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我需要国际调停吗?
真如指挥部。
黄梅兴旅长阵亡的消息被机要员“跌跌撞撞”地送来。
彼时张治中还在和李楚岳研究着对日战术上的方针变化问题。
张治中已然意识到战前尽管进行了周密的部署,但还是低估了这不到两千人的陆战队的防守能力,再这么打下去,两个王牌师恐怕拼光了才能实现战略目标。
“张长官!前线急报!”
机要员神色慌张地从机要室跑来,中间还差点摔了一跤。
“念吧。”
张治中的眼睛始终盯着地图上的街巷,他正苦苦思索如何找到一条能够突破日军的攻击路线。
为此,他还特地把老蒋的德国顾问法肯豪森请到了指挥部。
通讯兵愣了一秒,随即举起稿纸念道:“八十八师孙师长来电,半小时前攻击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的战斗中,264旅旅长黄梅兴将军,阵亡!”
话音一出,原本还有些嘈杂的指挥部此刻一片沉寂,除了在收发电报的机要员,其余人几乎都将目光聚焦到了通讯兵的身上。
张治中放下手中的铅笔,健步来到通讯兵的跟前,夺过稿纸,所言完全无虚。
身后的法肯豪森能听懂大部分简单的中文,当听到国军一位少将旅长直接战死一线的消息后,他同样十分震惊,用他的话来说,这位黄旅长很勇敢。
出于对战略战术的理性考虑,法肯豪森认为军中不可一日无将,故而他走到张治中的身边,劝道:
“张将军,我们不可沉沦于悲痛之中,此刻正是战事的关键时刻,要及时填补这个空缺,我建议立刻调其他指挥官上任,或升任其直系下属。”
张治中一言不发,攥着电文缓缓走回了地图前,李楚岳能看出张治中的神伤,毕竟黄梅兴是个黄埔一期的孩子,在数次战争中都作出过卓出贡献。
李楚岳赶紧说道:“文白,顾问先生说得有理,前线不能没有指挥官。”
“具体的旅长人选,让孙元良自己去定吧。”张治中缓缓说道。
然而孙元良此时却十分诡异地做了一件离谱的事情,这份电报他不止发给了真如指挥部,还直接发到了老蒋的南京官邸。
蒋校长本来还在喝茶品画,一见电文说自己的黄埔爱将喋血沙场,当场杵着手杖就站了起来,挪步到窗户边就要眺望南方。
一方面十分悲痛,但另一方面,老蒋打开了日记本,在日记里书写着和日本人不共戴天的咬牙之恨,发誓要和日军血战到底。
随后,他还喊来了他的一支笔陈布雷,要求撰写一篇颂歌黄将军的旷世文章,以提振全军上下的士气。
一通官方作业施工完毕后。
老蒋开始命令人同英美接触,希望在上海同样有利益关系的他们能够国际调停日方的行为。
没办法,前线的牺牲太过惨烈,还都是他老蒋的嫡系部队,他看了实在太心疼。
在淞沪战役的整个过程中,国军的诸多将领事实上都存在着直接越过上级,越过集团军长官,甚至是战区长官向老蒋汇报。
不在前线的老蒋在看到仅两个小时八十八师就抬下来七个连长这样的战报,他并不会认为是日军强悍,相反,他会认为是张治中指挥失当。
因此,就在各线以生命为赌注取得不小进展的时刻,张治中收到了老蒋的亲电,电文上只有四个字:
“暂停进攻。”
四个字当即点燃了张治中这位儒将心中的干柴,一股大火就着前线的浴血牺牲带来的悲怆瞬间爆发。
这则电文被当着指挥部所有人的面撕成了碎片,其间甚至包括了老蒋安排在集团军指挥部的亲信人员,这无疑是大不敬的行为,但张治中已经无可忍耐了。
站在张治中身旁的法肯豪森亦然无法理解这位中国统帅的心理。
“你们的蒋委员长似乎喜欢以政治控制军事,但临了又要以军事来保全政治。”法肯豪森苦笑着安慰张治中。
或许是老蒋意识到刚刚的措辞太过生硬,于是他重新组织语言,又发了一则电文过来,告诉张治中并非南京军委会想要退缩,而是英法美三国此时提出了调停的方案,上海有望和平谈判。
如此“言辞凿凿”的话术让张治中倍感恶心,如果希望和平,那起初决心在上海作战的计划又所为何?
作为全国领袖,再三更改着作战方针和战略规划,前线的将士又如何能保障血不会白流?
张治中冷笑两声,扼腕叹息道:“我的委员长人在南京,指挥作战就靠着那张不太准确的地图,他不知道前线打得多么艰难,他不知道每一刻都有人在流血。”
李楚岳的脸色同样十分难看,他试探性地问了一句:“文白兄,那我们?”
“不撤。”
张治中的声音不大但却异常坚定,“我们不需要国际调停,要调停,日本人先撤出上海,再谈调停!”
“命令前线各部队,继续进攻!”
法肯豪森在思虑良久后,指着日租界的地图说道:
“张将军,如果逐街逐巷地进行攻坚,伤亡无疑是巨大的,日军三个据点遥相呼应,中间的租界区街巷密布,如果能遣一支精锐组成突击队,在航空兵轰炸的掩护下,以穿插街道为目标,深入到日军阵地腹地,分割包围敌人,阻断敌人据点间的联系,再实施总攻。”
张治中有些犹豫,他反问了一句:“这支突击队多少人比较合适?”
“五百人。”
沉思片刻,张治中沉沉吐了口气,前线的伤亡巨大,如果能有更高效的进攻方法,那自然是好的,但此刻各路还在火线上,他还想看看这一轮进攻的结果。
“如果前方还是失利,也只好如此了。”张治中背着手,叹了口气。
这个形似突击穿插包围的战术,在德军内部被称为运动战,或铁拳计划,而在后来,它有了一个更为响亮的名字——闪电战。
而这个名字,恰恰是由德军的对手英法所创造的,但此种战术,在淞沪战场上的运用效果如何,此刻还是个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