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母女
武则天早上在宫中醒来,她当即派自己的党羽向李治上书,请求彻查李贤。随后李治派中书省、门下省和御史台联合办案,对昨天太子李贤联合李淳风谋反一事进行彻查,最终在李贤府上搜出了数百件盔甲。当御史台将调查结果交给李治时,他不敢相信一向温文尔雅、知书达理的李贤会做出反叛之时,但眼前的证据让他不得不相信。
作为一个皇帝,他不能容忍臣子的反叛行为,作为一个父亲,他不想对自己的儿子下狠手,为此他主动找到武则天商量,希望赦免李贤。但武则天表示应该杀掉李贤,以儆效尤。李贤的行为让李治很失望,武则天的态度让他更失望,最终李治将李贤贬为庶民,幽禁在宫中。李贤的党羽则被全部处斩,数月之后,李治下诏将李贤流放到偏远的巴州。
武则天奏请,当年建造大佛像的钱,竟然被贺兰敏之私吞了。武则天刚失去母亲,而且还在服丧期。可贺兰敏之并不收敛,竟在服丧期内歌舞享乐。在古代,亲人去世,必须按照五服的规矩服丧。在服丧期间,不能歌舞设宴,而且还要穿素缟。请李治处罚。
李冶以贺兰敏之犯下的十条大罪为由,将他流放到岭南地区。
当贺兰敏之的车驾刚刚离开长安辖区不久之后,有一队人马突然从半路杀出,并用一根马鞭,将其活活勒死。
据可靠消息记载,亲手杀死这个曾经被武则天寄予厚望的大唐外戚的主谋,不是别人,正是武则天唯一的女儿太平公主。
一年后,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太平公主漫步在热闹的街道上,四周是熙熙攘攘的人群,欢声笑语此起彼伏。就在这时,她的目光被一个身影吸引住了。那是一个英俊的年轻人,面容俊朗,气质非凡,正是红孩儿的转身薛绍。两人的目光在瞬间交汇,仿佛时间在这一刻凝固,心中涌起一阵温暖的潮流。
这段命中注定的缘分愈发深厚。太平公主与薛绍的相知相恋如同春日的花朵,悄然绽放,芬芳四溢。在武则天的支持与祝福下,二人终于决定携手共度余生。一个月后的盛大婚礼,整个朝廷为之欢庆,街道上张灯结彩,喜气洋洋。
婚礼当天,金碧辉煌的殿堂内,鲜花盛开,宾客如云。太平公主身着华丽的婚纱,宛如天上仙子,满脸幸福的笑容。薛绍则英俊潇洒,目光中满是对她的爱意。两人手牵手走入殿堂,誓言在亲友的见证下许下,誓言相守一生。
这一刻,所有的祝福汇聚在一起,仿佛连天上的星星都在为他们祝福。太平公主与薛绍的爱情故事,成为了流传千古的佳话,铭刻在每一个人的心中。
武则天深知权力的巩固与维系并非仅靠个人的智慧与谋略。她潜意识到,借助佛教的力量,将为她的统治增添一层神秘而又强大的光环。在她的心目中,佛教不仅是一种信仰,更是一种可以改变命运的力量。她坚信,佛的旨意比天命更具权威,佛的预言更为真实可信。
在那个充满动荡与变革的时代,武则天将佛教视为自己政治生涯的重要支柱。她的信仰不仅体现在个人的修行与礼佛上,更渗透到她的治国理念中。她深知,佛教的影响力能够触及民心,能够为她的统治增添合法性与道德基础。因此,她积极推动佛教的发展,修建寺庙,供养僧侣,以此来赢得民众的支持与信任。
在她武则天的心中,或许早已埋下了对女性地位的深刻思考与期待。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载初元年(689年)七月,十位僧侣敏锐地捕捉到了武则天的心意,联名向她进献了一部《大云经》。
这部经书,传说是后凉时期的高僧昙无谶所翻译,亦被称为《大方等无想大云经》或《大云无相经》。其内容不仅深奥,更蕴含了对女性地位的深刻见解。经文中提到的“天女净光”,正是对女性力量的赞美与肯定。佛陀在经文中言道:“尔时众中,有一天女,名曰净光。…佛言天女!…(汝)以是因缘,今得天身。舍是天形,即以女身,当王国土,得转轮王,…得大自在。”
这一段经文不仅仅是对女性身份的认可,更是在宣扬女性同样可以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与自由。它传达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女性并非只能在男性的阴影下生存,她们同样可以成为国家的统治者,拥有自己的王国,掌握自己的命运。武则天或许正是从这样的教义中找到了自我实现的勇气与信念。
因此,这部《大云经》的进献不仅是对武则天个人的敬仰,更是对女性力量的宣扬与支持。武则天的心意,正是通过这样的经文得以传递,激励着自己勇敢追求梦想与目标。
