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 司马
悟空拦住了猪八戒不让进城。八戒一脸不高兴,眉头紧锁,似乎对悟空的阻拦感到不满。悟空耐心地解释道:“八戒,听我说,洛阳城的司天台可不是普通的地方。那可是一个能够查出仙人和大能路过的神秘所在,任何在这里出现的异常情况都会被立刻察觉。”
八戒撅着嘴,心里有些不情愿,反驳道:“我又不是去打架,就想吃一点,喝一点。为什么不能进去看看?”悟空摇了摇头,继续说道:“你不知道,司天台的监控极其严格,我们这些修行者一旦被发现,必然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更何况,若是被人认出我们的身份,恐怕会引来一场误会,甚至动手。”
悟空的语气中透着一丝急切,他想让八戒明白这个地方的特殊性。“我们去洛阳城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为了与人争斗。若是因为一时的冲动,惹上了不必要的麻烦,反而会影响我们的计划,甚至让我们陷入更大的困境。”
八戒听着悟空的话,心中渐渐平静下来,虽然依然有些不满,但也明白了事情的严重性。他叹了口气,终于点了点头,表示理解。悟空见状,心中松了口气,知道这次的劝说总算是成功了。
猪八戒感触道:“猴哥,你变了,真的变了。以前的你总是那么调皮捣蛋,喜欢打打闹闹,似乎从来不在乎什么道理。可如今,你却开始像师父一样,爱讲道理,爱分析事情的对错。这让我想起了师父常常教导我们的那些话,仿佛你也在慢慢接过他的衣钵。”
悟空听后,微微一笑,眼中流露出一丝无奈:“也许,这是一种成长吧。经历了那么多的磨难和挑战,我渐渐明白了道理的重要性。可是,八戒,你要知道,我并不是师父那样的手无缚鸡之力者。师父的智慧在于他的宽容与包容,但他有时却没有足够的力量去保护自己和他人。”
猪八戒点了点头,似乎明白了悟空的意思。“你是说,光有道理是不够的,面对妖魔鬼怪,还是需要实力来捍卫正义?”
悟空认真地说:“正是如此。道理可以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这个世界,但在面对那些妖精时,光有道理是没用的。讲了半天,妖精还是会想着要吃掉我们,只有实力才能让他们知难而退。”
第二天洛阳郊外,孙悟空等到了司马承桢。
司马承祯(639-735年),字子微,法号道隐,自号白云子,河内郡温县(今河南温县)人。唐朝道士,曹魏太常司马馗后代,道教上清派第十二代宗师。
少时笃学好道,无心做官。拜师嵩山道士潘师正,学习上清经法、符箓、导引、服饵等道术,隐居天台山玉霄峰。个人文学修养极深。
三人在晨光中见到了司马承桢。
司马承桢,一位跨越四十载春秋,道行已臻化境的道士,随意一站,却如同遗世独立的松,静静守望着心灵的净土。他的面容,被岁月精心雕琢,每一道皱纹都仿佛藏着无尽的故事与智慧,而那双眼眸,深邃如夜空,闪烁着洞悉世事却又超脱物外的光芒,仿佛能穿透迷雾,直视人心最深处的渴望与迷茫。
他身披一袭道袍,那布料虽不华丽,却在晨光的照耀下,泛着淡淡的光泽,如同他整个人一般,朴素中蕴含着不凡。道袍随风轻轻摆动,宛如山间轻雾,又似流水潺潺,带给人一种难以言喻的宁静与和谐。腰间的麻绳,简单至极,却是对道家“少则多,简则明”理念的最好诠释。
司马承桢手持一柄拂尘,那拂尘不仅是他清除尘埃、净化心灵的工具,更似他心灵的延伸,每一次轻挥,都仿佛在驱散世人心中的迷雾,引领他们走向光明。他的步伐,轻盈而不失稳重,每一步都像是踏在了时间的节点上,既是对过去的告别,也是对未来的迎接。
司马承桢,这位才华横溢的道士,怀着对道理的渴望和对智慧的追求,从天台山的清幽之地,被武则天亲自召唤至繁华的洛阳城。此行不仅是为了问道,更是为了在游历中,寻找自己心中的真理与信念。
当他走到洛阳郊外,迎面而来的是一幅生动的画面。三个与众不同的胡商,身着独特的打扮,仿佛从遥远的异域飘然而至。他们的形象各具特色,令人过目不忘。那位瘦削的商人,虽然面容清瘦,却散发着一种非凡的精神气质,仿佛他的每一个眼神都蕴藏着无尽的智慧与见识。与之相对的,是一位体态丰盈的商人,他的举止之间透着一种优雅与风度,仿佛在告诉世人,真正的财富不仅在于物质,更在于内心的修养与风范。
而在这两位商人之间,站着一位年轻的少年,他的气质更是令人惊艳。英气逼人的他。他的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似乎对未来充满了无限的可能。在这个瞬间,司马承桢感受到了一种奇妙的共鸣,仿佛这三位商人不仅仅是过客,更是他在洛阳之行中不可忽视的引导者。
猪八戒想起西游路上,唐僧师徒来到隐雾山前,唐僧看山峰险恶,远远的有些凶气,暴云飞出,渐觉惊惶,满身麻木,神思不安。孙悟空这时提醒师父,莫要忘记了《多心经》中的四句颂子“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三藏道:“徒弟,我岂不知?若依此四句,千经万典,也只是修心。”
行者道:“不消说了。心净孤明独照,心存万境皆清。差错些儿成惰懈,千年万载不成功。但要一片志诚,雷音只在眼下。似你这般恐惧惊惶,神思不安,大道远矣,雷音亦远矣。且莫胡疑,随我去。”那长老闻言,心神顿爽,万虑皆休。
猪八戒现在明白孙悟空的思想的范畴及内心世界。唐僧本是孙悟空的师父,按说禅学修为远高于孙悟空,但此处却是孙悟空的境界高于了唐僧。他有一颗坚忍不拔的心。只不过心中的境界有高低,体现出了层次感而已。这里孙悟空的修心,便有了高于他师父唐僧的立体感。猴子不是现在强,西游路上他的境界也是越走越强。
孙悟空一指旁边的青石,司马道长,我想与你论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