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峥 作品
第52章 射圃亭
“哎我说大伯,你这就不地道了汗,咋还能当着面,就挖起我的墙角来?”郭敬佯装变色,手上却娴熟地递给对方一包银钱,对方仅是翘了翘嘴角,那包东西便如游鱼般滑回他袖囊中。
(汗:介休方言的后缀词,一般有强调告诫的意味。张颔先生曾经肯定,介休话保留了古鲜卑族的入声,大概这也是其中一例。介休与我国北方各地相同,曾有过多次民族融合的文化背景,最早可探源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因此方言中会有很多古代少数民族语言的遗留。)
以照拂郭家买卖的功劳自居,厩啬夫也不作假,一对小眯眼儿瞅着匐勒,再进一步示好:“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主要还是看人家匐勒的意思,对不对?”
匐勒只是面上维持着得体的客套,由着他们说笑斗趣,独自缄默。
究竟哪里算得上“高”?他匐勒可不会随便地由人牵着鼻子走。对东家,对郭敬,他心里总有一份知遇恩情在,在他们这里翅膀长硬了,便要捡着高枝去飞,也实在不合他的脾性。
郭敬干笑数声,轻不可察地撇了撇嘴,若不是为着自家营生,他才懒得到此忍受闲气。越是芝麻绿豆的官,越是自觉了不得。似这种斗宵之役,一张嘴今天告诫这个,明天提醒那个,过了把干瘾,就把自个儿当成华岩书馆的先生了,好像离了他的指点,别人都是瞎子摸象混日子,前途黯淡无光,呵,老土得掉渣渣。
厩啬夫上前挨个摸了摸马匹的鬃毛,然后信赖地挥挥手嘱咐道:“匐勒,去马厩那里,登记造册之后这些骏马就归属县獬所有啦!”
(县獬:在三国时期,县尉单独有办公衙门,可能叫县獬或县尉司,其下面明确可知的吏有县尉史和县尉从佐。县尉,官名,秦、汉制度,与县丞同为县令佐官,一般大县二人,小县一人。魏、晋、南北朝沿设。县尉主要负责县内的治安和军事事务,包括维护社会治安、抓捕罪犯、管理监狱等。此外,县尉还负责训练地方武装,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响应。)
“那您呢?”
“我去观德堂那边瞅瞅修缮的进度,县尉大人从道家地抽了些匠人过来,正在赶工,待明年大礼的时候焕然一新——听说要请太原郡的贵人前来观礼——到时多有体面!监工的活儿也全派了给我。”那厩啬夫语带炫耀,掸了掸吏服上并不存在的灰尘,笑得好不神气,“今儿一大早除了你们来,还要接洽几个新送木材的商户,走运的是他们木材极好,价钱也极实惠。”
说完,他在袖笼里给郭敬比划了一下。
郭敬一脸地不置信:“如今行情,还有这样的低价?”
“要不说你大伯能耐,非旁人可比!”厩啬夫纯粹会错了意。
“什么木头?”
“上好的柏木!”厩啬夫把手伸出来,显摆道,“我看过啦,当中最细的,也有老寿星碗的碗口那么粗嘞!”
当地百姓约定成俗,洪山陶窑出产的最大尺寸面碗(直径约17.5cm)叫做老寿星碗,小一号的则叫做罗汉碗。
“大伯,如是木料好,我只会觉得更蹊跷,那些木材商哪里来的,一样的货当地连进价也回不来。”郭敬提醒他留个心眼儿,“须得提防,想来想去,古怪只能出在货源上头,兴许……东西来路不正也是没准儿。”
结果只是惹来嘲讽:“你多虑啦,公家的活计,只要尽心办好,上头就高兴,哪来那么多顾忌?”
郭敬没再吭声了,县尉拨给的工程银钱必有定数,花了小钱,剩下的就便宜了中间办事的,哼,这只肚子填不饱的老鼠。
立刻就有别的佐吏来请,说是供应木材的商户到了。
“你们瞧,这偌大的场子,一时半刻都少我不得,简直是忙得脚不沾地呀!哈哈哈!你们自去吧。”
郭敬和匐勒听罢,会心地相视一笑,便往马厩去办事。
待拿到入厩的手续文书出来,两人同时看见了城里的木材商老张头,正背了手,面如土色地往演武场外踱去。
(手续:该词最早出现于东汉,愿意是指处理事务时所需的程序步骤。古代官司员处理政务时,需要遵循一定的步骤,这些程序都叫“手续”。)
匐勒指给少东家看:“公子快看,有了更便宜的进项,这位定是被县獬的官吏拒之门外啦。”
郭敬专注地观察了片刻,心想匐勒所料不差,说起他来:“果然,可是你这口气,多少有幸灾乐祸的意思呀!”
