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六章 敲打文臣,震慑武将!请求!
军事力量皆由文官政府牢牢掌控。
文官政府不能掌握武装力量的国家,无一不是军阀割据的国家。
兵戈不息,民生凋敝,难觅安宁。
归根结底,只要文官政府无法驾驭军事力量,国家便难免有陷入四分五裂之危。
政务处一众文臣,都是认定了这个道理。
他们借平定西南土司叛乱之机,暗中试探己方掌握的武装力量究竟有几分斤两。
心中想的是,倘若国家果真遭遇“危难”之际,能凭借文官政府手中掌握的军事力量,扭转乾坤,挽狂澜于既倒。
朱允熥洞悉此意,心中却涌起一阵浓烈的不悦。
军务处早已设立,军事将领施行双主官制,辅以军校培养制度,层层节制,军权早已牢牢掌控在“文官政府”手中。
然此“文官政府”,并非政务处文臣所期盼的那般由他们直接统领,而是受他这位皇帝亲自节制,稳如磐石。
军务处虽为最高军事枢纽,表面上由几位赫赫有名的将领坐镇,内里官员皆佩军衔,本质却是一个披着军方外衣的纯粹的文官机构。
它虽然独立于政务处,专司军务,骨子里却是“文治”的延伸。
军务处里面的一众官僚,以及诸多的办事人员,甚至有不少还是在军事学院读过一段时间书的“书生”,并不是什么武将。
就类似于后世西大的五角大楼,表面上是军方的机构,实际上嘛,办事人员基本上都是文官。
整个体系也是文官体系。
现在的大明也一样。
由军务处掌兵,实则就是由文官掌控军队。
只不过,这“文官”与政务处文臣所定义的“文官”,在权力的归属上,存着天壤之别。
军务处的文官,皆是深谙军事之人,大多数曾亲历沙场,披坚执锐,浴血奋战,堪称“武文双全”的文官。
他们既通晓兵法,又熟知战阵,非那些只知纸上谈兵的书生可比。
军队的指挥权,自然仍需掌握在这些内行手中。
然而,詹徽、杨士奇等人心中所期盼的“文官掌权”,却大部分是那些仅读圣贤书、毫无实战经验的纯粹文人。
若真如此,岂非让外行胡乱指挥军队?
朱允熥深知其中弊端,断然不会容许这种荒谬之事发生。
军事指挥乃十分专业的事,容不得半点轻率。
更何况,军政分治的根本目的,便在于分权制衡,以防权力过于集中。
如今,政务处竟有“越权”之图,试图染指军务,朱允熥自当予以敲打,以正纲纪。
一旁的蓝玉听至朱允熥训斥杨荣,脸上顿时绽开笑意,神情间不自觉流露出一丝得意,颇有几分耀武扬威之态。
然而,未等他笑太久,朱允熥话锋陡转,目光如寒芒般射向蓝玉,沉声道:“不过,政务处所言,亦非全无道理。”
“欲平西南土司之乱,当以雷霆万钧之势,犁庭扫穴,断不可拖泥带水,延宕时日。”
“战事拖得越久,耗费的钱粮只会水涨船高,绝非长久之计。”
“况且,将士们久驻前线,风餐露宿,筋疲力尽,日子一长,难免心生倦怠,甚至滋生怨念。”
“若军心不稳,士气低迷,又如何能荡平西南叛乱?”
“昔日征伐暹罗、勃固,三千精兵足矣,何也?”
“因暹罗、勃固皆有中央政权,指挥中枢分明。”
“我军只需直捣其巢穴,擒其首脑,便可一举定乾坤,故一路精锐便够了。”
“再者,暹罗、勃固距离大明路途遥远,后勤供应补给不易,也只能抽调精锐出征,不可能派太多的人马。”
“然而,西南土司却截然不同,它们各据一方,互不统属,各自为战。”
“欲将其逐一荡平,仅凭一旅新军,纵使每战皆捷,亦需耗费数年乃更久的光阴。”
“自古兵贵神速,战事岂能如此拖沓?”
朱允熥语气渐厉,带着几分责问:“你身为久经沙场的老将,怎会不明此理?”
“无非是想借平乱之名,谋求更多的军费拨款,欲从户部多榨取些钱财罢了!”
“恐怕,你想要的军费拨款,远远超过平定西南叛乱所需的必要开支吧?”
