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 转世
事情缘由那便是八戒的父亲本尊——东华帝君。此次,他决定再度派遣一个分身转世,重演那段充满挑战与机遇的爱情修仙之路。这个转世之人,名叫吕洞宾,传说中他将以其卓越的才华和坚定的信念,再谱写出一段动人的修仙传奇。
与此同时,西王母也不甘于沉寂,她的心中燃起了雄心壮志,决定派遣自己的分身转世,化身为武则天。武则天的目标无疑是权倾天下,掌控政权。她的转世为了追求权力,更是为了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善财龙女早已心有所念,她早想踏上人间的旅程,与善财童子共同体验世间的酸甜苦辣。善财童子也在岁月的洗礼中逐渐成长,两人之间的情感愈发深厚,眉目传情之际,他们决定在人世间携手共度余生。于是,这对有情人也选择了转世,踏上了属于他们的爱情与修行之路。
孙悟空失望透顶,心中满是无奈与沮丧。他辛辛苦苦带着八戒一路奔波,终于来到观音菩萨面前,却没想到这一切竟然是一场空。
观音菩萨察觉到了孙悟空内心的波动,轻声说道:“悟空,你成佛了,性子却依然如此急躁。你们的来意,我早已了然于心。”
“在善财童子转世之前,我早已让他吐出身上所有的三昧真火,那些火焰中蕴藏的力量,足够你们使用。”
孙悟空心中明白,事情的真相远比他想象的要复杂,一定有什么事要他们完成。
观音菩萨缓缓言道:“八戒的解毒,有两个条件。首要之务,他需亲赴流沙河上这个特定之地,方能接受你的解毒。其次,朱小戒需踏入凡尘,前往盛世大唐,守护那位龙女转生的太平公主,确保她与红孩儿转世的薛绍能缔结良缘,共谱人间佳话。”
孙悟空挠了挠头,一脸不解地问道:“菩萨,这背后的缘由究竟为何?为何会有如此奇妙的安排?”
观音轻叹一声,目光中满是对世事的忧虑:“近年来,随着众生向佛之心日盛,欲踏入佛界者络绎不绝。然而,流沙河却成了他们难以逾越的障碍,众多生灵在此徘徊不前,苦寻解脱之道。佛祖心怀慈悲,深知流沙河作为通往佛界的重要门户,其畅通与否,关乎信仰的传播与心灵的归宿。因此,你们的使命,不仅是解救八戒,更是要清除障碍,让流沙河之路通畅,使那些被困的信徒得以顺利跨越,继续他们的修行之路。”
“至于太平公主与薛绍的婚事,也是天命所归。你们需确保这段姻缘不受干扰,让它成功。”
孙悟空仍然不解,继续问道:“那为什么佛门的大能们不可以来处理这些事情呢?比如您,观音菩萨,难道不能出手吗?”
观音叹道:“并非我能力不足,而是我根本无法出手相助。我们佛界内部也有不同的派别,各自有各自的考量与利益。你想想以前在这条西游之路上,多少佛门弟子在暗中阻挠你们,试图阻止你们获取真经,甚至有意无意地设置重重障碍,令你们的旅途更加艰难。
烧干流沙河,这是一项了不起的功德,能够为无数众生带来福祉。然而,各个派别都想将这份功德据为己有,生怕别人抢了先机,导致利益的分配不均。与此同时,谁又不愿意成为众矢之敌,承担起被其他派别指责和攻击的风险呢?因此,最终却没有一方敢于迈出这一步,任由流沙河的困扰继续影响着信徒的前行。”
在佛教经典中,佛陀的教法通常以“如是我闻”(evam maya? suta?)开头,这是经典的标准开头语,表示这是弟子们所听闻并传承下来的教法。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以“如是我闻”开头的经文都是佛陀亲口所说,而是表明这些教法是经过弟子们的记忆和验证,被认为是佛陀的教法。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确实经历了不同的发展和分支。佛教的分裂主要是指后来上座部(theravada)和大众部(mahasamghika)的分化,这是佛教历史上最早的一次重要分裂,大约发生在佛陀入涅槃后的100年左右。
1.?上座部(theravada):上座部被认为是最古老的佛教传统之一,主要流传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老挝和柬埔寨等地区。上座部强调佛陀及其弟子的原始教法,即“上座”(长老)所传承的教义。上座部的教义和实践主要基于巴利三藏(pali ),这是佛教文献中最早的一部经典。
