太张扬。”

沈金凤喜滋滋的走了。

展会开了三天,万荣订出去的清扫车就有200多台。

完全超出了龚连山的预期。

参展的几家外国企业,各自订购了几台。

龚连山心里明镜似的。

他们一定是拿回去研究了。

可这有啥关系?

反正我们已经申请了专利。

要使用我的技术,就得给专利费!

还有的外国企业跑来跟龚连山谈技术合作或者转让的事。

龚连山也没一口回绝,而是询问他们给什么条件。

对于老外跑中国这儿忽悠人,那完全是小看中国人。

要论忽悠,咱们才是祖宗。

三天时间,龚连山接到了五六家要收购技术的。

龚连山打着哈哈就糊弄过去了。

沈金凤这回在京城算是出尽了风头。

很多京城大佬都请她吃饭。

想要探讨一下企业发展问题。

其中不乏有些人想要投资入股的。

还有人提出,某某某太子要见你们,沈金凤赶紧躲了。

龚连山让她差不多别露面了。

省得惹麻烦。

第三天下午,就得撤展了。

其他的都好说,这通道使用的玻璃和架子就比较难处理了。

运回哈尔滨不现实。

只能咱们放在京城。

万一再有展会还能继续用。

京城公司也没这样的地方。

龚连山最后决定,把东西运到农家院去。

隔壁食堂的院子里有地方。

这些东西也不怕雨雪,放在院子里也行。

工人们连夜拆装。

运到了食堂院里。

用几块苫布苫好,准备来年再用。

撤展之后,龚连山两口子准备返回哈尔滨了,老李又传来消息,说张树新回来了,问要不要见面。

这下龚连山还不好走了。

否则让中间人难做了。

“行,就今晚吧。”

两口子推迟了一天,让员工们先回去。

至于展会上的展示车辆,都卖给了京城环卫局。

当晚,他们约在京城饭店见面。

说是见面,其实就是吃饭。

中国人的习惯,喜欢在酒桌上谈事。

一进包厢,就见一个个头不高的女人站起身来。

大圆脸,披肩发,烫着卷。

一身的白西装。

“你好,请问是龚总吗?我是张树新!”

“哈哈,你好你好,咱们是老乡啊!都是东北人。”

张树新笑了,跟龚连山和沈金凤握了手。

“刚从米国回来?”

“是啊,我听老李说你要见我,有什么事吗?”

张树新对面前这个人有些好奇。

她一直在给高科技企业做战略咨询。

这两年确实挣着钱了。

难道这个龚总也要投科技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