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尘 作品

第623章 劳力!毒士再出毒计!

文华殿内,烛火摇曳,橘黄色的光芒在空气中跳跃,将两人的身影拉得长长的。

“千里之堤朝发夕至,若是真能做到这一步,那我大明会是何等富强?”李祺的声音在殿内回荡,带着几分憧憬与向往。

太子标听闻此言,眼中不由闪过一抹渴望,那是对大明繁荣昌盛的深切期盼。

他本就聪慧,自然深知交通便利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回想起往昔,若是没有这些四通八达的驿站驿路体系,一旦边疆燃起战火,或是地方突发变故,地处南京的中央朝廷根本就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消息,更别提及时做出应对了。

所以,单从这一点来看,修路无疑是势在必行之举。而且那水泥路的坚固程度,太子标也早就在天津亲眼目睹过,那平整而坚实的路面,车马行过平稳顺畅,堪称牢不可破。

他心里明白,若是大明真能用水泥重新修缮一遍这些驿路,除却有人故意损坏的情况,那么至少百年时间这套驿路体系都可以确保畅通,这对于大明的长治久安,意义实在是太大了!

眼见太子标有些心动,李祺趁热打铁,向前走了两步,神色愈发恳切:“大明若用水泥连通各地州县,连通内地与交趾,那从此无论国中发生民变,灾难,或是朝廷赈灾平叛,军队和后勤都可沿平坦的水泥路疾行,大大加快了应变应急的速度,对陛下,对大明社稷,都是有利无害的好事。”

“便捷快速的交通,不但对兵事和赈灾有好处,同时也为商贾提供了便利,当两地货物的流动性更快,对大明的商业也是一种促进,不仅如此,若对商贾立法征税,国库收入更是不可想象。”他微微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光亮,接着说道:“此外,就是交趾云贵等地了,这些地方因为山林密布,导致其与大明内地联系并不紧密,所以朝廷一直采取羁縻控制,然而若是有一条主干道路贯通这些山林之地,让地方百姓走出深山,让大明商贾进入深山,那么二者之间的融合就会快得不可思议!”

说到此处,李祺轻笑道,脸上洋溢着自信:“到了那个时候,地方百姓习惯了大明的繁华,习惯了大明的安宁,习惯了大明的先进,他们自然不会再愿意回去做什么落后土著了,大明也才能真正掌控这些地区,将其彻底变为大明疆土!”

太子标听着李祺的话,心中热血沸腾,狠狠挥了挥拳头,仿佛已经看到了大明繁荣昌盛的未来:“孤记得当年你就提过修路的事情,却遭到群臣反对,我才在天津进行试点。现如今试点已成,天津的变化历历在目,这一次想来应该没人阻止了。”

李祺笑呵呵地点了点头,随即又收敛了笑容,神色变得严肃起来,说了些不太好听却又无比现实的话:“要致富,先修路,要想商业繁荣,要想国家安稳,一定要把修路提上日程!道路这东西,其实是一个国家的基础建设,修建的时候是需要投入极大成本的,而且投入的成本很难收回获益,因为它消耗的是国本。”

他微微皱眉,眼中流露出一丝忧虑。

就连后世的高速路都不一定能够回本,甚至是常年都在亏损,更别提现在的大明王朝了。

所以有些丑话还是要说在前头,相信以太子标的英明神武,自然会做出正确的选择。

“修路这种事情,不仅投入大,工期也很漫长,所以恕我直言,一代或两代帝王,也许都很难将大明全境州县的道路修好,若后面的帝王觉得费而不惠,或许便是人亡政息,直接半途而废了。”

这句话说得略显诛心或者不敬,但事实就是如此。

人亡政息,一直是历史的常态。

老朱的很多政策,朱允炆甫一上位便直接给废除了,搞出一个“建文新政”,说是“人亡政息”再贴切不过。

听到这话,太子标顿时脸色一变,眼神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有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也有对李祺直言的惊讶。

“但是,”李祺话锋一转,语气再次变得激昂起来,“如果有朝一日,大明各地州县都修成了水泥路,以帝都北京或者南京为中心,如蛛网般向四面八方扩散出去,这些道路便是强国富国的动脉,天灾也好,人祸也好,只要道路不断,没有过不去的坎。商贾们的货物流通愈发快捷,军队的行动愈发迅速,各地州县的任何风吹草动也能更快传到京师,更有利于中央朝廷对地方官府的彻底掌控。”

“只是,摆在面前的问题也不少,首当其冲的就是驿站体系。”李祺微微叹了口气,缓缓说道。

驿站经费与邮传经费是一笔巨大的开支,光永乐二年这一年,全国驿站所耗银钱高达三百一十三万余两。

每个驿站的经费一般是按驿站的大小、人员和车马的多少来供给的,用于驿站物资的补充、驿站基础设施的完善和维护、以及驿夫酬劳的支付等。尤其是某些达官显贵住宿驿站,还必须要吃好的喝好的,那就更是增加了驿站的开支。

驿站名义上隶属于六部中的兵部,实际上它的经费主要来源于民间征收的赋役,也就是说地方官府负责当地的驿站费用。如此一来,为了维持驿站的正常运转,地方官员们就不得不多方筹措银钱,如巧立名目增加税收,或是直接拖欠驿站的经费不给。

不管地方官员采取哪种方式,要么苦了底层百姓,要么苦了驿站衙役。朝廷如果想要修建水泥高速路,那就必须先整饬一下这驿路体系。

不过这些都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问题是……劳力!

没错,就是劳力问题!要施行如此浩大的工程,没有充盈富裕的国本是很难持续的,耗费的钱财暂且不论,但是这项浩大工程要动用的工匠民夫,数字之巨大,连想都不敢想。

其实太子标一向推崇民生,从不穷兵黩武好大喜功。但现在李祺提出的这项修路国策,一旦做成功了,无疑会造福大明千秋万代,所以太子标很难不心动。

然而问题还是摆在眼前,青壮劳力,不是一抓一大把,而是就只有那么多。朝廷征召调遣这些青壮劳力去打仗,去修路,去开海……那剩下的田地谁来耕种呢?

要是抽调的狠了,耽误了农耕粮食大幅度减产不说,朝廷收取赋税也会因此受到影响,这带来的恶劣后果无疑是致命的!历朝历代都重视农桑,这是因为农业是王朝的根基命脉!

“文和,那这徭役……”太子标眉头紧锁,一脸忧虑地看向李祺。

毒士微微一笑,眼中闪过一丝狡黠,再次献出了毒计:“外夷那么多,抓过来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