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1章 陈群
陈群字长文,颍川郡许昌县(今河南许昌)人,三国时期政治家、曹魏重臣,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和曹魏律法《魏律》主要创始人。_d.i.n/g.d`i-a_n/s¢h!u.k¨u\.?c.o/m?
陈群出身颍川郡世族,刘备担任豫州牧时,礼聘陈群为别驾;
后来曹操攻破徐州,陈群转投曹操,多次出任县令,被选为治书侍御史;
魏国建立后,陈群升任御史中丞。
此后,陈群又转任侍中,兼任丞相府的东、西曹掾。
曹丕还是太子时,就对陈群十分敬重。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继位为魏王,提拔陈群担任尚书,封昌武亭侯。
“曹丕称帝后,陈群升任尚书仆射;不久升任尚书令,晋爵为颍乡侯。”
“黄初三年(公元222年),曹丕南征孙权,陈群兼任中领军,获授节仗,负责指挥水军;后来又升任镇军大将军,录尚书事。”
“黄初七年(公元226年),曹丕病重,遗命陈群与曹真、司马懿等辅佐朝政。”
“魏明帝曹叡继位,陈群晋爵颍阴侯,获准开府治事;不久,陈群升任司空,位列三公。”
“太和年间,大将军曹真上表请求伐蜀,陈群屡次劝阻;”
“青龙年间,曹叡大兴土木修筑宫殿,陈群上表劝谏。”
“青龙四年(公元236年),陈群去世,死后追谥为靖侯,他的儿子陈泰继承爵位。”
“陈群历仕曹操、曹丕、曹叡三代,竭忠尽职,参与曹魏政权礼制及政治制度建设,参与编撰《魏律》,提出九品中正选官制度,对后世产生影响。”
“时人及后世对陈群褒贬不一,陈思王曹植称赞“至德纯粹”,曹魏学者袁淮、晋朝史家陈寿也称赞陈群贤德;”
“但曹魏大臣吴质认为,陈群不堪大用。”
“南宋学者洪迈、明末清初学者王夫之认为陈群固然忠于曹魏,但是陈群与钟繇等人助曹篡汉,德行有亏。”
“陈群出身颍川郡世族,祖父陈寔、父亲陈纪、叔父陈谌,都很有名声。”
“陈群还是少年的时候,祖父陈寔就很偏爱他,经常对宗族长辈表示,这个孩子必定会振兴陈氏宗族。”
“鲁国人孔融恃才傲物,年龄在陈纪和陈群之间,他先和陈纪为友,后来又和陈群交情深厚,于是便把陈纪视为长辈,见面时坚持行跪拜礼,陈群因为这件事而声名显扬。*咸¢鱼_看^书¨ !哽·薪`醉_哙+”
“刘备担任豫州牧的时候,礼聘陈群为别驾。当时陶谦病逝,徐州的官吏迎接刘备主政徐州,”
“刘备打算前往,陈群劝阻刘备,认为袁术的势力如今正盛,如果东去徐州,必然会与袁术发生冲突,”
“如果吕布趁机袭击后方,到时即使得到徐州,也不能成就大事。刘备坚持前往徐州,果然与袁术发生战斗。”
“吕布于是趁机出兵袭取下邳(今江苏徐州睢宁县古邳镇),又派兵援助袁术,将刘备的军队打得大败;”
“刘备这才悔恨没听陈群的劝告。陈群后来被举荐为茂才,被任命为柘县县令,没有就任,而是跟随父亲陈纪一起到徐州避难。”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十二月,曹操攻破徐州,擒杀吕布,于是聘任客居徐州的陈群为司空府西曹掾属,负责人事任用,当时有人举荐乐安人王模、下邳人周逵,曹操将要聘任两人;”
“陈群把曹操的指令原封不动退还,认为这两人品行不端,早晚会身败名裂;曹操不听,坚持任用两人;”
“后来王模、周逵果然都因为犯法作恶而被杀,曹操为此向陈群致歉。陈群举荐广陵人陈矫和丹阳人戴乾,都被曹操任用;”
“后来戴乾在抵抗孙吴进攻时战死,陈矫则成为曹魏名臣,世人因此称赞陈群慧眼识人。”
