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再出宫
苏禾这一次病的不轻,在床榻上缠缠绵绵的躺了小半个月。
这一次,如同上一次苏禾受伤一样,韩末依旧是没有去探望,只是名贵药材如流水一样送进去。
整个偏殿终日里被浓浓的药味包裹,让人不愿靠近。
病好了之后,苏禾便主动要求回府,到也没人拦着,韩末只派了人装了重重一马车物品送了回去。
宋昭歌还是和曲岚岚往常一样,管管宫里的琐事,看看医书。
没有人打扰,自乐的清静。
只是太后那边也不只是怎么了,有些沉不住气,三天两头的请宋昭歌去喝茶。
“贵妃到底是有本事的,打理这么打一个后宫,可曾有吃力的地方?”
凤印在宋昭歌手里的时间越久,太后就越是焦躁。
现在不管是前朝还是后宫,她的手都伸不进去。
韩末和宋昭歌两个人就像是商量好的一样,把两处围得水泄不通,纵使她有万般本事,也使不出来。
“多谢太后关心,大多都是一些琐事,有姐妹们帮衬,倒也还算是得心应手。”
宋昭歌不卑不亢,说话做事可圈可点,让人挑不出半点错来。
太后就像是一拳打在棉花上一样,有些气闷。
“你到底还年轻,性子不稳,想要放松一下也是应该的,若是哪天定不下心来,就来母后这里坐坐,母后替你分忧。”
这话是说:年轻人定力差,难免会贪玩,还是把大权交给我吧。
“太后放心,爹爹自小教给臣妾,要亲力亲为,自己的事情不可以假手于人,太后把凤印交给臣妾,便是对臣妾的信任,臣妾自知肩上重任,定然不会松懈。”
宋昭歌假装听不懂,故意打太极。
一番话说的滴水不漏,甚至还反将一军。
“太后为前朝后宫操心良多,臣妾定然不可能打扰您。”
这话是说:你年纪大了,这后宫的事情你就不要管了,颐养天年吧。
太后胸脯微微起伏,脸上的表情有些不好看,强撑着没有动怒,实际上心里面气的呕血。
宋昭歌却是悠哉悠哉,一会儿吃吃茶,一会儿拈一块点心放在嘴巴里,那模样,惬意极了。
好在这样的时光并没有持续多久,小路子扯着尖细的嗓子进来的时候,太后总算是松了一口气。
“行了,就不打扰你们两个了,既然末儿下朝了,你便先回去吧,但是切记,一定要劝皇上雨露均沾,可不能独宠一枝。”
太后的脸色有些不好看,故意揉了揉太阳穴,装作一副体力不支的模样。
宋昭歌假装听不懂她话中的意思,转身行礼走了出去。
刚到门口,就听见屋里传来声声瓷片破碎的声音,嘴角不着痕迹的勾起一道红痕,在阳光的照耀下光彩夺目。
小路子看见她的笑容,冷不丁的打了个哆嗦,深深的把头埋了下去。
淑兰殿,韩末一身便服,看上去很是爽朗。
身形被拉的修长,本就俊逸的脸越发出尘。
见到宋昭歌,嘴角勾出一抹淡淡的笑容。
“衣服已经让人准备好了,快去换上吧,今天带你出城玩玩。”
韩末笑的狡黠,宋昭歌总觉得他的笑没有那么简单。
可依旧什么都没说,转身去内殿换了衣服。
宋昭歌天姿绝色,以往穿着铠甲倒没有什么,顶多被人当成小白脸。
可是如今一身素色衣服,金玉容貌,看上去最是吸引人,换好衣服出来,就看见韩末痴痴的看着自己,忍不住挑起嘴唇。
“怎么样?”
“爱妃自然是绝色倾城,朕都有些不愿意带你出去了,生怕那些俗人把你拐跑了。”
宋昭歌翻了一个大白眼,嘴角却不自觉的挑出一抹笑。
出了宫,宋昭歌才发现韩末并不是自己一个人,随行的还有江荣烈和几个武将,脑子里面瞬间就清明了。
“秋猎?”
“爱妃真聪明!”
韩末毫不吝啬自己的欣赏,扬起马鞭,狠狠的敲在马屁股上,骏马瞬间如同离弦的箭一样飞了出去。
冷风呼啸,
宋昭歌差点没听清他说话。
“往年秋猎都是在皇家围场,去年先皇去世,秋猎被耽搁了,今年需要好好的检查一下,不能让有些之人有机可乘。”
宋昭歌了然。
自然知道这有心之人指的是谁。
恍然大悟的同时也有些奇怪。
韩乾似乎好久没有动静了,如果不是韩末提起,她都差点忘了还有这么一号人物。
说话间,一行人已经到了围场。
宋昭歌到底是女子,就算是奉为少将,依旧是没有踏足过围场,如今一见,瞬间心生肃穆。
秋高气爽,倒是难得的好天气。
只见围场之中到处都铺着天然丛生的草坪,一脚踩上去,瞬间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
不远处是各色各样的花,浓的发红发紫,烈的让人心生豪放。
尤其是那大簇大簇的菊花,姜黄一片,看上去格外喜人。
武将们带着部下到处晃荡,检查有没有危险的地方。
而韩末则是带着宋昭歌四处瞎逛。
“这里占地百亩,平日里皆有人打理,看起来可还行?”
四目望去,韩末心生豪迈,甚至立刻就像拉弓射箭,得他个硕果累累!
“自然是好的。”
宋昭歌忍不住附和,却听的耳边一声叹。
疑惑的转头,就看见韩末一脸古怪的拧着眉:“这良田拿来做围场到底还是有些可惜了,倒不如拿去种地,不知道能养活多少百姓!”
宋昭歌:“……”
“做皇帝的都想着如何骄奢淫逸,你倒是反其道而行之,想要把这好好的围场改成良田种地,做皇帝做成你这样的,还真是闻所未闻。”
韩末也笑,笑的意味深长。
“古人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我之所以是皇帝,那是先帝打下来的江山,实际上我没有出太大的功劳,但是如果我做的不够和民意,最终还是会改朝换代。”
古往今来,野心勃勃的人不少,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也不在少数,但是全心为民的人总归会众望所归,这点韩末还是一直记在心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