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笔见春秋 作品

第327章 我要节制天下兵马!

第327章 我要节制天下兵马!

长孙无忌有些无言以对了。

李承乾的话,把他拉入了当年玄武门那天的回忆。

‘八百人就八百人!’

‘八百人先下手为强!’

‘我们去打吧!’

当年李世民只有八百人。

现在呢,李承乾有三万人。

更是有火炮这等利器在手。

潼关在朝廷手里,两日告破。

然长孙无忌知晓,当李承乾的火炮,架在潼关城墙上的时候。

莫说八百,便是八万,八十万。

能打下来吗

“殿下到底想要什么。”

长孙无忌沉声问道。

李承乾有些疑惑的看向长孙无忌,认认真真的看了良久。

而后道:“舅舅,你说,父皇想要什么”

长孙无忌沉默。

他知道李承乾这话,不是问陛下要从太子这里要什么。

而是当初,陛下想从先皇哪里要什么。

‘我要,节制天下兵马!’

玄武门之变后,这便是陛下在弑兄杀弟后,对先皇所说的话。

所以,太子如今,是想要走陛下的老路吗。

今时与昨日,何其相似。

“若殿下愿交出潼关,我想陛下那边,皆可答应殿下的请求。”

长孙无忌不想再这个事情上纠结下去了。

越是纠结,只会越是加强太子的决心。

李承乾微微摇头:“舅舅可跟父皇说,除了潼关,其他的都可以谈。”

长孙无忌劝说道:“殿下为何揪着潼关不放呢。”

“殿下有火炮,即便是放了潼关,往后若再起争端,也当能再次拿下。”

“陛下那边,还请殿下留些颜面,也好过日后更好相处,不至于让陛下过于大怒。”

李承乾笑道:“舅舅这么说就有些意思了。”

“便是按舅舅所言,潼关轻易就能拿下,那父皇为何不放呢。”

长孙无忌叹息道:“太子总该要给陛下留些体面。”

李承乾微微摇头:“自从我起兵那日起,还有什么体面可言。”

“废太子诏书,都已经通传天下了,哦,还有那十大罪。”

“现在父皇要恢复我的太子位,岂非是朝令夕改。”

“这才是伤了父皇的颜面吧。”

“还是不要让父皇这般为难了。”

长孙无忌能感觉到李承乾话里头的刺,他能理解此刻太子的心情。

对比来说,现在的太子,可比当初的陛下强多了。

长孙无忌略微叹息,道:“其实殿下心中清楚,哪怕是到了现在,看似是殿下士气如虹,实则弊端以显。”

“若我没有猜错的话,殿下手里的火炮跟火弹,已经不够多了吧。”

“我听李卫公说了,为了攻下潼关,耗费火炮上百门,火弹数千,强轰城墙。”

“殿下手中,又有多少火炮呢。”

“我知晓,殿下是要打开一个局面,所以才不惜代价,打出着惊天动地的一战。”

李承乾冷笑一声打断长孙无忌的话。

“所以,长孙司徒是觉得,我现在已经是强弩之末了吗。”

“既如此笃定,哪还有什么好谈的。”

长孙无忌没有接话,只是继续道:“潼关城墙塌陷之处,我去看了。”

“那段城墙,综深不过半尺,于所有潼关城墙最为薄弱之处,即便如此,也用了火炮轰了两日才塌陷。”

“长安城墙,纵深三尺有余,且陛下用殿下所造之水泥,加固城墙。”

“若是长安城墙,殿下又要用多少火炮,多少火弹,才能让长安城墙塌陷呢。”

