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耿是星河 作品

第18章解决问题

这边岳翠花往吴家走去,越想越生气,觉得那吴娟真是不安好心。他们家二小子好不容易有个中意的,又是知书达理的人家,嫁妆也丰厚。这说出,不说十村八村的人羡慕,但人人见了她不都称赞一句找了个好哥媳?因此岳翠花脸上也格外的有光。

现在倒好了,大庭广众之下拦住二小子,说一些疯疯癫癫的话。得亏她和孩子他爹过去了,不然吴娟那个不要脸的娼货还不知道怎么痴缠他家二小子。

岳翠花走到吴家门口,好歹顺了顺气,才开始喊人。

吴大忠今天因为天寒地冻的,犯了腿疼的老毛病,就没有出去,在家躺着休息。而吴家婶子是个待不住的,吃过饭早就拿着针线筐到交好的村里人家里闲聊去了。

吴大忠听见叫门的起来去看,一看是村东头的李大旺家的。

“她李婶子是来找自家婆娘的?她出去了,没在家”吴大忠以为岳翠花是来找吴娟她娘的。

“他婶子不在家?你在家也行。”岳翠花也不进堂屋,就站在院子里。

上来就来了一句“他吴叔,我们家没得罪你们吧?”

吴大忠被岳翠花一句话给问的不着四六,不知道这一向得人和善的李家婶子闹哪出。

“李家婶子你这是闹哪样儿啊,自家人那还有什么得不得罪的”吴大忠不知道怎么回事,只好先挑着顺耳的话说。

“别说自家人了,我们家姓李你们家姓吴,哪门子的一家人”岳翠花不客气的说道。

吴大忠也被岳翠花闹的脸上不好看了,当啷着个脸,但觉得自己一个汉子也不能同别人家的婆娘一般见识,只是冷着脸不说话。

“他吴叔我也不是要下你面子。我们李大旺在村里为人从来都是正直公道的,不说看谁不顺眼就留个心眼子非说还回去的。更没有说是因为我们李家在村里是大姓,就看不起挤兑你们这些外姓。从来都是对李对吴对刘一样的对待。那怎得你们家就给要搁我们二小子的婚事上要糟蹋我们二小子?”岳翠花掐腰站在院子里与吴大忠隔了几步说。

“不是,李家婶子,你说这些干嘛,我知道大旺对待我们这些外姓从来不拿另眼瞧咱们。都是一门的兄弟,又怎么会糟蹋锦秋的婚事呢?锦秋定了亲,我们这些看着他长的的叔伯们也高兴啊。”吴大忠被岳翠花这一套说的心里发毛,又想起前几天自家女儿哭闹说非李锦秋不嫁的疯癫样,心里一阵阵后怕。莫不是那几天闹的动静太大,被外人听了去了,然后跟李家人说了?

“那好,那我问你,既然说看着我们二小子定了亲心里也高兴,那怎得还纵着你女儿青天白日的大庭广众之下痴缠我们二小子?还说出散了沈家小哥娶她的这种不知廉耻的话?”说到此处,岳翠花气的脑子嗡嗡的,缓了一口气说。

已经听到此处的吴大忠已经被自己女儿那堪称放浪形骸的举止惊的也是差点一口气喘不上来。

“纵然你们家对二小子另眼相待,觉得他还算是不错想与结亲,那应该早早的说了便是,过个明路,单看两个孩子是否满意便是。先前你们一点儿动静没有,而我们二小子好不容易有了中意的人,也请了媒婆正儿八经的定了亲,你家姑娘又突然做出这等行为作甚?是诚心见不得我们二小子好是不?”

