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8章 出风头


入冬后的燕京,一天冷过一天。

外出采风两个月,创作上的收获和精神上的滋养有很多,但对体力是个消耗。

回京之后,林朝阳休息了一周,调整好状态,终于开始了新书的创作,兑现他三年前跟朋友们信口谈起的想法。

当时他随口说要把唐朝历史以“长安血夜”、“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安史之乱”等重要事件或治世来划分,显然是不妥当的。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他最终将整个唐朝历史划分为六个阶段,也由此定下了新书的大纲与脉络。

“第一卷,九重阙下君臣易,玄武门前骨肉煎。”

这一卷的内容包含了隋末乱世、晋阳起兵、李渊称帝和玄武门之变等几个重要节点事件,主人公必然,也只能是李世民。

早在采风之时,林朝阳就为新书拟下了一首七言排律,每一联都是一卷内容的副标题。

写下标题后,他对着空白的稿纸,沉吟了好长时间,才落笔写下新书的第一句话:

“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民在玄武门前射出的那一箭,恰如三日前太白金星的昼现。印证了太史令傅奕密奏给他父亲李渊的话:太白见秦分,秦王当有天下……”

新书的筹备前后耗费了林朝阳一年多时间,这一年多时间里他翻遍了史料,读了不知多少篇唐史论文,走遍了三秦大地。

故事早已在脑海中酝酿许久,如今一朝动笔,文字肆意挥洒,似乎早在等着这一天。

几个小时在伏案疾书之中悄然而逝,等林朝阳意识到肩颈酸痛难耐,手指微微发颤,嘴角无奈露出苦笑。

好长时间没这么高强度的写作了,一时间还真有点不适应。

翌日清早,他八点多才起床,吃过早饭便在院子里散步。

入了冬,院子里花草凋零,两个法国梧桐已经不能用“拔了毛的鸡”来形容,更像是秃毛老斑鸠。

林朝阳曾经一度怀疑这两棵树熬不了两年就得死,没想到每年开春,枝叶一年比一年繁茂,还得劳动园丁不时修剪修剪。

散步到倒座房时,他听见了保镖小孙打电话的动静。

“我也想你。”

“等过年的,过年我跟老板请半个月假。”

“我们假期少,但老板真给钱啊。节假日三倍工资,过年还有红包呢,一个春节能多赚一万多。”

……

可能是出于职业本能,屋内的小孙说了几句话突然停顿了下来,往门口张望了一下。

林朝阳轻咳一声,丝毫没有听墙根儿被人抓到的自觉。

“先不跟你说了。”

说完,他就挂断了电话。

“老板,要出门吗?”

“不用。”

林朝阳进了屋坐下,问:“跟女朋友打电话呢?”

小孙表情略有些羞赧,“是。”

“是今年3月份回家给介绍的那个吗?”

“是。”

“就见了那一面是吧?”

“是。”

“难为你们了。”

小孙18岁参军,退伍的时候也不过24岁,退伍之后就跟在林朝阳身边,一晃都六年时间了,今年已经29了,按照现今婚恋市场的标准来说,算是大龄青年了。

听着林朝阳的话,小孙的表情有些局促,眼神中写满了感恩,“没有的事,我这份工作别人求都求不来呢。”

他不太善言辞,他是河北农村出身,家里条件一般,按照正常情况他退伍之后顶多是转业到县里的某个部门。

那年快退伍的时候,连长找到他,说退伍之后有个去香江工作的机会,工资待遇优厚,干一年顶他在老家干十年,问他愿不愿意去。

小孙当时毫不犹豫的就答应了下来,甚至连薪资待遇都没问。

那可是去香江啊,那个时候去香江工作,跟出国没区别,转业的工作再好,也没办法跟出国比啊!