听到自己的小心思被朱允熥一语道破,蓝玉原本挂在脸上的笑容骤然凝固,宛如被一盆冷水当头浇下。
方才的得意之色早已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一抹尴尬与不安,僵硬的神情中透着几分无措。
朱允熥原本凌厉的语气陡然一缓,看着他们两人,语重心长道:“朕心如明镜,你们各怀心思,私下筹谋,但归根结底,皆是为了大明江山社稷的稳固,为了朝廷的长治久安。”
他的声音中多了几分温情:“朕并非不解人情,深知你们殚精竭虑,夙夜在公。”
“然而,”他的语调骤然一转:“因政务处与军务处各行其是,彼此算计,致使西南战事一拖再拖,误了朝廷平定西南的大计。”“此等过失,你们难辞其咎!”
“若朕不对你们加以惩戒,日后如何维护朝纲?”
“朝堂上的事,都因为你们双方斗来斗去给延误了,那往后还要不要好好办事?”
他略一沉吟,似在权衡:“罢了,朕不罚你们俸禄,也不施以重责。”
“即日起,政务处的全体大臣与军务处诸将,皆需亲笔撰写一封自省其过的奏疏。切记,需亲自动笔,不得假手他人!”
“奏疏呈至朕前,若朕阅后认为诚意十足,态度端正,此事便一笔勾销。”
“但若敷衍塞责,字面浮华而无真心,那就重写!直到朕点头认可为止!”
政务处的决定,是一众文臣商量好的。
军务处的用兵方略,也肯定不是蓝玉一个决定的,其他人绝对都有份。
故而,朱允熥做处罚,便是罚所有的人。
杨荣闻言,立刻恭敬俯首,声音清朗:“臣遵旨。”
蓝玉却神色踌躇,粗犷的面容上闪过一丝为难。
犹豫片刻,方才嗫嚅道:“陛下,政务处的文臣们擅长舞文弄墨,写奏疏自是信手拈来。”
“可臣乃一介武夫,行伍出身,握刀惯了,握笔却生疏……陛下非要臣写这……”
朱允熥眉头微挑,打断了他的推辞:“你并非目不识丁之人,何来写不得之说?”
“朕并未苛求你字字珠玑,文采飞扬。”
“你只需坦诚直书,剖白心迹即可。”
他目光牢牢锁住蓝玉:“朕要的,是你自省其过的心意,而非华丽辞藻。”
“此事不容推脱,必须亲笔写好检讨!”
蓝玉无奈,只得收敛神色,应道:“臣谨遵圣谕。”
朱允熥挥手命内侍取来大幅舆图,摊开在案几之上。
他伸手轻点地图,道:“来,为朕详述当下战事进展,以及兵马部署情形。”
杨荣与蓝玉对视一眼,随即俯身靠近舆图,条理分明地禀报起来。
眼下,“改土归流”大计在云南、贵州一带成效斐然。
那些负隅顽抗的土司,面对朝廷精锐兵马的雷霆之势,很快便被荡平,归顺于王化之下。
然而,云南西部与乌斯藏接壤的边陲,以及川西与乌斯藏相连的险要之地,则比较麻烦。
诸如昌都、甘牧、金川等地,皆还没有被征服。
这些地域,皆隶属朵甘都司管辖。
然而,朵甘都司素来仅在名义上尊奉大明册封,实则自立为王,桀骜不驯。
如今朝廷推行改土归流,触及其根本利益,自然便反了。
至于乌斯藏都司,地处数千里之遥,鞭长莫及。
明军暂未与其正面交锋,战火尚未燃及彼处。
朝廷正规的新军,在军务处的属意下,故意避开了这些地方。
政务处组织的内卫武丁,虽在别处势如破竹,但对金川等险要之地,却还拿不下来。
听罢前线详尽禀报,朱允熥果断下旨:“即刻再调两旅精锐新军入川,另遣一旅新军进驻云南。”
“所需军费,军务处须精心核算,报兵部审定,再由政务处复核无误后,呈朕御批。”
“凡战事所需之资,朝廷一毫不吝,务必足额供给,断不容短缺!”
朱允熥目光落到蓝玉身上,又道:“军务处也绝不能趁机狮子大张口,甚或挪用战争经费,另作他用!”