“此后,陈群历任萧县、酂县、长平县的县令,最终因父亲去世而辞官。”
“后来陈群又以司徒掾的身份参加官吏选拔考试,名列优等,被任命为治书侍御史,后又转任丞相府参军。曹魏政权建立后,陈群被任命为御史中丞。”
“曹操和大臣讨论是否要恢复肉刑,大家意见不一,曹操咨询陈群的意见。”
“陈群表示,汉朝废除肉刑而改为刑杖击打,本意是出于仁慈之心,但反而使犯人死得更多。”
“名义上减轻刑罚,老百姓就容易犯罪;实际上加重刑罚,老百姓就容易受到伤害。”
“《尚书》和《周易》这样的古代经典都主张肉刑,按照汉朝法律必须处决的罪大恶极者,不能施给仁慈。”
“但是对于其他刚刚够判死刑、可杀可不杀的犯人,就可以用肉刑代替。”
“当时钟繇和陈群的意见相同,但王朗和参与讨论的大臣都认为肉刑不可施行。!l^a/o′k.a.n·s/h*u+.`c+o!m_”
李
白:陈群,出身于颍川(今河南禹州市)著名望族,陈氏。
陈氏一脉从陈群的祖父开始发迹,期间出现了许多著名人物,父亲、叔父以及宗族中的许多叔伯,都是当时的名士。
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之下,陈群自然饱读诗书。尤为难得的是,他本人还勤奋好学,聪慧过人,小小年纪就被家族中的宗父认定为“必定兴旺吾宗之人”。
成年后的陈群并没有急于施展抱负,毕竟当时时局混乱,他一定要选择一位明主。其实说白了,也就是在刘备和曹操中间做一个选择。
当时的刘备集团虽然没有形成气候,但陈群对刘备的为人是早有耳闻,此外刘备是皇族后裔,跟随他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也算是名正言顺。
不过曹操也不是等闲之辈,短短的几年里就已经有了可以和袁术抗衡的实力,若没有过人的聪慧和理智的思维,怎能做到?
就在陈群举棋不定之际,刘备在陶谦的表举下,成为了豫州刺史,相当于管理整个河南地区,包括陈群所在的颍川。
刘备都来到家门口了,陈群觉得这是上天的指引,既然如此还等什么,直接投奔去吧。
此时的刘备急需人才,他知道陈群以及陈氏一族在当地很有地位,自然十分欢迎。为了表达对陈群的重视,他直接任命其为豫州别驾。
刺史,本意是皇帝派遣到地方监察百官的使者,后来发展成为了一州之代表。
而别驾是刺史的佐官,相当于秘书,地位很高,外出时甚至可以单独乘坐一辆马车,因此被称之为“别驾”。
看到刘备如此重视自己,陈群觉得自己跟对了人,于是他发挥所长,经常为刘备出谋划策。
陈群的智谋和策略从当时来看,都具有前瞻性,对刘备的长期发展有很大的好处,不过代价就是要放弃一些眼前看得到的利益。
“曹操赞同钟繇和陈群两人的看法,但因为战争频繁,又顾及众人的议论,暂且将此事搁置下来。”
“后来陈群又转任侍中,兼任丞相府的东西曹掾。他在朝廷对任何人任何事都不抱成见,道义分明,不以歪门邪道对待人。”
“曹丕还是太子的时候,就对陈群十分敬重,以朋友之礼对待他。”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继位为魏王,提拔陈群担任尚书,封昌武亭侯。”
“陈群上书,提出和制定“九品中正制度”,即把人才分为九个品阶,然后授予官职。”
“曹丕称帝后,陈群升任尚书仆射,兼任侍中;不久升任尚书令,晋爵为颍乡侯。”
“黄初六年(公元225年),曹丕南征孙权,曹丕任命陈群兼任中领军;”
“不久曹丕率领大军撤回,又授予陈群节杖,让他负责指挥水军。”
“曹丕回到许昌,又任命陈群为镇军大将军,兼任中护军,录尚书事,随皇帝车驾一起同行,指挥各军。”