之后小孙是到了香江的时候才知道,原来他的工作是给林朝阳当保镖。

工资起薪就是8000港元,衣食住行几乎不需要自己花钱,每年还有不菲的奖金和红包,再算上节假日的双薪和三薪,一年轻轻松松赚16万港元。

他当兵的时候军衔、军龄、付补、生洗等一堆名目加在一起,一个月到手也就一百六七十块。

收入一下子翻了一百倍,关键还是拿到手的还是外汇。

那个时候小孙还细算了一下,连长说得没错,干一年真就顶干十年。

在香江工作的第二年开春,小孙就替父母在老家盖起了二层小楼。

他一下子成了乡里的能人,乡里乡亲都知道孙家二小子去香江赚了大钱,上门提亲的媒婆差点把家里的门槛给踏破。

父母几次给他打电话说起回乡相亲的事,可那时候他刚赚到钱,恨不得把手里这碗饭焊在手上,哪里敢想回家相亲的事。

亲什么时候都能相,一年十几万的工作可不是什么时候都有的。

事情就这样一拖再拖,直到前两年,老板回内地的时间越来越多,看他们几个保镖每年休假实在太少了,强令他们休假,小孙才有机会回家相亲。

前面他看了几个都没成,不是人家嫌弃他,而是他嫌弃人家。

跟在林朝阳身边好些年,眼界开了,自身收入又不低,小孙自然有了挑剔的资格。

这回媒人给介绍的,是家乡县城的语文老师,师范大学毕业,人长得白白净净的,家里父亲还是公安局的。

人品、长相、家世都没得挑,小孙也很上心。

虽然因为工作的关系没办法见面,但每天电话不断,大半年时间里光是电话费就花了六七千块钱。

小孙即便一年赚十多万,这些电话费他也心疼,但他没办法,工作他不敢丢,女朋友也得处,毕竟他都快三十了。

家乡的同龄人,很多孩子都已经上小学了。

“有结婚的计划吗?打算什么时候结?”林朝阳问。

“还没,想着等过完年回家的时候再定一下。”

“你是69年的吧?”

“是。”

“那过了年都三十了。”林朝阳沉吟着,片刻后说道:“这样吧,反正最近我也不出门,给你放个假。回去陪陪女朋友,看看能不能把婚事定了。”

小孙有些意外,眼中闪过一丝喜悦。

“谢谢老板。”

林朝阳又问:“先别急着高兴,婚事要是定了,想过以后没有?”

闻言,小孙眉头皱起来,其实这个问题他也考虑过。

他极其珍惜现在这份工作,心里认定了只要林朝阳不辞他,他肯定是要一直干下去的。

“老板,我肯定是想一直跟着您……”

小孙的话说到一半被林朝阳打断了,“你要工作,就得让女方牺牲一下,总这么分割两地可不行。”

小孙表情沉重的点了点头,是这么个道理。

但他也知道,女朋友是高中老师,工作那么稳定,要想跟他来燕京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回去问问女朋友,看她愿不愿意换个工作,去凤凰卫视做行政或者人事工作。”

小孙大喜过望,脸上写满了感激,去凤凰卫视工作,不比县里的高中老师强出百倍?

“谢谢老板,谢谢老板!”

小孙高兴的几乎要跳起来,他的感谢发自内心。

林朝阳微笑着说,“行了,先别激动。工作有着落了,还得考虑房子的问题。人家女方跟着你来燕京了,总不能连个住的地方都没有。工作这些年,买房子的钱应该有吧?”

小孙点头如捣蒜,“有有有。钱我全攒着呢,84万5……”

林朝阳摆摆手,“这些就别跟我说了,你自己处理好。赶紧去把火车票订了,争取这回回去把婚事敲定。”

“是!”

小孙立正,神情肃然,仿佛领了军令。

为手下人的终身幸福出了一份力,林朝阳心情不错,哼着小曲儿回到书房,开始一天的创作。

快到午饭时,他从书房出来,见陶玉墨收拾整齐,身后的保镖还推着行李箱,看样子是又要出差。

“去哪儿?吃了饭再走啊!”

“不吃了,你们家董事长催得紧,让我去美国谈个收购。飞机还有两个小时就起飞了,哪有空吃饭?”

她说着话,风风火火的出门,嘴里还不忘嘟囔:“催命一样,就不知道提前说一声,赶飞机不要时间啊?”

“肯定是事出紧急嘛。”

林朝阳说了一句便去吃饭,正吃饭的功夫,陶希武风风火火的闯进了院子,与刚才出门的陶玉墨如出一辙。

“大姑父!大姑父!”他激动的叫嚷着。

“小点声,家里就这么大,又不是听不着,你喊什么。”林朝阳斥了他一句,才问道:“什么事?”

“我那电影拍完了,明儿打算在学校搞个试映,你也过去看看呗?”陶希武兴奋的说道。

“还跑学校去试映?你不怕丢人?”林朝阳打趣道。

“丢人就丢人呗,我们几个才刚毕业,第一部长片有点批评声不是很正常吗?”

“没看出来,心态还挺好。”

“那是。”

“你当我夸你是吗?”

