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天门 作品

第124章 金州工业革命的开端

第124章 金州工业革命的开端

秋收已过,粮食归仓。

河西堡的百姓们完成了一年里最重要的农事任务。

田间的热闹景象渐渐褪去,数千亩的土地上,只剩下残茬和散落的秸秆,空旷而寂静,带着一丝收获后的落寞,只等来年春天,再次耕种下粮食。

可这,却并不意味着百姓们的农活结束了。

还有更重要的工作要干呢。

趁着此时草场上的牧草还没有彻底枯萎,每家每户都会大量的将其收割回来。

毕竟到了冬天,大雪封天,万物枯寂。

这些储存下来的牧草,就是牛羊们的救命物资。

靠着这种简单的方式,牛羊们能硬生生的扛过这个冬天。

等到来年春天,骨瘦如柴的牛羊们吃到新鲜的牧草,只需要半个月的时间,就将重新变得肥嫩多油。

夕阳西下,赤红色的光芒逐渐被黑暗取代。

李骁赶着一辆马车,走回了家门。

马车上面是满满的干草,将其卸下之后,来到水缸前,大口喝了一碗水。

轻轻吐了一口气,随后用胳膊在嘴巴上抹了一把。

这个时候忽然看见三凤从后院风风火火的跑了过来。

看到李骁之后,立马露出欣喜的样子。

“大哥回来了,大哥回来了。”

然后,抓住李骁的胳膊,就往后院里拉。

一副激动求表扬的模样,边走边说道:“快走,大哥,我会用那纺机了。”

“我用给你看。”

李骁被三凤拉着走进后院。

只见母亲秦大妮正站在一台纺纱机前,双手略显生疏地操作着,试图将羊毛纺成线。

与李骁在大姐家里看到的那一台不同。

这台纺纱机,看着更大了很多。

同样是由滚轮和锭轮组成,但是锭轮却被竖立着放置,而且由原本的一个锭轮,现在直接变成了八个。

也就是说,原本一个人只能纺织出一条纺线的工作,此时能够同时纺织出来八条。

大大增加了工作效率。

“娘,你学得可真快啊。”李骁笑着夸赞道,走上前去仔细查看纺纱机的运转情况。

“这才一天就能完全学会,把羊毛给弄成纺线了,了不起。”李骁呵呵笑道。

看着旁边的那一卷纺线厚度,就知道秦大妮学的差不多了,而且也是越来越熟练了。

听着李骁的夸奖,秦大妮也是露出高兴的样子,停下手中动作说道:“上次去你姐家的时候,我就看到她在忙活着织羊毛呢。”

“我还想着跟你大姐学学呢,可惜咱家没有那纺机。”

“没想到,大龙你竟然给捣鼓出来了。”

“而且看样子,比你大姐家的那个还好用呢。”

秦大妮笑呵呵的样子,显然对眼前这台纺机很感兴趣。

其实这个时代的纺织业已经很发达了,但是却主要集中在江南一带。

金州在这方面完全是一片空白,连家庭手工作坊都几乎没有。

李大凤之所以学会了纺织羊毛,还是因为她的那个邻居婶子,来自于大漠。

李大凤让人比照着黄婶子家的纺机,自己也弄了一个。

只不过和这个时代的机器一样,一次只能纺织一条线出来。

等凑够了一定数量,李大凤便是送去黄婶子家。

等她啥时候回娘家的时候,帮忙将这些羊毛纱线在大漠卖掉。

因为量少,所以压价很低,李大凤其实也赚不到几个钱,但聊胜于无,总比闲着好。

而李骁在看到她的纺机之后,便是有了灵感。

想到了一种更好的纺纱机。

西方工业革命的开端之作,珍妮纺纱机。

听起来有些高大上,但实际上却非常简单。

就是将原本横着的锭轮竖起来,增加单纺机的容纳空间,由一个锭轮变成八个锭轮。

然后,又将原本的手动摇柄,变成脚踏动力,解放了一只手。

最后又安装了罗拉装置、分梳部件,调整了下张力装置。

一台简单的珍妮纺纱机就做好了。

当然,现在被李骁做出来的肯定不能叫这个名字了。

李骁给它取名叫河西纺纱机。

其实,这种多锭轮纺纱机在明代徐光启的【天工开物】中就有描述,几乎和工业革命初期的纺纱机是差不多的。

说明,我国在明朝时期就已经开始使用这种纺纱机了,只不过满清的出现,直接让江南商业遭受了灭顶式的打击,各种技术也出现了断层。

不然的话,工业革命或许会在更早的华夏大地上出现。

看着秦大妮对这纺纱机爱不释手的样子,李骁也是呵呵一笑:“肯定是好用很多呢。”