没有人是傻子,尤其是现在的大唐朝廷各个重臣。

能青史留名者,哪有什么简单易于之辈。

李承乾的霹雳火,火炮,为何如此奏效。

实则就说在威力上,比之明初的火炮也强不多少。

真正的原因在于,火药在这个时期的突兀性。

就好像后世里来个外星飞船一样,因为不懂,所以畏惧。

因为畏惧,所以害怕。

军队,一旦怕了,还有什么战力可言。

打高丽辽东城如是,打潼关亦如是。

李靖不是不能死守。

城墙踏了一段,就不能打了吗。

要占据潼关,军队不得还是要进去打,也不存在说把整个潼关夷为平地。

只是李靖麾下的士兵们,都被吓破了胆气。

李靖是个名将,他很清楚,在这样的情况下去强行守城,风险极高,损耗极大。

尤其是上万大军,一旦士气彻底崩塌,那就是兵败如山倒。

所以李靖不敢冒险,保存实力退出潼关。

而现在,面对潼关的情况,李靖那边已经出了奏报,加上长孙无忌亲眼勘察,便就知晓了这里头的详细情况。

换句话来说,在不计代价,将士们不畏惧的情况下。

李承乾想赢,很难。

“那又如何。”

李承乾淡淡一笑,道:“那就请父皇把潼关打回去吧。”

“或是,我一关一关的打到长安城下。”

“舅舅说长安城厚,我倒是想见识下,到底是长安城强更为坚固,还是我的火炮更为犀利。”

长孙无忌说的话是没错的,分析也很到位。

情况是这么个情况。

可朝廷没火炮啊。

扼守潼关,朝廷方面,要多少人马来攻打。

守城可跟攻城不同了。

哪怕只是架上二十门火炮,潼关就会变得固若金汤。

朝廷征讨的大军,就会变成一个笑话,被卡在潼关之外。

而李承乾这边,进可攻,退可守。

“殿下到底想要什么。”

长孙无忌长叹一声问道。

李承乾突然就有些恼怒。

“我想要什么”

“我倒是想问问父皇,他到底是想要什么。”

“七岁那年,父皇破玄武门,而后当了数月太子,登基为帝。”

“那一年,我便已经被册封为大唐太子。”

“十二岁便开始接触朝廷政务,十三岁便行监国之责。”

“我想要什么我应该要什么”

“这大唐天下,本部就是应该我来继承吗。”

说到这里,李承乾情绪有些激动,略微冷静后,继续道:“自从母亲去世后,父皇便越发偏爱青雀。”

“想当初,魏王党在朝野,多么势大,哪怕是我这个太子,也远远不如吧。”

“说我谋反,难道我就应该等死吗。”

“父皇说他没有废我太子位的心思,可他又是怎么做的,他想过我这个太子吗。”

“所以,之所以有当今这般局面,我倒是很想问问父皇,他到底想要什么。”

长孙无忌明白。

潼关是要不到了。

沉默片刻,遂问道:“殿下如何才肯停兵。”

李承乾有些诧异的看了一眼长孙无忌。

因为长孙无忌明明知道,自己这边暂时已经没有了再次进军的可能,怎么还要这样问。

这是让他找李世民要好处

长孙无忌低眉垂眼,不跟李承乾对视。

这份作态,已经有几分明显了。

李承乾仔细一想,就知道了长孙无忌的意思。

这是在给他示好。

沉思片刻,李承乾说出了自己的要求:“煤炭之利,我要两成,这本就是属于我的,除此之外,父皇当诏书天下,恢复我太子位。”

“潼关以东,将会实行新政,朝廷方面,不得进行干预。”

“洛阳及周边之地,赋税归我。”

听完这些条件,长孙无忌面色平静。

太子没有狮子大张口。

其实这些,已经在太子的掌控中。

都已经拥兵自重了,怎么可能把洛阳的赋税交给朝廷。

也就是说,太子要的,还是名声。

这是在为未来继承大唐正统作准备啊。

当初陛下也是当了好几个月的太子,走完流程,这才登基为帝。

不过这事,长孙无忌也做不了主。

“此事太过重大,不是我所能答应的。容我回去向陛下如实禀报,再做定夺。只是还望殿下在这期间,不要贸然进军,给双方一些时间来妥善解决此事。”

李承乾微微点头:“好,我便等消息。但时间紧迫,还望舅舅能尽快。”

长孙无忌告辞离开。

没在洛阳停留,连夜往长安赶回。

次日深夜,便就已经抵达长安城。

长安城,第三日清晨。

长孙无忌入宫汇报谈何的情况。

李世民听完后,勃然大怒。

“逆子!他这是公然割据一方,妄图分裂大唐!朕岂能答应他这般无理要求!”