隔天下午,林朝阳还是出现在了燕影的放映厅,说归说,自家子侄的第一部电影怎么着还是要支持一下的。

陶玉成今天也过来了,林朝阳看到他的时候,他正跟燕影的一众校领导、老师谈笑风生,看起来十分熟稔。

林朝阳一来,立刻被燕影领导奉为了座上宾,不仅是因为他知名作家的身份,更主要的是因为林氏影业的那个“林”正是他的“林”。

一番寒暄过后,林朝阳和几个领导入座,他低声问陶玉成,“今天这阵仗有点大,你张罗的?”

“还用我张罗?知道你要来,人家校领导恨不得把全校的师生都叫过来。

让学生在你面前露个脸,说不定过两年就是明星、名导了,这可是校领导的政绩!”

陶玉成的语气中带着几分调侃意味,却并非夸张。

不提林氏影业、凤凰卫视在国内的影响力,哪怕以林朝阳自身的地位和影响力,想要捧出一两个明星、名导也是再简单不过的事。

毕竟早在十五六年前,他的作品改编就曾捧红了朱时茂、丛珊、唐国强等红极一时的电影明星。

在两人说着话的时候,坐在后排的学生们也在窃窃私语。

“看着没有,那个是陶希武他爸,中戏的教授,他旁边的就是林朝阳,陶希武他大姑父。”

“啧啧啧,我家要有这条件,还用愁戏演吗?”

“瞧你这点出息。他家里条件好怎么了?不一样上燕影?大家都是燕影的,以后毕业了指不定谁混的比谁好呢。”

表演系的两个男生正讨论的火热,一旁的女同学也忍不住朝林朝阳的方向投去了眼神。

“咱们要是能演林朝阳的电影,肯定能一举成名。”

“你想的还挺美,人家的电影还用你来演?多少大明星抢着演。”

“丛珊演《牧马人》的时候还上大一呢。”

“那都多少年前的事了。”

女同学看了一眼身旁的同学兼好友,感叹道:“丹晨,我要是长你这么漂亮就好了。”

颜丹晨被女同学夸得有些不好意思,“当演员又不是只看脸。”

从入学那天起,她就是燕影96级表演班公认的班花,艳压群芳。

用老师的话来说,她这长相是老天爷赏饭吃,就跟班里的黄晓明一样,成名几乎是必然的。

所以颜丹晨从来也没有为毕业以后有没有戏演、会不会成名而发愁,她自然也无法共情身边那些“条件”明显要差一些的同学。

在一群学弟学妹的窃窃私语中,陶希武跟几个同学作为电影主创登上了台。

燕影的放映中心是标准的八百人放映厅,每周一二三学校的师生们都会在这里观摩教学影片。

四年时间里,陶希武来过这里上百次,但登台还是第一次。

看着坐席上曾经的老师和同学们,他心中不由自主的升起一股成就感来,身后银幕两侧摆着电影海报。

冷暗色调的背景里是一间录像厅的门脸,男人站在录像厅前,背影看起来萧瑟凄凉。

海报正下方写着:

《录像厅》

导演:陶希武

编剧:徐浩峰、卢伟健

摄影:卢伟健

……

几位主创的名字都出现在海报上,比例看起来有些不协调,但这毕竟是在母校放映,陶希武希望让每个同学都能露个脸。

放映会的主持人是林朝阳的熟人燕大77级中文系的苏牧,他现在已经是燕影文学系的教授了。

放映前的访问时间并不长,只是让陶希武他们简单的介绍了电影的故事,然后便开始了放映。

《录像厅》的故事并不复杂,讲的是下岗工人陈卫国为了谋生,跟亲戚借钱开了家录像厅。

本以为能过上好日子,不成想却接连遇到了麻烦事。

街上游荡的勒索无赖跑到录像厅闹事,老朋友为了不让孩子看非法录像跟他决裂,同行嫉妒他生意好偷偷举报,父亲重病妻子离婚……

电影里的陈卫国好像成了全世界最倒霉的那个人,可实际上他的经历却又是这个时代每个中年人都可能遇到的困境。

银幕上是个大全景,夜幕中的老城墙下燃起一团篝火,人物的面孔模糊。

陈卫国站在九十年代的寒风中,面前的那团火烧的很热烈,可隔着荧幕,那温暖就如游丝一般,稍纵即逝,就像片中人此刻的命运。

远处天空突然炸响一阵绚烂色彩,那是九十年代的新青年们在庆祝新一年的元旦即将到来。

而陈卫国这个落寞的中年人,似乎永远的被留在了1996年。

“结尾这几个镜头有水准,意味深长,深刻隽永!”陶玉成欣慰的说。

自己儿子拍的片子,自然怎么看怎么好。

不过凭心而论,陶希武他们几个年轻人人生第一部长片,鼓捣了近一年时间,出来的效果确实不错。

《录像厅》镜头设计、光线和色彩风格很接近后世第六代导演的风格。

他们这一代导演大多出生于六七十年代,没有受过人道洪流的影响,成长期正是中国社会发生改革开放的重大变革时期。

旧的体制、观念在迅速的消融和瓦解,各种新思潮、观念层出不穷,伴随着这样的环境,这一代导演注定了一生都必然要站传统与现代的十字路口左右摇摆。

所以第六代导演的创作多是关注当下都市、乡村的边缘人物,小偷、妓女、无业青年……

因为他们融不进那些他们崇尚的外国艺术,又看不起土生土长的中国艺术,就只能向社会边缘处与挖掘,以彰显自身的“清醒”和“存在”。

但跟第六代导演不同的是,《录像厅》的故事并不歇斯底里,反而很扎实,它没有试图把这个社会渲染成粪坑,没有把主人公陈卫国的个人经历塑造成是这个社会的针对。

而是以中立、温和的视角去讲述一个中年人的困境,它与当下这个时代背景有关,但不是正相关。

可能放在三十年前、三十年后,那个叫陈卫国的中年人他都会面对这样的困境。

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结束,片尾字幕滚动,放映厅内响起了阵阵掌声。

“朝阳,你觉得怎么样?”陶玉成与林朝阳耳语问道。

“不错,至少值回投资了。”

陶玉成闻言露出笑容,他觉得林朝阳说得保守了,这片子去电影节逛一逛其实也不是不可以。

掌声结束,陶希武他们几个年轻人再次被请到台上进行访谈。

“剧本最早本来只有三十多场戏,我们是按照短片来筹备的。”

“多亏了老师们和前辈们的帮助,我们才有了这个拍长片的机会。”

“剧本改了四稿,最后才算满意。”

……

轮到观众交流时间,台下的燕影学子们很积极,尤其是导演、戏文、摄影三个专业的学生们。

大家都还在象牙塔里,挥斥方遒,指点江山不在话下,站起来就滔滔不绝,挑了一堆毛病。

不过总体而言,《录像厅》在燕影放映还是取得了不错的口碑和评价,至少在燕影这个专业殿堂里获得了大多数学生的好评。

这个评价不太可能是人情分,现在的领导、教授们可能会顾及林朝阳、陶玉成在场,可那些初出茅庐的学生可没有这个顾忌。

因而放映会结束后陶希武显得格外激动,他到现在还如在梦中,想不到自己人生中第一部长片竟然获得了这么多的好评。

他今天可是在师友面前出了不小的风头,真有种衣锦还乡的感觉。

“大姑父!大姑父!”

陶希武欢蹦着跑到林朝阳面前,像个求表扬的孩子,问:“你看怎么样?”

“不错。”

他简短的评价让陶希武微微失望,但很快陶希武又开心起来,“不错”已经是个不错的评价了,他的预期本来就没那么高。

“多亏了您帮着指导剧本……”

林朝阳一摆手,“跟我没关系,都是你爸的功劳。”

他现在就跟菩提指点悟空差不多,你这泼猴惹了祸别把我供出来就行。

“是是是,我爸更是居功至伟。”陶希武冲老父亲讨好的笑了笑,一脸谄媚。

跟两个长辈聊了几句,陶希武便回到了老师和同学中间。

他今天带着人生的第一部长片回到母校放映,大出风头,自然要好好庆祝一番。

“这个混小子,就知道出风头!”陶玉成笑骂了一句。

“年轻人嘛。”林朝阳微笑着说。

“小苏,你跟朝阳同志挺熟是吧?”

正在两人说话的时候,燕影的校领导刘国典问苏牧。

“还行。以前在学校的时候比较熟,这些年联系不算多,偶尔聚会见面。”苏牧老实说。

“跟我过去一趟。”

刘国典带着苏牧来到林朝阳和陶玉成身边,“玉成,正好今天人齐,晚上大家吃个饭,朝阳同志也一起。”

没等两人回答,刘国典又问:“对了,朝阳同志跟苏教授也熟是吧?”

见陶玉成的眼神望向自己,林朝阳点了点头,“是,我跟苏牧认识也20年了。”

他不喜这种应酬,但看陶玉成跟燕影的人都很熟,况且还有苏牧这个熟人,便默认答应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