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里吧唧 作品

第452章失脱人家逢五道

北京最好的季节是秋天,但短得像是姑娘的超短裙,一晃,就露了冬天的底,干冷干冷的。

北京夏天是桑拿天,看着有时候太阳不大,但人走在街上,浑身像是裹了层塑料袋,汗流浃背。

北京的春天,隔个三五天,就会来次沙尘暴,让人永远也忘不掉,那蒙古高原南下的风,到底写些什么内容。

六扇门招标那天,漫天黄沙,遮天蔽日,土黄色的天空下,走一圈,衣服上就是一堆小泥点。

六扇门内,杂草丛生,春草的叶子上,尽是斑斑黄泥。

傻冒儿太监胡中官,在六扇门后花园的酒池边上,支起了一柄红色伞盖,鲜艳夺目。他身着蓝青色圆领常朝服,服上绣着云鹤和杂花纹饰,腰系银带,头戴乌纱,显得极其庄重。

本来,像胡中官这样品级的太监,是不允许用红色伞盖的,但此次拍卖六扇门,毕竟是朝廷发起的,所以王承恩特别请旨,给他撑足了面子。

明朝不同等级的太监,用不同的伞盖,穿不同服饰的衣服。

四品以上的太监,像司礼监掌印、秉笔太监,在重大仪典中可用黄盖或华盖,颜色以绯红色、黄色为主。部分受到皇帝特赐的,伞盖可饰蟒纹、飞鱼纹。

五至七品的太监,仪仗用蓝绿色的青盖,八品以下用绿盖。

参考《明集礼卷》,四品以上的太监,仪仗伞盖多为圆顶或尖顶幔盖,盖顶饰莲蕾、联珠纹,盖帷垂三角幔或鱼鳞纹,材质以绢帛、丝绸为主,边缘缀垂带或兽面佩饰。低品的太监,伞盖则无复杂纹饰,常见素色绢帛或单色垂幔,盖顶无装饰,形制多为中央支撑型圆盖。

四品以上的太监,可穿象征尊贵的绯红色衣服,赐服中可饰蟒纹、飞鱼纹或斗牛纹,如果蟒纹是皇帝特赐的,其爪可以仅比龙纹少一爪。腰带用玉或金,乌纱帽为双翅宽幅忠静冠。

五品以下的太监,则是今天胡中官这身打扮。

明朝太监的服饰,又分礼服、朝服、便服,每种服饰款式又有不同。

这里就不一一展开了。

按理说,今日胡中官应该穿便服,前襟分裁、后襟通裁的马面褶袍,但这样,就显不出朝廷的威严了。

倒驴不倒架,拍卖六扇门虽不光彩,但朝廷得要脸面,驴粪蛋子外面光。

酒池里的酒,无人经营,早就蒸发掉了一半,再加上雨雪侵蚀,已经有了些许臭气。

朱门酒肉臭。

胡中官拿着手帕捂住鼻子,极不耐烦地等待着吉时。

子冉回到苏家大院莳花馆,几夜风流之后,又尿血了,早上出门,本想骑马,可没曾想,刚一上马,就打了个冷战,跌了下来。最后,他只得由苏小红陪着,抽了几口大烟,算是聚住了心神,然后弄了个滑竿,被人抬进了六扇门。

失脱人家逢五道,滨冷饿鬼撞钟馗。

胡中官卧在榻上,一手拿着手帕捂住鼻子,一手抓着草莓往嘴里送。

放眼望去,竞标的四家,都不甚令他满意。

一个补丁落补丁的老头;一个一脸书卷气的读书人;一个妇道人家,虽然小有姿色,但一看就是小门小户出身;再有,一个斜歪在滑竿上的病秧子,边上跟着一风情万种的女子。

这都是些什么货色?

胡中官看了看一旁的沙漏,清了清嗓子,用手帕捏紧鼻子,女里女气地喊道:“吉时已到!咱家说一下这次竞标的规则,很简单,价高者得!”

说完,胡中官使了个眼色,身旁一个小太监请出圣旨,缓缓展开,念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竞标的没一个下跪的。

太尴尬了!

胡中官抓起一把草莓,朝宣读圣旨的小太监撇去,不耐烦道:“免了!免了!这群乡野村夫知道什么礼数?叫他们直接开价吧!”

小太监收起圣旨,高声叫道:“竞标正式开始!”

第一个站出来的是张溥,微微躬身施礼后说道:“在下复社张溥,此次竞标,带来的是无价之宝,天下第一书。”

说完,张溥把雇人提前运来的六十卷《永乐大典》的目录抽出了一卷,吹了吹上面的灰尘,递到了小太监手里。

小太监先是把圣旨收好,小心翼翼放回黄绫云龙匣内后,才双手接住书卷,呈给了正卧在榻上吃草莓的胡中官。

胡中官瞟了张溥一眼,用他吃草莓的手,翻了起来。

一个草莓印子,跃然印在纸上。

什么乱七八糟的?《永乐大典》是什么鬼?没听说过。

胡中官作为太监,能识字就不错了,想让他也知道《永乐大典》,有点牵强了。

胡中官虽不知何为《永乐大典》,但却不想露怯,边翻边问道:“此书,想必难得吧?多少银子一卷刊印的?”

“回中官大人,全为手抄。”张溥老实答道。

“手抄?”胡中官皱了皱眉头,“就是只花时间没费银子了?”

张溥得意地点了点头。

手抄本《永乐大典》,要论价值,肯定是要比刊印的强过千万倍,这相当于在明示胡中官,重录的这版,是没有副本的。

张溥之所以得意地点头,是因为他自豪,自豪做了如此浩大的工程。

胡中官之所以皱眉,是觉得张溥在糊弄他。一本书,居然手抄,连刊印的钱都省了,这不是蒙事儿吗?

胡中官把这卷书,往榻上一丢,不再看张溥,而是指了指慧梅,懒懒问道:“你是哪家来人,带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