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听风雨 作品

第235章 选秀?

一晃又是到了一年春耕的时节,韩末也不可避免的忙了起来。

太后自从被人揭下了一层假面之后,就不再保持安静,整日里和宋昭歌斗智斗勇,后宫一片乌烟瘴气。

撕破了最后一层面皮,太后对宋昭歌的刁难也越发的不加掩饰了。

当然这其中,也少不了沈嫣然的推动。

正如这日……

“太后娘娘,嫣然进宫已有半年,之前太后娘娘身体抱恙,错过了钦天寺算好的日子,如今太后娘娘已经大好了,是不是应该把册封仪式提上日程?”

宋昭歌手中捧着一杯热茶,坐在太后的下手,脊背挺得笔直,身上穿着紫色的宫装,整个人看上去优雅又大气。

长长的套甲套在手上,鬓边的凤钗随着她的动作微微晃动,长长的流苏在阳光的照耀之下洋溢着璀璨的光芒,衬着一张绝色的脸越发娇美。

说话间眉目轻抬,顾盼生姿的样子惹人嫉妒。

“这话是说的没错,可是这沈嫣然进宫已有半年有余,皇上日日宠幸,却也没见她的肚子有什么动静,反倒是见她日日召见太医,可见是个身体不好的,这册封仪式,怕是要在推些日子了。”

太后端坐在主位,看着那一张倾城绝色的只觉得脑仁疼,额角的青筋突突直跳,声音也带着些许不耐烦。

“皇家以绵延子嗣为重,沈嫣然若是不得宠,哀家也就不说了,可她偏偏颇得圣心,这就怨不得他人了。”

太后的话有些强词夺理,然而宋昭歌却无从反驳。

淑兰殿分为主殿和偏殿,二者看上去是分离的,实际上其中被人挖了一道可以相通的密道。

当初韩末表面上将她禁足,整整一个月没有踏进淑兰殿主殿的门,实际上却是通过其中的密道与她日日见面。

并且,当初找出内鬼的那一出戏,也是由此完成的。

沈嫣然一直缠绵病榻,虽然宋昭歌提前给了解药,可是那毒终究对她的身子有些许影响,以至于这段时间一直需要服用汤药调理身子。

当然,这都是题外话。

当初事情真相如何,沈嫣然作为中间人自然是知道这件事情的,可是在外人看来却是沈嫣然截了宋昭歌的胡,日日受宠。

太后此番言论,一方面是在强调沈嫣然不能生育,另一方面却也是在讽刺宋昭歌受宠这么长时间却依旧没有动静。

宋昭歌目光不着痕迹的环视一周,果然就看到其他嫔妃嫉妒的眼神,眼底闪过一丝阴沉,慢慢的把茶杯放在了桌子上面。

“那太后的意思是,受宠但是没有怀上龙嗣,就不能举行册封仪式吗?臣妾倒是不知道,这是哪门子的规矩。”

宋昭歌声音之中带着些许不悦,锐利的目光不偏不倚的对上太后的眼睛。

“太后这般说,可是对臣妾有什么不满?”

“贵妃知道就好,皇上日理万机,本应雨露均沾,可是他独宠你姐妹二人,若是能够成功的诞下皇嗣,哀家也就不说什么了,可是现在……哼!”

看着宋昭歌变脸,太后也懒得装下去了。

手中的茶杯啪嗒一声摔在桌子上面,滚烫的茶水裹着舒碧绿的茶叶溅在石桌上,晕染出一副上好的山水图。

目光在众人身上划了一遍,带着些许恨铁不成钢。

“还有你们,贵妃娘娘手段了得,能够拉拢圣心,难道你们就是吃白饭的吗?入宫这么长时间了,最久的也有三五载,可是竟然连一个能够留住皇上的都没有,当真是太让哀家失望了!”

太后一顿长枪短炮,直接把所有人都轰了个遍。

表面上是在说这些人没有本事,实际上是在明嘲暗讽宋昭歌独霸圣宠。

一众嫔妃羞愧的低着头,安静的跟鹌鹑似的。

面上乖巧的紧,只是心里面如何做想就不从得知了。

宋昭歌心中警铃大作,下意识的抬头,就见太后嘴角绽开一抹诡异的弧度声音,宛如施舍。

“哀家对你们也不抱什么希望了,总归是到了三年大选的时候,你们啊,都长点心吧!”

太后说完这句话之后,便扶着谢嬷嬷的手款款离去,看着她离去的背影,不少人如遭重击,失魂落魄的坐在石凳上面。

宋昭歌的脸瞬间沉了下来,眸子里面不光流转,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亭子外面的花争先斗艳,吸引着蜜蜂和蝴蝶前来采蜜。

小草儿绿意盎然,肆无忌惮的舒展着娇嫩的身躯。

高大的树木兢兢业业的舒展着枝桠,为枯燥的天气带来一份绿意。

小鸟不知何时攀上树枝,啁啁啾啾地叫

个不停。

烈阳炙烤着大地,像是要把大地紧紧锁着的水分吸收。

清风不请自来,带走一丝丝燥热引起的烦闷。

宋昭歌目光望着远方,眼底波光流转,嘴角笑意盎然,身上的气息却如同冰雪般冷冽。

太后方才一番言论,表面上是在敲打众嫔妃,实际上是在与她下战书。

韩末不是好色的人,后宫的嫔妃甚至没有填满所有的宫殿。

和其他几代皇帝比起来,简直逊色不少。

太后如今此举,一方面是想要借由新入宫的秀女来分散韩末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也是想借机拉拢一些人来为她卖命。

虽然说后宫不得干政,可是前朝和后宫向来都是息息相关的。

有人母族强大,在后宫之中自然不会受到什么委屈,就好比之前的萧淑妃。

有人在后宫中站得住脚,前朝自然也就会受到牵制,比如现在的宋昭歌。

太后哪里是真的想给韩末选妃,这是在向她宣战呢。

看了一眼满脸焦躁的一众妃嫔,宋昭歌没有多做停留,带着沈嫣然回了淑兰殿。

太后不想举行册封仪式,她偏要举行,不仅要办,还要风光大办!

这般想着,宋昭歌让人给韩末去了个口信。

宫里面的人只听说莺歌在御书房呆了片刻,随后便捧着一道圣旨离去,第二天,皇上要立后的消息就传遍了朝野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