肆月无尘 作品

第314章 非遗专家的秘密

杏花村沉浸在文化节夺冠的喜悦中,村民们正忙着筹备一场庆功宴。张婶的鞋垫订单依然火爆,李奶奶的虎头鞋成了\"非遗爆款\",连阿驴都接到了县里农业展会的邀请函。

就在这喜气洋洋的氛围里,一辆黑色轿车缓缓驶入村口。

车门打开,一位穿着考究的中年男人走了下来,金丝眼镜,西装笔挺,手里还拿着一个精致的公文包。他微笑着向路过的村民点头致意,目光却一直锁定在村委会门口张贴的\"杏花村手工艺品展销\"海报上。

\"请问,张婶家怎么走?\"他拦住正扛着锄头路过的张大哥,声音温和,却透着一股不容拒绝的意味。

张大哥擦了把汗,憨厚地指了指村东头:\"往前走,门口挂着一串红辣椒的就是。\"

男人道了谢,迈步朝张婶家走去。他的皮鞋踩在土路上,一尘不染,和杏花村的泥土气息格格不入。

钱多多和披萨侠正在村委会整理订单,老支书急匆匆推门进来:\"钱同志,芝芝,刚来了个城里人,说是'非遗保护专家',专门来找张婶的!\"

\"非遗专家?\"披萨侠眼睛一亮,\"好事啊!说不定能帮张婶申请个非遗传承人!\"

钱多多却皱了皱眉:\"有证件吗?\"

老支书摇头:\"没细看,但那人说话一套一套的,张婶都被唬住了。\"

钱多多放下手中的账本:\"走,去看看。\"

张婶家的小院里,金丝眼镜男——自称\"陈教授\"——正拿着放大镜仔细端详张婶的鞋垫,嘴里不停赞叹:\"绝妙!这针法,这配色,绝对是民间艺术的瑰宝!\"

张婶被夸得不好意思:\"哎哟,就是随便缝缝,哪算什么艺术......\"

\"不不不,\"陈教授摇头,\"您这手艺,放在城里,至少值这个数。\"他伸出五根手指。

\"五百?\"张婶试探性地问。

\"五千!\"陈教授斩钉截铁,\"而且,如果能批量生产,利润还能翻几番!\"

张婶倒吸一口凉气,手里的针差点掉地上。

就在这时,钱多多和披萨侠走了进来。

\"您好,我是市里派来的乡村振兴特派员钱多多。\"钱多多伸出手,目光审视着对方。

陈教授笑容不变,递上一张烫金名片:\"陈明远,省非遗保护中心特邀顾问,兼'华夏传统工艺振兴计划'项目负责人。\"

披萨侠凑过来看:\"哇,头衔这么长?\"

陈教授推了推眼镜,笑道:\"这次来,是想和张婶合作,把她的鞋垫工艺推广到全国,甚至国际市场。\"

张婶激动得手直抖:\"真、真的?\"

钱多多却敏锐地察觉到一丝不对劲:\"陈教授,您的'合作'具体是指?\"

陈教授从公文包里拿出一份合同:\"很简单,我们公司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张婶授权我们使用她的工艺设计和品牌,利润分成。\"

披萨侠凑过去看合同,突然瞪大眼睛:\"等等,这上面写的是'独家授权'?意思是张婶以后自己都不能卖了?\"

陈教授笑容不变:\"这是为了保护知识产权嘛。\"

钱多多快速扫了一遍合同,眼神渐冷:\"陈教授,您这合同里还写着'工艺改良权归甲方所有',也就是说,你们拿到张婶的技术后,可以随便改,甚至注册专利,反过来告她侵权?\"

张婶脸色变了:\"这......这不是坑人吗?\"

陈教授的笑容终于僵住了:\"钱同志,您这话说得太难听了。我们是正规企业,合法合规......\"

披萨侠一把抢过合同,直接撕成两半:\"规你个头!张婶的鞋垫是祖传手艺,凭什么变成你们的专利?\"

陈教授脸色铁青:\"你们......你们这是阻碍非遗传承!\"

钱多多冷笑:\"不,您这是商业掠夺,披着'非遗保护'的外衣,干着抢注民间手艺的勾当。\"

陈教授见势不妙,抓起公文包就要走,却被闻讯赶来的村民堵在了门口。张大哥扛着锄头,李奶奶拄着拐杖,连阿驴都挡在路中间,鼻孔喷着气,一副\"此路不通\"的架势。

老支书慢悠悠地走过来:\"陈同志,杏花村虽然偏僻,但人不傻。您这样的'专家',我们见多了。\"

陈教授额头冒汗,强撑着说:\"你们......你们会后悔的!这种手工生产根本做不大,没有资本运作,迟早被市场淘汰!\"

披萨侠双手叉腰,哈哈大笑:\"谁说的?我们杏花村的电商,就是靠'纯手工'卖爆的!\"

钱多多拍了拍张婶的肩膀:\"婶儿,明天我们就帮您注册自己的商标,叫'杏花村张婶手工鞋垫',谁也抢不走。\"

张婶眼眶红了,擦了擦手,从箱底翻出一双绣着杏花的鞋垫,塞给钱多多:\"孩子,这双送你,婶儿独家设计,世上就这一双!\"

陈教授最终灰溜溜地走了,连名片都没敢留。当晚,杏花村开了个紧急会议,钱多多和披萨侠教村民们如何保护自己的手艺,如何注册商标,如何识别商业陷阱。

会议结束时,披萨侠突然提议:\"咱们应该办个'杏花村非遗工坊',把张婶的鞋垫、李奶奶的虎头鞋、刘叔的烧饼全算进去,自己保护自己的手艺!\"

全村人鼓掌通过。阿驴在旁边\"啊呃——\"地叫了一声,表示附议。

钱多多看着这一幕,忽然觉得,乡村振兴最动人的部分,不是数据增长,不是订单暴涨,而是这种热气腾腾的、属于乡村自己的生命力。

月光下,他摸了摸口袋里张婶送的鞋垫,嘴角不自觉地上扬。