“这台纺机一次能纺八条线呢。”

随手拿起秦大妮之前弄好的毛线,在手中轻轻揉捏了下。

挺结实的,不容易扯断,完全可以用来纺织羊毛呢。

这是一种比布更好的布料。

比布更加保暖,受力性也更好。

最大的问题就是容易缩水。再则就是羊毛不像那般高产,无法做到大范围的推广。

“咋都跑后院子来了”

就在李骁几人说话间,老爷子背着双手走了进来。

老爷子这一天也没闲着,和李骁一样都在割草呢。

刚刚赶着羊群回来。

听见了三凤的声音之后,便是赶紧走了过来,毕竟后院放着的都是他打铁的东西,有棱有角的,比较危险。

“爷,你来看看,我大哥弄出来的这堆木头,真的能纺出羊毛线呢。”

三凤看到老爷子过来,眼睛也是亮了一下,仿佛是抓住了显摆的机会。

说着,便是代替了秦大妮,站在了纺纱机前面。

伸手拿起一把羊毛,轻轻梳理,放在了转轮旁边,随后,轻轻踩踏脚轮,有了动力之后,转轮开始转动起来。

将羊毛纤维均匀地拉扯、梳理,让其变得整齐、顺直。

锭轮飞速地旋转着,将经过梳理的羊毛纤维紧紧地捻合成强韧的纱线。

这个过程并不复杂,很快,锭子上的纱线越来越多,形成了一个个饱满的线团。

老爷子看着眼前的这一幕也是有些愣住了。

转头看向李骁:“这段时间,你捣鼓出来的就是这玩意”

这玩意

虽然老爷子语气平静,但是李骁还是能听得出他不以为然的样子。

对这台河西纺纱机,有点不尊重啊。

“这可不是一般的玩意。”李骁摇头说道。

“普通的纺机,一次只能纺出一根线,而这台纺机一次能纺出八条线,甚至十六条线也没问题。”

“原本十六个人干的活,现在只需要一个人就能干完,能省不少功夫呢。”

“爷,你说它厉不厉害呢!”李骁解释说道。

而老爷子还是一副平静的样子,点了点头:“这玩意就是织布的呗。”

“可以这么说。”李骁点头。

其实纺纱和织布是两码事。

纺纱机是将原材料弄成纺线,织布则是将纺线编织成布的过程,是前后两道工序。

单有纺纱机还不行,想要发展金州的纺织工业,还得研制织车。

在这方面,李骁也有了头绪。

准备在这个时代的织车上面添加一个东西。

正是中学历史课本上记载的飞梭,能大幅度提升织布的效率。

但是,飞梭的使用还需要一个工具。

弹簧!

想要将弹簧锻造出来,就需要老爷子的帮助了。

“这段时间,你一直在捣鼓这台纺机,费了不少精力。”

“以后还是多把心思放在习武上。”

老爷子背着手,不轻不重的说道。

随后,又轻轻摸了摸三凤的脑袋,脸上露出了难看的笑容。

鼓励的说道:“三凤,弄的不错,比你娘和奶都要厉害呢。”

而李骁自然而听明白了老爷子的意思。

在老爷子看来,织布就是女人家的事情。

李骁一个大男人,捣鼓这玩意,似乎是有点不务正业了。

应该把心思放在习武种地,骑射练兵之上。

李骁无奈,轻轻摇头一笑,只能哄着老爷子说道:“行,爷,我的武艺肯定不会落下的。”

只能说是认知的差距。

在老爷子看来,兵强马壮者为王,拳头大就有理,其他一切都是虚的。

但是李骁有着后世的眼光,却看的很明白。

很多时候,战争比拼的是综合实力。

单凭士兵敢打敢拼,成不了大事。

必须要有浑厚的经济和科技力量作为支撑,才能走的更远。

即便是一场战争失败了,也伤不了根基,能轻易重新聚拢起一支武装到牙齿的军队。

没有这些,一场战争或许就能将其打回原形。

不过这番道理,李骁也没有较真的去与老爷子分辨。

而是对着老爷子问道:“爷,过几天,我准备组织一支商队前往大漠一趟。”

“把咱们这段时间以来,酿造的西风烈送去卖掉。”

“您看,咱们李家有谁能立得住”

在秋收之前,李骁已经传信老爷子,带着人在河西堡开始大量酿酒。

经过这段时间都发酵,河西堡的酒水已经成功了。

接下来,只需要完成蒸馏这个步骤。

西风烈便能正式完成量产工作。

所以,李骁准备让人去一趟大漠,卖酒的同时,也要买一批回来。

羊毛虽然也能织布,但是有些方面的性能还是比不上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