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开始养鱼
李锦秋经过这件事情,也学精了。
他把属于自己的地,废了几天的功夫,都砸上了地界。
好让村里人看看,这是他李锦秋光明正大的地,他要挖就挖,要刨就刨,跟他们没有半点关系。
他们自然也管不了他们的头上。
这下,村子里的人都知道这后山那么一大块地方,全是李锦秋的地儿了。
这得花多少银子啊。
他们心里感慨道,果然当猎户挣银子多。
这李锦秋才干了多少年,都有银子又盖房子又挖池子,如今又买下了这么一大块地。
更有甚者,还跟家里人商量,要不今年拿出五两银子,去找个老猎户拜师,也去打猎算了。
但是他们算了算光是前期要花销的银子就不是一笔小数目。
不说是拜师时的五两银子,就是寻常去买铁头箭,大砍刀,扑兽夹这些零碎的物什都得小十两银子,而且猎户又不是学一年半载就学会的,需要跟老练的师傅,练个三四年才能出师。
这样一通算下来,好几年回不了本,家里也不跟岳翠花家里那样,有多余的银子拿来给他们这些汉子挥霍。
这忙忙活活一年能攒下个十两银子就已经很不错了,这突然十五两银子说没就没,谁家能负担的起?
过了四五日,李锦秋终于自己把水渠挖好了。
拿开挡在河边的大木板子,一铁铲下去,河水哗哗的往池子里淌,直到池子灌满了水。
李锦秋欣慰的看着,自己这么多日的努力也算是没有白费。
沈小邀跟李锦秋商量着,要不再废些工夫,给周围圈上一圈篱笆吧
如今,他们家算是大户人家了,人人都盯着。
这池子就这么坦然的放在那里,再有坏心眼的或者别村的人给下药什么的,得不偿失。
而且,也怕有玩耍的孩童再不知道这地方有个池子,失足掉进去。
到时候,那可真真就是倒了大霉了。
李锦秋一听,觉得沈小邀所言甚是。
于是也不怕费工夫,费力气的,去竹林砍了好些竹子,一点点的拖回家。
李锦秋拿斧头劈成竹批子,沈小邀就在旁边给他捡成一捆。
到时候用的时候也方便,竹絮什么的也好打扫。
李锦秋把竹子劈完,来不及等竹子完全晾干,花了一天的工夫把竹子做成篱笆围了一圈。
围的结实些,也不怕鸭子到时候跑野了心不回家,顺着路上山或者水渠进了河。
“倒还算是有些样子了”。
沈小邀围着篱笆转了一圈,篱笆看着紧密结实,地儿也确实够大的。
放养自己自家的这些鸭子绰绰有余。
“嗯,等到时候再把篱笆钉紧一点就行了。”
“什么时候把鸭子散出来试试?”
沈小邀抬头问站在自己身边的李锦秋。
“要不就今日?看着今天的日头也不错。”
“倒也行。”
俩人如此商量着,回到家里,沈小邀打开鸭圈的门子。
李锦秋在前面唤,沈小邀在后面赶。
不大一会儿,鸭子便鸡飞狗跳般进了围好的篱笆园子中。
它们一直是圈在家里养的,这突然来了大地方,估计很是兴奋。
嘴里嘎嘎的不停,到处刨食吃。
“它们倒是开心了”。
沈小邀看着来回跑的鸭子笑着对李锦秋说。
“到时候再买些鱼苗放到池子里去。”
李锦秋看着园子里嘎嘎叫的鸭子,长舒一口气。
“这鱼苗也不知道好不好养,你倒不如先找户养鱼的人家,去学学人家是怎么养的。”
“养鱼苗应该是挺简单的,这把鱼苗放上,有水差不多就能活吧?”
李锦秋倒是不甚在意的说道,觉得养鱼应该不难。
“我看未必吧”。
沈小邀看着信心满满的李锦秋,有些不放心的说道。
果然,沈小邀说中了。
李锦秋蹲在池子边,看着自己买的鱼苗陆陆续续翻了肚皮飘上来的时候,他觉有时候还是要听夫郎的话才对。
这鱼苗是他花了五钱银子买的,现在差不多都打了水漂。
能活下来的鱼苗堪堪几条而已。
急的李锦秋围着池子转了好几转,找不出哪里的原因。
沈小邀看着急的吃不下去饭,天天研究鱼苗的李锦秋,心疼的说道
“早就说,让你找户有经验的老师傅去学学,你不听,这自己在家着急有什么用?”
李锦秋看着沈小邀凶巴巴的样子,有些不乐意的低着头不说话。
“怎么,说你几句还使小性子了?”
沈小邀有些新奇的双手把李锦秋的脸捧起来仔细的瞅了瞅。
“没有”
“那怎么不说话?”
“就是觉得又废了五钱银子。。”
“嗐,这有什么的?区区五钱银子咱家也是能拿的起的啊,而且,本来就已经做好了前期赔钱的准备,不碍事的,多卖几只兔子就回来了。”
沈小邀听李锦秋这么说,连忙安慰道。
真是难得,这锦秋竟然还知道珍惜银子了。
当然,这话沈小邀只是自己在心里想想而已。
“那我让大哥去打听打听谁家养鱼,我去学学艺?”
“嗯,早该这个样子。”
“但是这样子又要搭上几两银子了”。
毕竟你去学手艺,怎能不交束脩?
这不就又要搭进去几两银子嘛。
李锦秋忧心的道。
说实话,沈小邀一想到又要白搭上几两银子,心里也心疼。
但是他不能在李锦秋的面前表现出来。
李锦秋是为了让自家过好日子才如此这般苦心经营,自己可不能在后面灭他的志气,拖他的后腿。
“区区几两银子而已,放心,咱家还是能拿的起的。就算咱家没银子了,大哥,三哥,二姐他们总不能不会借与我们吧?你只管安心去做就行了。”
有了沈小邀的这句话,李锦秋也算是安了心。
隔日,他去镇上找到李锦冬,托他打听打听有没有养鱼经验老道的师傅。
李锦冬见李锦秋如此上心,他自然也是愿意帮他的。
于是,李锦冬在监工的闲余时间,就四处跑着给李锦秋打听。
别说,还真让他打听到了一户,是个以养鱼为生的老鳏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