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叽先森 作品
第102章 明争暗斗
在那段兵部筹得军饷的过程中,十六皇子姜辰深知这并非一件易事,尤其是当他想到要依靠德妃及其母族的力量时,心中不免生出几分犹豫与不安。
德妃最近对姜辰相当冷淡,尤其是对姜辰近期步入这场权力的漩涡,逐渐崭露头角的时候,德妃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不满。每次他站在德妃面前之时,都要接受她那种无声的审视。
她似乎并不喜欢姜辰这种急于在朝堂上表现自我的举动,也许是更加不喜欢姜辰现在这种无法控制的状态,而且每次去找她都是找母族要钱……
但是德妃也知道,虽然她对姜辰的做法不满,但是眼前的这个“儿子”已经在朝堂上引起了梁皇的注意。
而且每一次立功之后,杨家都会因此受益。
尽管内心有些不甘,但她也不得不承认姜辰的确已经成为她不可或缺的力量。
最终,德妃还是向姜辰妥协了,答应帮助他为兵部筹得军饷。而依靠着播州杨氏家族的财力,兵部尚书郭武烈顺利筹集了西域的军饷。
梁皇在朝堂上对郭武烈说出“此事办得不错”时,姜辰才终于从思绪中回到现实。
“启奏陛下,”郭武烈恭敬地回应,“此事全凭十六殿下及播州杨氏的财力支持,否则下官断难完成。”
梁皇闻言,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随即说道:“当赏!姜辰、杨家及兵部尚书郭武烈,皆当重赏!”
朝堂上下,众臣齐齐行礼,纷纷附和:“陛下英明!”
兵部尚书郭武烈继续说道:“谢陛下恩赏!然而,本次十六殿下筹得的军饷,只能解一时之急,却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微臣认为,国库亏空的问题应及时解决,否则不久的将来,恐怕还会再次面临军饷不足的窘境。”
话音落下,朝堂内一片寂静,众臣的目光纷纷投向郭武烈,有的带着赞许,有的则充满疑虑。
姜辰听到郭武烈的话,嘴角微微上扬,心中暗自赞叹:“这个郭武烈果然不错,昨天教给他的话术,现在全部都背下来了,且说得如此恰到好处。”
他回想起昨夜与郭武烈的密谈,自己详细教导了他如何在朝堂上进言,以求达到最佳效果。如今看来,郭武烈不仅记住了,还运用得如此娴熟,实在令人满意。
梁皇听完郭武烈的奏言,眉头微微一皱,深邃的目光中闪过一丝凝重。
他轻轻抬起手,示意郭武烈退下,随后将目光转向站在右侧的户部尚书曹守库,声音低沉而有力:“郭爱卿所言甚是。曹爱卿,对于国库不足的问题,究竟是何缘故?”
曹守库闻言,连忙上前一步,躬身行礼,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他感受到梁皇目光中的威严,心中不由得一紧,努力让自己的声音保持平稳:“启奏陛下,最近连年征战,再加上各地频发旱灾、洪涝等天灾,导致赋税收入锐减,用度却日益增多,是以国库出现了严重的亏空。”
他说话间,朝堂内的空气仿佛凝滞了一般,众臣皆默不作声,只有远处的风吹动殿内的绸缎发出轻微的飒飒声。姜辰静静地注视着这一切,心中思索着下一步的策略。
他知道,国库亏空的问题若不及时解决,未来的军事行动和朝政运作都会受到严重影响。
梁皇听完曹守库的禀报,脸色更加阴沉,眉头紧锁,显然对目前的状况极为不满。他缓缓站起身来,龙袍随着他的动作微微摆动,整个人散发出一股凌厉的气势。
梁皇的目光如炬,直视着曹守库,语气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给你一个月的时间,彻查国库亏空的具体数额,并且给出一个切实可行的补充国库的办法。若再有推诿懈怠,朕绝不轻饶!”
曹守库感受到梁皇的怒意,冷汗直冒,连忙再次深深一揖,声音颤抖却坚定:“臣领旨!臣定当竭尽全力,查清国库亏空,制定补充之策,不负陛下所托。”
然而,曹守库心中却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愤懑。他知道自己在朝堂上的地位已经岌岌可危,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兵部尚书在背后推动的结果。
此时的他,对兵部尚书郭武烈已经恨之入骨,恨不得立刻找机会报复。然而,他却不知道,这背后的一切阴谋都是十六皇子姜辰在暗中策划的。
下朝之后,曹守库满腹怨气,径直去找了九皇子姜瑜,见面后,他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愤懑,对着九皇子泪流满面,诉说着自己的委屈与无奈:“九殿下,臣如今已被陛下责令一月内解决国库亏空之事,若是不能完成,臣的前途恐怕也就到此为止了!这一切,都是那郭武烈在背后推波助澜,他意图借此机会,彻底将臣逼入绝境!”