吴大忠已经被说的一句话也说不出,老实了大半辈子的汉子此刻感觉自己的脸皮被人扔在地上又踩又碾的。他没脸再抬起头来,原先的气势也早就泄了个干净,现在只能低头任岳翠花说道。

“吴家他叔,我也知你是个老实宽宥的人,不然要是旁人作出这等没脸没皮的事儿我早就去那里正家要个说法了。至于吴娟,还是劳烦你好好教养教养。不然以后传出去,一个姑娘家的名声也算是毁了。”打一棍子再给一个枣吃的道理她岳翠花还是懂的。虽然吴家婶子的为人是贪点小便宜,嘴上也把不住门。但是吴大忠的品性还是十分可靠的,从不偷摸偷抢的,邻里关系处的也十分不错。因此岳翠花并没有把话说的太绝,给双方都留了些颜面。

“李家婶子,这件事情是我们对不住你,没管教好那死丫头,做出这等没脸没皮的廉耻事。你放心,等她回来我一定好好管教她,保证不会在出现这样的事情了。”吴大忠连连赔礼道歉,好话说尽,又保证会好好管教吴娟后,岳翠花才算是出了一口气,擦擦眼角的泪回家去了。

而吴娟压根没想到李锦秋把事情做的这么绝,回家后还盘算着什么时候再有时间借口出去找他。

只是回到家,放下手中的篮子,看到坐在堂屋的吴大忠脸色黑的如锅底一般,旁边吴家婶子好像哭过,头发有些凌乱,眼圈红红的,神色很是不好。

“爹娘,你们这是吵架了吗?怎得闹的这么严重”吴娟笑笑,上前劝慰道。

谁知道刚走到屋里,吴大忠便一巴掌抡过来,打的吴娟眼冒金星,一头栽到了地上。

“你可不要脸的杂种,你怎么能做出这等不知廉耻的下贱事?早先就跟你说了,那李锦秋已经定亲,不要再想着。多的是好汉子挑选,可你倒好,光天化日之下你就去痴缠人家,人家都找上门来了!”吴大忠恨铁不成钢。

吴家婶子看见女儿被一巴掌扇在地上,哭着扑过来护住女儿,母女俩一起抱住痛哭。

吴娟想要反驳,但已经被吴大忠的气势吓的话也说不出来,只知道哭。

吴大忠被娘俩哭的心烦,顺了顺气说“别哭了,明天我就去找李媒婆,给你寻一门好亲事。这几天你那儿也不用去了,在家好好做你的喜服吧”吴大忠到底心疼自己的女儿,没再继续说教。

吴娟纵然不甘心,但在父母面前,也反抗不了,只能顺从了她爹的安排。

没过几天,就传出了吴家女儿跟安溪村的汉子定亲的消息。这消息很是仓促,一时间村里的人也有些疑惑,这好端端的,怎么就突然定亲了呢?而吴家自然不能说出原因,只能打个哈哈混过去了。

这边岳翠花回到家,跟李锦秋说了事情已经跟吴家人说了,李锦秋也放下心来。不然怕吴娟再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来他一个汉子也不好与姑娘家动手。

第二天一大早,李锦秋和李大旺推着昨晚上就已经收拾妥当的猎物去镇上售卖。

这次因着有只大鹿在,再加上临近年关镇上鱼龙混杂的,李锦秋看不过来猎物,只好叫李大旺跟着去。

李锦秋先去固定摆摊的地方,花了三文钱租了一个摊位。这种摊位位于镇子西边的集市上,是官府特意划出来供人买卖的地方。现在年景平安盛世,商人地位也随着水涨船高,官府也鼓励农户互相交换商品。

因此,这边的集市管理的还算不错,鲜少有打架斗殴,恃强凌弱的情况出现。不过相应的,因着有专人巡逻,租摊费也相对高一点,一上午就六文钱。如果你是常年租赁,那还划算点,一个月三十文。

但李锦秋本来也就冬天才会偶尔出来摆摊卖一些猎物,是以没必要花费铜板来续摊费。

租了摊子后,李锦秋和李大旺拿出麻袋铺在地上,又把猎物摆列整齐。毕竟摆的好看的,不那么唬人也能吸引更多的顾客。

至于这头六十来斤的鹿,李锦秋估摸着在集市上卖不动,因此放到背篓里,跟李大旺说了一声,准备去富户老爷所居住的巷子叫卖。

李大旺示意知道了,挥挥手让李锦秋尽管去,摊子他看着。

沿路叫卖了两条巷子后,一个穿着体面的头戴瓜皮帽的中年男子喊住了李锦秋。

“这鹿是新鲜猎的?”男子挑剔的伸出两只手指翻了翻鹿的眼皮,看出还有几分气息,应当是新鲜的。

“这位老爷,新鲜猎的,刚背下山,你摸摸那鹿身上还是热乎的”李锦秋放下背篓,让男子看的更仔细点。

“这身上有什么损伤没?”