《大云经》一经传开,便在僧侣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热烈的讨论。众多僧人纷纷投身于对经文的解释和阐释,其中,云宣等九位僧人共同撰写了一部《大云经疏》,对经文中的两段重要内容进行了深入而具体的解析。
在经书中提到的“即以女身,当王国土”,这一句深刻地揭示了当今圣明神皇的身份与使命。它暗示着净光天女下凡,佛陀的旨意是让她代替李唐统治国家,统一天下。这不仅是对女性领导地位的认可,更是对她作为神皇的神圣使命的肯定。接下来的经文:“女既承正,威伏天下,所有国土,悉来承奉,无违拒者”,则进一步强调了大臣和百姓对神皇的忠诚与奉献。它明确指出,只有全心全意地支持神皇,才能确保子孙后代的繁荣昌盛与家庭的安宁。而那些背叛与逆行者,即使国家不予以惩罚,也必将面临天理的制裁,最终自取灭亡。
《大云经疏》中还有诸如“火德王,王在止弋”和“武兴圣教,国之大珍”等重要语句。“止弋”实际上是“武”字的另一种表达,暗示着武则天的统治不仅是权力的象征,更是佛教教义在国家治理中的体现。这些解释彰显了经文的深邃内涵,也为武则天的登基提供了更为神圣的依据,成为了“叨承佛记”的重要论据。
因此,僧人们的这一解释不仅为武则天的统治提供了宗教的合法性,也使得她的身份被视为佛教教义的具现。
开经偈[ji]
武则天(唐)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这段开经偈不仅是佛教经典中的重要一部分,更是对人生真谛的深刻揭示。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智慧和法门并非轻易可得,而是需要经过漫长的时间和无数的磨难才能领悟。每一个字句都蕴含着深邃的哲理,鼓励人们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不懈努力,坚定信念。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武则天作为唯一的女皇帝,其生平与佛教的渊源深厚。她不仅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更是一位具有非凡智慧的女性。她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卓绝的权谋,成功地在男性主导的社会中崭露头角,执政时间长达四十余年,成为历史上不可忽视的传奇人物。
武则天与佛教的关系可谓密切而复杂。她曾两次迎奉法门寺的佛骨舍利,显示了她对佛教的尊重与信仰。与此同时,武则天也巧妙地将佛教作为巩固政权的工具,通过佛教的影响力来增强自身的统治合法性。这种神权与政权的结合,成为了她治国理政的一大特色。
在她的统治下,佛教不仅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还在社会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武则天利用佛教的教义,来宣扬自己的治国理念,塑造了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她通过对佛教的支持,促进了文化的繁荣与社会的进步,展现了女性领导者的独特魅力和智慧。
太平公主也成了唐朝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她以参与多次政变而著称。她的三次政变不仅深刻影响了唐朝的历史进程,也展现了她作为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挣扎与追求。
神龙政变
公元705年,武则天晚年,张易之和张昌宗兄弟权倾朝野,引起朝堂不满。在张柬之等人的领导下,太平公主参与了推翻张易之兄弟的政变,逼迫武则天退位,恢复唐中宗李显的皇位。
政变成功,武则天退位,李显复位。太平公主因功被封为“镇国太平公主”。
唐隆政变
公元710年,韦后毒杀唐中宗,企图效仿武则天篡位。太平公主与李隆基联合发动政变,诛杀韦后及其党羽,拥立唐睿宗李旦为帝。
政变成功,太平公主的权势达到顶峰,李隆基被立为太子。
先天政变
公元713年,太平公主与李隆基之间的权力斗争加剧。李隆基先发制人,清除太平公主的势力,太平公主逃入山寺后被赐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