九皇子姜瑜本就对十二皇子和十六皇子心生忌惮,听闻此言,心中也是怒火中烧。郭武烈原本是一个各种摇摆的墙头草,现在却投靠了姜辰,这让他感到深深的危机感。
他沉思片刻,目光阴沉,语气冷冽:“曹大人,此事我定会为你讨回公道。兵部尚书如此欺人太甚,我们绝不能坐视不管。”
九皇子随即唤来京兆府尹,交代道:“你去想办法,让兵部尚书府衙内不得安宁,让他知道,不是所有事情都能随心所欲!”
京兆府尹听了命令,心中顿时为难起来。这兵部尚书如今风头正盛,要想对付他,实在是棘手。回到府中,他紧急召来师爷商议。
师爷是个精明干练之人,听了京兆府尹的烦恼后,思索片刻,脸上露出一丝狡黠的笑意:“大人,此事不难。我在兵部尚书府中有一名老乡做丫鬟,她与府中庶子有些瓜葛。
若是我们重金相诱,让这丫鬟出面诬陷兵部尚书的庶子,事情不就好办了吗?”
京兆府尹眉头一挑,疑惑地问道:“你是说让兵部尚书的儿子染指一个丫鬟?这未免有些牵强吧?兵部尚书之子为何不去外面的烟花柳巷寻欢作乐,反而要盯上府中的丫鬟?”
师爷微微一笑,神情自信:“大人有所不知,这个庶子并非嫡子,而是兵部尚书早年在天香阁寻欢作乐后所生。
由于出身不正,这孩子自幼便被奶妈抚养长大,在府中地位低下,时常遭受冷眼和欺负。因此,他对外面的青楼花魁痛恨至极,因此微臣认为他是最佳的人选。”
京兆府尹听后,恍然大悟,点头说道:“原来如此,这么说来,这计划倒是可行。你那是否有更加详细的办法?”
德妃最近对姜辰相当冷淡,尤其是对姜辰近期步入这场权力的漩涡,逐渐崭露头角的时候,德妃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不满。每次他站在德妃面前之时,都要接受她那种无声的审视。
她似乎并不喜欢姜辰这种急于在朝堂上表现自我的举动,也许是更加不喜欢姜辰现在这种无法控制的状态,而且每次去找她都是找母族要钱……
但是德妃也知道,虽然她对姜辰的做法不满,但是眼前的这个“儿子”已经在朝堂上引起了梁皇的注意。
而且每一次立功之后,杨家都会因此受益。
尽管内心有些不甘,但她也不得不承认姜辰的确已经成为她不可或缺的力量。
最终,德妃还是向姜辰妥协了,答应帮助他为兵部筹得军饷。而依靠着播州杨氏家族的财力,兵部尚书郭武烈顺利筹集了西域的军饷。
梁皇在朝堂上对郭武烈说出“此事办得不错”时,姜辰才终于从思绪中回到现实。
“启奏陛下,”郭武烈恭敬地回应,“此事全凭十六殿下及播州杨氏的财力支持,否则下官断难完成。”
梁皇闻言,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随即说道:“当赏!姜辰、杨家及兵部尚书郭武烈,皆当重赏!”
朝堂上下,众臣齐齐行礼,纷纷附和:“陛下英明!”
兵部尚书郭武烈继续说道:“谢陛下恩赏!然而,本次十六殿下筹得的军饷,只能解一时之急,却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微臣认为,国库亏空的问题应及时解决,否则不久的将来,恐怕还会再次面临军饷不足的窘境。”
话音落下,朝堂内一片寂静,众臣的目光纷纷投向郭武烈,有的带着赞许,有的则充满疑虑。
姜辰听到郭武烈的话,嘴角微微上扬,心中暗自赞叹:“这个郭武烈果然不错,昨天教给他的话术,现在全部都背下来了,且说得如此恰到好处。”
他回想起昨夜与郭武烈的密谈,自己详细教导了他如何在朝堂上进言,以求达到最佳效果。如今看来,郭武烈不仅记住了,还运用得如此娴熟,实在令人满意。
梁皇听完郭武烈的奏言,眉头微微一皱,深邃的目光中闪过一丝凝重。
他轻轻抬起手,示意郭武烈退下,随后将目光转向站在右侧的户部尚书曹守库,声音低沉而有力:“郭爱卿所言甚是。曹爱卿,对于国库不足的问题,究竟是何缘故?”