“他算不得坏人,但也轮不到我来可怜,公子忘了,先前他不动声色地抢去咱们老主顾的事儿?”
本可以视而不见,各走各路,又觉得面上过不去,郭敬低头沉吟过,又道:“不过,他与华岩郭家亦是老交情了。”
闻方,匐勒脸上也现出复杂不定的犹疑,敷衍道:“不管了,公子想费唇舌,没话找话,同他罗里吧嗦地打哈哈?全由你吧!”
郭敬笑道:“也不是多管闲事,我顺道儿去打听打听详情,为了赚钱,得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他向来很能容忍匐勒的“没大没小”,一则本人脾气温和,二则田庄上的事,这匐勒是无可替代的好帮衬,时日一长,两人处交的情形说是兄弟也差不离了。
见机会来了,匐勒忽而吞吐起来,请求少东家允许他在场中再多逗留半日。
郭敬心知肚明,摇着头笑他:“我是晓不得你啦,总对那些武刀射箭的感兴趣,去吧,我自去县獬账房结账,午时前,咱们在城东的捧晖门处碰头,简单吃喝点儿,还得赶路回家。”
“多谢公子,小的绝不会误了时辰!那——我这便去啦?”匐勒欢喜得声调扬起调来,冲少东家扮个鬼脸,便急如星火地往练习射礼的场地跋趿而去。
(跋趿:方言,跑步的意思。)
绕过来,匐勒一眼瞧见射圃亭中端坐一人,不是尹老的孙子尹毅是谁。
匐勒无事一身轻,信步走到尹毅身边,笑着招呼他:“尹兄真是好兴致呦!”
听出来者是匐勒,尹毅笑嘻嘻起身相迎:“匐兄也在此地?”
匐勒从头到脚打量老友,穿戴确实比在山上见时要鲜亮许多,少东家也才往郭宅为他家老太公献礼祝寿,他可是当作件大事来预备的,足见隆重,于是便猜想少姝与尹毅一定还留在城中。
抬眼四下里看过,不见他那位小“先生”的俏丽身影。
尹毅像是瞧见了他的动作心思,中气十足地唤他靠近坐下来:“今日公子们练习射箭,我是陪着子献公子他们来的!”
“这么巧哇,我来为马厩送马,也是留意到这边有人演习射礼,东家的事一了,便跑来看看热闹。”
距离射圃亭不远的场地上,地势略高,坐在亭中可以一览无余。
乡射礼不愧有“文射”之谓,有十来位书生模样的人正在切磋比试。
每个人的神情举止谦和淡定,越发显得超逸出尘,其中有两三位,远观亦觉风神俊朗,文质彬彬,匐勒便猜测那其中定有华岩郭宅的公子了。
他心生向往,不觉感叹起来:“古者射以观德,借射礼的仪节来观德取士,确实暗藏深义。”
(“古者射以观德”句:出自《论语》,《礼记·射义》中解释了某些仪节的设置原意,说明射以观德,由射取士的作用,如“射者,进退周还必中礼,内志正,外体直,然后持弓矢审固。持弓矢审固,然后可以言中,此可以观德行矣”,还有“射者,仁之道也。射者,求正诸己,己正而后发。发而不中,则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己矣”所言的“以射自省”理念,大意即仁者先正自己的心然后发箭,箭发而不中,不去埋怨别人,反而对自己的内修提出更高要求,这种自省的精神正是德的体现。明·王阳明有一篇《观德亭》记,提出“德也者,得之于其心也,君子之学,求以得之于其心,故君子之于射以存其心也”,进一步阐述了君子在射箭过程中如何通过修炼内心来完善品德。)
尹毅微笑着连连称是,没想到胡族出身的匐勒对射礼还有此等关切。
弓弦拉扯,箭矢破空,还有围观者的欢腾……入耳还如记忆中的热情洋溢,勾起尹毅的跃动心情,与旧时一般无二,练习尚且这般,到了射礼当天定然更是观者如堵。
匐勒对射礼的仪节也不陌生,忙问:“尹兄可知目前进行的是第几番?”