“没有,就后蹄子摔骨折了,皮毛没有半点损伤。”

“怎么卖的?”男子左翻翻右看看,觉得甚是满意。准备掏钱买下。明天他们老爷要宴请同窗,他要是把这只鹿献上去,老爷脸上有面子,他跟着也能沾光。再者这鹿肉最是滋补,是个不可多的好物。

“十五两银子”李锦秋不慌不忙的报出高价。

“什么?你这后生,看着本分老实,怎得行事张狂?这鹿,最不过六十来斤,哪里值得十五两银子?”

“这位老爷,这鹿是我在深山老林辛苦猎的,不说个头不小,难得的是还活着。你也知道,这死鹿好猎活鹿难捕。这只鹿废了我还几天的时间才将捕获。而且鹿身上也没有顶点损伤,到时候鹿皮剥下来,给你家老爷做个鹿皮帽子,鹿皮鞋什么的,带出去有面子,所以说十五两银子真不算贵。”

男子一想也是,但是十五两银子太贵。虽然他能一口气拿出来,但是不能就这么跟着后生走。

于是俩人又扯皮了一段时间,最终以十三两银子交换。这个结果比李锦秋预想的好出来太多了。之前来的时候他以为顶多能卖十一两银子。

但是他看出来问价的男子,身上穿的不错,是缎子做的外衣。一个连管家都能穿的起缎子做的衣裳,腰上还佩戴着玉佩,想来主人家是颇有几分实力,所以李锦秋才会坐地起价,把价格提到十五两银子。

也是,一个随手就能拿出十几两银子的管家,怎么会在意区区几两银子,他花的再多,回去跟老爷报账的时候多报几两,这银子就又回到手里了。

收好银子,在帮忙把鹿卸到小厮手里的推车上,李锦秋背起空的背笼往摊子走去。

李大旺看着空掉的背笼知道李锦秋已经卖掉了鹿,但什么也没问,涉及银两的事情,还是少搁外面说才是。

“爹,卖的怎么样了?”李锦秋拿起装货物的麻袋看了看,发现已经少了一部分了。

“还行,兔子卖掉了三只,鸽子卖掉了两只”这次李锦秋猎的野鸡个头大,一个就约莫十几斤,是以不如个头稍小的野兔好卖。倒是鸽子,家里有个伤患或者宽裕些的人家家里有刚生了孩子的妇人,倒会买上一两只鸽子回家炖汤喝。

“行,那我把这袋子猎物给客栈送过去”李锦秋扛起麻袋,往镇中心的方向走去。

上次卖给客栈的时候就说好了,这一次只收个四只只野鸡,五只只兔子。现下李锦秋只把已经装好的猎物送过去就好了。

这些送过去,摊子上就只剩下几只鸽子,其他的猎物就卖完了。

“你这个儿子倒是个能干的”卖菘菜的老农看着进进出出的不停歇的李锦秋夸赞道。

李大旺听见有人夸赞自己的儿子自己高兴,于是也和旁边的老农搭起话来。现在猎物处理的差不多了,心里也可以放松些,语气里也有了些高兴。

李锦秋把野味给客栈送过去后,卖了七钱并五十文。加上李大旺手里的,差不多卖了十四两银子,这已经超出了李锦秋的预期很多了。

李锦秋去摊子上先买了两包糖块,一包给邀哥儿,一包给岳翠花,留着过年招待亲戚,拿出来也有些面子。想着家里的盐油也不多了,于是又买了一包盐,去屠户摊子上割了十斤板油。拿板油炼出来的油,凝结后雪白雪白油香油香的,拿它炒菜,香的菜汤底子都拿馍馍擦干净吃掉。而那炼油剩下的油渣香香脆脆的,撒点盐吃,那可是金不换啊。

把东西买好放到背篓里,李锦秋又去买了一些瓜子,糕点,红纸什么的。剩余的物件等到腊月二十七那天,一家人来镇上,让他娘再看看买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