曹守库闻言,连忙上前一步,躬身行礼,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他感受到梁皇目光中的威严,心中不由得一紧,努力让自己的声音保持平稳:“启奏陛下,最近连年征战,再加上各地频发旱灾、洪涝等天灾,导致赋税收入锐减,用度却日益增多,是以国库出现了严重的亏空。”
他说话间,朝堂内的空气仿佛凝滞了一般,众臣皆默不作声,只有远处的风吹动殿内的绸缎发出轻微的飒飒声。姜辰静静地注视着这一切,心中思索着下一步的策略。
他知道,国库亏空的问题若不及时解决,未来的军事行动和朝政运作都会受到严重影响。
梁皇听完曹守库的禀报,脸色更加阴沉,眉头紧锁,显然对目前的状况极为不满。他缓缓站起身来,龙袍随着他的动作微微摆动,整个人散发出一股凌厉的气势。
梁皇的目光如炬,直视着曹守库,语气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给你一个月的时间,彻查国库亏空的具体数额,并且给出一个切实可行的补充国库的办法。若再有推诿懈怠,朕绝不轻饶!”
曹守库感受到梁皇的怒意,冷汗直冒,连忙再次深深一揖,声音颤抖却坚定:“臣领旨!臣定当竭尽全力,查清国库亏空,制定补充之策,不负陛下所托。”
然而,曹守库心中却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愤懑。他知道自己在朝堂上的地位已经岌岌可危,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兵部尚书在背后推动的结果。
此时的他,对兵部尚书郭武烈已经恨之入骨,恨不得立刻找机会报复。然而,他却不知道,这背后的一切阴谋都是十六皇子姜辰在暗中策划的。
下朝之后,曹守库满腹怨气,径直去找了九皇子姜瑜,见面后,他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愤懑,对着九皇子泪流满面,诉说着自己的委屈与无奈:“九殿下,臣如今已被陛下责令一月内解决国库亏空之事,若是不能完成,臣的前途恐怕也就到此为止了!这一切,都是那郭武烈在背后推波助澜,他意图借此机会,彻底将臣逼入绝境!”
九皇子姜瑜本就对十二皇子和十六皇子心生忌惮,听闻此言,心中也是怒火中烧。郭武烈原本是一个各种摇摆的墙头草,现在却投靠了姜辰,这让他感到深深的危机感。
他沉思片刻,目光阴沉,语气冷冽:“曹大人,此事我定会为你讨回公道。兵部尚书如此欺人太甚,我们绝不能坐视不管。”
九皇子随即唤来京兆府尹,交代道:“你去想办法,让兵部尚书府衙内不得安宁,让他知道,不是所有事情都能随心所欲!”
京兆府尹听了命令,心中顿时为难起来。这兵部尚书如今风头正盛,要想对付他,实在是棘手。回到府中,他紧急召来师爷商议。
师爷是个精明干练之人,听了京兆府尹的烦恼后,思索片刻,脸上露出一丝狡黠的笑意:“大人,此事不难。我在兵部尚书府中有一名老乡做丫鬟,她与府中庶子有些瓜葛。
若是我们重金相诱,让这丫鬟出面诬陷兵部尚书的庶子,事情不就好办了吗?”
京兆府尹眉头一挑,疑惑地问道:“你是说让兵部尚书的儿子染指一个丫鬟?这未免有些牵强吧?兵部尚书之子为何不去外面的烟花柳巷寻欢作乐,反而要盯上府中的丫鬟?”
师爷微微一笑,神情自信:“大人有所不知,这个庶子并非嫡子,而是兵部尚书早年在天香阁寻欢作乐后所生。
由于出身不正,这孩子自幼便被奶妈抚养长大,在府中地位低下,时常遭受冷眼和欺负。因此,他对外面的青楼花魁痛恨至极,因此微臣认为他是最佳的人选。”
京兆府尹听后,恍然大悟,点头说道:“原来如此,这么说来,这计划倒是可行。你那是否有更加详细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