“第二番结束啦,这是第三番。”
(乡射礼三番射的异同:第一番是试射,司射宣布“贯而不释”,是说贯中目标也不计算成绩,而侧重考察射者的进退仪容是否合乎礼节,传达射礼先要“中礼”;第二番起,属于正式比赛,凡射中者用算筹记录成绩,司射宣布“不贯不释”,是指不能贯中目标就不计算成绩,要求射者进退中礼之外,还要射艺娴熟,礼技并重,传达“中礼”、“中的”同样重要;第三番是乐射,司射宣布“不鼓不释”,则指射者进退还要应和乐节,并且每一箭都必须应和鼓节来发射,贯中后才能计算成绩,传达“中礼”、“中节”、“中的”三中合一。)
(汗:介休方言的后缀词,一般有强调告诫的意味。张颔先生曾经肯定,介休话保留了古鲜卑族的入声,大概这也是其中一例。介休与我国北方各地相同,曾有过多次民族融合的文化背景,最早可探源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因此方言中会有很多古代少数民族语言的遗留。)
以照拂郭家买卖的功劳自居,厩啬夫也不作假,一对小眯眼儿瞅着匐勒,再进一步示好:“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主要还是看人家匐勒的意思,对不对?”
匐勒只是面上维持着得体的客套,由着他们说笑斗趣,独自缄默。
究竟哪里算得上“高”?他匐勒可不会随便地由人牵着鼻子走。对东家,对郭敬,他心里总有一份知遇恩情在,在他们这里翅膀长硬了,便要捡着高枝去飞,也实在不合他的脾性。
郭敬干笑数声,轻不可察地撇了撇嘴,若不是为着自家营生,他才懒得到此忍受闲气。越是芝麻绿豆的官,越是自觉了不得。似这种斗宵之役,一张嘴今天告诫这个,明天提醒那个,过了把干瘾,就把自个儿当成华岩书馆的先生了,好像离了他的指点,别人都是瞎子摸象混日子,前途黯淡无光,呵,老土得掉渣渣。
厩啬夫上前挨个摸了摸马匹的鬃毛,然后信赖地挥挥手嘱咐道:“匐勒,去马厩那里,登记造册之后这些骏马就归属县獬所有啦!”
(县獬:在三国时期,县尉单独有办公衙门,可能叫县獬或县尉司,其下面明确可知的吏有县尉史和县尉从佐。县尉,官名,秦、汉制度,与县丞同为县令佐官,一般大县二人,小县一人。魏、晋、南北朝沿设。县尉主要负责县内的治安和军事事务,包括维护社会治安、抓捕罪犯、管理监狱等。此外,县尉还负责训练地方武装,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响应。)
“那您呢?”
“我去观德堂那边瞅瞅修缮的进度,县尉大人从道家地抽了些匠人过来,正在赶工,待明年大礼的时候焕然一新——听说要请太原郡的贵人前来观礼——到时多有体面!监工的活儿也全派了给我。”那厩啬夫语带炫耀,掸了掸吏服上并不存在的灰尘,笑得好不神气,“今儿一大早除了你们来,还要接洽几个新送木材的商户,走运的是他们木材极好,价钱也极实惠。”
说完,他在袖笼里给郭敬比划了一下。
郭敬一脸地不置信:“如今行情,还有这样的低价?”
“要不说你大伯能耐,非旁人可比!”厩啬夫纯粹会错了意。
“什么木头?”
“上好的柏木!”厩啬夫把手伸出来,显摆道,“我看过啦,当中最细的,也有老寿星碗的碗口那么粗嘞!”
当地百姓约定成俗,洪山陶窑出产的最大尺寸面碗(直径约17.5cm)叫做老寿星碗,小一号的则叫做罗汉碗。
“大伯,如是木料好,我只会觉得更蹊跷,那些木材商哪里来的,一样的货当地连进价也回不来。”郭敬提醒他留个心眼儿,“须得提防,想来想去,古怪只能出在货源上头,兴许……东西来路不正也是没准儿。”
结果只是惹来嘲讽:“你多虑啦,公家的活计,只要尽心办好,上头就高兴,哪来那么多顾忌?”
郭敬没再吭声了,县尉拨给的工程银钱必有定数,花了小钱,剩下的就便宜了中间办事的,哼,这只肚子填不饱的老鼠。
立刻就有别的佐吏来请,说是供应木材的商户到了。
“你们瞧,这偌大的场子,一时半刻都少我不得,简直是忙得脚不沾地呀!哈哈哈!你们自去吧。”
郭敬和匐勒听罢,会心地相视一笑,便往马厩去办事。
待拿到入厩的手续文书出来,两人同时看见了城里的木材商老张头,正背了手,面如土色地往演武场外踱去。
(手续:该词最早出现于东汉,愿意是指处理事务时所需的程序步骤。古代官司员处理政务时,需要遵循一定的步骤,这些程序都叫“手续”。)
匐勒指给少东家看:“公子快看,有了更便宜的进项,这位定是被县獬的官吏拒之门外啦。”
郭敬专注地观察了片刻,心想匐勒所料不差,说起他来:“果然,可是你这口气,多少有幸灾乐祸的意思呀!”
“他算不得坏人,但也轮不到我来可怜,公子忘了,先前他不动声色地抢去咱们老主顾的事儿?”