2.?大众部(mahasamghika):大众部是早期佛教的另一个主要分支,它后来进一步分化为多个子派,包括法藏部(dharmaguptaka)、说一切有部(sarvastivada)和经量部(sautrantika)等。大众部的教义在某些方面与上座部有所不同,例如对于菩萨道的看法和对于戒律的解释。
这次分裂主要是由于对戒律和教义的不同理解和实践,以及对于僧团领导权的争议。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分歧逐渐加深,导致了佛教内部的不同派别。
此外,佛教在后来的几个世纪中继续发展和变化,形成了多个不同的传统和宗派,包括大乘佛教(mahayana)和金刚乘佛教(vajrayana,又称藏传佛教)等。大乘佛教强调菩萨的理想和普度众生的愿望,而金刚乘佛教则包含了更为秘密和复杂的修行方法。
佛教的这些不同分支和传统反映了佛教教义的多样性和适应性,以及它在不同文化和地理环境中的发展。尽管存在差异,但所有佛教传统都认同佛陀的基本教导,即四圣谛和八正道。
观音面带无奈,语气中透着一丝坚定,她缓缓说道:“悟空,事情已经发展到这个地步,我们必须找到一个折中的方法。你和八戒前往流沙河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帮助解毒,而不是为了追求什么功德。这样一来,各个门派就都能说得过去了。”
孙悟空心中涌起一阵悲伤,仿佛被无形的枷锁束缚住,堂堂佛界却依然无法摆脱那令人窒息的关系。他深吸一口气,心中暗自叹息:“无论我去哪里,似乎都逃不过这些复杂的牵连。”
猪八戒则显得有些犹豫,他摇了摇头,眼中闪烁着复杂的情感,坚定地说道:“不,我不能为了自己的事情而把儿子朱小戒牵扯进来。为了他,我宁愿放弃解毒的机会。我不能让他背负这样的负担。”
观音道,诸法皆因缘而生,因缘尽时,法亦随之灭去。你身上所承受的苦毒,其实是你父亲所做之事的果报。朱小戒,前往洛阳不仅是为了保护太平公主,更是为了结你所种下的因缘。
猪八戒疑惑地问:“我究竟种下了什么因?”
观音微微一笑,语气中透着深意:“你在下界前,曾公开调戏嫦娥,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事。而在天竺国,你又一次在大庭广众之下,与嫦娥亲昵拥抱,毫不顾忌她的身份与尊严。嫦娥因此羞愧难当,后来在天庭,她的心中始终无法释怀。于是,她转世来到大唐洛阳,成为了一名青楼名妓,名为白牡丹。你所留下的情债,唯有你的儿子才能为你解开。”
猪八戒听到观音大士的话,心中顿时陷入了沉默。他明白,作为父亲,自己不能将债务强加在儿子身上。毕竟,这不仅是金钱的债务,更是情感的纠葛,自己的责任不应由儿子来承担。面对这样的选择,他感到深深的矛盾与痛苦。
观音察觉到猪八戒的犹豫,便进一步解释道:“你放心,你的儿子去是绝对没有生命危险的。更重要的是,情债是需要情来偿还的。只要双方真心相爱,彼此之间没有虚情假意,那么这份情债自然会随着真挚的感情而化解。”
听到这些话,猪八戒的心中不禁一动。他知道观音大士的话总是重若千金,充满了智慧与洞察。尽管儿子的生命没有危险,但他心中仍然对这份情债感到深深的担忧。然而,观音的承诺让他感到了一丝希望,或许这真的是解决问题的良方。
经过一番思考,猪八戒终于下定了决心。他转向孙悟空说道:“观音大士都如此说了,我决定答应她的提议。我们先去流沙河,为自已解毒。”
孙悟空闻言,眉头紧锁,眼中闪过一抹愤慨与无奈:“原来如此,佛门之中亦有纷争,利益纠葛。竟连这等大事都能阻碍。那菩萨您今日为何又愿将此重任托付于我和八戒二人?”
观音菩萨微微一笑,眼中闪烁着智慧与慈悲:“悟空,你与八戒性情刚烈,不畏强权,敢于挑战一切不公。正是这份不屈不挠的精神,让你们在以往的西行路上屡创奇迹。佛门其他门派知道是你们出手,他们都没有异议。再者,我正是看中了你们这份心性,才决定将这份重任交予你们。
再者,佛门虽存纷争,但总有大义所在。烧干流沙河,不仅是为了解救被困的众生,更是为了维护佛门的清净与庄严。此事若成,将惠及无数,功德无量。而你们是我的自己人。也将因此你们也会获得更加深厚的修行与感悟。其中的好处,你们慢慢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