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一程 作品

第 444 章 欺负

群臣虽不明白景熙帝为何突然提及皇后,但皆老老实实,静待下文。

景熙帝目光扫过殿下众人,继续道:“且皇后希望,朕能给惠贵妃和宸妃追封,以彰其德。”

此言一出,满朝哗然。

惠贵妃,燕王生母;宸妃,魏王和赵王生母。

这陛下,要在这个节骨眼,追封惠贵妃和宸妃?

“惠贵妃、宸妃早逝,朕心痛惜。”景熙帝的声音里带着一丝追忆。

“念及昔日二人勤勉恭谨,劳苦功高。朕决定,依皇后所请,追封惠贵妃、宸妃。”

他微微抬手,示意身旁的李德海宣旨。

李德海躬身领命,上前一步,从小太监端着的托盘上取出一道明黄色的圣旨,缓缓展开。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惠贵妃顾氏,毓秀名门,德容兼备,协赞内政,懋著功勋,今追封为惠元皇后,钦此!”

圣旨宣读完毕,大殿内一片死寂。

所有人的目光,都不约而同地投向了站在皇子班列前排的裴明绪。

惠贵妃成了惠元皇后,那燕王,便是名正言顺的嫡子了。

陛下这是……属意燕王为太子?

裴明绪垂下眼帘,将眸中翻涌的情绪尽数掩藏。

父皇追封母妃为皇后的旨意,于他而言,并非惊喜,而是……震惊。

他实在不明白父皇此举的深意。

为了立太子?

绝无可能。

至少,眼下绝无可能。

这一点,裴明绪心中比谁都清楚。

父皇忌惮太子。这太子之位,不管是谁坐,父皇都会忌惮不满。。

父皇的心思,如渊如海,深不可测。

他如今是真看不透,也猜不透。

可若非为了立太子,那父皇……又为何要在这个节骨眼上,追封母妃?

这般大张旗鼓,将原本的一团浑水,搅得更浑……

父皇究竟意欲何为?

裴明绪的眉头,不自觉地蹙起。

他挺直脊背,身姿如松,即便心中波澜起伏,面上却依旧维持着一贯的沉稳与淡然。

李德海却仿佛没有察觉到殿内涌动的暗流,他不慌不忙,又从袖中拿起第二道圣旨。

展开,清了清嗓子,继续宣读。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宸妃元氏,淑慎性成,柔嘉维则,侍奉宫闱,克尽敬慎,今追封为孝贞皇后,钦此!”

两道圣旨,如同两道惊雷,在大殿上炸响。

这下,满朝文武彻底懵了。

惠元皇后,孝贞皇后……

两位已故的妃嫔,竟然同时被追封为皇后。

这在大晟朝的历史上,可谓是前所未有。

且如此一来,两个有实力角逐太子之位的皇子,燕王裴明绪和魏王裴明辰,都成了嫡子。

陛下这到底是何意?

众臣面面相觑,心思各异。

裴明瑞的脸色,则是难看到了极点。

他紧紧地攥着拳头,指节泛白,胸口剧烈起伏,几乎要压抑不住心中的怒火。

好!好!好!

真是好得很!

原本以为,裴明宗、裴明珏废了,他身为长子,将是皇子中第一人。

谁知,父皇竟然来了这么一手!

现在,裴明辰、裴明礼、裴明zha绪,都是嫡子。他这个皇长子,彻底沦为了陪衬!

裴明瑞的目光,扫过裴明辰裴明绪,眼中嫉妒与不甘如利刃,恨不能将他们二人千刀万剐。

裴明辰根本不理会裴明瑞那几乎要将他生吞活剥的目光。

一股狂喜自心底喷薄而出,瞬间席卷了他的四肢百骸。

母妃……被追封为皇后了!

还是孝贞皇后!

这谥号,竟生生压过了皇后一头!

裴明辰竭力抑制着,才勉强维持住面上平静,不至于喜形于色,失了仪态。

但他此刻只觉只觉一颗心“砰砰”狂跳,几乎要从胸腔中蹦出来。

从今往后,他便是嫡出皇子了!

且他诸皇子之中,排行第三!较裴明绪,他既长又嫡!

按照“立嫡以长”的祖制,他比行五的裴明绪,更具优势!

裴明辰微微侧首,目光似有若无地扫过身旁的裴明绪,唇角微扬,勾勒出一抹意味深长的弧度。

那弧度里,有得意,有挑衅,更有一种即将大展拳脚的兴奋与期待。

礼部尚书郭民锡眉心紧蹙,在朝班中踌躇良久,犹豫再三,还是缓步出列。

他躬身一拜,沉声道:“陛下!”

“追封惠贵妃与宸妃一事,干系重大,还望陛下三思而后行!”

这骤然追封两位早逝且其膝下皆育有皇子的嫔妃,这岂不是乱了套?

更何况,先皇后梓宫刚刚入葬皇陵,谥号不过是“孝平”二字,不过是个平谥。

如今,宸妃被追封为孝贞皇后,“贞”之一字,乃美谥。

而惠贵妃更是被追封为惠元皇后!

“元”这个字,向来是用于追封原配发妻的!

这……这简直是……简直是悖乱纲常,不合礼制。

大殿之上,静得落针可闻。

所有人都屏息凝神,等待着景熙帝的回应。

郭民锡身为朝中老臣,在朝野上下声望颇高,又深受陛下信重。故而即便圣旨已下,他仍有胆量出言进谏。

既然郭民锡已觐见探路,他们还是暂且观望,看看陛下究竟作何反应。

景熙帝面色沉静,并不见怒色,只是淡淡道:“朕意已决。”

“朕,定要遵从皇后遗愿,尔等休要多言!”

郭民锡面色凝重,眉宇间沟壑愈深,眼里满是迟疑与挣扎。他抬眼,望向了朝班前列的成国公。

成国公乃朝中重臣,又是皇后的亲父,若能出面劝谏,再带动其他人出言,或许......能让陛下收回旨意。

毕竟,这两道旨意,于礼法而言,太过荒唐,难以服众。

郭民锡暗暗叹了口气,若非自己身居礼部尚书之位,肩负维护纲常礼法之责,他是万万不愿趟这趟浑水的。

陛下自亲政以来,乾纲独断,多年积威甚重,朝中上下,谁敢轻易拂逆?

他熬了多年的资历,眼看着可以致仕。他本想着圣寿之后,便告老还乡,颐养天年。

谁曾想,临了临了,竟遇上了这等棘手之事。

成国公却仿佛未察觉到郭民锡求助的目光,他眼观鼻,鼻观心,一副老僧入定的模样,对周遭的一切都置若罔闻。

那日坤宁宫的大火,着实蹊跷。

纵然没有证据,但他心如明镜,此事定与皇后脱不了干系。

他也隐约猜到了皇后的用意,无非是拼着最后一把,也要恶心陛下一番,出一口恶气。

只是她只顾自己痛快,全然不顾旁人死活!

成国公眼中闪过一抹怒意。

陛下心中定憋着一口气,急需一个发泄的由头,此时去触霉头,实属不智。

这个时候,他若是跳出来阻拦,无异于火上浇油,自寻死路。

况且,眼下郑王和安王皆已没了指望,成国公府更需谨言慎行,韬光养晦。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成国公府根基稳固,总有东山再起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