本可以视而不见,各走各路,又觉得面上过不去,郭敬低头沉吟过,又道:“不过,他与华岩郭家亦是老交情了。”
闻方,匐勒脸上也现出复杂不定的犹疑,敷衍道:“不管了,公子想费唇舌,没话找话,同他罗里吧嗦地打哈哈?全由你吧!”
郭敬笑道:“也不是多管闲事,我顺道儿去打听打听详情,为了赚钱,得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他向来很能容忍匐勒的“没大没小”,一则本人脾气温和,二则田庄上的事,这匐勒是无可替代的好帮衬,时日一长,两人处交的情形说是兄弟也差不离了。
见机会来了,匐勒忽而吞吐起来,请求少东家允许他在场中再多逗留半日。
郭敬心知肚明,摇着头笑他:“我是晓不得你啦,总对那些武刀射箭的感兴趣,去吧,我自去县獬账房结账,午时前,咱们在城东的捧晖门处碰头,简单吃喝点儿,还得赶路回家。”
“多谢公子,小的绝不会误了时辰!那——我这便去啦?”匐勒欢喜得声调扬起调来,冲少东家扮个鬼脸,便急如星火地往练习射礼的场地跋趿而去。
(跋趿:方言,跑步的意思。)
绕过来,匐勒一眼瞧见射圃亭中端坐一人,不是尹老的孙子尹毅是谁。
匐勒无事一身轻,信步走到尹毅身边,笑着招呼他:“尹兄真是好兴致呦!”
听出来者是匐勒,尹毅笑嘻嘻起身相迎:“匐兄也在此地?”
匐勒从头到脚打量老友,穿戴确实比在山上见时要鲜亮许多,少东家也才往郭宅为他家老太公献礼祝寿,他可是当作件大事来预备的,足见隆重,于是便猜想少姝与尹毅一定还留在城中。
抬眼四下里看过,不见他那位小“先生”的俏丽身影。
尹毅像是瞧见了他的动作心思,中气十足地唤他靠近坐下来:“今日公子们练习射箭,我是陪着子献公子他们来的!”
“这么巧哇,我来为马厩送马,也是留意到这边有人演习射礼,东家的事一了,便跑来看看热闹。”
距离射圃亭不远的场地上,地势略高,坐在亭中可以一览无余。
乡射礼不愧有“文射”之谓,有十来位书生模样的人正在切磋比试。
每个人的神情举止谦和淡定,越发显得超逸出尘,其中有两三位,远观亦觉风神俊朗,文质彬彬,匐勒便猜测那其中定有华岩郭宅的公子了。
他心生向往,不觉感叹起来:“古者射以观德,借射礼的仪节来观德取士,确实暗藏深义。”
(“古者射以观德”句:出自《论语》,《礼记·射义》中解释了某些仪节的设置原意,说明射以观德,由射取士的作用,如“射者,进退周还必中礼,内志正,外体直,然后持弓矢审固。持弓矢审固,然后可以言中,此可以观德行矣”,还有“射者,仁之道也。射者,求正诸己,己正而后发。发而不中,则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己矣”所言的“以射自省”理念,大意即仁者先正自己的心然后发箭,箭发而不中,不去埋怨别人,反而对自己的内修提出更高要求,这种自省的精神正是德的体现。明·王阳明有一篇《观德亭》记,提出“德也者,得之于其心也,君子之学,求以得之于其心,故君子之于射以存其心也”,进一步阐述了君子在射箭过程中如何通过修炼内心来完善品德。)
尹毅微笑着连连称是,没想到胡族出身的匐勒对射礼还有此等关切。
弓弦拉扯,箭矢破空,还有围观者的欢腾……入耳还如记忆中的热情洋溢,勾起尹毅的跃动心情,与旧时一般无二,练习尚且这般,到了射礼当天定然更是观者如堵。
匐勒对射礼的仪节也不陌生,忙问:“尹兄可知目前进行的是第几番?”
“第二番结束啦,这是第三番。”
(乡射礼三番射的异同:第一番是试射,司射宣布“贯而不释”,是说贯中目标也不计算成绩,而侧重考察射者的进退仪容是否合乎礼节,传达射礼先要“中礼”;第二番起,属于正式比赛,凡射中者用算筹记录成绩,司射宣布“不贯不释”,是指不能贯中目标就不计算成绩,要求射者进退中礼之外,还要射艺娴熟,礼技并重,传达“中礼”、“中的”同样重要;第三番是乐射,司射宣布“不鼓不释”,则指射者进退还要应和乐节,并且每一箭都必须应和鼓节来发射,贯中后才能计算成绩,传达“中礼”、“中节”、“中的”三中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