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二章 挨打要立正
“你想要什么好处?”
李承信话音方落,知道朴智妍性子急,不等朴智妍口无遮拦,朴孝敏抢先开口。
一旁。
见朴孝敏‘打断’自己,朴智妍顺势闭嘴。
至于色变?甚至翻脸?
当然是装的了。
来之前她就跟李承信商量好了,在不想暴露两人关系给成员知道的前提下,李承信自然就不能轻轻松松就答应两人。
不然未免就太假了。
毕竟几人才认识不久,李承信无缘无故地就帮她们,若一点所图都没有,总不能李承信是天生大善人吧。
若真是天生大善人,之前又为什么会拒绝她们?
所以为了合情合理,朴智妍必须影后上身。
效果吗?
朴智妍觉得她可以拿青龙奖。
对面。
朴孝敏问出口后,李承信配合故作沉思。
斟酌几秒,李承信缓缓开口:“具体什么报酬……我暂时还拿不定主意。——毕竟我不缺钱,我对钱也不太在乎。其他的,你们好像也没什么能帮到我的。——算了。这样吧。我给你们三条建议,你们就答应我三个条件。一换一,如何?”
朴孝敏问:“什么条件?”
李承信道:“放心。肯定在你们力所能及内,不会让你们伤天害理,更不会让你们违背良心之类的。——这些话说出来忽然觉得好俗,搞得就像我们正在拍电影,你们是正义达人,我成了丑角反派。”
“噗呲——”
李承信这话一说,朴孝敏还没怎么着,朴智妍突然大笑。
朴孝敏一愣,无语看向朴智妍。
朴智妍迅速变脸,正襟危坐。
朴孝敏嘴角微抽。
又回看向李承信,懒得搭理朴智妍,朴孝敏问:“你说帮我们,就只是给我们几个建议?”
李承信反问:“那你还想我怎么帮你?”笑了笑,又道,“你不会想着让我亲自下场,去帮你们跟某些人打擂吧?——如果你真是这想法,不好意思,请出门左转。”
朴孝敏:“……”
我就随便一问,矫情!
暗暗吐槽李承信一句,朴孝敏道:“你别误会,我没这么脑残。你能帮我们,我就已经很感谢了,又怎么能得寸进尺。”
李承信笑笑,不置可否。
朴孝敏只好主动询问:“你刚才说给我们三个建议,是什么建议?”
李承信道:“还记得我给你讲过的管仲的故事吗?”
朴孝敏点头。朴智妍一瞬间也聚精会神。
李承信道:“其实给你讲管仲那个故事,也是在暗示你。一、听故事也好,做人做事也好,不能只看表面,更不能人云亦云。就如管仲。我告诉你他贪财怕死,告诉你他不忠不义,但我没告诉你的,你深思过没有?”
朴孝敏愣住:“什么意思?”
李承信道:“管仲贪财,甚至做生意屡屡失败,但他的好友鲍叔牙还愿意继续跟他结交,甚至继续跟他合作,你觉得原因是什么?鲍叔牙是天生的烂好人,是一个喜欢吃亏助人为乐的傻子?”
朴孝敏摇头。
自从李承信给她讲过管仲的故事后,她就在网上查过相关的资料,鲍叔牙虽谈不上绝顶聪明,但也绝不是蠢货。
李承信道:“你要清楚一点,两个人能成为朋友,是有基础条件的。最本质的一点,能成为朋友的人,即使不能对你有所帮助,但也绝不能让你一直受损。没人是傻子,更没人喜欢一直吃亏。能成为朋友的前提就是要互惠互利。从管仲后来成就就能看出,管仲是有大才的。
他虽然做生意屡屡失败,甚至赚到钱还贪多厌少,但鲍叔牙愿意跟他结交,肯定在其他方面管仲对鲍叔牙有所帮助。
或者给鲍叔牙提供了一些有用的建议,或者帮鲍叔牙解决了一些难缠的麻烦。
只有管仲对鲍叔牙是有用的,这才是鲍叔牙愿意一直跟他来往,甚至后来推荐管仲当官的理由。
所以看事不能看表面,更要看到表面之后的东西。”
朴孝敏:“……”
眼睛一亮,熠熠生辉。
朴智妍:“……”
无聊。
李承信又道:“就如你们t-ara背后的事,为什么会突然群起而攻,如果你们不能想明白这点,你们就永远没法真正的解决问题。——所以,我给你们的第一个建议,就是学会反思,先想清楚你们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
?找到原因了,你们自然对该怎么做,就有大略的方向了。”
朴孝敏当即点头。
朴智妍:“……”
废话!
李承信又道:“第二,从管仲的故事,你也应该能明白一点。人生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有起有伏才正常。即使能在青史上留名的管仲,也有受困坎坷的经历,也有名声狼藉的半生。但就如我给你讲过的妓女和贞妇的故事,看人只看后半截。
不要只低头看泥潭,更要抬头看星空。
人在势弱和无名时就要学会隐忍,旁人的嘲讽应该是动力,而不是压力。如果管仲把旁人嘲讽当压力而自暴自弃,他就不可能再有后来的成就。
在你势弱的时候,面对嘲讽不要争辩,更不要诉苦抱怨,也不要倾诉委屈。
没人在乎你委不委屈,相反你越不停讲你的委屈,别人只会越听越烦,而不是心生怜惜。
因为你这些话只会给别人造成负面情绪,而带不来正面和阳光的影响。
将心比心,就如你有朋友找你天天抱怨一样,一次两次,你还能忍受,次数一多你肯定心烦。
挨打要立正,态度要端正。
既然很多人都觉得你们错了,那你们要做的,就是顺应人心,承认错误,而不是逆着人性来,讲自己委屈,说自己可怜,反倒把错推回去,让他们认错。
如果他们真有这么理智,这么通情达理,又怎么会听几句谣言,就蜂拥而上对你们谩骂。
记住,势弱以生存为主,就如管仲。
认错、责己更要严苛端正,让别人感到你真心悔改了,甚至觉得你对自己责备太过,心生怜悯了,那时他们自然就会忽略你之前的‘过错’,反倒觉得你‘知错能改’,更值得赞赏。
关于这点,华夏也有句古语,叫‘罪己宜苛,人怜不致大害’,讲的就是这一点。
人生有起有伏,人更要能屈能伸。
弱时卑屈,等时机到了,自然就能一飞冲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