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弓刀 作品

第214章 审判

翌日,李祎醒来已近午时,王府还是一如既往的寂静无声。

他一出卧房,就遇到正在院子里喝酒的裴行。

李祎开口就调侃:

“不知道的还以为到了秦楼楚馆,掌监北军五营的中军将领,竟然在亲王府白日买醉。”

裴行见到他愣了一愣,显然是没料到。

随后就翻了翻眼皮:“你哪只眼看我买醉?”

李祎走近一瞧,确实只是茶汤,而并非酒水。

不过方才那一饮而尽的悲怆架势,怎么看都不像喝茶的。

“牛饮,粗俗。”

李祎其人,除了在易禾的事上处处留心,对旁的都很木讷。

是以不知“粗俗”二字,完完全全戳到了裴行的痛处。

裴行双目赤红,眼看着就要发起狂来。

李祎却甩着袖子去净脸了。

“道士,你家世显赫学富五车,还习得一身超绝剑术,便说一句天纵之才也不为过。”

李祎掬着一捧水歪头看他。

“算你识相。”

裴行咂咂嘴:“在下粗俗鄙俚,那些世家女郎看不上倒情有可原,可是你这样厉害的人物,为何也能被弃如敝履?”

“嚯……”

李祎不意裴行会激将他,只轻叹了一声,也不急着应话,而是慢条斯理先把脸洗净。

随后又招来侍人替他煎茶。

待落了座才悠悠开口。

“其一呢,你是被白家女看不上,我是被易家子看不上。你可知道,以诗书扬名的世家贵女,建康少说总有几十号 ,白家女唯其一耳?。”

“可她不如易禾半分美仪,你我既然同为敝履,还要分个胜负不成?”

“至于其二,你心里这个人我刚好识得,此人只有才名,不闻德音,她心悦非你,于你而言不是坏事。”

裴行本就不爱听这话。

又想起当日在饮宴上受过白家女郎援手,哪里还忍得了,当即霍霍起身。

“你呢,出身名流却搬弄口舌,这算有德行?”

李祎没想到他急眼,气得把茶盏重重搁下。

“姓裴的,我拿你当友人,你拿我当歹人? ”

裴行不服气:“凡事只论一个理字。”

“论理,可以的,有人能上窥坟典,下参枢机,文通五经,策谙九府,诗书算个什么?”

“她若出身闺阁,建康一才还能轮得到白家女?”

裴行不忿:“谁让你比这些了?”

李祎也寸步不让:“原本是比不得,我都嫌辱没。”

裴行撇撇嘴:“你有什么资格说辱没,人家又没看你一眼。”

李祎笑笑:

“我长生观的住处至今还有白家女写就的罄露尺素一十三封,你自己不妨去看看。”

他就不信今天骂不醒这个蠢物。

裴行脑子里“轰”一声响过,人都叫这句话惊呆了。

“你说真的?”

自己被拒固然心酸,可旁人得意更为致命。

这道士哪里讨人欢心了?

李祎见他怔愣,晓得这剂药是有些下猛了,想找个由头别过去。

裴行却先开了口。

“那……其三呢?”

李祎斜眼打量他几回,见他神色已经无异,这才开口。

“其三,也要看你的对手是谁。”

裴行梗梗脖子。

确实,跟道士争的都是天家贵胄。

白家女,应当还没有意中人。

这件事其实他也琢磨了许久。

白家女郎早过了当嫁之年,她家世清白,还有个在朝廷做官的兄长。

合该早被那些世家子弟争破头才是。

怎么会迟迟未嫁呢。

李祎见他沉思,马上点破他的心思。

“你不会以为她是因为觅不到良缘才不肯嫁的吧?”

裴行反问:“那还能因为什么?心系于你?”

“滚。”

“因为她惯会沽名钓誉。”

李祎端了衣摆坐下,拾起茶盏来抿了一口。

“前两年她与京兆韦家的二公子已经行了纳采,后来二公子的父亲被朝廷指去了北地做外流官,她便背着家里马上同韦二退了婚。”

“这事你肯定不知。”

裴行虽然不知此事,但韦家二公子他却见过。

此人品貌俱佳,颇有些才干。

如今已经官至度支侍郎,白青正是在他手下应职。

“那……后来呢?”

“后来韦二成了朝廷新贵,她又想再续前缘,可韦二也不是傻子,如何肯再娶她?”

裴行默默点了个头。

这半天他心里早就云雷奔涌,已经说不出什么情形。

李祎见他满脸都是猜疑之色,就知道他听进去了大半。

“贫道若没猜错的话,她当下择婿的人选,应当是卫凌。”

裴行晃了晃脑袋:“话尽于此,你别再说了。”

“我才不信你。”

他心里面勾勒过无数遍的那个人影,现在终于混沌一片了。

“也没多得可说了。”李祎展了展肩臂,也未跟裴行道别,便出了王府。

裴行跟在身后相送。

待他出了门,裴行凑近他悄声问道:

“你们几人同时心悦太常卿,却能和睦共处,这又是个什么缘由?”

“这个么……”李祎仰头想了一阵:“当然是因为我们格高意远。”

“不对。”

“是因为你们都没如意。”

说完就自顾乐了起来,仿佛报了血海深仇一般。

“你……”

李祎气得拿手指他。

但转念一想,又觉得极有道理。

有时候局外人总是能一语中的。

其实裴行心中也十分憋闷。

他就是来王府应个值,不料遇到李祎这个浮浪子,无端被人戳着痛处一番好骂。

……

司马瞻回府之后,才知道李祎已经不告而别。

听说还跟裴行对骂了一阵。

最近朝堂不怎么安生,皇兄也时不时想骂人。

大臣们今日敦促他立后,明日又提醒他勿要专宠。

明里暗处都是陷阱。

门阀们知道若要立后,淑妃当仁不让。

若真立了淑妃,他们又要说外戚势大。

司马瞻也觉得好笑,自古以来君庸却说花迷眼,倾国从来骂美人。

如今天子还未昏聩,这些人就等不及要审判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