“新军进剿的重心,首在昌都、甘牧、金川三地。”
朱允熥手指在舆图上依次点过,语气斩钉截铁:“先克此三地,稳固根基,再挥师直指乌斯藏!”
大明的军队,正处于不断的转型调整之地。
装备也越来越精良。
但军方的将领,也急切希望能有更好的装备。
索要更多军费的目的,正在于此。
哪个将领会嫌自己麾下的军队装备太好了呢?
但他身为帝王,却不能不从全局考虑。
军队当然要给好的装备,但是不是一定要是最好的呢?
其实很多时候,军事装备也是要考虑性价比的。比如说,x型号的枪,相对a型号的枪,性能上有百分之二十的提升。
但x型号的枪,比a型号的枪,造价要贵十倍。
那么,正确的做法是,继续研发x型号的枪,探索其性能是否还有提升的空间,同时也给少量特种精税军队装备,试验性使用。
同时,大规模的普通军队,则装备a型号的枪。
这才是正确的做法。
工业革命开启后,各种武器装备正处于技术爆炸的阶段。
更新换代的速度快得不可思议。
大明科学院的军事武器研究处,永远有比现役武器更好更先进的火枪火炮。
看得蓝玉等一众将领垂涎三尺。
恨不得马上便将才装备军队没多久的武器都更换了,再重新换上新的。
但这显然是不现实的事情。
换是肯定是要换的。
大明军队的武器装备要不断的更新换代。
但也不能太操之过急。
否则,朝廷根本负担不起。
何况,现有的武器装备,对周边的蛮夷,仍有着压倒性的技术优势。
足以应付任何一场战争。
更换自然不用太着急。
按照一定的节奏,一步来就行了。
说到这里,朱允熥略一沉吟,又道:“在此之前,可先遣使臣前往招安。”
“告诉那些土司,朝廷推行流官治理,乃顺天应人,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若胆敢与朝廷天兵为敌,便是自取灭亡!”
“告诉他们,即便流官入主,他们仍可保留土司之位,享世代尊荣,富贵不减。”
“除须遵奉朝廷号令外,其余诸事,皆可如旧。”
“守着祖传财富,安享太平岁月,岂非美事?”
“若执迷不悟,一定要与朝廷抗衡……”朱允熥声音陡然一沉,杀机毕露:“待天兵压境之日,便是其身家覆灭、灰飞烟灭之时!”
朱允熥很清楚那些土司的残暴统治何等令人发指!
对农奴的压榨如重轭加身,榨取血汗,毫不留情。
佛塔高耸,香烟袅袅,然其基座之下,却掩埋着累累白骨,诉说着无尽的悲苦。
然而,朱允熥也明白,那些被奴役千年的农奴,思想早已被桎梏深锁。
除却极少数的人在苦难中觉醒之外,绝大多数人仍然浑噩度日,甘愿为压迫他们的土司效死,视其为天命所归。
世事便是如此荒诞。
被压迫者自愿献出生命,维护骑在自己头上作威作福的“老爷们”!
不过,朱允熥也相信,只要朝廷的流官踏足蛮荒之地,中原文明的浩然之气便会如春风化雨,悄然渗入。
那些长久被蒙蔽的心灵,终将逐渐苏醒。
或许,他们仍会虔诚礼佛,焚香祈愿,但今日对土司首领的愚忠,定会如晨雾般消散。
届时,土司纵然保有些许家财,也不过沦为富甲一方的富家翁罢了。
没了奴役农奴的权柄,失却统御一方的威势,他们便再不足为虑。
朱允熥说完之后,杨荣进言道:“陛下,乌斯藏地势险峻,高原之上,行军艰难,补给维艰。”
“臣斗胆建言,欲平定此处,何不借草原部落之力?”
“西宁卫一带,素为草原部落的牧场。”
“如今,诸部基本上皆已归顺大明,尊朝廷为共主。”
“朝廷遣流官入驻各部,辅佐部落首领治理庶务,恩威并施,颇见成效。”
“若命这些部落出兵,威逼乌斯藏及朵甘的土司效法草原之制,改土归流,想必他们定会欣然从命。”
“此举可大幅减轻朝廷天兵的征战的困难,亦能更迅速的平定朵甘与乌斯藏。”
他顿了顿,又躬身行礼道:“此外,臣尚有一不情之请,恳请陛下垂听,恩准施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