“黄初七年(公元226年)五月,魏文帝曹丕病重,诏令陈群与曹休、曹真、司马懿共同辅政。”
“魏明帝曹叡继位,陈群晋爵为颍阴侯,增加封邑五百户,共有封邑一千三百户;并特许陈群与曹休、曹真、司马懿一同开府治事。”
“不久,陈群又升任司空,位列三公,仍旧兼任录尚书事。”
“魏明帝曹叡执政不久,陈群就上疏劝谏他效法周文王,以仁德之政治理天下,建议朝廷推崇道德,”
“传播教化,体恤百姓;杜绝群臣拉帮结派,遏制同僚追捧之风。”
“太和四年(公元230年)七月,大司马曹真上表请求讨伐蜀国,从斜谷(今陕西眉县西南)进兵。”
“陈群上表劝谏,认为当年曹闯从阳平关进兵攻打张鲁,曾收割当地豆麦作为军粮,张鲁尚未打败而粮食吃完;”
“如今劳师远征,必定缺粮,而且斜谷地势险峻,进退不便,运输粮草更加困难,应该谨慎出兵。”
“曹叡听从陈群的建议,但曹真接着又上表请求从子午道(今陕西长安县南)进兵伐蜀,陈群再次列举了出兵的种种不利条件,并且提到军费开支的问题。”
“曹叡下诏把陈群的建议批转给曹真参阅,曹真却以此作为曹叡许可的根据,命令大军出发。”
“大军远征,赶上连日大雨,陈群又提出应该下诏让曹真撤回,曹叡听从。””
“太和六年(公元232年)二月,曹叡的女儿曹淑夭亡,被追封加爵,谥号平原懿公主。”
“陈群又上疏劝谏,认为人的寿命长短、生死存亡都是自然定数,按照古代的礼仪,八岁以下的孩子夭亡,不宜举行葬礼;”
“何况公主夭亡,不到一岁,以成人之礼为她隆重下葬,让群臣守灵服丧,有违古代的礼仪。”
“陈群又在奏疏中提及曹叡打算迁移宫殿,修筑别宫,耗费巨大,劳民伤财,不利于国家安定。魏明帝并没有听从他的劝告。”
“青龙年间,曹叡大兴土木,修
筑宫殿,耽误了百姓耕种。”
“陈群上疏劝谏,认为当今天下大乱,百姓流离失所,战事频繁,将士劳苦,不宜增加百姓负担;”
“何况吴蜀两国都还未消灭,国家还未安定,当务之急应该鼓励农耕,做好备战,不宜劳民伤财。”
“曹叡不愿听从,陈群又再说劝谏,最终曹叡还是减少了一些宫殿修筑的事务。”
“青龙四年(公元236年)十二月,陈群去世,被谥为靖侯,他的儿子陈泰继承爵位。”
“曹叡追思陈群的功德,将陈群的封邑分出一部分,封他的另一个儿子为列侯。”
“正始四年(公元243年),朝廷下诏,陈群及其他曹操时期的已故旧臣,配祭魏武帝曹操的庙庭。”
苏轼:从地理位置来看,徐州乃九州之一,地理位置也非常特殊,是兵家必争之地。
最为致命的是徐州的四周没有屏障守护,随时可能出现四面受敌的局面。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北边有虎视眈眈的袁术,西边有越来越强的曹操,背后还有性格怪异的吕布。
按照刘备现在的实力去接管徐州,一定会遭到袁术的打击。即便袁术没有行动,但背后的吕布若偷袭,那也是防不胜防。
陈群从多个角度去剖析这件事,因此建议刘备还是慢慢积攒实力,等到足够强大的时候再做打算。
可刘备哪里肯听,还是把徐州拿到了手里。
接下来的事情不用多说了,刘备先是和袁术对峙,后被吕布偷袭,最终不仅徐州没了,妻儿和关羽也被冲散落到了曹操的手里,可以说一夜回到解放前。
陈群看到刘备如此行事,心灰意冷,于是跟着父亲躲了起来。
虽然此时刘备追悔不已,但陈群已离他而去,他也只能自认倒霉,这么厉害的一位人才,就这样被他放走了。
陈群确实是一位善于审时度势的人,当他认识到刘备的问题后,他马上抽身,将目光对准了曹操。
当曹操攻破徐州后,躲在徐州城内的陈群带着父亲前来参拜。
曹操知道二人都是名士,也是以礼相待,并且委以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