长孙无忌头埋得极低,大气都不敢出。

等李世民稍微平静一些,才小心翼翼说道:“陛下,太子殿下如今手握潼关,又有三万人马以及火炮等利器。”

“若强行征讨,胜负难料,且百姓必将遭受战火之苦。太子殿下所提新政,虽有些激进,但他本意也是想治理好一方百姓。陛下不妨暂且忍耐,从长计议。”

李世民怒目圆睁,盯着长孙无忌:“无忌,你认为朕该答应他”

长孙无忌连忙回道:“陛下,老臣不敢。只是如今局势严峻,太子殿下态度坚决,若不答应他的部分条件,恐怕难以平息战火。老臣建议陛下召集众臣商议,共同寻找解决之策。”

这口锅,长孙无忌当然不能自己一个人背。

李世民沉思片刻,缓缓说道:“也罢,宣魏征、李靖、房玄龄、褚遂良等人进宫商议。”

不多时,几位重臣纷纷进宫,齐聚太极殿。

李世民将李承乾的要求以及当前局势向众人说明后,问道:“众卿对此事有何看法”

魏征率先出列,双手抱拳,神色凝重地说道:“陛下,太子殿下此举虽有违孝道,但他所提新政,若能施行得当,或许对百姓有益。只是潼关乃天下要冲,战略意义非凡,它是长安的门户,掌控着东西交通的咽喉。”

“若任由太子掌控,朝廷在军事部署上便会陷入极大的被动。一旦太子有不轨之心,随时可能挥师西进,长安危矣。再者,从政治层面而言,潼关的归属关乎朝廷的威严与政令统一,若承认太子对潼关的控制,无疑是向天下示弱,恐会引发各地势力的效仿,局面将难以收拾。”

李世民没有搭理他。

他能不知道这个道理吗。

问题是现在怎么收回潼关

聚天下之兵马强攻潼关。然后再打洛阳。

这个中损失,必然是个极大数目。

李世民伤不起。

李靖拱手作揖:“陛下,如今关键在于太子手中的火炮。”

“此等火器威力巨大,改变了以往的对战之法。”

“若朝廷也能拥有火炮,潼关便不足为惧。”

“以臣之见,当务之急是想办法制造火炮。目前我们对火炮的制造解甚少,需尽快召集国内能工巧匠,同时可以派人暗中探查洛阳情况。”

“只是制造火炮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在这期间,若与太子硬拼,损耗巨大,且胜负未知。”

李靖这次回来,是请罪的。

不过李世民自然不会怪罪他。

在那样的情况下,撤兵保存实力,是最优选。

哪怕是李世民御驾亲征,龙辇前压,也没有用处。

虽说没有亲眼见过,可城墙塌陷这等场面,跟地龙翻身又有什么区别。

普通的将士们在这样的情况下,哪有心思作战。

房玄龄赞同道:“陛下,卫公所言极是。”

“如今若与太子硬拼,朝廷大军长途奔袭,粮草补给耗费巨大。”

“且太子占据潼关天险,又有火炮相助,我军攻城必然伤亡惨重。即便侥幸取胜,也是惨胜,大唐元气大伤,周边的突厥、吐蕃等势力或许会趁机侵扰。”

“不如暂且答应太子部分要求,稳住局势,同时加紧制造火炮,待朝廷实力增强后,再做打算。”

褚遂良微微皱眉,出列说道:“陛下,太子殿下毕竟是储君,如今走到这一步,想必也是心中积怨已久。若能通过谈判解决争端,避免内战,对大唐社稷而言,不失为一件好事。”

“但答应太子在潼关以东实行新政,需明确章程。不能让太子借此机会扩充势力,威胁朝廷。”

李世民听着众臣的建议,眉头紧锁,缓缓踱步。

他的目光扫过每一位大臣,心中权衡着利弊。

许久,停下脚步,长叹一声:“朕一世英名,没想到如今竟被逆子逼到这般境地。潼关乃我长安的咽喉所在,朕怎会轻易放弃。”

“但如今若强行征讨,朕实在不忍心看到百姓生灵涂炭,将士血染沙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